我家兒子現在已經14歲,每個星期回家沒有正常的交流,學習態度不好,怎樣改善?

固態發酵純糧白酒


小孩現在這個年齡正處在叛逆期,這個階段小孩的心理特點就是,我什麼都懂家長不要再嘮叨我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階段,我認為家長要先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這是小孩必經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裡,家長儘量減少對小孩的指責說教等等,因為一來小孩聽了會覺得很煩加重他們的叛逆心理,二來有的性格剛烈的小孩甚至會出現跟家長對抗的情況。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家長應該少說多做。其次我們家長要學會跟小孩溝通,選擇在小孩心情很好的時候,試著跟小孩談談心,但千萬不要觸碰小孩不喜歡的話題,比如怎麼搞好學習之類的,我們應該多談談小孩感興趣的話題,如音樂,出遊計劃等等,通過這些話題來達到溝通的目的。總之,小孩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情緒和需求,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去了解自己小孩不同階段的心理及他們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他們!


數學導航


14歲了正是青春期,正是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的時候,有了自己的想法。聽題主的意思學生一週回家一次,平常放學沒在家住。如何改善與孩子相處模式,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

改善外部環境,讓孩子回家

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在青春期受外界影響是比較大的。孩子自己在外邊住,孩子所處的環境,家長根本就接收不到直觀的反饋,不知道孩子怎麼過的,是一個真空時間。

孩子有沒有學別人抽菸,跟什麼孩子一起玩,玩的是什麼,是運動還是手機遊戲,晚上幾點睡覺,等等,這都是家長需要了解的,然後加以引導。

所以建議有條件的話還是陪伴,在陪伴中去發現問題,去影響孩子,去改善與孩子的關係。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交流是有效的交流,還是無效的交流。是隨口一說,還是有目的的去跟孩子談問題。

如果想有效的交流,家長需要準備準備了,有意識的去引導孩子回答問題。從側面去了解孩子。

不能孩子回家後一味指責,或者問作業做了沒有等等簡單的問題。

學會站在孩子角度去看待問題,想想自己這個年紀的時候怎麼去看問題的,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在相同的水平,去看問題,也許會有啟發。

關於學習態度差

學習態度差,是孩子學習有困難,不能簡單的說作業為什麼不做,趕緊寫作業。

這時候要慢下來,查找真正的問題,瞭解孩子學習中哪裡出現了問題,然後幫助孩子想辦法去解決困難。

孩子需要的是幫助,不是批評。

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渴望成功,家長要講究些方法技巧,挖掘孩子的潛力,會慢慢又改觀的。


輕拂高中物理


14歲正值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一些變化,比如比較情緒化、叛逆、敏感、孤僻等等,這是屬於這個時期孩子的普遍特點,加之題主說孩子每個星期回家,由此可以推斷題主的孩子是在學校住宿,只在週末回家,因此,還需要考慮孩子的個體特點,當孩子與父母沒有正常的交流,學習態度不好時,建議題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加以改善:


一、首先,父母要相信,青春期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


這點很重要!


因為對於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來說,讓自己在心理上不被青春期問題“擊倒”,才會建立起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的信心。


青春期問題,不僅是孩子需要面對的,同時也是父母需要面對的。很多時候,不得不說,在孩子還沒有被青春期問題“擊敗”前,有的父母卻“投降”了。


被青春期問題“擊倒”的父母,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尋不到問題的出路,因而覺得這是個漫長的、看不到盡頭的時期,從而選擇“放棄”。


殊不知,青春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無論孩子是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的,還是從初中一、二年級開始的,青春期終有過去的一天。


一般來說,青春期會持續幾年時間,時間長短與孩子的個體差異有關,有的孩子有一兩年、兩三年的青春期,而有的孩子會更長一些,平均來說,通常青春期的時間大約會持續三年左右。


這個階段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對父母亦是一個考驗。


由於各種青春期問題的存在,會擾得父母心煩意亂,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應對等等,但恰恰在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為自己樹立信心,只有自己首先相信青春期只是暫時的,才能更好地去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從而陪伴並幫助孩子走過這個階段,引領孩子邁出更新、更堅定的成長步伐。



二、對待青春期孩子,父母需掌握一個原則——“少即是多”。


孩子到了青春期,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些改變,有的孩子改變得緩和些,有的孩子改變得激烈些,無論曾經的孩子是怎樣的,那些青春期共有的特點多少都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對此,父母需要有心理準備,也需要適時地對教育方法加以調整。


在孩子小時候,來自父母的叮囑,孩子會接受,他們會聽從父母的安排或指示,但是,到了青春期,這種狀況會發生改變,父母會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對自己的“牴觸”情緒多了,當父母說多了、做多了,孩子會覺得父母嘮叨、干涉自己,這也是青春期的一個普遍現象。


因而,無數的青春期教育案例告訴我們,對待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需掌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少即是多”。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這樣做:


1、少說話


讓話說到“點”上,不嘮叨,有的話點到即止,無需反覆,這樣,說出來的話會更加“擲地有聲”。


即使孩子沒有對父母說的話即時做出回應或反應,請父母相信,那些話孩子實則已經聽到了,請給孩子一些“消化”的時間,14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與判斷能力,對於父母說的對的話,他們會接受的。


2、少叮囑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對待事情的處理方式,父母過多的叮囑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父母不妨放放手,少些叮嚀、囑咐,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3、少參與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他們有自己的社交需求,有自己的個體行動需求,重視個人隱私。


父母不應再像孩子小時候那般事事參與,而應儘量少地參與孩子的個體活動,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權利與空間。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事關安全,需要父母必要的監管,父母還是應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的。


4、少打聽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對於與孩子有關的事可謂盡在掌握,可是,孩子大了,到了青春期,父母再像以前那樣凡事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難免會引起孩子的牴觸。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的是有原則地放手,在不違背基本原則、準則的情況下,無需再對孩子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打聽得清清楚楚,給予孩子一定的自我支配權,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成長空間。


不要小看了這些“少”,“少”並不意味著“失去”,相反,這些“少”反而意味著“多”,父母看起來“少”做了的這些事,得到的卻是更“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會得到孩子的“心”。


而能夠得到孩子的“心”,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多”呢?



三、父母需要理解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與孩子需要取得“共鳴”。


很多家庭在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出現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父母沒有與孩子取得“共鳴”。


“共鳴”對於青春期來說,太重要了。


一般來講,我們所看到的能夠成功處理青春期問題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所“共鳴”。


共鳴,在物理學上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


我們通常所說的“共鳴”,是指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相同的情緒。


拿青春期來說,處於這個時期的人是孩子,看起來,父母們普遍對青春期感到焦慮、頭疼,但其實,更焦慮、更頭疼的人,是孩子。


孩子經歷了青春期前後的變化,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改變,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他們是比父母更感到無措的人,他們是更需要給予幫助的人。


表面上來看,青春期的孩子或張狂、或易怒、或有這樣那樣的表現,但實際上,在這些表現的背後,反映的卻是孩子面對問題時的無力、無助、無奈,他們沒有更好的疏解渠道,不知道怎樣去化解問題,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因而表現出了令父母感到困擾的一面,其實,父母所感受到的,正是孩子所面臨的。


因此,若要解決青春期問題,讓問題得以改善,父母需要做的,便是與孩子找到“共鳴”,倘若孩子是一個音叉,TA已經在振動發聲了,來自父母那方的發聲,會使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


請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面臨的生理改變、心理改變、環境改變等,換位思考,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與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與陪伴,這是與孩子產生“共鳴”的前提與基礎。



四、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指導,來自父母的有效指導,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青春期,改善青春期問題。


孩子到了青春期,雖然會做出許多令父母頭疼的舉動,但其實,這些舉動背後,都在向父母傳遞著一個信號——孩子需要成長的指導。


儘管在面對青春期問題時,經常求助的人是父母,但實際上,最需要幫助的人,是孩子!


因而,來自父母的有效指導,是解決青春期問題的“良藥”。


除了上述幾點談到的以外,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我想與題主分享以下幾點建議:


1、當暫時無法與孩子面對面正常交流時,不妨藉助社交工具,如微信、QQ,同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可以在孩子能夠使用手機的時間,與孩子視頻通話,或者發送語音信息、文字信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愛。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不要忘了“少即是多”的原則,適量、適度的信息交流會有助於增進親子感情,但切記,凡事過猶不及,父母把握好“度”即可。


2、週末留出一些與孩子共度的休閒時光。


比如一起外出遊玩、運動、爬山、吃飯等等,不僅豐富孩子的課餘時光,也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同時,這樣的休閒時光也是最好的教育契機,父母可以在遊玩、運動的同時,與孩子做做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孩子有什麼問題,也願意在這樣的時刻說出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3、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壓力,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過於在意成績、排名。


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並且是不以成績、排名為先決條件來支持自己的,孩子也願意與父母傾吐心事,使得親子間的交流更為順暢。


4、如果孩子住校,請不要忽略日常對孩子的關心與幫助。


對於住校生來說,由於平時不能在放學後第一時間回到家裡與父母交流,因而一些問題也便逐漸“積攢”下來,到了週末,回到家,反而不想說了。


因此,父母在平時就要對孩子多關心一些,雖然父母也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瞭解到孩子的情況,但是也可以通過一些渠道,對孩子當日的情況有所獲悉,比如藉助手機、電話,在晚間與孩子做適當交流,或者通過老師,瞭解孩子的情況。


也許孩子對這樣的交流不會表現出什麼情緒,但在孩子心底,其實是非常高興的,來自父母的關心與幫助——無條件的關心與幫助,不是關心成績、排名,而是關心自己,無論何時,都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綜上所述,當父母相信青春期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遵行“少即是多”的原則,理解孩子,支持孩子,與孩子取得“共鳴”,相信,目前所面臨的青春期問題一定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成長也會更上一層樓!


小初的書聲影像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請問對這句話您有任何問題和懷疑嗎?不知道您看沒看過《無聲告白》和《偷影子的人》,這兩部小說都是關於孩子心理成長的小說。

尤其是《無聲告白》,它講述了一個孩子不願揹負來自家庭父母的各種壓力和偏見而選擇沉入湖底的告別方式。

小說裡說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實沉默的人和愛發脾氣的人是很多當下年輕人的性格缺陷,幾乎已經成疾。這兩種極端的性格,在當了父母之後,這種脾氣在孩子越發淘氣時就特別容易爆發和難以控制,最大的體現就是沒有耐心和準備不足。

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就是心理的不正常發展。他們在看到一些粗暴、冷漠和極端的語氣言辭時,會思考:我肯定是做錯了,下次不該這麼做了。於是,次數多了,本不是自己做錯了的事也會強加於自己,變得十分之自責和不自信,越來越畏手畏腳。

美國有一個短紀錄片叫《Bad robot》,正是講述了家庭不和睦的悲慘結局。其實那個變壞的機器人,並不是別人,而指代的是所有不和睦家庭裡成長的孩子。

缺乏正常的交流這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問題,而是從小都形成的交流缺失。小編在不久前的一個回答中提及到了這個問題。

今天再換個角度來說,孩子的沉默寡言大多數是因為父母的不信任和指手畫腳造成的。父母在行為上本身就是一個不負責任,我行我素的表率,卻總以一個長輩的優勢來評判孩子的對錯,在孩子看來,這根本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任何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是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懷疑。

至於學習態度,很多學生目前的認知裡,學習就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學習,如果都不在乎父母的感受了,還會重視學習嗎?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這是孩子多待父母不正確教育方式的一味選擇。


玖抒教育


每個星期回來一次,而且不願意跟家長交流,這樣家長很難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即使想幫助孩子,也會覺得無從下手。並且孩子的學習態度不好,這會讓家長更加憂心。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家長和孩子平時的互動模式有關。孩子不願意跟家長溝通,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不理解他們。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關於溝通的策略在我的專欄裡有視頻課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範老師家教智慧


孩子已經14歲,進入青春期了。

這個時候的孩子比較逆反,千萬不要老是說教。父母一定要放低姿態,儘量用朋友方式和孩子交流,多聊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在生活中多關心孩子,有可能的話,多和孩子一起運動,像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等。

做父母的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只有平穩度過這個階段,孩子長大成熟了,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只要真心想學,現在各種網絡教育非常發達,可以邊工作,邊學習,很快會補回來的。


快樂凡凡



Amy57668282


你兒子一定是住讀:,我不喜歡孩學住讀,住讀一個星期回一次家,自然跟父母交流就少了,有的孩子內向,老實,還容易愛別人排擠,時間長了,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是有影響的,:r


玉米178304546


現在的孩子都喜歡和手機溝通,拿到手機旁若無人,沒有時間觀念沒有感情,甚至沒有智商,與家長的交流影響他玩手機所以很煩躁。


理由339


青春的孩子是需要關愛多一些關注少一些,先和他們做朋友才能便於溝通,只有有效的溝通才能瞭解他心裡想什麼,青春的孩子對生活學習都迷茫,家長要有耐心好好引導才能幫他們走出困惑的青春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