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真實歷史中的旗人婦女,穿盔甲威風凜凜


兩位旗人婦女合影。旗人在清朝的社會結構中處於最上層。我們看清宮戲,裡面演的都是旗人的勾心鬥角和愛恨情仇,大家在其中也看到了很多女性角色,瞭解了她們的著裝、髮型等信息。在真實歷史中,旗人婦女是什麼樣的形象呢?今天,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來認識一下。

穿盔甲的旗人婦女,霸氣側漏。眾所周知,漢族深受“男尊女卑”禮教思想的影響,女性無論是家庭地位還是社會地位都低下,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基本上不參加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而旗人婦女的狀況相對好很多,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較少。有人回憶:“我們姑娘啊,過年不給大人磕頭,因為說我們將來有選娘娘的份兒,是預備娘娘啊,不能先磕頭。”這對漢族女子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兩名旗人女子分別展示正面和背面,坐著的是纏足的漢族女子。清朝婦女纏“三寸金蓮”的現象特別普遍,是所有婦女都纏嗎?其實,旗人婦女不纏足,皇帝三令五申嚴禁纏足,否則其父親和所居生活單位的佐領都要受罰。旗人社會沒有以小腳為美的傳統。


衣著華麗的旗人貴婦。雖然旗人婦女不纏足,但是在腳上也是做足了文章,那就是花盆底鞋。旗人婦女中間非常流行穿花盆底鞋,木質的鞋底高可達15釐米,甚至可能超過20釐米,穿上去並不舒服。她們穿著這種高跟鞋,一方面可使長長的旗裝不拖地,另一方面又可增加身高,走起路來顯得風擺楊柳婀娜多姿。

抽鴉片的旗人貴婦。總體來說,相比於漢族,旗人婦女性格比較強悍,有意處處模仿男人。比如:結拜姐妹,拿著長煙杆吸菸,喜歡被稱呼為“爺”,在家裡妻子掌管一切財政大權,等等。晚清時期慈禧太后當權,在旗人當中並沒有引起多少波瀾,他們認為女人當家沒什麼不可接受的。漢族大臣對此反應則比較強烈。

旗人與漢族婦女的合影。兩個人一對比,氣場完全不同,右側的旗人婦女明顯更強悍。

盛裝華服的旗人貴婦。她頭上戴著旗人婦女特有的一種頭飾——鈿子。一般穿禮服時才佩戴,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按記載:“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