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錢哪去了?

浴火重生71258033


我作為銀行從業者看到的情況是銀行存款每年都在增加,只不過增速放緩了,並沒有題主說的存款減少那麼嚴重。

從上述央行公佈的近十年存款數值來看也大體符合我的看法。下面我們就從這張圖來簡單分析一下,銀行存款變化的原因。

2010年-2014年,存款增速大體穩定,符合銀行的特點,老百姓每年的收入都大部分存入了銀行。

2014-2015年,存款明顯放緩。那是因為餘額寶等一些活期理財橫空出世。銀行的活期存款幾乎沒有收益,定期存款又不能在保證利息的前提下隨時支取。餘額寶等活期理財產品的出現打響了與銀行爭奪客戶的第一槍。

2015年-2016年,銀行存款增速有小幅度的提升。我覺得它的快速增長主要源自於存款保險條例的出臺,存款保險條例的出臺堅定了存款客戶的信心,也吸引了一大批風險厭惡型的客戶。

2016年-2017年,存款增速再次放緩,這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

  1. 全國房市的不斷增長。2016年前後,有些城市的房價甚至出現了一天一價的局面。老百姓都把錢取出來買房了,自然會造成存款的下降。


  2. p2p理財作為挑戰銀行的第二梯隊也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p2p最開始是在行使銀行的職能,作為信用中介的存在。收益那麼高,如果平臺運作妥當也不會出問題,老百姓都在p2p暴雷以前把錢從銀行取出放在了p2p平臺中。

2018年前後,存款開始大規模提速,似乎市面上的錢開始往銀行湧。我推測主要有三個原因:

  1. 2018年存款提速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出臺,市場上各種暴雷事件頻發。銀行成為了投資者的避險場所,投資者又重新將資金撤回到銀行體系以內。

  2. 股市不景氣,貿易戰的不穩定因素,導致投資者沒有太多好的投資工具。銀行存款收益雖然低,但好在保險。這也為2019年開春股市轉牛,銀行存款減少,埋下了伏筆。

  3. 銀行在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以後,也痛定思痛,開始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完善自身存款產品。存款產品體驗的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存款客戶迴流。餘額寶的活期理財在銀行成了基礎標配理財。想要隨存隨取,利息不受影響,不光支付寶,銀行也可以。

總結:

總的來說,銀行存款還是在不斷上升的,某些月份也許會下降,但是很快就又提升上來。這其實也表明了銀行存款在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基本上市場上有風險出現的時候,銀行便成為了資金的避風港。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不妨關注我,銀行研究僧。


銀行研究僧


中國人一向都有儲蓄的傳統,但是最近幾年老百姓在銀行的存款增速相比以前確實下降了,那麼,老百姓的存款去了哪裡呢?我認為可能流向了以下幾個地方:

一、房貸、車貸:

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有房貸、車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餘額4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較2008年增長7.1倍。其中,2008—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3.0萬億元增至21.9萬億元,短短十年時間增長了7倍!

除了房貸,車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網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的車貸規模已從2014年的0.6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39萬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房貸、車貸吞噬了很多人的家庭存款!

二、教育支出增加:

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2016年總的教育經費為3.89萬億,這還沒算各種培訓班、興趣班的經費支出,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教育支出為5000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時已經上升到近2萬元,現在2019年估計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更高(具體數據不詳)!

三、醫療支出:

據網上統計的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6584.1億元,2014年衛生總費用為35378.9億元,短短十多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2018年的衛生醫療支出目前沒找到數據,應該會更多!

四、投資理財分流了一部分資金:

我們以銀行理財為例,2013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餘額為10.24萬億元,而到了2017年的時候,銀行理財資金已達28.88萬億,5年時間增長了2倍多,隨著老百姓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存款用來做投資理財了,這還沒算進入股市、黃金外匯等其他領域的資金!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其實現在的人越來越瞭解一個道理,那就是錢不是用來存的,而是用來投資,換取相同價值物品的,所以說,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群,選擇投資,換取食物,提前享受生活等方式增加財富的價值,而不是去存錢。

舉個例子:

一個老人44年前存入銀行1200元,44年後取出變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而當時的1200元堪稱一筆“鉅款”。上世紀70年代是計劃經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年,好一點的大米約1角3分錢1斤,豬肉7角錢1斤。當年家裡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伙食費。

但是如今呢?可能還不夠一個退休工人的一個月退休金!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黃金,放到現在也價值百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放到現在市值已經超過千萬了;

試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買入一套房子,現在大概已經大富大貴了吧;

然而,44年前,如果用1200元村人銀行,現在拿出來,可能只是可以買一輛電動車;

所以說,當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錢不是用來存的這個道理之後,那麼銀行的儲戶自然就減少了很多!

那麼錢都去哪裡了呢?其實根據近五年的調查統計,中國70%以上的資金存量還有貸款流出都基本去了房地產市場。

目前國際上房地產和金融投資比例30比70.中國房地產和金融目前比例是77比23。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大量的資金囤積在地產時差上,其實是相當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相信,這種比例一定會改變。大家去想象一下。如果改變,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居民儲蓄增速下滑幅度較大。從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歷史最低。雖然2018年的居民儲蓄增速數據尚未公佈,不過多數專家表示並不樂觀,未來居民儲蓄增速仍將維持個位數增幅。

中國人愛存錢,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到2005年更達到51%,高於全球平均儲蓄率19.7%兩倍不止。而近些年來,居民儲蓄率持續下滑,引發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現在問題是,銀行儲戶減少、存款也減少了,那這些錢都流到哪裡去了呢?首先,,居民儲蓄的下滑,是因為居民收入增速放緩。過去我國經濟呈現兩位數增長,居民收入也同步大幅提升。而現在GDP增速只達到6.4%,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就會下降,收入增速放緩了,存款減少了,這也是很正常的。

同時,現在90後年輕人與其父輩習慣節約存錢不同,每個月拿來的工資,基本上都消費掉了,有的人還信用卡透支消費。在這些年輕人看來,人生苦短,應該及時享樂。而且90後這一代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愛存錢,即使有點結餘的資金,都放在餘額寶裡面了。

再者,現在居民存錢的越來越少了,一些中年人喜歡買互金理財產品,甚至現在連一些老年人要把銀行存款提出來,購買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來對抗通脹。現在雖然P2P理財在經過幾次暴雷之後,參與的人減少了,但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少有違約現象發生,而且收益率也在4-5%之間,所以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成為中老年人青睞。

再次,貨幣基金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規模不斷走高,成為居民投資的熱門選擇。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貨幣基金資產規模仍為7.1萬億元,到2018年8月其規模已達8.4萬億元,8個月增長18.31%。本來貨幣基金裡的大部分資金都是銀行存款,現在都轉到貨幣基金裡。銀行存款增速肯定是大幅放緩。

最後,高房價也導致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大幅放緩。自2015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額同比持續處於兩位數的高增狀態,同期居民儲蓄存款增速也開始出現明顯下降。也就是說,近年來居民家庭把存在銀行裡儲蓄拿出來付了房貸首付,然後再每個月歸還房款,已經沒有太多的錢再去存銀行了。所以,居民購房除了推高中國社會的負債水平,也是降低儲蓄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麼,居民存款的大量流失,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呢?對此,我們認為有二個:一是,本來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可以為居民提供應對突發事件的緩衝空間和較強的安全邊際。而居民儲蓄快速減少,居民負債水平驟然上升,這樣會加大整個社會的債務的償還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3年至2017年,家庭債務佔GDP比重由33%升至49%。2018年超過50%以上已沒有懸念。

另一方面,居民儲蓄減少,會加大銀行的融資成本,目前各種理財產品融資成本至少高出存款2%以上,而這些高出來的成本都要轉嫁到實體經濟之上。如今的實體經濟又主要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獲得資金,這會增加實體經濟的負擔。

雖然,居民存款增速在快速下滑,不過也並非沒有一點利好消息,監管部門近期一直聲稱,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到2020年就要實行不保本不保息,這樣有可能使一部分厭惡風險的理財資金再回流到儲蓄存款中來。未來投資者的收益高低應與風險掛鉤,投資高風險的獲取高收益,而投資低風險的則,則獲取低收益。厭惡風險的資金可以有部分迴流到銀行儲蓄中來。


不執著財經


銀行存款減少的部分,大的來說就兩個去向:投資和消費。

投資類

這年頭都知道錢放銀行不值錢,存款利息趕不上通脹速度,所以人人都開始做投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崛起之後,投資的方式更是層出不窮。

1. 房產投資

買房子依舊是中國人最熱衷的事情,不論是自住還是投資,只要有好的地段、滿意的價格,大家都搶著上車。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現在的首付就能掏空銀行存款,所以錢呢,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

2. 理財投資

各種理財產品也是五花八門,正規的不正規的,都是大把人搶著買,凡是打著理財旗號的,總有人覺得就是比存款高級,存款變成理財,也是存款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股市、基金投資

每一輪大牛、小牛、谷底都會有新人入場,新人帶著新的存款投入資本市場。而老股民呢,要麼錢已經在股市中所剩無幾,要麼離開股市也會尋求別的投資,老老實實回到銀行存款的不多。

4. 各種金融投資騙局

中老年人是銀行存款的主力軍,也是各種金融投資騙局攻擊的群體,不得不說這幾年確實有很多中老年人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一不小心就被騙子把銀行存款給騙走了。

消費類

消費升級是銀行存款減少的另一大因素。

1. 買車

路上交通有多堵,就知道有多少人買了車,還有不少人兩三年就換一次新車,由此可見有一部分存款也是流向了汽車行業。

2. 教育類消費

家裡有娃的人,好像怎麼也存不了錢,各種幼教、早教、興趣班、補習班、衝刺班,感覺每一筆收入到手還沒捂熱就又要上交給各種老師,唉,說多都是淚,估計很多家庭把一個孩子養到大學的各類教育開支加起來都是可以買豪宅的金額了。

3. 大額消費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存款的越來越少,大額透支消費的越來越多,還不會賺錢的年紀就習慣了要買各種奢侈大牌,等他們開始工作賺錢了,根本就留不下一分存款,只會更多的買買買。

總結

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是因為一部分人把存款轉走做了投資,另一部分人盡情消費,願意老老實實存錢的人越來越少了。


讀毒獨310


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的確存在這些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不用過度解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居民儲蓄率下降是正常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表明,中國居民儲蓄率70年代以來一直都是排在世界前列的,2010年中國儲蓄率為57.9%,而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均為10%以下,日本更是長期在5%以下,隨著經濟發展,我國2015年居民儲蓄率降為37.6%。

據統計,2016年3月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3%,而2018年3月增速度下降為9%,存款餘額持續下降。

銀行儲戶減少,直接原因有二個:

一是勞動人口減少

勞動人口(16-59歲年齡段)是銀行開戶的主力軍。2018年我國勞動人口8.97億,,比 2017 年年末減少 470 萬人。

二是銀行賬戶管理要求變化

自2016年12月1日開始,我國實行銀行賬戶分類管理,個人銀行賬戶分為Ⅰ類銀行

賬戶、Ⅱ類銀行賬戶和Ⅲ類銀行賬戶。

市民在一家銀行與只能開立一個Ⅰ類銀行賬戶。這種分類管理,讓居民有了更好的開

戶觀念,個人賬戶開戶與使用更加規範。

存款餘額減少,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消費意識發生變化

隨著收入增加,保障提升,人們更願意消費提升生活質量。並且在一些年輕人超前消費理念較重。

2008年信用卡期末應償信貸總額不足1萬億,2018年達到7萬億。短期消費類貸款由2008年不足1萬億,增長到2018年8.3萬億元。各類網上金融、P2P等信貸業務發展,也刺激了消費增長。

二是住房支出快速增長

一方面是人們對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在加大,另一方面是房價的快速上漲,購房是居民存款消耗的大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投資理財意識增強

由於投資渠道增多,居民投資理財需求旺盛,已不滿足於將錢存在銀行吃利息,而投入股市、期貨、基金、信託等市場的資金量。

2018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達22.17萬億元;證券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等資管業務總規模保持在50.36萬億元。

居民投入經營資金逐步增加,2008年居民經營貸款為1.3萬億,增長到2018年5萬億元。

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是正常現象,我們不必過度解讀。


財務意識流


首先,糾正題主一點,銀行儲戶並沒有減少。

1、這不是信口說的,比如工商銀行2017年的年報顯示,其個人客戶數量為5.67億,而2018年的年報則顯示,工行的個人客戶數量變為6.07億,一年淨增4000萬人,考慮到存款和貸款的相對穩定和平衡關係,足以說明工行的儲戶數量並沒有減少。

2、再選一家小銀行,比如江陰農商行。2018年的儲戶數量和存款總額相比2017年也是增加的。

3、再選一家西部地區銀行,貴陽銀行。下圖是他們客戶存款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其對私客戶存款無論是活期還是定期都是大幅增加的,如果說銀行儲戶數量還大幅減少的話,是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4、最後再看全國的總數。中國人民銀行的報告顯示:2018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177.5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7.2萬億元,全國人均存款5萬+,尤其是2018年存錢的人明顯又變多了。

其次,2018年為何存錢的人變多了?

餘額寶的橫空出世,的確讓馬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銀行,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被喚醒,理財成了全民共識,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來P2P又開始野蠻生長,加上這些年物價尤其是房價漲得實在太猛了,錢放在銀行裡就在不斷貶值。。。。

在以上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銀行開始存款大搬家了,尤其是2014-2017年,的確有存款不斷減少的趨勢和跡象,但是2018年情況又不一樣了。一方面是國家加大了金融去槓桿的力度,無論是股市、還是P2P,還是一般的理財產品,收益都不是很好,加上房住不炒,很多城市房價也開始有了調整的跡象,P2P不斷暴雷的背景之下,存款開始迴流了,最關鍵的是大家發現餘額寶的利息好像也沒之前那麼搞了,而且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條件....

再次,未來,財富的配置會越來越多元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中國人的投資理念也會越來越國際化,中國的資本市場最終也畢竟會和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中國資本未來走向世界,到處收割的局面未嘗不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款佔國民財富比例也肯定會越來越小,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所以啊,錢並沒有變少,錢也沒有走,它們只是換了另外的存在方式而已。


遁逃者


錢都到哪去了?我認為存款減少,主要是因為花銷大了。回到十年前,如果擁有一百萬存款,那是相當有錢了。十年前2019年就是在深圳,房價也才每平1萬元左右。那時80平左右的小三房,在很好的地段也才100萬元左右,而且那是房子總價,你花個100萬就可以在深圳全款買一套房子了。



可是現在呢?深圳房價現在每平6.5萬元左右。那麼一套80平左右的房子,哪怕房子所在地段不大好,也差不多每平5萬元左右,那麼總價就是400萬元。要買這麼一套房子,三成首付,首付款至少都得120萬元。所以你說錢到哪去了?多數都是到樓市裡去了。

就算你不買房,或者是房子早就買了,現在也沒有房貸。那麼隨著物價上漲,我們的錢也是在不斷貶值,日常的開銷也會不斷增加。每月賺的錢,扣除各項開銷後,就沒剩多少了。有時可能還得刷信用卡,才能滿足日常開支。

比如一個家庭通常有如下幾大項開銷:

1、一個小孩各項支出一年得2萬左右;

2、父母養老錢,一年1萬左右;

3、家庭各項開銷一年6萬左右;

4、生病去醫院各項檢查費,醫療費1年1萬左右,還是隻是小毛病,要是涉及手術那就一年好幾萬的了。

以上4項加起來一年開支至少也得10萬元,如果一年也只是賺個十來萬,那麼也只是夠家庭開銷,哪裡還有錢存到銀行呢?


月牙亮投


銀行儲戶或許在減少,但存款減少,貌似就有問題了。2016年我國M2為1550066.67億元,2017年M2為1690235.31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8.07%;2018年M2為1826744.22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8.1%;2019年10月份M2為1945600億元。而M2則是流通中的現金貨幣+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而近些年來,使用現金貨幣可謂越來越少,都在使用移動支付。而M2還在增加,說明銀行裡的錢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了。

很多人感覺銀行儲戶減少,是因為銀行營業廳不再像以前那般熱鬧,所有給人的感覺銀行儲戶少了。再就是,現在大家將錢放在餘額寶、零錢通或者其他的理財平臺上,所以感覺存款少了。其實不然。

4G的到來,最大的是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具有即時性。而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將更有效、加速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比如,原來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辦理銀行業務都要去銀行辦理。所以,銀行營業部門庭若市,每一天都是很多人。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一部分人可以在公司、在家辦理營業部的轉賬、轉款的業務。但是,很多人對互聯網仍舊不瞭解,並且銀行支付體系的不健全,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所以,銀行營業部還是感覺有很多人。

可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就是4G時代之後,再加上80後、90後成為了消費主力軍,對移動支付很是接受。自己能在手機上辦的事情,基本就辦妥了,也就無需去銀行辦理。所以,大家看到銀行,感覺儲戶是越來越少了。

而存款呢?從數據的角度講,存款沒有減少。因為感覺銀行營業部排隊的人少了,所以感覺存款少了。再就是自己的原因,可能是存在負債,可能是將錢放在餘額寶、零錢通等理財中。

我們常用到的餘額寶、零錢通等貨幣基金式的理財,其實兜兜轉轉還是降錢放入到了銀行中。大家看到,比如餘額寶,裡面的資金其實就是一個數字,而背後的貨幣基金才是真正的理財者。而基金有一比例的資金會交給銀行打理或者是做銀行存款、銀行理財。那麼銀行獲得的資金就更加豐厚了,怎麼可能又是減少呢?只能說普通儲戶存在銀行的資金,可能減少。


厚金說


大家都知道,現在銀行吸收存款非常難,特別是到了年底的時候,各大銀行更缺存款,所以為了吸收成本,各大銀行都在推出各種手段來攬儲。

看到銀行這麼賣力的去吸收存款,很多人都覺得當前銀行儲戶在減少,存款也在減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央行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存款餘額192.79萬億元,同比增長8.1%。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87.57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與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持平。

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0.05萬億元,同比多增1.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8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4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1.13萬億元。其中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710億元。

從央行統計的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銀行整體的存款並沒有減少,總體的存款規模仍然在增長,只不過增速相對於前幾年來說有所放緩而已。

因此我們常常聽到的居民存款減少,更多的是指儲蓄率的降低。比如2019年11月12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北京舉行的“預測與戰略”財經年會上就表示中國10年前的儲蓄率達到50%,而目前只有45%,相當於10年時間,我國儲蓄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

不過即便我國儲蓄率有所下降,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當前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仍然是比較高的。

比如下圖是截至2017年全球一些主要國家國民儲蓄率排名情況,其中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大概是46%左右,而英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這些發達國家居民儲蓄率基本都低於25%。

那為什麼過去10年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一直處於下降趨勢呢?這裡面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房價因素的影響。

10年之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不是很高,比如當時深圳的房子均價也只不過是1.8萬左右,但是從2010年之後,我國很多城市樓市都經歷了一波快速發展的階段,有些城市房價已經實現了一倍甚至兩倍以上的增幅。比如截至2019年,深圳的房子均價已經達到5.4萬左右下,這個均價相對於2010年已經上漲3.8萬以上,漲幅超過200%。

類似深圳這種房價變化比較大的,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在高房價影響之下,很多居民的存款都拿出來買房,而且面臨的月供也比較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家庭都沒有存款,更多的是面臨高額的房貸。所以更多的存款流向樓市,是我國居民儲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理財市場的競爭。

10年之前我國理財市場並不怎麼完善,當時大家想要理財,基本上都去銀行存款或者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者購買國債。但是最近10年以來,我國理財市場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用戶的不斷增長,各大網絡理財平臺不斷出現。

和10年前相比,現在用戶理財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理財也更加便利,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理財,所以很多用戶的存款都從銀行流出來然後投資到其他理財渠道中去了,比如貨幣基金、P2P、股票、基金、外匯等等。

當理財市場變得更加激烈,而且其他理財渠道給到的收益率比銀行存款更高,那麼銀行存款就不再有優勢,所以現在各大銀行越來越缺存款只不過是市場競爭的一種結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