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村走親戚,住幾天都還捨不得走,為何現在連飯都不願吃?

thfghfg


講農村人的故事,談農村人的生活,大家好,我是老陝。

記得兒時過年走親戚,要走到正月十五呢!現在走親戚,基本初五就走完了,大家都是帶著禮品往親戚家一放,然後聊會天就走了,一天可以走三到五家親戚。

究其原因,也是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了,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停留,以前的走親戚是一大早去,吃過晚飯才回來的!

那時候人們都還是以種地為主要勞動,每到過節什麼的都不著急,現在都出去打工了,放假是有期限的,不得不加快節奏,不然會誤工,到時間趕不回來還要被扣工資,大家也就都不那麼安逸了!

說到底,也是為了生活,有時候人們之間的聯繫都少了,這種現象很普遍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我是老陝,期待大家的關注!


老陝鄉村


我以一個80後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記得從我能記事起,一直到我小學畢業,只要一放暑假,我父母就會把我送到我大姨家去,我大姨家離我家那時候坐車都要2個多小時,還要坐渡船過河,很不方便,那時候我也喜歡到她家裡去玩,基本上一個暑假都在那裡玩。

因為那個時候我家比較窮,我大姨家條件比較好,我姨父他跑運輸的,她(他)們主要吃得好,隔兩天就要買肉吃,我家裡一個月才吃三次肉。

後來隨著條件越來越好,我們一家在外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時間越來越少,親戚一般過年的時侯才走一下,在農村親戚比較多嗎,全部走下來也要不少時間,現在農村交通方便了,一般在親戚家坐一下就又要走下一家,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時間反而越來越少。





四川郭隊長


聽老人家說,我太公那一代,生活艱難,一天一頓粥都食不上,更說不上食白米飯, 並不象現代的社會,只要捨得找工作,溫飽並不是問題。

家裡有二個表叔,表叔兄弟每次來都喜歡住上十天八天,因為可以食上大米飯,聽老人家說,表叔家裡很窮,幾天才可以食餐一粥水,平時都是食野草,木薯等,那時候我太公家有很多農田,所以比很多人的生活都要好,有大房子住,每天可以食上二頓米飯,那時候已經是有錢人家了,表叔倆他們都是勤勞的人,雖然是客人,但是他們早起幫忙耕田,上山打柴,打水什麼都做,只要有口飯食就行了,還有是交通不方便,以前要來一次我家,早上早早起床就走路來,要走到晚上才到,這個是過去農村喜歡走親戚,還喜歡住幾天的原因之一吧。

現在交通方便了,有小車代步,但是現在就很少來了,過年過節才來坐一下,飯也不食就走了,並不是因為人情薄,而是現代生活的節奏緊迫,迫的人不能停下來坐坐,歇一會。



Tmin704


以前吧!大部分家裡窮,80年代,吃了這頓,還不知道下一頓在哪裡,就說我外婆吧,每次來我們家裡,總是不肯走,一住至少一年甚至2年,走了還得帶好多東西,至少回家能吃上半年。帶回去的東西吃完了,結果外公也接著來,再住上半年,然後再帶點東西,又回去,吃完了,之後小姨,舅舅他們又來了,但是他們來了,住不了幾天,只不過是多帶點衣服,吃的,錢。就是這樣反反覆覆地穿梭著我的家,我兄妹都成家了,還是這樣子,直到09年,才不來我家再拿吃的東西了,但是父親從來都沒有說什麼,總是樂哈哈地說,自己開荒收的,沒什麼,但是作為孩子們,我們也不會說什麼,只是心疼父親。而現在恰好反了,即使來了,讓姨舅住幾天,他們死活都不肯,更別說吃飯了。兩者反差太大了,說明經濟變化大,人的思想進步了,現在的時間就是金錢,再也不是吃飽的奔跑了。


用戶110782967630


以前逢年過節:,幾乎包含所以親戚朋友和鄰居,你來我往相互拜訪。禮輕人情重,吃好吃歹不講究,稍遠的客人幾乎都要耍二天,有的在客人辭行時又隨客人一塊到他家作客,約好今天去姑爺明天去母舅家,非常熱鬧。常說人不走不親,水不搞不混來形容,是親就該常往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到農村外出打工潮
影響,許多人舉家外出,很多不便因素,(受工作時間約束,異地路遠不能相聚)假期時間太短,沒有時間親戚朋友一齊都拜訪等等……剛開始都叫人帶送,後來慢慢地淡化了,煩瑣的禮節。如今都選擇發個微信紅包表示情意,對於吃來說,雞鴨魚肉都是家常便飯,不稀罕。所以有時就耍一會兒吃一頓飯,萬一時間緊就顧不到那麼多,畢竟工作才是大事,急匆匆的走下一個親戚家去了。



本人只求真實


小時候真的很喜歡去親戚家做客 特別是外婆家 外婆超級愛我 我是她一手帶大的 每次去 外婆總是會想著法給我做好吃的 雖然80年代物資沒匱乏 但在當時已經很好了 每次去都不想回自己家了 還有聽老一輩說的 我們這邊是信佛的 每年都有佛生日 很熱鬧 總要請親戚朋友來聚聚 走親戚都是走著去的 要背上鋪蓋去 整條路都是絡繹不絕的人 一去都好幾天

現在的人沒那種心鏡了 現在不缺吃不缺穿 還要上班 哪有時間 有時間的話也想呆在家裡休息休息 應酬一般是推不掉的 才去的


上善若水59871


我是蛋君……又看到一條問答⊙﹏⊙

說了再午休吧,哈哈

就說說我小時候的走親戚的情況吧

我是八零後,在中原南方農村。兒時哪兒都窮,就盼望著走親戚去吃好吃的,去另一個村子和小孩兒們瘋玩,因為大人要在家裡說事兒嘮家常就顧不得說我們這瘋孩子們了吧。

而且那會交通不便吖,稍遠點的就得班車,三輪兒週轉大半天才能到,村裡路也不好還得走很遠很遠。所以這麼費事費力的走一次親戚,肯定是大人們關係還可以的。多住幾天是很正常的事兒了。大人們說不完的話,孩子們瘋不完的跑。哈哈!開心^_^!

再說現在,通信方便了,啥事電話就說了。交通也便利了,大部分也有私家車了。也就過年了回去走走親戚了,大家都在忙著走親戚,也就不會再麻煩著住誰家去了。都不缺吃不缺喝的,有事隨時又能聯繫。孩子們也不瘋了,都是抱著手機平板……還是兒時美吖!





嗯哼蛋君


過去的時候,生活壓力小,生活節奏慢,親情比較濃厚,所以人們都愛走親戚。

我小時候,就受去姥姥家。只要一放假,就往那裡跑。至到開學才肯回來。至今想起姥姥那個滿是皺紋的臉,在門口喊著“小三,回家吃飯了”的樣子,感到又親切,又想掉淚呢。我大姑也是鄰村人,對我們也是親的要命。她知道我們家孩子多,吃不上好的,每次過去,她都都是準備很多的好吃的,並且數量也很大,管我們吃飽。

所以除了家庭溫暖之外,我們許多的快樂回憶,都是離不開親戚的。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了。大人忙於上班,休息的時候還想去外邊鬆口氣,新鮮新鮮,所就不大去串親戚了。就是串親戚,也是打個瞄,說兩句話後,開車找地方吃飯,也就不再麻煩親戚了。

孩子呢,平時上學,晚上做作業,沒有走親戚的時不。假期還要留好多作業,讓你沒有時間去玩。再說現在在家也是想吃啥吃啥,就沒有串親戚的動力了。

不管怎樣,還是特別想念小時候串親戚的那種濃濃的親情。還有那忘也忘不掉的好飯。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小小少年毛毛Me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也特別愛走親戚,首先走親戚能吃頓好的,畢竟是親戚所以招待方面肯定要比自家吃的好點,而且還不用幹家務活,其次去外婆家,舅舅家,因為舅舅家有幾個比我稍大一些的表哥表姐,在一起有人玩,有話說所以過上個把月都不想回家,現在長大了發現也不愛去了,是因為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走動的就越來越少,彼此之間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無話不談,多的是陌生,再加上舅舅輩的都兒孫滿堂,我們現在有時候真的只能算是親戚了,所以現在即使去了也沒有那麼親切,自然的也不太想在那吃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