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掃描中的輻射每年會致2.9萬人患癌症,這是真的嗎?

娛樂小傻喵


美國《消費者報告》網站上,確實有這樣一篇創作於2015年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確實提到有研究者估計未來美國至少有2%的癌症可因CT掃描所導致。具體數字是多少呢?就是每年2.9萬新發癌症病例和1.5萬癌症死亡病例。


這篇《消費者報告》文章雖然給了這個數字,但是並沒有提供數字的來源。不過,此文提到了一份2013年澳大利亞的研究結果:比較68萬接受過CT掃描和1千萬沒有接受過CT掃描的兒童,發現接受過CT掃描的人群中癌症發病率增加了(1)。


增加了多少呢?特意具體查了一下該論文,看到這樣一個數字:平均9.5年的隨訪數據表明,與沒有CT掃描過的人群相比,接受過CT掃描的人群癌症發病率有增加,絕對增加值為每10萬人中每年出現9.38個癌症病例。


美國有大約3億人,也許根據上述的絕對增加值,《消費者報告》的文章推算出CT掃描每年將在美國導致 2.9萬個癌症病例。


所以似乎這個數據是有根據的?


錯了,完全是誤讀!


《消費者報告》是美國的雜誌,不能說作者的英語不好,只能說是專業性太差


提到的2013年的澳大利亞研究,是一個流行病調查,因此只能說明CT掃描和癌症發病數增加有相關性,但是並不能證明之間的因果關係


就像公雞打鳴和天亮之間有相關性,不能就說公雞打鳴導致天亮


其實這些進行CT掃描的孩子,本來就屬於癌症高發的人群,也正是因為醫生懷疑有癌症發生,才會建議進行CT掃描來檢查。


這根本不是隨機挑出68萬人,讓他們CT掃描玩一下。


其實,在2013年的專業論文裡,作者自己已經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

翻譯一下標示的這一段:

“然而,我們不能假設在當前隨訪期間看到的所有額外增加的癌症都是由CT掃描引起的,因為進行掃描的決定是基於醫學指徵而不是隨機挑選的。 因此,我們不能排除反向因果關係的可能性,即癌前病症(包括遺傳方面的原因)或癌症的早期症狀本身可能會促進CT掃描這樣一個事件的發生。”


《消費者報告》文章的小編不但不專業,如果讀了文章,也沒有讀到這一段,可見也太不認真了。是不是應該罰一個雞腿呢?


總之,美國因為CT掃描而每年導致2.9萬癌症,那是沒有的事。


不過,大家對於CT掃描的風險還是要充分了解,因為這個

檢查確實會讓人體暴露於可致癌的放射線。


但是,自然環境中也有可致癌的放射線。作為一種醫用檢查,CT掃描還是相對安全的,只是比自然環境中的放射性高一些。


當然,不同的CT掃描,輻射劑量不一樣。有的低一些,比如低劑量肺癌CT篩查,暴露量相當於多在自然環境中照了6個月的放射性;有的比較高,如腹部CT掃描,相當於自然環境中3年的放射劑量;如果是CT造影增強掃描,則相當於7年的自然放射劑量。


這7年的放射劑量不見得就肯定導致癌症,但是肯定會帶來致癌的風險。所以,對於不必要的檢查,一定要避免。


且不說放射性這樣的致癌物,不管什麼東西太多了都不好。比如說糖,吃多了也會有害健康。


又比如說,有人統計過,古代皇帝平均壽命39歲,不知道是否跟三宮六院太多有關?


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如今平均壽命大大增加,顯然跟一夫一妻是有相關性的。


注意,這裡是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


不管怎樣,不能因為看到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太短,就決定光棍一生。


正如該做的CT檢查還是要做,不用過分擔心。


參考文獻:

1. Mathews JD, Forsythe AV, Brady Z, Butler MW, Goergen SK, Byrnes GB, Giles GG, Wallace AB, Anderson PR, Guiver TA, McGale P, Cain TM, Dowty JG, Bickerstaffe AC, Darby SC. Cancer risk in 680 000 people exposed to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in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data linkage study of 11 million Australians. BMJ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3;346:f2360. doi: 10.1136/bmj.f2360.


#闢謠#

#真相來了#


一節生薑


在臨床上,常見到某些患者和家屬拒絕進行CT掃描檢查,理由是其輻射會致癌,要儘量避免。那麼CT發出的輻射到底是什麼呢?做一次CT檢查真的會致癌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相關內容。

CT(Computed Tomography)——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主要產生的是電離輻射,即X射線、γ射線等。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的射線輻射量一般為:強化CT﹥普通CT﹥X光﹥核磁共振,但這幾項檢查的作用不盡相同。CT檢查分辨率高,能準確地探測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別,對顱腦、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檢查,胸、腹部腫塊及佔位病變的診斷價值非常高,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輻射的劑量和損害

X射線的粒子穿透力很強,在穿透人體時會導致細胞發生基因DNA的斷裂,破壞其功能和代謝。如果劑量不大,細胞是能夠進行自我修復的,修復失敗的細胞也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清除;如果劑量過大,輻射時間過長,就會嚴重損傷基因,不僅可能致癌,還可能抑制造血、免疫、生殖等多系統的功能。


其實我們日常的生活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而人體也每天都會接收到一定量的天然輻射,但其劑量較小,普通人一般每年接受環境輻射在1~2mSv(毫西弗)。


一次CT檢查的輻射量根據掃描部位和強度不同,一般在2~15mSv不等,雖然數值上看遠超過了一年正常的輻射劑量,但只要不頻繁進行CT檢查,一次正常掃描劑量造成的損傷,人體是可以自我修復的。僅僅一次CT掃描輻射就造成細胞變異並能傳代下去引發癌症其實是十分不容易的,可能性極低。而且相比患者,影像科的操作醫生每天接受的輻射劑量更高,但一般都把控在:5年內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


注意事項

在CT檢測會造成輻射這件事上,我們要明確的是:損傷是肯定的,但正規醫院使用的儀器都會把輻射量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不會達到細胞變異致癌的劑量。一年一到兩次正當的CT檢查是可以放心進行的。而且醫生在要求CT檢查時會權衡利弊,排除危險病人。如:孕婦、重症癌症患者、嬰幼兒、免疫力極低人群等,正常的病人不可諱疾忌醫。

因此,在就醫時患者要做到:

1、在正規醫院就醫,確保使用儀器的放射劑量可控制。

2、不隱瞞病情,讓醫生全面瞭解患者的身體條件,判斷是否可以承受做有輻射損傷的影像學檢查。

3、 在患病後以嚴重性更高的疾病診斷優先,依賴CT檢查的疾病診斷(如確診腦出血、腫瘤等)要接受醫生的檢查要求,以免延誤病情。

4、在醫院就診時,患者進行CT掃描後要儘快離開輻射區,家屬在等候時也要遠離輻射區。輻射區域一般有明顯燈箱標識如下圖,全民要加強輻射知識的瞭解,做好自我保護。


醫患家


美國《消費者報告》網站曾披露,一項研究顯示,很多人不重視甚至低估CT掃描的危害。而實際上,CT掃描中的輻射每年會致2.9萬人患癌症。 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首先,消費者報告並不是學術期刊雜誌,很多新聞媒體故弄玄虛的慣用手法就是“一項研究顯示”,但這樣的研究仔細追究起來,既沒有出處,也沒有具體作者和研究的方法,可信程度打折扣不說,是不是有這樣的研究也無從考證。

其次,癌症是一個多因素的疾病,除了研究相對比較透徹的少數幾個腫瘤,其他的腫瘤都沒有辦法弄清楚是哪一種單一因素導致了該腫瘤的發生,同樣是這2.9萬人,可能都是吸菸者、可能都生活在霧霾城市中,可能都在長時間的玩手機,我們不能據此說玩手機每年導致2.9萬人患癌。

另外,CT每年挽救的生命可能29萬,也可能是290萬,就拿肺部結節來說,我們醫院每年外科13000例左右的手術,其中30%是小於3cm以下的肺癌,其中大部分得到了手術根治,這樣的肺癌如果沒有胸部CT檢查,大部分無法早期發現,準確定位,最終診斷,這僅僅是我們一家醫院肺部疾病的結果,全世界所有疾病要有多少患者需要CT來幫助診斷。

CT有輻射,但我們還是要提倡40歲高危人群每年做CT體檢,在中國,肺癌已經成為城鎮人口首要的癌症類型,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腫瘤正呈現出年輕化,女性化趨勢,很多不吸菸人口也在發生肺癌,我們和發達國家不能比,發達國家的吸菸率在下降,肺癌發病率也在下降,但我們相反,肺癌發病率正處於急劇上升期,所以不做CT體檢可能耽誤肺癌根治。


胡洋


我們很多人知道多度治療用藥和濫用抗生素中國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很少人知道,我們過度診斷也是世界第一,而且很少人知道過度診斷的危害性!

我們每年做健康體檢覺得很正常吧,覺得沒什麼傷害吧,但實際上傷害很大,這種被西醫大肆推崇的就“健康體檢”,實則是很不健康,除了體檢本身的放射傷害,更重要的傷害是,就是要給你一個標籤,你是一個病人,你需要馬上治療。

實際上,我們身體一直是動態的,並非靜態,從血液中測定的問題不一定是真正的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你有沒有覺得有一個時間段身體很不舒服,但是過幾天是不是就沒有這個不舒服的症狀了,那你說這2個時期去體檢的話,會一樣嗎?

沒有健康素養的人去體檢是危險的,我只建議60歲以上的人,覺得有什麼症狀時才去體檢,我見過很多看起來很正常的人,因為一次體檢後發現問題,馬上大治療,然後幾個月人就完蛋了,你們真的覺得這很正常麼?如果不去體檢,他可能再活10年完全有可能的喔。

大愛傳道,信者有福!推廣非藥理念,遠離醫源傷害!


非藥物療法創始人


這是一個量的積累問題。

CT掃描檢查的過程中因為用到了X射線,所以確實會對人體產生輻射,但究竟會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要根據做CT檢查的輻射量總量來看。根據調查,每年人均接收的自然輻射量為3mSv左右,如果做一次CT檢查,可能並沒有超過閾值,但如果反覆多次多部位多時期的掃描,就可能造成輻射劑量累積效應,這對人體就是有傷害的。輻射量越大,可能造成的傷害就越大,至於會不會患癌,只能說額外的CT醫療照射可能會增加患癌的機率。

CT掃描作為臨床的一種檢查手段,具有定性診斷效果好的優勢而被廣泛應用。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病變時,千萬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很多疾病的治癒關鍵就在於早期的發現和確診,不要因為對輻射的擔心而拒絕檢查,錯失了治療的良機。但同時,在日常的健康檢查中,也不要過度檢查,進行不必要的額外的CT醫療照射,從而儘量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備孕期、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是不適合進行CT檢查的,就診時請明確的告知醫生。

現階段,低劑量CT已經在體檢、肺癌篩查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謂低劑量CT,就是在儘量不降低影像質量的前提下,把輻射劑量降到最低,使人體受到的損害儘可能減小。低劑量CT的輻射量約是普通CT的五分之一,差不多相當於一個人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十五天所受到的天然輻射總量。

所以,大家要有信心,我們的醫療水平正在朝著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再來囉嗦兩句,說說我們常見的幾種檢查方式吧。

第一,X光,俗稱拍片子,就是用X射線給人體拍照片,常用於胸部、骨骼和四肢的檢查,細緻分析或者診斷不明確,用CT進一步檢查,關節軟組織和骨腫瘤檢查要用核磁。吃了鋇餐再拍片子(消化道造影),用於檢查食管和胃部,胃部的確診要用胃鏡。

第二,CT,也是用X射線給身體拍照,不過是切成一層一層,拍好多張。主要用於腦部、脊髓、脊柱的初步檢查,詳細可做核磁。CT是肺部檢查最重要的手段,還可用於冠心病的檢查,有時也用於腹部、盆腔。

第三,B超,發出超聲波,用超聲波的回聲來畫像。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心臟和腹部盆腔。

第四,核磁共振,可用於多部位的檢查,一般不用於肺部的檢查。

以上,謝謝大家,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咚咯隆咚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輻射是躲不開的無形存在


在以往的認識中,人們對這種醫學成像產生的低劑量輻射不以為意,認為它們幾乎不會造成DNA損傷,長遠來看對健康的影響很小。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表在《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醫學成像產生的低劑量輻射雖然不會對DNA損傷造成影響,但是可以通過另一種氧化應激反應,來促進已經攜帶基因突變的具有癌變潛能的細胞的競爭力,從而增加癌症風險


為什麼身體中存在著具有癌變潛力的突變細胞,但癌症的發生卻不那麼頻繁


與以往的認識不同的是,我們身體的正常組織中其實一直都存在具有癌變潛力的突變細胞,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突變細胞的數量還會持續增加


但與之相反的是,癌症的發生並不是想象中的頻繁。這是為什麼?



如果把身體中的正常組織看成是具有癌變潛力的突變細胞與健康細胞爭奪生存空間的戰場,那麼這樣的戰爭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癌症的發生就依賴於健康細胞與突變細胞的博弈


在某一特定組織中,如果健康細胞的數量超越了突變細胞,那麼癌症就不會發生;如果突變細胞的數量超越了健康細胞,那麼癌症的發生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3-4次CT掃描的微量輻射,就可以增加具有癌變潛力的細胞的競爭優勢


基於以上的認識,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給予小鼠相當於人體3-4次CT掃描的微量輻射

,p53基因突變細胞的數量就會明顯增加,並且擴散能力超過了健康細胞



也就是說,一直是被認為是安全的影像學檢查,其實只要三次就可以增加具有癌變潛力的細胞的生長競爭優勢,可能進一步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p53突變基因廣泛存在於細胞的惡性轉化過程,其在正常的食管上皮中只有5%-10%的突變,而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幾乎有100%的突變。這也證明了p53基因突變是癌症發展所必須的。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拒絕胸片、CT等影像學檢查


雖然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低劑量的輻射可以促進具有癌變潛力的細胞在正常組織中的生長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我們要拒絕胸片、CT等影像學檢查。


事實上,對於檢測癌症的發生、進展以及轉移情況,這些影像學檢查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相反,這項研究帶給我們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需要採取一些行動來支持健康細胞與具有癌變潛力細胞的競爭或者徹底根除這些具有癌變潛力的細胞,從而降低癌症的風險



抗氧化劑的使用,可以促進健康細胞的生長並取代p53突變細胞


接下來,研究人員進行了這樣的一項研究。


在暴露於相同水平的輻射之前,為小鼠提供了非處方抗氧化劑N-乙酰半胱氨酸(NAC)。


結果發現,抗氧化劑能夠為健康細胞的生長競爭以及根除p53突變細胞提供強大的支持


圖中綠色的部分為p53突變細胞,可以看到在加入了抗氧化劑之後,p53突變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


然而,如果單獨使用抗氧化劑而不暴露於輻射,並不能幫助正常細胞對抗突變細胞。


寫在最後


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來更多地認識到X射線和CT掃描等常見影像學檢查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然而這畢竟還是在動物實驗階段,對於人類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當然,這項研究還為預防癌症提供了另一個思路,那就是如何使健康的細胞更加健康。


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抗氧化劑的使用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不可自行使用



參考文獻

[1] Fernandez-Antoran D, Piedrafita G, Murai K, et al. Outcompeting p53-Mutant Cells in the Normal Esophagus by Redox Manipulation[J]. Cell stem cell, 2019.

[2] Hall M W J, Jones P H, Hall B A. Relating evolutionary selection and mutant clonal dynamics in normal epithelia[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19, 16(156): 20190230.

[3]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7/190718150933.htm


美中嘉和議腫瘤


這個絕對數字很難說。有醫學報告專門說了這方面的調查,對於潛在患癌人群做CT可以防微杜漸,將疾病風險控制在最低,相關數據說明,因為做CT導致癌症的概率遠低於沒有及時發現患癌風險而導致癌症的概率。再說,CT也不能一概而論,包括肺癌目前可以用三圍重建的薄層螺旋CT,能夠檢查到小到1毫米的癌腫,但輻射只有普通CT的1/6,對人體影響很小。


丹尼140408853


完全不可信。如果患病,該做ct就做,甚至可能直接增強,或者pet,有輻射也得上,救命要緊。無病的人每年正常體檢,胸部ct,一年也就一次,發現微小結節也就1-3次,肯定沒事的,不要在意。怕輻射得癌的,有種一輩子別做,沒種就別在這怕。


好人pingan666


百分之百會 x光是一張 ct是幾十上百張x光


騙子滅九族


感覺一年不要照太多次就行,說致癌的,我感覺現在每個人都有癌症細胞,只是強烈的照射促使癌症提前,但是我相信每個人到老都會得癌症了越老檢查越高,只是現在醫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很多人都能帶病生存10年以上甚至更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