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留住時光回憶


孩子長到1歲多的時候,從某一時刻,突然發現,孩子越來越黏人,不管是做家務,還是出門辦事,甚至是去衛生間,他都要跟著,有時候要離開一會,孩子會哭著不讓你走。

孩子是怎麼了?其實這是孩子的正常成長現象,父母多多理解。

01、寶寶自我意識逐漸發展,需要安全感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從寶寶出生,到逐漸長大,對親人會越來越依戀,這種依戀,讓寶寶得到滿足,心情暢快。且安全感的建立,對寶寶一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未來發展都十分重要。


02、家長這樣做

(1)不阻止、不打擊,保護獨立意識

1歲大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喜歡自己拿勺子吃飯,吃香蕉,不願意被別人抱。

家長要積極鼓勵寶寶的行為,讓鼓勵孩子大膽的獨立探索。



(2) 建立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信任關係

當寶寶要爸爸媽媽抱時,這是一種需求信號,家長要多與寶寶一起玩,經常說說話,多親親寶寶,給寶寶十足的安全感,讓寶寶對家長產生信任與依賴。

03 對寶寶實話實說,不開空頭支票

孩子能聽懂爹媽的話,只是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聽不懂,養成了壞習慣,給自己帶來困擾。

如果家長有事做,一定要如實告訴寶寶:媽媽有事做,馬上就回來。”

家長一定要說話算話,必須做到對寶寶的承諾,不讓寶寶失望。這樣才能更好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媽媽走了,會馬上回來。


04 不懲罰寶寶

有些家長不理解,寶寶為什麼如此黏人,進而對寶寶進行一些語言上的教育。

這種作法是不可取的。寶寶只黏著喜歡的人,只黏著能給他事來安全感的人,所以這個的語言教育,會讓寶寶不自信自己的判斷,進而缺乏安全感。


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新手爸媽確實需要很大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建立寶寶的安全感,慢慢會自動消失。


畢竟孩子從母體分娩後,在他的腦袋裡,一直認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所以才會認為,媽媽走了,他要失去媽媽的想法。


等到孩子獨立意識逐漸變強的時候,你讓孩子黏你,他還不樂意呢。


作為家長,真的要好好珍惜這短暫的1年左右時間。說長不長,說短,真的很短。


我是楊楊爸,探索育兒之道,我一直在行動。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交流育兒經驗,實現輕鬆育兒,做有心爸媽。

楊楊爸親子驛站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父母實在帶不住,我考慮再三,不得已辭職了。1歲半的孩子,怎麼引導呢?陪伴孩子半年後,我也認真總結了一些方法。分離焦慮症和獨立意識增強導致怕生黏媽媽,容易鬧情緒,活動能力增強讓寶寶又愛探險,家人看護時刻需要留心。

怕生,黏媽媽:分離焦慮症,掌握離開寶寶的時機和方法,練習分離

孩子3個月時可以很平靜地和陌生人接觸,8-12月齡開始,就會有些怕生,《美國兒科學會育兒》告訴我們:這在這個年齡是正常的,你無須擔心。反而不會怕生的孩子,還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孩子非常“黏”你,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

我家雙胞胎1歲半時,我晚上下班回家,上廁所、洗澡都要在門口等著。

非要他們走開,會哭得撕心裂肺。睡覺的時候,他會不願離開你自己去睡覺,還可能在半夜醒來時四處尋找你的身影。

分離焦慮症通常會持續多久?這種症狀通常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然後在1歲半~2歲逐漸消失。你可能因為他不停的糾纏而感到窒息,但當你離開他時看他哭得那麼傷心又會有罪惡感。

  • 建議:

第一,寶寶生病時儘量不要離開他。寶寶在疲倦、飢餓或生病時的分離焦慮更加嚴重。如果你知道將要外出,將離開的時間,儘量安排在他吃飽睡足後。

第二,離開時動靜不要太大。讓另一個人跟孩子在一起,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跟孩子道別,迅速溜走。

第三,寶寶的眼淚在你離開幾分鐘後就會停止。他的發作是為了給你看,要求你留下來。你離開他的視線後,他很快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陪著他的人身上。

第四,在家裡做一些短暫的分離練習,幫他學會應對分離情緒。如果是他先離開你,他對分離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些,所以當他爬到另一個房間(前提是保障兒童安全)時,不要立刻跟過去,等上一兩分鐘。

你需要到另一個房間幾分鐘的話,告訴他你要去哪裡並很快就會回來。如果他鬧起來,大聲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趕緊跑回來。

慢慢的,他會懂得你離開時不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重要的是,只要你說會回來就總是會回來。

如果孩子對你有強烈的依賴感,他的分離焦慮症可能比其他孩子出現得更早,但也會更快度過。不要厭惡他的佔有慾,你應該在這幾個月裡儘可能地保持溫柔,凡事往好處看。

再過幾個月,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更加穩定,他就不會再那麼怕生,也不會因為和你分開而大鬧。

活潑好動有主見:順應孩子,家長儘量好脾氣,也立好規則

1歲半的孩子,可以了走路,可以自己完成很多事,什麼都會嚐鮮去摸摸看。這時候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順著他。

他又因為活動能力有限,可能就是打不開一個瓶蓋,或者拼不好一個積木,語言表達又不夠,就會容易焦躁發脾氣。

  • 溫柔地引導孩子,建議

第一,立好規則。

做好飯菜,孩子必須就坐吃飯。玩具可以待會玩,不想吃飯就沒任何東西吃,得等到下一餐才有吃。如果孩子意識到他不能通過胡鬧,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也會乖乖聽指揮,吃飯尿尿都配合。

第二,溫柔告知孩子可以獲得什麼。

好好吃飯,孩子可以接下來繼續玩玩具,玩具就放在旁邊不會跑,也沒人拿,吃飽了飯才有力氣玩。

還可以承諾孩子好好吃飯,可以自主選擇想吃的水果或者少量零食。

不要覺得孩子不會說就聽不懂,孩子哪天就突然聽懂了的,要多溝通多交流,多用簡短句子。

第三,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比如寶寶還要玩玩具,但是到了午睡或者晚上休息時間,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是要媽媽陪你睡,還是自己一個人睡。

寶寶多會選擇要媽媽陪。這時可以告訴孩子,起床再玩玩具,媽媽只陪寶寶睡覺,不陪玩具睡覺。

寶寶如果故意選自己睡。你就可以假裝離開,孩子自然抱過來。

可以給孩子想吃水果蔬菜肉的選擇,比如今天寶寶想吃魚肉還是蝦子,媽媽中午就做這個。孩子吃的時候是吃的自己選擇的食物,也會更配合。

第四,父母多陪伴孩子。

父母儘可能多陪伴和孩子,讓孩子感到愛,也會懂得回饋以愛,也能獲得安全感。

結語

我家雙胞胎孩子也正在“可怕的2歲”,但是越來越好帶了。必要規則,讓他們知道底線在哪裡,也多多陪玩,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

歡迎關注【右右細毛和爸媽】: 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右右細毛和爸媽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孩子進入叛逆期,那麼久放鬆心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收,然後慢慢的協助好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就好了。

1、孩子怕生,估計是接觸的人不多

1歲半的寶貝如果遇到生人比較害怕的話估計是平時生活的環境裡面是不是遇到的生人不是很多,如果一直再家裡的話,出去接觸生人就是會還生的,多出去幾次就好了,我家的寶貝一歲之前因為是冬季出去的比較少,並且因為家裡沒有人帶眼鏡,孩子第一次看到戴眼鏡的人都哭了半天,怎麼哄都哄不好呢,但是後來逐漸長大之後出去,帶到公園或者其他人比較多的場所,逐漸熟悉就好了。

2、如果比較粘媽媽是因為媽媽沒有給安全感嗎

如果是比較粘媽媽的話,一是說明和媽媽比較親近,二是因為媽媽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題主說的粘媽媽是到什麼程度,是一直要媽媽抱著不讓其他人碰嗎,還是遇到什麼事情一直就往媽媽身邊躲,一歲半的孩子其實和媽媽親近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不是特別的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應該也是比較正常的,如果粘媽媽就多陪陪孩子,孩子的愛的杯子蓄滿之後就不那麼對於愛飢渴啦。

3、如果遇到不滿的就鬧,就地打滾的話情緒接受行為制止

如果遇到問題就就鬧,是哭還是就地打滾的那種,如果只是哭鬧的話,那麼告訴接納孩子的行為,但是不接納孩子的行為,孩子之所以一直這樣鬧,是因為鬧的時候家長就妥協,按照孩子的意願行事,孩子覺得這招兒好使,那麼就一直使用了,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就讓孩子哭一會兒,然後告訴孩子只有自己不哭了,才可以滿足他的意願,慢慢的孩子就知道哭不奏效,所以就不會採用這種辦法了,隨著孩子的逐漸的長大,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問題的辦法。



親子成長手冊


1歲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在幼兒心理學方面,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揭示了這種情況的心理緣由。

寶寶在尋求過度關注。這個時期不叫叛逆期。一歲半的寶寶,肢體功能和腦部功能都是處於初步發育期,簡單來說就是對什麼都好奇,看著大人做什麼都想模仿,但是又無法自如地控制自己小手和腳腳,因此就產生了對成人的依賴。

但不一定會只依賴媽媽,只是哪位家長經常帶,就會依賴誰,當然媽媽是首當其衝。

而寶寶不滿意就鬧,正是尋求媽媽注意,讓媽媽關注,希望得到媽媽的愛的表現。因為寶寶沒法用準確的詞語來表達內心感受,只能用“鬧”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

媽媽通常是在忙於別的事情,因此這時的感受是黏人,怕生(因為媽媽在忙,想讓其他人幫忙帶,其他人卻哄不下來😹)

那怎麼做才是最適合呢?

如果這個時候您堅決把寶寶給爺爺奶奶抱或哄,對寶寶心理是的傷害的,這樣會加重寶寶的不安和給更加缺乏安全感!

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先放下手頭事情,雙眼看著寶寶,並抱起寶寶,把寶寶帶到旁邊。可以的話讓寶寶參與到您現在事情裡。在寶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或者不會太搗亂的情況下,讓寶寶參與。如果現在做的事情有一定危險性或者不能讓寶寶參與,請讓寶寶在安全且不影響現有工作情況下坐在您旁邊,並佈置一項任務給寶寶,例如讓寶寶堆砌一個積木,或者完成一個小家務等,

可能這個問題很多寶媽希望得到的答案是,怎麼用一個玩具或者怎麼方式把寶寶推給別人,然後我能專心做我的事情。但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母親是偉大的,對寶寶的愛是無私的,一歲半正是好奇心和安全感最為敏感的時期,媽媽爸爸對寶寶的陪伴和鼓勵是直接決定寶寶在兩歲半能否有一獨立、自信的好性格關鍵。

所以,各位寶寶的爸爸一定要在這個時期和寶寶媽媽一起來陪伴寶寶,讓寶寶用於探索同時用我們的愛賦予寶寶更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大家說對麼,歡迎指正討論,如果覺得我分享的觀點有道理,請轉給更多身邊的朋友哦


追光大叔


一歲半孩子粘人、愛發脾氣,聰明媽媽這樣做。

俗話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媽媽。”可見,對於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媽媽的引導有多重要。


01.接受孩子的感受

深冬的早晨,一個小區的超市外,一個兩歲的男孩突然發脾氣,大哭大鬧。他趴在地上,滾來滾去,周圍人來人往,小男孩不顧他人的存在,依舊任性的躺在地上不起來,哭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而他的媽媽呢?此刻在幹什麼?是在打他還是罵他?結果都沒有,男孩的媽媽一句話都不說,她放下手中的包,然後蹲下來,坐到男孩身邊,一直看著自己的兒子。

時間過了二十多分鐘,媽媽還是一言不發,男孩臉上的憤怒慢慢消失了,男孩看了看媽媽,媽媽看了看男孩,最後男孩站起來了,媽媽也站起來了,隨後媽媽抱起男孩,兩人一起來到了停車場。

在停車場,媽媽打開車門,把孩子放到兒童座椅上,親吻兒子的額頭,這時候的男孩已經變得安穩幸福,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句話都沒有說。

西方哲學家說過:“理解和接受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將人從沮喪中救出來。”這個就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大哭大鬧的時候,只會對孩子所做的事情進行評價,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長在注重愛護孩子的時候,應該設身處地的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想一想,看孩子是否能接受。

就像故事中的媽媽,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去責怪,而是陪著孩子一起,理解孩子的感受,從而使孩子心情漸漸平復,這就是母親安撫孩子的力量。

02.和孩子平等的對話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擺出一副“我才是家長”的樣子,指責孩子的不是,這是適得其反的。

作為家長,要主動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果父母把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那麼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距離感甚至叛逆心理,這都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這是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前提。

其次,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要覺得他只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這是中國式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

最後,要放下家長的權威,讓孩子自己表達心中的想法。

家長願意傾聽,孩子才肯說,不要總是埋冤孩子只會哭鬧不懂事,作為家長,又做到了幾分?

03.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教育學家說過:“最好的父母一定是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慣關懷的父母。”

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要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找出哭鬧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埋冤孩子如何不好,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

及時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不僅僅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且能給孩子安定的力量和支持,讓孩子有勇氣戰勝困難,和父母更親近。

當孩子出現無理取鬧的負面情緒時,做父母的要先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再積極引導。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保持良好的情緒是關鍵,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作出否定孩子,責備孩子的情況,這樣只會讓孩子忽略父母的目的,更加肆無忌憚。

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任由他自己宣洩,不要被孩子的哭鬧所屈服,等孩子哭累了,覺得沒意思的時候,就不鬧了,這樣的處理最好。或者,我們還可以對孩子 說:“咱們來照照鏡子吧,看看你是不是變醜了?”


【關注棟果寶媽,幫您解答生活中的育兒難題,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記得點贊,轉發分享給更多的人。】


棟果寶媽


一歲半孩子還屬於依戀期,是非常想和媽媽親近的。如果出現有叛逆的行為,說明兩點問題: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如果長期和媽媽分開,或者沒有固定的扶養人,都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表現得特別黏人。

二,孩子受到過大的驚嚇,沒有及時做心理疏導。比如遇到狗狗驚嚇、鞭炮異響、被大聲呵斥、家人吵架等,如果媽媽沒有及時出現並且安撫孩子,會對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創傷,從而特別依戀媽媽。

三,孩子逐漸有自我意識,比如孩子對自己的玩具有很強的佔有慾,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媽媽強行拿走寶寶喜歡的玩具,對於一歲多的寶寶來說就是掠奪,孩子會表現出異常的反抗。

對於上訴問題,媽媽要從孩子心理源頭尋找原因。要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些溫柔的詢問,多和寶寶對話,不可強行拿走寶寶的東西,原則性的問題要耐心跟寶寶講,用簡單的語言多次說明,其實寶寶是能聽到大人的意思的。總之,要把寶寶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耐心引導。


幸與茗兒童之家


我是宏姐說心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歲半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首先要理解孩子“叛逆期”是怎麼來的,父母才能更好的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從而引導寶寶身心健康的發展:

1、寶寶在成長過程中,身體不斷長大的同時,他的心理狀態也在不斷的成熟。大約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基本上就會形成“永久性客體”的思想意識。

2、從出生時,寶寶認為什麼都是“我”的,媽媽是“我”的、爸爸是“我”的,有些父母在家裡有親暱行為,被寶寶看到,他就會大哭,或是拉扯父母分離,其實就是他還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裡,還沒有完全分化出客體關係。

3、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與外界接觸的越來越多,大腦在不斷的發育完善,9個月左右寶寶會逐步的,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一體“我”的,還你的,他的,他們的.......寶寶思想意識中,明確的分化出主客體關係,逐步形成與外界或父母不同的思想意識,獨立意識。

4、大約在孩子在兩歲左右的時候,他就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形成自我獨立的行為方式,這時候有可能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引導方式產生衝突,寶寶可能會出現哭鬧等行為。

在寶寶第一個“叛逆期”時,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怎麼引導?

1、怕生:這是父母性格遺傳或是環境影響形成的,想要改善問題,就要父母在家庭中與寶寶相處時,多與他聊天,教他學會分享(良好社交的基礎),與他多進行故事閱讀與講故事的遊戲,多帶他進行多家庭的戶外,運動、旅行或聚餐活動,當孩子學會分享物品,有很多知識與經歷時,他會自動產生交流的意願與行為(環境影響寶寶的行為);

2、粘媽媽:題主的寶寶,大約正處於多數孩子的斷奶時間,即是寶寶食物(其實是乳房依賴)上的“依戀關係”的分離,也是心理上與媽媽的分離。

而這個期間寶寶的主客體關係,還處於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在他自我獨立的時候,內心又害怕這樣的分離,內心會有是不是失去媽媽?因此寶寶感情變化無常。

媽媽需要在行為與語言上,多鼓勵寶寶獨立做事,先從開始的近距離陪伴,到逐步的遠距離的陪伴,逐步讓寶寶適應獨立成長,防止分離性焦慮的情緒產生。

一但寶寶粘媽媽時,媽媽可以說,寶寶長大了可以自已玩玩具了,媽媽在那邊看書,你要是想媽媽了,也是可以看到媽媽的,等等此類安撫的話,切勿用暴力語言強行分離,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一輩子都難以撫平。

3、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

活潑好動即是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那麼就需要家庭及早建立家規,家庭成員都要遵守,一定違規則要接受懲罰。讓孩子從小形成有規則的尺度把握,在合理範圍內,怎麼樣做都可以,一但違反規則,再哭鬧都不能妥協。這樣才不會讓孩子養成任性的行為,防止未來釀成大禍。

父母們要記住:在寶寶第一叛逆期做好引導,那麼到了第二青春期時,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家庭矛盾,和強烈的叛逆行為;反之若在此階段,寶寶有很多的思想和情緒被壓抑,那麼到第二青春期時,孩子很容易就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強烈對抗的行為。

關於育兒方法,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交流。

我是【宏姐說心理】,與你一起用💕看懂這個世界。


宏姐說心理


很多家長會發現:到了一歲半之後,孩子逐漸就不好帶了。有種說法叫“可怕的兩歲”,也就是指的這一時期,也就是第一叛逆期。

這場景想必經歷過的媽媽都不會陌生的:

“帶寶寶下去玩一會好嗎?不!

我們先吃個飯,吃完飯再玩好嗎?不!

這個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一下嗎?不!.....”

這一階段寶寶年齡不大,但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最喜歡說的就是“不,不,不”,一言不合就哭鬧。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不喜歡大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希望通過叛逆的心理和行為彰顯自己的獨立。

叛逆期的孩子怎麼帶?據我自己的帶娃經歷,給媽媽四點意見:

  1. 培養獨立與專注性

每天騰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讓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可以跟寶寶一起玩玩,一起玩玩小遊戲,給孩子講講繪本,或者與孩子一起研究玩具。大人需要做的是在旁邊指導,放手讓孩子自己玩。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性,對於喜歡粘媽媽的孩子,會有幫助。

培養孩子獨立性很重要,但陪伴也必不可少。最好每天騰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喜歡黏人,只是因為陪伴太少。

2.理解孩子

孩子為什麼哭?我們要弄出寶寶為什麼哭鬧,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先要弄清楚原因,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也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如果孩子還不會表達具體的情感,媽媽可以試著引導,比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偶掉地上了,於是一下子就哭了,這時寶寶的目的是想要媽媽幫忙撿起來。媽媽可以說:寶寶,玩偶也哭了,它在等著你把她抱起來呢!她現在最想要你的懷抱。等你把她抱起來了,媽媽再抱抱你好不好。

3.溫和而堅定

寶寶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堅持“溫和而堅定”的原則。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第一時間溫和地跟寶寶溝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指責。但也要好好跟寶寶聊一聊,告訴他那是不對的,媽媽不答應他是有原因的。

4.適當冷卻

如果寶寶經常性的無理哭鬧,可以先冷卻寶寶十幾分鍾,期間視線不要在寶寶身上做任何停留,可以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媽媽不再關注,寶寶也就會停止哭泣。寶寶哭鬧有的時候是為了引起媽媽注意,當他(她)的哭鬧起不到作用時,自然就會停止。適時地冷卻有利於建立寶寶的邊界感,知道哪些情況下媽媽會答應自己,哪些情況不會。

我是穎媽,80後寶媽,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輔食達人,多平臺育兒自媒體。致力於嬰幼兒科學養育與輔食分享。寶寶養育,寶寶輔食、寶寶心理等育兒問題都可以問我,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穎媽談育兒


一歲半寶寶進入叛逆期,怕生,粘媽媽,活潑好動,不滿意就鬧,應該怎麼引導呢?

首先就要先了解寶寶的行為模式,去分析小動作背後的意思,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去正確引導,讓寶寶的心理更健康更有營養,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行為一:寶寶怕生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一般從4-6個月開始有認生跡象,9-12個月處於認生高峰期,這時候的認生表現就會非常明顯,比如說抗拒陌生人的擁抱,下意識的尋找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經常接觸的人。



如果有父母的正確引導,高峰期會很快過去,認生表現也會不那麼明顯,但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認生以預防陌生人的接觸,對於孩子的認生行為不過多幹涉,可能會加深孩子的抗拒心理,造成社交障礙。

對於孩子的認生行為,父母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呢?首先要多觀察寶寶的認生對象,其實大部分孩子認生並不是針對所有陌生人的,而是有選擇性的認生,也就是說有所偏好,這種偏好更多是基於身邊熟悉的人,寶寶的大腦會下意識的將陌生人與熟悉的人做關聯,對比相似度或者熟悉程度,相似度高、和父母比較熟悉的人自然就不容易哭鬧或者拒絕。

可如果是父母接觸時間少,且面像完全陌生的人,寶寶自然就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抗拒的想法。

那麼如何克服寶寶的認生心理呢?在這裡強烈建議不要過度的改變寶寶,認生不是什麼過錯,反而是一種很好的行為,這樣能夠幫助寶寶樹立起危機意識,避免寶寶因為陌生人的一點小恩小惠而放棄警惕心理。

但是選擇性認生的孩子要加以正確引導,對於好人壞人的區分、熟悉程度的辨別應該有更嚴謹?更科學的模式,不要被眼前看到的假象矇蔽了雙眼。

比如說,家長熟悉的人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就像我家寶寶很久沒有見過外婆,再見到外婆後就會下意識的拒絕外婆的擁抱,於是我就會打開外婆的照片給她多看看,讓外婆多抱抱她,經過兩三天以後,寶寶自然就會親近外婆了。
如果不想讓寶寶去接觸面相不好或者其它不熟悉的陌生人,做父母的應該待著孩子主動拒絕陌生人的親近,讓寶寶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來模仿。

行為二:寶寶粘媽媽是較為正常的心理現象。

寶寶為什麼會粘媽媽?首先要了解這一點,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堅持超過六個月以上的,一般都會相對粘媽媽一點;其次就是媽媽帶孩子的時間過久,相對也會粘媽媽一點;最後就是天所謂的天性,懷胎十月、血濃於水等等原因都是寶寶自然親近媽媽的原因。

寶寶粘媽媽並不是壞事,沒有必要強行改變這一點,但是有些時候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寶寶,這時候若是寶寶粘媽媽也會影響父母的工作,不妨為一歲半的寶寶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益智類遊戲、藝術類等等,以此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行為三:活潑好動,不滿意就哭鬧

小明一歲半,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扔東西玩,只要給到他手上的東西,都會被亂扔,尤其是喜歡玩紙巾,起初父母會強行阻止他的這種行為,認為亂扔東西不是好行為,需要矯正,但是組織反而有反作用,寶寶哭鬧的更加嚴重,最後索性放任不理了,結果家裡的許多好東西全被小明霍霍沒了。

對於小明的這種行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喜歡扔東西,阻止他不滿意就哭鬧示威,這種情況應該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的難題。但是想要讓寶寶做到滿意其實很難有標準,就拿亂扔東西來說,寶寶扔東西可以說是一件好事,代表寶寶開始學會觀察事物與對象的關係,並且有時候扔東西也是情緒的一種表達。

所以,父母在面對寶寶的這種看似叛逆實際卻涵蓋了許多深意的行為之時,更應該保持理性,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寶寶小叛逆代表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時候是自己不喜歡的,父母應該尊重寶寶的這一點小叛逆,就好像寶寶扔東西一樣,他開始探索這個物品,通過觸摸、觀察、扔這些動作來摸索,父母完全可以找一塊空地,將適合寶寶的物品放在他的周圍,讓他自己扔自己撿,父母只需要在其周圍保障安全就可以了,這樣能夠減少寶寶哭鬧的現象。



所以,面對寶寶的叛逆,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尊重和順從,在尊重寶寶的想法、意見和興趣的基礎之上,加以正確的引導,採取溫和的方式方法,能夠有效的解決育兒過程中的親子矛盾。

以上配圖選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燕旅聊育兒


您好,我是暖爸!

我和您來分析下寶寶出現這個狀況的原因:

1.寶寶在這個階段,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說法,孩子即將要從0-18個月的階段進入到18個月到3歲的階段。前一個階段的孩子主要經歷的是餵食和睡覺這些事,孩子想要獲得的是愛和信任,以此來獲得安全感。如果父母處理得不好,如餵食不及時,睡醒了沒有媽媽在旁邊等情況,孩子就會出現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產生焦慮的情況。

2.活潑好動是因為孩子進入了後一個階段,孩子身體機能獲得發展,開始出現符合社會要求的自主性行為。他開始想要自己來做事了,例如想自己上廁所、到處拿東西想要嘗試等等。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可以讓他自由發揮的空間,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他隨意地玩耍和自我探索,更多發展他自主性的行為。

這篇文章可能幫助到您,是我去年寫的,裡面有關於如何引導問題的解答。

《有的孩子特別黏人、不願上幼兒園,可能是分離性焦慮症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