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自己的運動量是否合適?

米斯特庫


那首先要看您運動的目的,是一般健身還是減肥減脂,或者是接觸競技運動。目地不同,對自己的身體要求也不同。

如果是一般的健身,操作起來就比較容易 ,少一點多一點的運動量,對身體的要求也無關緊要。

假如您是運動減肥與競技比賽,也就帶上了“訓練”的性質。就必須有一定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的精密設計,要做到大中小運動量結合。

練習所達到的運動量,必須讓自己的身體有疲勞感與訓練痕跡。有了疲勞感,才能夠跨越時間,得到恢復與超量恢復。而由疲勞到恢復的過程乃至於超量恢復的到來,都要經過合理的飲食、睡眠以及自然時間的流失過程。

一般情況下 ,業餘訓練者的大運動量恢復不超過三天,中等運動量的恢復不超過兩天,小運動量的恢復不超過一天。

大運動量過後,必然身體大疲勞的大跌落,必須要用小運動量去恢復,恢復到一定程度後,身體中仍然存在著訓練痕跡,還要等待中等運動量的調整,而中等運動量的調整,是為了超量恢復的到來,也是一個運動循環的極終目的。

在這裡比較重要的一個交代是,我們如何知道身體的疲勞痕跡與超量恢復?作為一個個體的訓練者,主要靠的是身體的本體感覺。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渾身沒勁兒想睡覺,不想動的感覺非常強烈!則說明身體疲勞與運動痕跡非常嚴重;當您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運動量加大了很多,也不感到累的話,則說明身體不但恢復了,而且還得到了超量恢復。

在這裡我們要記住:有運動痕跡必然沒有超量恢復,而有了超量恢復,身體中必然沒有運動痕跡,這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經過n次的運動循環,我們的運動能力與身體機能,就能得到一個飛躍性的大幅度提高。運動訓練的恢復是一個大課題,也是運動界運動水平的最高境界。需要長時間的摸索與積累才能夠得到準確的經驗與提高。篇幅有限就寫到此,有時間的話再做專題性的探討?曉行星祝您成功!


曉行星


當你在運動後出現反應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的彈性減小,一到運動場地就頭暈噁心,吃不香、睡不好,抑鬱、易怒,便秘、腹瀉,易感冒等狀態時,就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是運動過量導致的。如果你進行肌肉鍛鍊,鍛鍊完之後肌肉沒有感覺明顯的充血感,第二天沒有明顯的痠疼感,說明之前的鍛鍊量不夠。如果是有氧運動,運動後沒有大量出汗,心率增加不明顯都是運動量不夠的體現。


愛健身的北極熊


從事體育鍛煉多大運量合適,跟年齡條件、身體條件等有直接關係,只有自己在實踐中,逐漸一點點慢慢地摸索,沒有別的辦法。要不就向這方面的行家求教一下,請他們給拿拿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