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老人的贍養,很多子女都願意出錢,但不願意親身伺候,這是為什麼?

大別山東哥


農村有句古話叫老換小,是什麼意思呢,我來解釋一下,孩子小的時候淘氣,不聽話,讓我們氣的是又想哭又想笑,人一到年紀,也會是這樣,有些老人會變的特別糊塗,特別的不講理,也是讓我們愛恨不能啊。

舉個例子,我家隔壁的陳奶奶,這幾年身體是越來越不好了,並不是她的兒子兒媳不孝順,早上兒媳問她想吃什麼,她說想喝粥,兒媳把粥熬好給她端過去,她說兒媳不願意給她做飯吃,天天喂她吃粥,問她想吃啥,她說想吃雞蛋,兒媳又回去把雞蛋做好之後她說兒媳想噎死她喂她吃雞蛋,把兒子兒媳弄的是苦笑不得,天天都得上演這麼一出,後來請了一個保姆伺候還真的是特別聽話,讓幹啥就幹啥,也不挑食了。兒子兒媳一天進屋看她一次,她喜歡的跟個啥似的。

所以有時候不能說掏錢請人伺候就是不孝順,說賺錢比老人重要,其實一切還是以老人開心為目的的。

當然也有很多是個別原因的。


小涵貝貝妞


這個我也想回答一下,首先子女不願意親身伺候老人只願意出錢的情況不單單發生在農村,城市也會有,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孩子們都很忙,要麼有正式工作要上班,即使是村裡的人,現在村裡人也都找點事情做,坐吃山空,好吃懶做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家都在為生活忙碌著,可能是真的沒有時間去照顧,只能出錢了。

第二,父母曾經偏心,讓孩子心裡有隔閡,我老家就有個這樣的鄰居,家裡三個兒子,年輕的時候能幹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卻偏愛能說會道的老大,老二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沒有出過手,所以老了的時候經濟條件大不如前,自己生活都照顧不了的時候大兒子提出大家一起養,二兒子肯定不願意照顧的,也不怎麼願意出錢,後來還是法院調節才答應只出錢不照顧的,所以做父母的年輕的時候一碗水端平也是為自己老了積德吧。

第三,父母性格古怪,導致子女不願意親近。老家有個二伯,性格很古怪,到姑娘家生活,姑娘稍有不如他意就罵,有時候還動手,那姑娘都委屈的掉下眼淚來,心裡一萬個不願意照顧,哪怕出錢。有的是老年人年紀大了以後他就像小孩子一樣,一會哭鬧一會笑的,我老公的爺爺九十歲了,性格變得特別古怪,生活不能自理,時刻希望有人在身邊,一會不見人就會罵,我還見過他打大伯和叔叔,大伯和叔叔雖然退休了有時間卻也不願意一天二十四小時就陪著老爺爺啊,也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的啊。他們也是需要照顧的老人了,但是也還是輪流盡量陪在老父親身邊。

第四,就是孩子眾多,相互攀比,相互推諉責任,最後都不願意照顧了。

第五,就是子女不孝順了,為了擺脫老人這個累贅甚至不惜花大錢送到貴點的養老院,一年也不看一次。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種情況雖然存在但是還是希望最少出現,羊羔都是跪乳,鳥兒也會給母親捉蟲子吃,動物尚有感恩和反哺的孝心何況人呢?怎麼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別到失去才知道珍惜,追悔莫及。

總的來說,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父母一個愉快的晚年。







我是豆角


此乃時代進步的標誌。隨著居家保姆及養老院的服務形式推廣,子女桌前床上親身伺候的模式逐漸被取代。而子女工作繁忙及收入增加,是他們出錢贍養老人的時代背景。

然而,居家保姆及養老院還是不能取代親情,老年人不僅需要物質供給及貼身照料,還需要兒孫們的陪伴,這樣才能延年益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絕對不能用錢來替代親人的照顧及探望。

我的母親入駐養老院已經四年有餘,她在那裡生活很有規律;衣食起居都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照料,但是,我還是堅持每天去探望一次。在母親骨折手術之後,每天兩次到養老院,陪護時間多達四五個小時。

我的情況比較特殊,一是自己家裡離開養老院很近;便於經常去探望;二是願意擠出時間來關懷老人。對於一些工作異常繁忙,又是拖家帶口的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重擔子。如果居住地離開養老院很遠,確實來回很不方便。

至於農村,可能問題還要棘手。因為農村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城市生活;根本不可能經常回來探望。農村養老院還很少,請保姆更沒有這個習俗,所以農村老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硬撐。如果住到城裡子女那裡,有很多不方便之處,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媳婦和女婿亦未必歡迎。

俗話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我在養老院四年多目睹了很多社會現象,將父母親送進養老院不聞不問的大有人在;他們往往要十天半個月才去探望一次老人。送去水果點心之類的倒是不少,但是,並非老人最需要的“陪伴”。

如今居家保姆的職業素質有所下降,漲工資才是她們的最愛;如果子女出錢請了保姆,未必能夠萬事大吉。假如子女不經常回家探望,保姆虐待老人的概率很大,在農村裡請保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送到養老院之後,子女更需跟進式服務,去補位完成護理人員沒有做到的事情。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時代,養老事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希望國家能夠未雨綢繆,規劃好養老這盤大棋。i

而子女方面,應該為下一代做好表率,絕對不能停留在用錢來解決問題的底層次上。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批評指正!順祝週末快樂!


陸燕青


首先明確一點,寧願出錢也不願親身伺候老人的原因很多,個人覺得還是要理解一下。

現在很多農村老人上了年紀行動不便,兒女又不在身邊,造成很多農村老人養老成問題。但是同時農村還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農村老人的子女並沒有回到老人面前進行照顧,反而是給老人一些贍養費。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子女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還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和父母離太遠,照顧不到。很多子女因為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離自己的年邁的父母比較遠,但是父母又不願意跟著兒女去生活,所以很多子女沒辦法,只能在經濟上補償一下老人。

第二,子女工作太忙,沒時間照顧。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其實還真的是蠻大的,工作忙、壓力大讓很多年輕人喘不過氣來,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還哪裡有精力去照顧老人。所以,很多年輕人還是選擇給老人點錢。

第三,嫁出去的女兒,沒辦法照顧孃家父母。中國人有傳統的思想,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嫁到婆家就是婆家的人了,再過分管自己孃家的父母肯定婆家人是不願意的。所以,很多嫁出去的女兒就選擇給孃家父母些錢來彌補。

第四,父母對待兒女不公平。俗話說“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也算是中國人傳統思想的一種吧。但是有的父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或者說有偏愛,只對其中一兩個子女好,那這樣肯定其他子女心裡是不太願意的。所以等到要贍養他們的時候就寧願給錢也不想去他們身邊照顧。

第五,和老人經常在一起矛盾多。很多老人人老了脾氣不太好,而且和年輕人生活習慣不同,吃又吃不到一起,聊又聊不到一起。雖然老人也需要照顧,但是為了避免矛盾,很多年輕人寧願出錢也不會去身邊照顧老人。

第六,很多兒女指靠思想嚴重。像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家裡都是好幾個兄弟姐妹,所以在老人養老上就會有一些分歧,心想就算自己不管也會有別人管的,都想把老人塞給其他兄弟姐妹,自己落個清靜。所以,很多子女願意出錢,但不願意親身伺候。

綜上,年輕人給錢也不願意親身照顧老人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也是子女所無能為力的。但是個人認為

主觀上不願意照顧老人是不對的,畢竟是生你養你的父母噻,這樣搞良心何忍?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這個問題,其實說的是兒女多的家庭才有的現像。如果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你岀錢,讓誰來伺候老人?請保母嗎?那是不可能的,你也請不到。除非你在外地工作,而你父母住農村,那樣可以岀錢叫你家族中的人來照顧。前提還要你父母身體健康,不是連床都下不了的那種。當然你給的錢夠多,另當別論。

子女多的家庭,也就是有兩個以上兒子的家庭。個別兒子岀錢給其他兄弟,讓兄弟伺候父母,很多是事岀有因,並非不願意親身伺候。村子裡有一個兩兄弟的家庭,大哥在城市工作,弟弟在農村。父母身體好時,弟弟也岀去打工。從去年開始,父母有病,需要有人伺候。弟弟只好留守在家,就近找一些工作,一邊照顧父母一邊做工。哥哥也是懂道理的,每月都給一些錢弟弟,算是出錢請弟弟伺侯父母吧。但絕不是不願意伺候。

有一五個兒子的家庭。他們的父親90歲了,行動不便,需要有人長期伺侯。五兄弟的大哥差不多70歲了,己經不再參加工作。而其他弟兄都還在工作。於是四兄弟商量,各人岀點錢給大哥,讓大哥伺侯父親。大哥想,反正也沒什麼事,就答應了。一直照顧父親到他病重,才大家一起伺侯父親。四兄弟也不是不願意伺侯父親。只是覺得這樣安排更好,對大家都有利吧。


繁華規定


有以下幾種:

第一,領導型,有自己的事業,工作忙,確實抽不出時間,只能隔三差五看望老人。

第二,外出打工型,上有老下有小,迫於生活壓力長年在外打工,回不了家。

第三,嫌棄型,嫌棄老人,不能幹活幫自己,還得伺候吃喝,迫於道德壓力只給錢,不近身。

其實,不論屬於哪種,都不能作為我們不贍養老人藉口。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都是爸媽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動物尚且懂得反哺之情,何況我們人類!


地地道道小花農


人老了,喜歡說一些以前的事,為人處世還是老觀念,說話絮叨,這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成長代溝,將來我們老了也一樣。

人老了,越來越象小孩了,他讓你揣摩他的心事,讓你陪他聊天,說一些東家長,李家短的事情,還要經常教育你感恩。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尤其是母親愛說話,也愛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愛分給孩子,即便殺只雞煮點排骨都要和孩子分享。我們村有一家這樣的老人,幾個孩子都有出息,都在外面,也經常回家探望老人,買這買那,甚至給老人找保姆,可是她的心裡還是很孤獨,孩子回來很高興,一走她就失落。

這種顯象會越來越多,象我們70年代的人一個孩子四個老人,三個家,孩子們要工作、要事業,孩子在過節都是問題,更別說和你待在一起。不找保姆找誰待候你,有這樣的孩子也不錯了。


李姐在農村


農村老人如果身體康健,沒病沒痛的話,通常是不需要子女伺候的。相反,有部分老人往往會用自己存的錢來貼補子女。

點擊右上角關注【一點三農】,趣味三農每日分享

言歸正傳,農村也確實存在題主的現象:寧願選擇出錢也不願意親身伺候自家的老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點試著分析:
第一,忙著工作,無暇顧及老人的日常生活。現在,留在農村伺候老人的年輕人真的是鳳毛麟角。更多的人,是選擇外出工作,忙著掙錢養自己的小家。

第二,家庭重心轉移到小孩身上,經歷不足。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把大量的時間投資在小孩身上,典型的就是陪讀。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過多的關注小孩了,自然沒有時間來陪老人了。所以,很多子女只要老人生活還有所依靠,都會選擇出錢的方式贍養老人。

第三,避免家庭矛盾。雖說家裡的老人是我們的至親,但畢竟隔著年代,會有些代溝,各種生活習慣,脾氣秉性都有不同。就算老人的子女已經習慣了,那子女的配偶大概率也會和老人出現分歧和矛盾。

第四,子女對老人有意見。子女對老人有意見了,就會出現寧願給錢也不來探望伺候的情況。



一點三農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特別是老人,老人也是人,也曾年輕過,故有媳婦熬成婆,夕陽無限好,心境很重要,有智慧、有孝心的人,在老人六十歲左右時,便要經常關心,悉心供養,讓其生活快樂,除了生活費用,讓她略有仍餘,老人喜歡存款,有盈餘便去銀行存款,有了存款無論多少,總是開心,對老人就如哄孩子一樣,她開心對生活有信心,有希望,病痛就少甚至沒有病痛,這個方法是最高明的孝順方法,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一試一個靈。好過等老人煩惱出病來再去伺候,讓她健康行走自如,能自己料理自己,既是老人的福氣,更是年輕人的福氣,所以,孝順父母也有學問。


稻花香69348


這個要辯證看待,從贍養的角度看給錢也是一種孝順老人的方式,提供物質給老人,這個是認同的和能夠理解的,從另一方面不願意跟老人住一起這方面的因素很多,比如子女的小家庭,性格,父母跟子女之間的生活習性,觀念,強扭的瓜不甜,刻意要求子女一定要跟老人住一起不現實,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呢給錢不能代表不管老人,有些子女以為給錢了完事了,不盡然,還是要多回家看看老人,陪老人情感交流關注老人的身體健康啥的,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指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