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太極是個什麼派別?太極門人認不認這個混元太極門?

揮汗如豬


混元太極是個什麼派別?太極門人承不承認混元太極門?如果把這個問題中的“混元太極(拳)”換上“陳式太極拳,或楊式太極拳,或吳式太極拳,或武式太極拳,或孫式太極拳,或“洪式太極拳”,或“和式太極拳”,或“趙堡太極拳”,或“王式太極拳”,或“張式太極拳”,或“李式太極拳”……,就會出現無數個相同格式的問題。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所有的太極拳創派人都不懂什麼是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拳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好在所有太極拳流派都尊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這就為明確什麼是太極拳,給太極拳下一個確切的定義,統一大家對太極拳的認識提供了依據,為統一太極拳奠定了基礎。

太極拳流派林立,唯我獨尊,各抒己見,爭論不休,無法統一的現實,說明各流派太極拳創始人雖然都有一定的很高的太極拳功夫或太極拳推手功夫,但都不純真全面,都不懂太極拳的原理是什麼。(待續)

王宗嶽《太極拳論》是太極拳界公認的對太極拳論述最深刻完美的著作。王宗嶽《太極拳論》對太極拳技法的描述如下:立如平準(保持自身平衡),活似車輪(身體輕靈圓活),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隨曲就伸,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彌長,退之則彌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上下相隨,粘連粘隨,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也就是做到不頂不抗,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避免遭到對手攻擊,不被擊傷擊倒。 王宗嶽《太極拳論》揭示了太極拳就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衛術。也就是說太極拳純粹是以柔克剛的拳術。(待續)

外家拳是以少林寺中的和尚所創出的拳術為代表。外家拳的特點是憑藉身體壯、力量大、拳腳硬、抗擊打、先發攻擊、剛烈勇猛取勝對手。

那麼,身體不壯、力量不大、拳腳不硬的、抗擊打能力不強的弱者有沒有辦法戰勝強者呢?這種柔弱如何才能戰勝剛強的問題自然就成了很多弱者思考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於是一種柔弱勝剛強的,亦即以柔克剛的拳術應運而生並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由於這種拳術有別於以剛克剛以剛克柔的強者勝弱者的以少林拳為代表的諸多拳種,特點又柔而不剛,隱於內而不顯於外,所以人們把這種以柔克剛的拳術稱之為內家拳,而把其他諸拳稱之為外家拳。

有資料記載,王徵南(1617—1669),名來鹹,字徵南,又名王瑞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武當派拳師。浙江寧波府奉化人。早年從軍,以“七矢破的,補臨山把總”,由於“屢立戰功”,官至於“都督僉事副總兵”。由於參與反清復明,事敗後隱居鄉野,“終身菜食以明其志”。

黃宗義是反清復明的志士,抗清失敗後,黃宗羲返歸家鄉,在寧波城西的白雲莊講學,結識了王徵南,兩人成為好友。

黃宗羲在《王徵南墓誌銘》中寫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宋朝歷史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內家拳產生於距今(2019年)至少740年之前。

黃宗義《王徵南墓誌銘》中的這段紀實話指出了內家拳的特徵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既僕”不像外家拳(少林拳)那樣“勇”猛剛烈,“主於搏人”。同時指出由於外家拳(少林拳)“拳勇”“主於搏人”,亦即好勇猛先發攻擊對方,這就使得外家拳(少林拳)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讓對方“人得以乘之”,亦即容易讓對方得到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的機會,使外家拳(少林拳)手“應手即僕”,亦即失去平衡跌仆倒地。這正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所描述的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太極拳技法的特徵。所以說太極拳就是內家拳,或者說內家拳就是太極拳。只有太極拳才是真正的內家拳,因為只有太極拳跟外家拳特徵截然相反或者說完全相反。(待續)

由此可見,太極拳在王徵南生前所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形成了,只不過當時不叫太極拳而被稱之為內家拳。直到王宗嶽寫了《太極拳論》之後,內家拳才被稱為太極拳。太極拳產生於距今(2019年)740年之前的某一年,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而不是三四百年的歷史。

從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所記載的這段墓誌銘文可以看出,在王徵南生前那個年代就常見外家拳手(少林拳手)敗於內家拳手(太極拳手)的“應手即僕”的競技場面。王徵南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內家拳(太極拳)高手。所謂“僕”,即跌僕,亦即傾跌倒地,是人失去平衡的表現之一。人失去平衡可能發生的現象有:晃顫、移步、蹦跳、飛出、轉圈、傾跌、翻滾等。

先有外家拳,後有太極拳(內家拳)。太極拳(內家拳)是從外家拳逐步脫胎換骨演變過來的。在太極拳漫長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有的太極拳大師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多一些,有的太極拳大師 身上殘留的外家拳成分少一些。隨著時代發展,技擊需求逐漸淡化,太極拳大師技擊能力訓練越來越少,技擊能力越來越差,但對太極拳內涵的理解卻是越來越深刻,逐步認識到力大是太極拳的忌諱,力無才是太極拳取勝的法寶。”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等就指明瞭無力勝於有力的太極拳理念。突出發力的拳式招數,用得不當就會給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機會。所以越來越多太極拳大師,突出無力的要求而忽略某些發力拳式招數是對的。當今,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不是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大師等一類的太極拳大師。網上名聲較大的石明、肖維佳、祝大彤、遊玄德、李經梧、閆芳等等太極大師是對太極拳內涵悟得最好的太極拳大師。儘管他們可能不會在擂臺競技格鬥中獲勝。

無論是張三丰,還是王宗嶽,還是楊露禪,還是其他太極拳大師,他們都是從陰陽哲理的角度闡述太極拳的道理,而實際上陰陽哲理並不能解釋所有太極拳技擊推手現象,說不清太極拳原理,使太極拳界流派林立,互不認同,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使廣大群眾不能理解太極拳技擊推手現象,所以他們這些太極拳的宗師和大師並不懂得太極拳原理是什麼。

根據王宗嶽《太極拳論》可以知道,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的拳術。平衡問題屬於力學研究範疇。太極拳原理必須通過力學研究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太極拳力學原理才是真正的太極拳原理。只有太極拳力學原理才能夠系統地全面地解釋太極拳技擊推手現象。科學解釋太極拳原理和現象就不能仍然用陰陽、剛柔、內勁外勁、這勁那勁等這些非力學的詞彙了,而要用正規的力學中的名詞、概念、規律、方法。

有人認為:“太極拳應該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太極拳的研究需要跨學科的團隊合作,包含運動生理學、西醫學、中醫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太極拳家等共同合作,才能使得太極拳作為一門生命科學體現她真正獨有的價值。”這是對太極拳技擊推手規律不清楚和對太極拳力學原理不清楚的情況下產生的完全錯誤的認識。

我們應該對太極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太極拳的技擊規律應該是後發先制順勢而為破壞對方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使對方站立不穩,無法攻擊己方。

2、太極拳跟外家拳區別在於:①外家拳專於致堅,太極拳專於致柔; ②外家拳專於先發進攻,太極拳專於後發先制; ③外家拳專於以剛克剛以剛克柔,太極拳專於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簡而言之:外家拳以硬克敵、以強欺弱、有力為法; 太極拳(內家拳)以柔克敵、以順禦敵、無力為法。外家拳以力大取勝; 太極拳以力無勝人。外家拳猛打猛衝,太極拳順勢而為。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定義應該是:技擊時能夠後發先制順勢而為地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致使對手無法攻擊己方的防身自衛拳術。更簡潔一點說:太極拳是順勢而為的拳術。

有了太極拳的定義,就有了太極拳的統一標準。各太極拳流派應該對照太極拳標準自我檢查有沒有不符合太極拳標準的理念、表述和操作。





太極仁拳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馮志強融合了陳式太極和心意六合拳所創建的太極拳。

馮志強,原籍河北省束鹿縣。1948年,拜心意拳名家胡耀貞先師,學習心意六合拳;兩年後經胡先師推薦又拜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師,從而開始跟隨兩位高人雙學雙修。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陳、胡兩位先師任正副社長,而馮老師是他們最得意的門徒,三十歲時已經集心意太極於一身,融內外兩功於一體。混元太極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形成體系,九十年代開始在國內外傳播。

官方武術體制一般只舉例,陳、楊、吳、武、孫,五種太極拳,其它並沒有過多談論。

其實這種傳統武術基本上屬於民間武術,沒有人會出面干涉,只要你喜歡都可以創建,就如雷雷太極拳。


福州禪武


第一次聽說混元太極,有點孤陋寡聞。混元太極是什麼派別?我度了一下,發現下圖:
說混元太極是馮志強
老師武功練至“化境”後創立的拳種,後面的介紹“能否實戰,不能”。前後矛盾,都化境了,還不能實戰,這是個什麼派別?

何謂混元?混元者,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 元氣生於混沌之中,於明之內,暗之外。因明暗之間生空洞,空洞之內生太無,太無變而三氣分明,玄氣、元氣、始氣,三氣混沌,生太虛而立洞,因洞立無,因無生有,因有生空,觀空無之變化,便能虛生自然。 上氣曰始、中氣曰元、下氣曰玄,玄氣所生在於空,元氣所生在於洞,始氣所生在於無,故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太極也。



看這解釋,暈暈乎乎的,不明白,大概意思就是,混元就是元氣。各門派太極拳也是講究練氣,固本培元的,與混元氣應該是一樣的。為何混元太極,要在前面加“混元”二字,弄一個新的派別呢?就好像是一個人換了件衣服而已,其實人還是那個人。


無雙


陳,楊,武,孫,吳,武當太極是主流,其它基本從這些演變而來,基本上沒有突破和創新。

本身太極拳傳統一些精華也分散在門內一些弟子上,由於歷史原因,比如文革,傳承也有斷代,有功夫精華的老師基本上年紀上80以上了,有的淡泊名利,隱於市區。

太極拳的傳統精華還需要不斷挖掘整理,沒有系統學習,基本上沒有入太極真諦之門。

社會上出現的新流派太極拳,只是招勢上有變,但太極拳理基本沒突破。只是換了馬甲而己。

太極拳講究道法自然,你練得這痛那壞的,趕快停下來,肯定是非專業老師教的。

想認真學好,交點學費,練好身體才是王道。

跟著好老師學,可以少走彎路,時間效率上提高,進步快。老師不點破,不傳訣竅,自己去悟,一輩子估計也難得真諦。

杭州朋友每週六上午可參加楊氏第六代傳承人內功心法分享會,公益課。


生活無處不太極


混元太極是一種新的太極功法,是中華太極文化的繼承和發楊。馮自強老先生將畢生武學定為陳式混元太極即為不忘其根。縱觀目前的太極拳界漁目混珠的很多,真的不言其理,假的不知其理。有出來打假的也是情由可原。

要說太板忽悠了上億人這個說法不脫當。現在練太板最大的群體是中老年人,為了健身選擇了太極,與過去的實戰相距甚遠,所以就出現了太極拳無用的說法,也在情理當中。再說,各門各派門規所限,真正實用的秘而不傳,使太極拳了遂步走上了表演化,這也是一個悲劇。

馮自強先生所創的混元太極功法,是利用園的力學原理融太極為一體,應該是太極拳的發楊光大。在教學上馮老先生是楷模,打開網絡,搜索欄裡打上馮自強三個字,就可以搜索到馮先生親演的套路,實戰應用及功法的講座,他為太極拳的發楊光大所作的貢獻由此可見。


雪裡22


同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都不一樣相貌,為什麼太極運動就不能百花盛開,流派紛呈呢?對於太極運動應該各有千秋,才能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拳種,一些吃飽飯無所事事的人,總是拿太極說事,混帳而無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被一幫班門弄斧者喋喋不休的評論提問,不知居何之心,它們各個流派都是辛苦而來的民族瑰寶,為什麼某些人總是抓住不放,是得罪了誰還是有不共戴天之恨!它就是中華民族瑰寶,不服者可以上門挑戰,沒必要神經過敏,,,,,


風的自由211483297


練了十幾年混元太極,它不是簡單的套路有功法心法,不實戰是謙虛也不想和一些不懂得人抬槓,你不懂就別問能不能實戰練功為強體旦一定能戰,只不過是不想躺這混水。


陳氏心意混元太極


混元太極拳,由陳發科弟子馮志強先生晚年創立。馮先生生前德高望重,對陳氏太極拳有很大貢獻,功力深厚。多次組織參與大型武術活動,多次應邀出國傳播太極拳(尤其日本,這個個人感情受不了),還曾多次傳拳陳家溝,王西安大師就是得遇與馮先生多次指點。在北京太極拳界,影響巨大。其弟子眾多,遍佈全國各地。前些年,各個大師紛紛開宗立派,馮先生晚年,把陳氏太極拳加以改編,創混元陳氏太極拳。


一忘無量


馮志強創的,但基本是胡鬧,算不上正經的太極門派。不到那個水平,成不了氣候。


咕咚87701


心意混元太極拳的創使人是馮志強老先生,其傳人在各地都有教受心意混元太極拳系列,其女拳架更得馮老真傳形神兼備。

馮老在世拳學修為以至通達,無論陳家溝還是國內外,當今名家掌門受教於馮老眾多,但馮老並未掛於嘴邊。

早年太極拳的推手大賽,各名家皆攜弟子表演參賽,唯馮老單身一人無差別不定人隨便對手上場而全勝。

錄像視頻馮老拳法演示,再與現在名家對比,水平高低立見,這是鐵的事實。誰懂太極拳的真諦一望即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