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有哪些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漢史趣聞


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擊斃。

1947年5月16日,經過三天的激戰,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國軍傷亡3.2萬餘人,整編第74師長基本上是全軍覆滅。據說震怒的蔣介石當眾就要湯恩伯下跪,還揮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張靈甫的訣別電話時就流淚了,可是又不能飛過去救人。造成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一方面是華東野戰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軍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

國軍有五大主力軍,分別是: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18軍,其中的第74軍號稱是打出來的。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由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組建,歷任軍長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邱維達,這些人都很厲害。74軍號稱是抗日鐵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基本上重大戰役都少不了這支軍隊,也取得了戰功,所以才有74軍是打出來的說法。

張靈甫任整編74師師長。

1946年4月,張靈甫任第74軍中將軍長兼首都警備司令,1946年5月,張靈甫任整編第74師中將師長,雖然是整編了,但是規模其實還是沒有怎麼變,武器還更精良了,戰鬥力還更強大了,不過都還是被張靈甫帶到全軍覆沒的結局。為何當初要選張靈甫做領導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王耀武信任他,想選一個自己人吧,他的舉薦是張靈甫最後能勝任的最關鍵因素。

張靈甫的能力被高估。

張靈甫和日軍打過很多次硬仗、惡仗和勝仗,還多次負傷,打到腿都殘疾了,這點功勞還是要認可的,但是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被高估的將軍。國軍的五大之一整編74師是葬送在張靈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當他帶著人馬孤軍冒進的時候,全師覆滅的結局就是註定的了。


湘西小木魚


我要說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軍是張靈甫。這位蔣總統眼中的紅人,是被高估了的。

被高估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自我高估

張靈甫是個很驕傲的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還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各方 面都很出色,在人群中往往鶴立雞群。很容易養成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自從 當上整編74師的師長後,更是目中無人,連曾經的老上級李天霞都不放在眼裡,更別 說其他的雜牌部隊的同仁,自認為老子能當上天下第一戰力的整編74師師長是他自己 軍事能力高出別人。當時有很多人競爭這個位子,比如李天霞。只是最後王耀武選了 張靈甫接替了自己的位子,而不是張真能服眾。 這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

委員長高估

一直以來,蔣委員長,一直對這位樣貌出眾的弟子特別厚愛,只要張立了一點功勞, 就會大肆宣傳。這無形中會把張靈甫從將領群眾孤立起來,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還 幫著吆喝

只要有10個張靈甫和整編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典型的捧殺,火上澆油,助長張靈甫的囂張氣焰,直接導致最後竟然不聽戰區司令長官湯恩伯的命令,湯恩伯去傳令,竟然指揮不動整編74師的一個傳令兵。

高估導致的後果

  • 最直接的後果,當然是號稱天下第一的整編74師,被全殲在了孟良崮上。

  • 而正是整編74師被全殲,直接導致國民黨本來很好的形勢發生大逆轉,由攻轉守。

  • 孟良崮戰役,是國共兩黨的天王山之戰,如果國民黨勝了,則關內形勢將完全倒向國民黨,沒有華東野戰軍的支撐,東北野戰軍也將獨木難支。

  • 上天終歸是向著人民,人民的軍隊出了一個偉大的將軍。


個人認為這隻偉大的軍隊,由張靈甫帶領,真是可惜了。


彈史遇見你


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總參謀長陳誠。這絕對是一個被高估才能的軍事將領,或者說他的能力不在於軍事,而在於內政。

陳誠的軍事才能有,但是並不高,以其才能擔任一個軍長基本就是上限了。東征過程中陳誠是炮兵連長,由於炮兵連在棉湖之役中將叛軍火力壓倒,使戰局轉危為安。不久被任命為團長,並且開始北伐,他帶領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扭轉局勢,使東線北伐軍能進入杭州,平定浙江。

內戰時期陳誠為十一師師長,後來建立土木系,中原大戰中率領十一師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馮軍擊敗。而後升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成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王牌軍。從陳誠的上升經歷看,陳誠也是從部隊一級級升上來的,他還有有一定的 軍事才幹,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只限於軍師一級。

這一點在陳誠對紅軍的四次圍剿之中就可以看出來,每一次他都是被紅軍打敗,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將領在解放戰爭期間竟然擔任國民黨的總參謀長,結果是能力不能匹配職位的要求,基本上陳誠沒到一個地方,就是國軍失敗的開始。

山東戰爭上,一開始氣勢洶洶的進攻解放區,但是很快他就因為他的急功近利犯下大錯。1947年1月,陳誠到山東前線督戰,集中23個整編師53個旅的兵力,採取以臨沂、蒙陰為目標,南北對進的部署。一開始國民黨兵力密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我軍華東野戰軍曾幾次調動敵人都無戰機可尋,但是陳誠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由於“傷亡過大,不堪再戰”,嚴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實施南北夾擊。其實當時遠在濟南的王耀武已經發現了我軍由圍殲李仙洲兵團的企圖,所以告誡陳誠不要讓李仙洲兵團南下,但是陳誠不聽,結果李仙洲兵團5.6萬餘人被全殲,致使國民黨在山東的最大機動兵團被滅。

後來陳誠見到東北局勢好,陳誠卻下耍了個小心眼,以杜聿明身體欠佳為由調其回南京“修養”,企圖摘取勝利果實。結果陳誠自己當了東北東北行轅主任不到一年,林彪奇蹟般的扭轉了東北戰局。等杜聿明再次出山時,已經沒有辦法阻止解放軍在東北的勝利了。

陳誠致使兩個重要戰區的失敗,雖然不全是他的原因,但是陳誠指揮無能確實有重大責任,所以當時就有“殺陳誠,以謝國人“的說法。但是蔣介石為陳誠安排後路,派陳誠主持臺灣政務,改編和整訓由大陸遷往臺灣的部隊,先後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


帝國烽火


說到歷史中被過於高估的將軍,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蔣介石最為重用的黃埔學生胡宗南。

在瞭解胡宗南這個人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蔣介石那麼喜歡這麼一個屢屢打敗仗的將領,在他犯下種種錯誤的時候,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一路給他大開綠燈,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統帥之一的位置上。



有人說,這是因為蔣介石非常喜歡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所以胡宗南這個浙江人兼黃埔學生在蔣介石產生的天然親近感下,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擁有了後來那般少有人能及的輝煌地位。

這些原因我們無法否認,因為在現實歷史中,蔣介石確實非常喜歡重用浙江人以及黃埔學生,不過胡宗南之所以受到重用,並不全是這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太過於高估了他。



而這份高估,主要來源於胡宗南早期輝煌、勇猛的戰績。

胡宗南得到關注

胡宗南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在那個黃埔軍校初創的時期裡,他所能和蔣介石展開的交集非常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蔣介石的關注。

比如在1925年的東征戰爭中,他就在戰爭中吸引到了蔣介石的注意。

那個時候,胡宗南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排長,在炮火轟鳴中,他和手下士兵控制著兩挺機槍,硬是在不可能中堅挺下來,為那場戰鬥的勝利立下了巨大功績。

如果當時蔣介石擁有後來那樣的地位,他是不可能會注意得到胡宗南當時這樣的小角色以及小勝利的。

不過因為他那個時候也是剛起步,所以胡宗南這樣的戰績對他尤為重要,也就是在那次戰鬥後,胡宗南這個中年人的勇猛印象深深的烙印到了他的腦海中。

胡宗南後來之所以能那麼受他的重用,就跟這次的初露鋒芒有關。

胡宗南早期的戰績以及平步青雲

在胡宗南的軍旅生涯早期,他的表現非常出色。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他就憑藉著一支團的力量擊敗了東南大軍閥孫傳芳一支精銳師的部隊。

此外,在第二次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戰爭中他也都有著非常出彩的表現。

在那段早期的發展歷程中,胡宗南用自己的戰績征服了蔣介石的心,在蔣介石內心中佔據到了足夠高的地位。



正因為這份早期的戰績,他被蔣介石視之為天賜良將,一路被蔣介石瘋狂提拔,在抗戰爆發前,他就晉升到了軍長的位置上,遠遠甩開了其他黃埔學生一大截。

而他不僅僅只是蔣介石手下第一個當上軍長的黃埔學生,他還是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將軍、第一個軍團長、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

能不配位

不過胡宗南的提升速度雖然快,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擁有著能勝任後來那般崇高地位的能力。

在胡宗南從師長提拔到軍長位置後,他的風評以及戰績就一路瘋狂往下滑坡,一步步通過各種敗績,奠定了他“草包司令”的稱號。

至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則很簡單,那就是胡宗南“能不配位”。

以他的軍事才華來說,讓他指揮一些小型或者中型的部隊倒非常合適,他能很好地發揮出這些部隊的力量、能率領著這些部隊取得驕人的戰績。

如果給予他更多的軍隊指揮權、授予他更高的軍職,那麼一切都將不同。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他成為軍長之後,他開始屢屢遭遇到了各種敗績,雖然並不能說全都是敗績,但是敗績仍是佔據到了主數。

到了最後,被屢屢敗績包圍的他甚至產生了拔槍自殺的想法。

在臺灣的時候,更是有不少人對他展開攻擊,懷疑他是間諜、懷疑他故意打敗仗。

對於這麼一位早期意氣風發無比的將領來說,他後來的結局無疑是非常悲涼的,畢竟無論任誰曾經攀登過高峰,都很難承受的了那跌入谷底的失落感。

而一切,都源於蔣介石對他的高估,如果蔣介石沒有過分高估他的能力,只是讓他如同其他黃埔學生一樣平穩發展,那麼他就不會承受如此慘痛的失落感了。


孤客生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吧!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其實是被國軍給“坑了”。

抗戰時,國軍戰鬥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於蔣委員長搞排除異己的內鬥,各路軍閥在抗戰時畏首畏尾,勾心鬥角。所以,才會有40萬日軍橫掃130多萬國軍的豫湘桂戰役。而此戰之時,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就這樣,國軍還是慘敗。

國軍被日軍橫掃,日軍被美軍橫掃。那麼,在日本當太上皇的麥克阿瑟,當然有信心讓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士兵“聖誕節之前回家”。甚至,當時的美國人都覺得中國不敢出戰。麥克阿瑟叼著菸斗喝著咖啡,就能飲馬鴨綠江了。

(他來了,他來了,他趟著水來了!)

麥帥也是可以,仁川登陸打的“可圈可點”:75000名聯合國軍痛擊朝鮮6500名守軍。之後,麥帥依靠裝備和人數優勢,碾壓朝鮮軍隊,一直打到鴨綠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聯合國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鴨綠江。麥帥的神威,到此終止。因為,志願軍過江了。等到麥帥快被彭德懷趕下海時,麥帥還不從自身找問題,還想讓杜魯門擴大投入,甚至,不惜動用原子彈。

麥帥肯定很鬱悶,國軍戰鬥力這麼弱,為何志願軍卻這麼牛?!!

杜魯門不傻,趕緊讓麥帥下臺,換李奇微。

李奇微明顯比麥帥有本事,上來就發現志願軍後勤補給不足的問題。志願軍當時由於後勤跟不上,每次進攻最多隻能持續7天,就要停下來等寄樣。李奇微發現這個規律以後,就利用志願軍“七天攻勢”規律,跟志願軍拼消耗。當志願軍進攻時,他就利用美軍火力兵力優勢打防禦戰。等7天之後,趁著志願軍斷了補給,對我志願軍發動猛烈進攻。就這樣,志願軍被迫退到了“三八線”!

同樣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麥帥強!

回頭再看彭老總,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願軍有聯合國軍那樣的武器補給,早把聯合國軍趕下海了。說白了,美軍將領就喜歡依靠裝備優勢,無腦碾壓!真要是讓他們到中國戰場上,帶領國軍打日本人,他們敗得更慘!對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蔣介石的部隊也有美國人當顧問。不過,還是一直潰敗。

十年後,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說:

“中國軍隊從士兵到將軍都是最優秀的,我要告誡世界軍隊,不要與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這要成為軍事家的一條禁忌,誰打中國,進得去出不來!”


所以,把三方將領能力做個對比:志願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國軍>美軍。

主意:此處“國軍”僅指國民黨方將領,我知道抗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也是國軍序列。

有些起義的國民黨部隊,到解放軍以後,本來很弱的部隊,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軍五十軍,原來是國軍60軍。這支部隊在起義前,因為軍紀不好且戰績較差,被人們戲稱為”熊軍”、人稱“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時,表現英勇,首先攻入漢城。

毛主席在接見50軍軍長曾澤生時,還誇獎他說:"你們打得不錯啊!"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列舉五個被高估的哥們:

1.趙括。

這哥們沒有自知之明,以為打仗是玩紅警星際,長平之戰坑死45萬趙軍,害得趙國差點滅國,還落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成了後世2000多年的反面教材。考慮到對手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能力指數就給個同情分吧。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2.馬謖。

又一個紙上談兵的理論軍事家,由於理論功底實在太強,連諸葛亮都忽悠了,任命他做獨當一面的主帥,街亭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經營隴右再進取關中的戰略失敗,不得不退守漢中,後面幾次北伐始終未能成功,蜀漢自此長期被壓制在四川盆地直至滅亡。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3.王玄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過了八百年,老王依然被辛棄疾拿出來調侃,並且繼續調侃了八百年。

能夠把宋文帝劉義隆忽悠得熱血沸騰,老王的能力,要說有還是有那麼一點的,但是主要體現在內戰戰場上。論外戰的指揮藝術這貨就是個渣渣,元嘉北伐的滑臺之戰成了老王一生中最大的汙點,優柔寡斷,貪財好色,老王算是佔全了,等到拓跋燾親率大軍來援就原形畢露,全軍崩潰,一次性斷送了30年“元嘉之治”攢下來的家底,南北朝的攻守形勢經過這次北伐之後逆轉,造成南朝始終被動挨打的局面。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4.李景隆

他老子李文忠的帶兵基因沒有一點點遺傳到小李身上!我嚴重懷疑小李是朱棣派到建文帝陣營的內鬼!建文帝讓這種草包統帥50萬大軍也是氣數已盡。沒有這哥們狂送人頭,在北平即將被攻破時下令暫停進攻,估計朱棣早就GG了。最後建文帝讓他守京城還獻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活活把自己坑死。這種人就是虎父犬子的典範。

能力指數:零,只能給零分

對國家危害指數:★★★★★

5.湯恩伯

“河南王”湯恩伯治軍無能,剝削老百姓可是一套一套的,所部榮登“水旱蝗湯”四害之一。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寇被形勢所迫,不得已發動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結果面對強弩之末的日軍,湯司令的40萬大軍竟然一潰千里,把幾十座大城市拱手讓人,直接把蔣委員長的臉面丟到了月球。

能力指數:★★

對國家危害指數:★★★★


每日一段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民族英雄張學良了。

同忠貞不二馮玉祥一樣,張學良在民國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馮玉祥畢竟是一個戰將,也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政治家。

打個比方,馮玉祥自稱是基督教徒,目的是爭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認為,馮玉祥並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義。

除了公開場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馮玉祥私下對基督教毫無興趣。

然而,此舉畢竟給馮玉祥帶來了很好的政治名聲,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張作霖一輩子牛逼,死前做錯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兒子的能力。

其實,從郭松齡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張學良不但不擅長認人,而且還是個無法有效統帥部下的領袖。

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鐵桿心腹,叛變之前當然不會沒有跡象。然而,張學良卻視而不見,就像沒看到一樣。

這不是傾心於人,主要還是缺乏軍政能力。

事實上,張學良上臺以後,基本沒有做過正確的決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蘇聯,發動中東鐵路事變。

蘇聯就算當時不是很強,也比東北軍強大十倍。張學良上臺未穩,就去打強敵,實屬頭腦有病,想立威風想瘋了。

其次,中原大戰期間,擅自將一半主力開入管內摘桃子。結果關外東北軍兵力空虛,被日軍趁機攻擊,張學良的老巢都丟了。

還有,九一八事變期間,張學良放棄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錦州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張學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實力,有很多種方法,從沒見過有人這麼保存的。

這不但讓自己丟了地盤,還讓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從此以後,張學良揹負如此罵名,想要東山再起難度極大。



另外,都到了什麼時候,張學良還在熱河會戰、長城抗戰中試圖保存實力,導致全國輿論抨擊。最終熱河省被日寇佔領,隨後河北省的東北軍也站不住腳。

由此,20萬東北軍連立錐之地都沒有,被迫去陝西同楊虎城搶地盤了。

總之,張作霖留給兒子全國第一的地盤,全國裝備最好的軍隊,還不到10年就被敗家光了。


薩沙


我國曆史上哪位將軍的能力被高估了?在下竊以為,被蔣介石當英雄廣告宣傳的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被嚴重高估了!

那就扒一扒這位蔣介石王牌中的王牌,嫡系中的嫡系,武裝到牙齒的第一"御林軍"指揮官的歷史吧。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字靈甫,陝西長安縣(區)人。他在於佑任的影響下,喜歡書法,好附庸風雅,聽信巧言令色之人的話,有勇無謀,以"武夫"自居。原本籍籍無名,被王耀武收入麾下,重點培養。由於生性多疑,且殘忍暴戾。前有無端殺妻之過,後又堅決以人民為敵,深得蔣介石厚愛,被視為心腹愛將。抗日戰爭中雖有抗敵表現,但絕沒有這些年網上鼓吹的那般"神勇”無敵。他的抗日戰績被嚴重高估了,沒多少可值得稱道的戰績!以致於連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都未得到。作為蔣之愛將,王之肱股,張吹們心中的"戰神",這確實有些臉上火辣辣。張之所以成為網絡"紅人",其原因有二:

一,蔣的內戰急先鋒,王牌中的領頭羊,死後開追悼會大肆炒作之緣故。蔣甚至把英國贈送國府的兩艘巡洋艦其中之一命名為"靈甫號"(另一艘命名"重頭號",為紀念重慶作為陪都在八年抗戰中的地位與功勞),號召全軍學習張的"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事蹟。擱今天,蔣就是張出名的背後炒作高手。

二,因為孟良崮戰役!一方面是因為張太想在蔣介石面前表現了,居然"突出“了。另一方面是因為粟裕大將。眾所周知,粟裕大將戰功赫赫!是我黨我軍難得的良將!由他指揮的解放戰爭,吃掉了國民黨一百多萬部隊,而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殲滅整編七十四師的指揮藝術了。戰爭,機會稍縱即逝,既要把住機會,又要一舉殲滅敵人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還要能全身而退,粟大將做到了,稍帶手也讓這位被蔣視為心腹的愛將張靈甫"名揚天下"。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逞匹夫之勇,孤軍冒進,不能準確掌握敵我態勢(還有作戰素質)的將領無疑會成為歷史煙塵,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歷史書上的負面典型。

接下來講一點讓張靈甫殞命的孟良崮戰役概要:

抗日戰爭中74軍(第一任軍長俞濟時至39年,第二任軍長王耀武至43年,第三任軍長施中誠至抗戰結束,由於他不願打內仗,46年74軍改整編74師,張靈甫任師長)與日本人也是硬碰硬的打過幾次仗,這些仗與張靈甫這個由團升至師長(抗日時期)的將領雖有些關係,但關係不大。儘管如此,也讓張靈甫有些飄起來了,再加上抗戰結束,受老蔣器重,提撥為74師師長(改編,滿建制,三旅九團,全美械裝備,32OOO餘人)。



當74師向蒙陰前進中,還配屬了整64師和整82師的兩個炮兵營,擁有相當強大的火力。1947年5月1O號,整74師急進到達坦埠附近時,與解放軍主力部隊遭遇了,在陳毅,許世友的親自指揮下,狠狠的給整74師當頭一棒。張知道碰上了勁敵,而自己的部隊又過分突出,形式很為不利,連忙打算後撤。但後撤到哪裡呢?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垛莊,在四山環抱中。一個是孟良崮,一片丘陵,有490高地和許多石洞。張靈甫的智囊李運良(遼寧人,既非黃埔,又非陸大出身的東北軍人。以善觀風色,口齒伶俐,為張靈甫所信任)。他堅決主張退守孟良固,認為有險可守,不像垛莊容易四面受敵。但他沒考慮到孟良崮是個無草無水的光禿禿的窮山,更沒有認識到現在的人民解放軍已不是以前的小米加步槍時代,是擁有強大炮兵群的精銳部隊了。

戰爭開始後,解放軍首先攻佔整25師與整74兩師結合部的陣地黃頂山,迫使黃伯韜後撤。於是整74師又形成突出了。一夜之間,解放軍想洶湧的波濤一樣把整74師淹沒在重重的包圍之中,74師的防線逐步縮小。這時候張靈甫急了,趕緊急電南京,徐州求援。此時的天氣炎熱,酷暑逼人,困守在窮山孟良崮的官兵無糧無水飢渴難熬,實在難以支持。蔣介石一面派出大批的空軍投送糧水彈藥,由於74師陣地面縮小,絕大部分都補充給瞭解放軍(運輸大隊長名副其實)。蔣介石一面電令整25師整83師迅速的靠攏,同時給張電令固守待援。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還認為是與解放軍決戰的良機啊。

鏖戰了兩天兩夜,山下的陣地相繼丟失,包圍圈越縮越小。57旅旅長陳噓雲趕上山來到指揮部彙報戰況,認為四面被圍,據守山崗只有死路一條。他建議目前唯一的逃生是集中現有兵力組織突圍,但張靈甫聽後默不作聲(張在抗戰時被日軍打傷一條腿,他覺得不方便突圍,還在寄希望於援軍)。手下看他不做聲也就不好說什麼。這時在山下作戰的士兵紛紛退上山了,解放軍運用炮兵火力向山上密集射擊,把石頭打得一塊塊的凌空飛起。陳噓雲和58旅旅長盧醒相繼受傷,副旅長明灶在巡視陣地時陣亡,張靈甫等人還躲在山洞裡,大罵友軍見死不救。他們哪裡知道,我華野部隊投入了九個縱隊全部兵力。五個縱隊圍他,四個打援,按國軍內派系林立的現狀以及將士的作戰素質,是很難湊效的!

1947年5月16日,孟良谷戰役就此結束。



張靈甫孟良崮殞命,他犯了幾個錯誤:

一,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裝備好就敢冒進。他也錯誤估計了我軍指戰員的指揮智慧與戰鬥素質。雖然此前他有所耳聞蘇中七戰七捷的粟裕將軍~還是輕敵了。

二,他恃寵而驕,認為蔣介石對他厚愛,會不顧一切救他。他似乎忘了國軍內部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的事情。他高估了蔣委員長的指揮能力和國軍的救援能力。他平時驕橫跋扈,不知被多少人記恨(比如李天霞)?這些都是一個戰場指揮官應該具備的作戰素質和戰場思維能力,可惜他自負了。

三,他全美械的裝備,高度機械化部隊。退到山區地方就完全是處於劣勢而發揮不了優勢,這等於戰鬥效果嚴重打折了。

四,打了那麼多年仗,他還不知道我軍有一個原則: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上上選,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他的74王牌師無疑是我軍作夢都想滅掉的!他可倒好,主動伸出頭來挨宰!他以為蔣介石慣著他,解放軍也慣著他?

最後簡評一下張靈甫吧。

人死了就可以蓋棺論定。張靈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蔣介石說他是"英雄”,王耀武也認為他是"血性漢子"。事實上他當一個營,團幹部還可以,要當軍,師長還是難以勝任的。李天霞平時說他是張飛,有勇無謀。他平時不務實際,專好附庸風雅,喜歡練練字,收買古董字畫。室內常常懸掛成吉思汗,拿破崙等人的畫像,儼然擺出一副"儒將”的風度。他有一把瓦壺,據說是明朝楊椒山用過的,他常以此炫耀於人。偏信巧言令色之人,退守孟良崮就是聽信李運良的建議結果。終其一生,我認為張靈甫是被高估的歷史將領,最起碼被蔣高估了。而蔣呢?偏又喜歡用奴才(聽話)將領,忠誠將領(這點確實重要),至於會不會打仗?老蔣不以為然也。只有在危急時刻,他才會想起起用會打仗的將領。而平時帶兵練兵享清閒的將領卻往往重用親信。誠如薛嶽臨死前對蔣的評價:寧用奴才,不用人才,焉能不敗!而張靈甫本人,明顯是小才大用了。

重用張靈甫,炒作張靈甫,他死後,蔣介石讓他成為國軍學習的"典範"而名聲大噪。讓一個原本平庸的將領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宣傳失敗將領這方面與今天的阿三有一拼。

謝謝閱讀,敬請指正。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李廣就是被高估的將軍,並沒有司馬遷寫的那麼神。李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名將。

李廣之所以出名,得益於司馬遷的《史記》,李廣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因為在行軍途中迷失方向,差點耽誤了統帥衛青的戰略部署,李廣因此自殺。

司馬遷這個人有這個習慣,就是特別同情失敗者,從他對項羽的態度就可見一斑。《史記》在記載項羽時,用了和劉邦一樣的規制“本紀”,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雖然對項羽有諸多批評,但字裡行間明顯有很深的同情。

司馬遷對李廣的態度也一樣,和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明顯就是個失敗者。所有司馬遷對李廣的遭遇抱以極大的同情,也給予了許多溢美之詞。

翻一番《史記·李廣列傳》就會發現,李廣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唯一隻得說道的是他的箭術,李廣箭術高超,卻沒有戰績可言。

衛青、霍去病在和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戰果累累,其戰績有目共睹,二人有“帝國雙璧”的稱呼。西漢能控制西域,和衛青、霍去病屢次大破匈奴是分不開的。

衛青、霍去病這樣大的功勞,司馬遷居然把他們的傳記合寫在一起,字數還不如李廣一個人的多。足見司馬遷的私心。

反觀李廣,實在是沒有戰績可言,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把曾經得罪他的一個小軍官給殺了。作為一個有著累年軍旅生涯的將領,李廣在行軍途中居然連方向都搞錯了。就是這樣一個將領,司馬遷卻單獨給他作傳。

不僅是司馬遷,後世很多人都對李廣抱以同情,認為李廣應該位列名將。

唐朝詩人王維為李廣沒有戰績開脫,覺得是李廣運氣太差了。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曾這樣讚美李廣: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南宋詞人劉克莊對李廣沒有封侯一事也頗多感慨:

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袁衛宇


歷史上胡宗南的能力被高估了。胡宗南是黃埔生。國民黨的歷史上他基本上沒有戰功。周恩來評價他:志大才疏。1927年到1937年基本上沒有戰功,抗日戰爭,躲在西北沒有打過日本鬼子。擁有幾十萬軍隊號稱西北王,解放戰爭被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2萬多打了蟠龍、羊馬河、榆林等戰役。最後被西北野戰軍趕出西安,趕過秦嶺,趕入四川,在西昌被消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