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長沙保衛戰》中的人物?

神風之主~羅


《長沙保衛戰》展現了複雜宏大的歷史背景和可歌可注的英雄事蹟,作為還原這一歷邊事件的戰爭史實正劇,不與趨利瞎說神騙鬼吹的抗戰雷劇為伍,而是以非嚴肅的態度回顧歷史,更展現了長沙軍民共同修築改防的情景。

那我們來講講國民黨四個高級將領。

薛嶽,國民黨提三次長沙會戰都會避免談及薛嶽,因為這個客家老虎仔跟委員長關係很不好,抗戰結束後,本不想打內戰(生平保家衛國心願已達),老蔣硬要他打先鋒,只好指揮國軍進攻解放區,但在山東萊蕪戰役中損兵折將,1948年被“暴跳如雷”的蔣介石撤職,果粉交口稱讚的虎將,最後連個花瓶都不如。

王陵基,1950年化裝潛逃時在四川江安被逮捕,是級別最高的國軍戰犯之一。

李玉堂,長沙會戰後被共產黨策反,但未能及時接頭,後被臺灣當局殺害。一說葉劍英並未能策反李部,李是被冤殺的。

王耀武,濟南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

這些將領在對外作戰中如此英勇,內戰中為何戰敗的戰敗,被俘的被俘,被策反的被策反?四個人,分別是打自己人的,不想打共軍的,打不過的,逃不掉的,從思想到能力基本把國軍的臉丟光了。他們在抗戰中的形象越高大,戰術越高明,作戰越頑強,越說明蔣公在內戰中的失敗。





九哥說電影



《長沙保衛戰》中的國軍在很多方面其實不太像大家想象中的國軍了,而是更像大家傳統印象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簡言之,就是基本上按照我軍的形象來塑造的國軍將領。不過這也沒什麼吧,這些年的一個趨勢就是八路軍越來越國軍化,大家都不願意高大全,而國軍卻越來越共軍化了,越來越高大全。

比如說裡面的薛嶽,雖然薛嶽在國軍將領中算是比較出挑的,但是還沒有到這個電視劇中那樣算無遺策,料事如神,對日軍的戰略企圖分析的那樣清清楚楚,而日軍無論是岡村寧次還是阿南惟幾,在裡面都被搞的太弱了,好像很蠢。如果真有那麼蠢,怎麼會始終都是日軍主攻,而國軍都是被動應戰呢?

要知道,四次長沙會戰可都是日軍率先發動的,最後也都是日軍主動撤退的。尤其是前兩次長沙會戰,國軍連日軍的戰略意圖都沒有搞清楚,日軍來了就開始撤退,然後進行側擊,尾擊,等著日軍深入之後再對日軍進行包圍,但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日軍並沒有佔領長沙的決心,而是掃蕩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鞏固其在華中的佔領區。


也因此,在前兩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進攻時幾乎都非常順利,第二次甚至是用兩個大隊為骨幹配屬炮兵和騎兵組成的部隊就輕而易舉的突破了國軍在新牆河一線得防禦陣地,第四軍和三十七軍都未能有效阻止日軍的進攻。而當國軍局面嚴重,薛嶽已經準備撤退到衡陽的時候,國軍突然開始撤退,國軍又轉入全線反擊和追擊。

還有這個劇中的另一個主角是第十軍軍長李玉堂,而且是從頭到尾都參加了,但實際上第十軍並沒有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會戰之前,第十軍也是作為軍委會的戰略預備隊,原本是開到粵漢線附近,準備乘車去緬甸參戰的,只是在戰局嚴重的情況下,薛嶽才緊急請求軍委會將第十軍撥給第九戰區參戰。

但薛嶽的指揮也成問題,導致第十軍並未整體參戰,而是不斷以師和團為單位,配屬給已經被日軍擊潰的三十七軍陳沛指揮,結果成了添油戰術,也被日軍分別擊潰。也是因此,戰後薛嶽請求軍委會將李玉堂撤職,李玉堂是很不服氣的,到第三次長沙會戰才戴罪立功,堅守長沙,打出了泰山軍的美名。


實際上,第一次長沙會戰真正對戰局形勢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關麟徵的十五集團軍,第二次長沙會戰的關鍵是楊森的二十七集團軍,正是因為楊森的二十軍再被日軍擊潰之後轉入山區,日軍大舉深入,這時候楊森又率部破壞日軍補給線,使日軍後續部隊無法繼續增援,最後被迫撤退。在日軍撤退之前,薛嶽已經準備放棄長沙了。

剛在上高會戰中打出了名氣的七十四軍,第二次長沙會戰時奉調增援第九戰區,結果也是因為薛嶽的指揮不當,沒有讓七十四軍轉攻日軍側背,或者在瀏陽一帶設立陣地,阻擊正準備從右翼迂迴的日軍,反而讓日軍到長沙附近,結果七十四軍以行軍姿態與日軍在春華山,黃花市一帶與日軍遭遇,被日軍從側翼擊破,傷亡慘重,師長廖齡奇戰後被蔣下令槍斃。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劇中的薛嶽始終掛著三顆星,是上將軍銜。其實薛嶽當時是中將加上將銜,也就是享受上將待遇的中將,如果掛軍銜的話,是應該掛中將的,掛上將不太合適。尤其是和白崇禧、陳誠見面的時候,也掛著三顆星,這就很不合適了。不過總體來說,這個片子的戰爭場面什麼的,都算是不錯的,在這些年的抗戰劇中,已經算是精品佳作了。


蕭武


劇中的李本忠本是一個普通的小警察,後陰差陽錯入伍成為一名抗日戰士。隨著本劇的熱播,李本忠原型也備受大家的關注。他有歷史原型嗎?結局又是什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通過李本忠人物簡介來了解下!

《長沙保衛戰》李本忠扮演者鄭昊劇照

李本忠原型

在電視劇《長沙保衛戰》中的李本忠並沒有歷史原型,而是因劇情需要虛構出來的人物。李本忠這個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他身上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現實的出處,他所擁有的血性和情感是萬千戰士都擁有的。

李本忠人物簡介及結局

李本忠本是一個走街串巷,負責自己一塊區域的小警察。可剛剛結婚就陰差陽錯入伍,一天之內便升為營長,迅速成長為團長,他不斷戰勝敵人。面對失去妻子,失去家園,失去戰友,他不斷戰勝自己。錚錚鐵骨,在戰場上流血流汗流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真漢子。如此身份的轉化,也開啟了他不平凡的革命之路。最終在李本忠的帶領下,國軍將士與敵人纏鬥,國軍全面反攻,日軍敗退。各路國軍圍追堵截,痛擊日寇。



小鄧侃影


與如今滿屏的抗日神劇相比,《長沙保衛戰》還算是良心之作,從服裝、槍械、軍事常識到戰爭場面,確實是近年來的佼佼者,儘管略有瑕疵。劇中代表人物應該是第10軍上校團長李本忠、中將軍長李玉堂、第九戰區上將司令長官薛嶽,哦對了,還有重量級配角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主任彭中華。



當然,這裡面有歷史原型的只是薛嶽、李玉堂、吳逸志等人,李本忠和彭中華顯然是虛構的了。第九戰區將士們的抗日功績不可抹殺,但總體而言,對薛嶽的刻畫有些拔高,對李玉堂的演繹則不太嚴謹,對長沙會戰的反映與戰史有些出入。

薛嶽

第一印象是把這個“老虎仔”的身高相當放大了,粵籍的薛嶽根據舊照目測不會超過170公分,而張豐毅就顯得有些人高馬大了。客觀來說,薛嶽確實是當時少數敢跟日軍硬剛的將領,作戰主動性和攻擊性較強,所以才能跟鬼子纏鬥四年之久,但畢竟中日之間的裝備訓練和兵員素質相差過於懸殊,大兵團作戰遠比電視劇中來的更加艱苦和殘酷。

薛嶽一點也不幽默,甚至有些狂傲,跟我黨的關係亦不融洽,“平江慘案”就是在他任內發生的,雖然是川軍的楊森乾的,但薛嶽身為戰區“一把手”自然難逃干係。應該這麼結論:薛嶽抗日立場堅定、作戰意志指揮遠超那些大批患有“恐日症”將領,但形象過於正面,第二次長沙會戰失利責任很大(密碼被破譯只佔部分因素),而被日軍24小時輕取長沙的第四次長沙會戰乾脆沒提。



吳逸志

這是薛嶽的保定軍校同窗,關係甚密,武漢會戰期間開始成為薛嶽的幕僚長,從第一兵團再到第九戰區如是,溫文儒雅,為人謙和,是個不錯的參謀長。最關鍵的是,由於兩人同學、同鄉和長期同僚的原因,政治立場相同、私人關係互信,所以在關鍵時刻吳逸志能勸得動薛嶽,否則老虎仔發作起來,最多顧忌蔣某人或者陳誠三分,其它人等包括連白崇禧都不放在眼裡。

前三次長沙會戰打完後,中日兩軍從1942年初開始長時間對峙,戰線稍穩。吳逸志閒來無事,寫了篇關於中美兩軍聯合實施華東作戰的“論文”,還委託朋友送到美國方面一閱,羅斯福給予了肯定和表揚。結果惹毛了最忌下面人直接跟美方打交道的蔣某人,1944年被撤職查辦,若非薛嶽力保幾有牢獄之災。戰區參謀處長趙子立於是升格遞補,可惜薛嶽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見,為第四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李玉堂

黃埔一期生,抗日名將,他是從中央軍嫡系第3師師長的位置上漸被重用的,抗戰爆發後因功累升至第8軍中將軍長。後因第10軍作戰不力重組,因此李玉堂改任第10軍軍長。重組時起家部隊第3師亦帶入,但表現似乎不如方先覺的預備第10師(另有第190師),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該軍已經榮應“泰山軍”代號,可見戰力不俗。

第10軍和第74軍是第九戰區的兩大精銳,嚴格來說,第74軍並不歸薛嶽直接指揮,它屬於軍事委員會直屬“攻擊軍”,投放在湘桂戰場而已。並且第74軍的戰力與戰果都要高於第10軍,但是劇中王耀武顯然淪為打醬油的,歸跟到底,是第74軍缺席了大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以及李玉堂後來成為新中國追認的烈士,自然成為主角。



李本忠

能夠從一名長沙小警察成長為中央軍上校團長,基本就是編劇信馬由韁了,雖然都是拿槍的,軍隊和警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黃埔四期的胡璉、張靈甫等人剛剛混到師長,沒有任何軍事養成教育的李本忠可以一路擢升團長?開玩笑呢,這簡直是視軍制如兒戲,他可以上戰場、可以代理軍官,就是沒可能真正成為一名正牌子中級軍官,黃埔五期還排著隊呢。

只能說劇情需要一名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至於出身與專業不在考慮範疇之內了。實際上抗日軍隊基層軍官的軍事能力,嚴重吃虧於日軍,李本忠的出現“有效”扭轉了這一現象,神出鬼沒,指揮若定。最離譜的是與彭中華的關係,在那個年代,在沒有國共軍事合作的湖南,如果真有李本忠這號團長,早就被密裁或者活埋了。


彭中華

嚴重理解,否則我們看不到如此較為優秀的抗日戰爭作品。蔣某人、陳誠、白崇禧、徐永昌、林蔚、羅卓英等人的戲份不少,“軍事委員會四巨頭”中只有何應欽沒有露面,能夠如實反映了重慶方面的指揮體系和作戰序列。

諸如14萬大軍是否可以全殲5萬鬼子的爭論,也基本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在抗日神劇裡消滅日軍一個師團那都是小意思。缺點在於,馬曉偉的出演實在太正派了,遠沒有表現出蔣某人的陰鷲和不講道理,薛嶽還敢摔他的電話?那早就被革職了。


度度狼gg


整體來說,《長沙保衛戰》還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之作。

無論是大脈絡的尊重史實,還是小細節的生動還原,以及主要人物的針對性選角等等,都可圈可點,比很多被稱為“抗戰神劇”的恣意放飛有價值、有意義多了。

但是,《長沙保衛戰》畢竟不是紀錄片,對劇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根據歷史原型進行了再創作:其中有些人物被美化了,有些被強化了,還有些則被虛化了。

張豐毅飾演的薛嶽

被“美化”的薛嶽和蔣介石

多次指揮第九戰區部隊與日軍血戰的薛嶽,值不值得被稱道?當然。就為在兇悍的日軍面前不慫,就該點贊。

但是,劇中的薛嶽運籌帷幄、好謀善斷,幾乎每次都能提前預判三位對手岡村寧次、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的戰略安排,也就有點誇張了,這會讓人覺得日軍高級將領很蠢,日軍很好打,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

事實上,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薛嶽非但未能準確判斷阿南惟幾的戰略意圖,反而因為第九戰區的情報系統被日軍掌握,造成了重要的電報命令在日軍面前“裸奔”的被動局面。

甚至第74軍的動向、意圖,也都被日軍監控了。再加上因薛嶽本人的過度自信以及固執,他沒采用參謀處處長趙子立關於讓74軍就地構築工事積極防禦的建議,導致運動中的74軍在春華山、黃花鎮遭受日軍精銳的突襲而損失慘重,形成了74軍抗戰戰史上少有的潰敗。

此外,劇中的薛嶽被塑造成了一個智慧,果敢、堅強、有孝心(讓兒子代為行孝)、有幽默感甚至還懂得氣象天候(預判有大雨)的完美人物,這就太過了。歷史真實中的薛嶽自信甚至自負、固執、暴躁,但這都絲毫不影響對他的正面評價,畢竟人無完人。

另一個被美化的人物則是蔣介石。劇中的蔣介石,也被刻畫成了一位既有做事的大局觀又有做人的人情味的最高統帥:他可以不計較薛嶽的頂撞甚至摔電話,也可以為薛嶽因忙於與日軍大戰而無暇回韶關老家奔父喪而感動的流淚。如此等等,實在也有點過於美化了。

被“強化”的李玉堂和方先覺

除了主帥薛嶽,關麟徵也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表現不俗,在新牆河、草鞋嶺拼死禦敵的就是他麾下的部隊,而不是劇中所說的李玉堂、方先覺的部隊。

李玉堂與方先覺劇照

李玉堂及方先覺的戲份,在《長沙保衛戰》中還真是不少。

事實上,第一次長沙會戰時,李玉堂還是第八軍軍長,方先覺還只是預10師的副師長,更為關鍵的是,第八軍並沒進入湘北主戰場,而是在贛西北的次戰場抵抗日軍。所以,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李玉堂、方先覺都被《長沙保衛戰》強化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已從第八軍改編成第十軍的李玉堂部,遭受了重大失敗,搞到蔣介石要嚴厲問責李玉堂,要不是79軍軍長夏楚中部繳獲的日軍地圖上顯示,第十軍正面擺了日軍三個半師團,可能李玉堂就不只是被撤職這麼簡單了。

當然,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李玉堂第十軍,尤其是方先覺預備第十師的確表現的無懈可擊,簡直堪稱完美,他們化作天爐戰法中的“爐底”,確保了長沙城的不失,這才讓日軍在薛嶽的準備的“天爐”中被炙烤的死傷慘重。

李本忠劇照

至於劇中虛構出來的、方先覺麾下的營長、團長李本忠,雖然原型可能是葛先才,但也有很多藝術加工的成分。負責長沙治安的警察,接兩個電話就變成了中央軍的連長、營長,這種橋段也真太富有想象力了。

被“虛化”的王耀武、陳誠,以及關麟徵

先後率部參加了第一、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王耀武,在劇中幾乎沒什麼臺詞,更沒什麼存在感。就連王陵基還有向薛嶽索賠菸斗的細節,王耀武則沒有一場獨立的戲份。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王耀武也不在主戰場湘北,但好歹也在江西三進三出高安城啊。

第二次會戰雖然74軍也慘敗了,但薛嶽的責任也著實不小。到第三次長沙會戰,剛從廣西乘火車沿湘桂鐵路到達湖南的74軍,一下車就接到了會戰結束的通知,沒撈上仗打。

王耀武劇照

即便如此,王耀武的戲份還是太少了。作為薛嶽的上司、靠山,陳誠在劇中的角色也只是打了個醬油。

與戲份偏少的王耀武、陳誠相比,第15集團軍代總司令並在戰後轉正的關麟徵,則直接沒出鏡,這就有點不應該了。

有的人物被拔高了,有的被加戲了,有的則直接沒被寫進組,這就是《長沙保衛戰》。至於李玉堂的加戲、搶戲,因為歷史原因,其實也可以理解;但把蔣介石塑造的如此有血有肉,就有點令人費解了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交流


司馬砸光


我覺得《長沙保衛戰》是一部真實再現了中國軍民英勇抗戰的歷史經典史詩,場景震撼真實,演員百裡挑一,演技精雕細刻,真是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非常棒!!!


龍哥1591503


同時期同題材的電視劇,長沙保衛戰遠遠不如戰長沙


半夢半醒1900


國軍在抗戰中,敢戰能戰,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脆弱。彭不費一兵一卒倒成了致勝的關鍵。


守望陽光399


長沙會戰是我看的遍數最多的抗日電視劇,歷史性,真實性,原型性最強最客觀,目前為止還沒有那個抗日劇能超越長沙會戰的,


用戶建軍工藝玻璃


最喜歡彭中華,有能力有水平,讓他來打,可能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