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相機產業繼續猛推單反上市,怎樣看待無反相機的前景?

今生的故事


分享一下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新老系統之爭。相對於傳統的數碼單反系統,無反相機系統是新系統。過去的2019年,以索尼為代表的無反相機在全球市場份額上首次超越尼康,成為世界第二。這些數據說明無反相機正在被用戶所接納,至少在用戶選擇相機時多了一個選擇方向。

二.數碼單反相機系統與無反相機將長時間並存。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傳統的數碼單反相機因用戶持有數量巨大,用戶在更新維持上的需求不會大幅減少。相機廠家也將在很長時間內維持對單反相機系統的更新,但不會將全部資源投入到這裡;無反相機系統較單反相機系統有很多的優勢,但研發投入大,配套的原生鏡頭,附件等研發週期長。所以佳能尼康等老牌相機廠商會受到拖累,在無反市場裡表現較一直做無反相機的索尼要差一些。

無反相機系統會逐漸的代替數碼單反相機系統,未來一段時間,5年~10年裡,無反相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從相機廠家的生產成本方面來看,無反相機系統因其高度集成的模塊化設計,具有研發投入大,生產成本低的特點。因此,相機廠家也會積極推進無反相機系統的更新換代,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的廠家應該算富士了,雖然不是大眾品牌,但富士在無反相機市場的增長有目共睹,旗下的APS-C無反相機系統和中畫幅無反相機系統均取得非常好的市場份額,其在2019年9月上市的中畫幅無反相機GFX100,配置高,價格親民,贏得了市場的肯定。

綜合來看,相機廠家不會在未來全力推出數碼單反相機,只是維持一定程度的更新,維護老用戶。各大廠家將在無反相機市場裡積極佈局,積極推動新增用戶使用無反相機系統。從最早索尼精耕婚禮市場,大學校園和Vlog市場,到各品牌跟進效仿,無反相機的市場競爭己經一片紅海。





夜渡星河52652685


2020年尼康拼盡全力出了個似牛似馬的D780,確實是想給中端單反續命。再看佳能1DXⅢ,保留了最重要的像素功能,也是想給下一代的頂級單反留個香火。尼康的D6也應該會這麼做,相機產業看樣子還是想為單反繼續搏命。

拿尼康D780來說,增加都是當今無反相機標配的功能,說實話就是為了是單反而做成單反。佳能的1DXⅢ確實是現今最強功能的單反,我也沒有機會使用,不過在每秒20張連拍的時候,我不知道在取景器裡能看到什麼,要是沒有了反光板和五稜鏡能些強大的功能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單反裡的反光板和五稜鏡是為了實現TTL取景測光和對焦用的,是方法和手段,在膠片時代它的作用不可替代,有著無與倫比的優越性。進入數碼相機時代,不用反光板和五稜鏡照樣可以對焦取景,還可以減輕相機本身的重量和減小體積,更可以通過縮短的法蘭距讓更高品質的鏡頭得以設計製造和使用。

很多單反人說的最多的就是無反取景有時滯的問題,單反就沒有了嗎?在單反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從反光板升起,幕簾開啟曝光到反光板落下這段時間眼前難道不是漆黑一片嗎?

進入數碼時代後,隨著圖像處理器能力的提升和各種算法的不斷推新,單反引以為傲的對焦系統和眼見為實的取景系統會被更高級的數字算法取代,全數字化的取景圖像將會更加逼真快速的展現在攝影者的眼前。

除了不爭氣的賓德,現在各家相機廠家都有了自己的無反系統,相機產業已經進入了無反時代,最最重要的是相機已經進人了數字影像的時代,膠片已經完全被取代,相機已經是不需要再依賴反光板和五稜鏡實現相機的基本功能。日後相機產業的進步一定是在更強大的圖像傳感器處理器和算法上,這與相機是不是單反無關。

現在的無反確實還遠沒有達到它應該有的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單反已經走過了它最輝煌的膠片時代,隨著數碼相機時代的腳步,單反必亡。


吃了沒事1


2020年已然到來,由於今年是奧運年,就在今天,佳能的最強單反,1DX mark III已然發佈,緊接著尼康也會發布D6,且有消息說尼康在近期將推出D750的升級版D780,甚至部分指標將超越D850。

估計很多喜歡研究器材的朋友會覺得奇怪,為何在2019年幾大廠在單反戰線上收縮,乃至於戰略撤退後,又要在2020年發力推單反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廠家一定在戰略上有些許搖擺,同時也是市場上的一種妥協吧。野馬哥甚至認為這是一種退步!


一、單反廠商

現在能生產單反的也就只有佳能和尼康了。這兩家之外的廠商,要麼放棄了單反轉成了無反(微單),要麼就是市場太小,放慢了更新節奏。

從這個角度來說,單反的市場競爭,也就是佳能和尼康的左右互博了。在這個市場上,他們就是標準,他們就是王者。


二、無反的亂局

無反由於機械結構簡單,加上最核心的成像單元可以從索尼等廠商採購或定製,在研發門檻上比單反要低。

所以傳統的幾大單反廠商,象奧林巴斯,還有如富士、松下,甚至是適馬等,都加入了無反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競爭非常激烈。


三、單反或無反

從結構和功能上來說,無反並不是單反的簡化版,而是一種新的物種。以目前電子化的更新換代節奏來說,相機上簡化機械結構,加強電子系統,是一種無可逆轉的趨勢。

無反目前還不成熟,比如更耗電、EVF在顯示效果上還略差、拍攝有時滯等等問題。但無反的一些特點已經說明,取代單反是時間問題。


1、全新的大內徑短法蘭距高傳輸率的卡口系統

2、所見即所得的曝光模擬景深模擬

3、電子快門將取代機械快門

4、更好的視頻功能

5、更好的機身防抖功能

6、更快的研發與更新速度

7、以固件升級的方式持續改進相機功能

...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只是老同志還不樂意罷了!


四、單反的情節 無反的未來

必須認清無反一定是主流發展方向,單反只是市場行為這樣的一種大方向。


現在佳能和尼康回過身繼續發展單反,可謂是市場上的一種無奈或是妥協行為。低端卡片機受手機衝擊,風光不再,而無反市場特別是高端無反索尼遙遙領先,所以只能去撿目前還能夠有主導權的單反,畢竟單反的市場擺在那裡。

很多老攝影人還有單反情結,不習慣或主觀上不願意接受無反,所以,這部分人的第一選擇還是單反。這也給單反一個喘息的機會。


五、單反與無反的融合發展

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還是一個偽命題?

今天(1月7日)1DX3發佈了,可以看出來,佳能在單反上,採用了單反+部分無反特性的做法,比如兩套對焦體系,支持類無反的實時取景方式,支持電子快門,高達5.5K的視頻功能。但這會是未來的趨勢吧?


野馬哥斗膽說一下,未來的方向,看看A9II吧!傳說佳能還要開發可變法蘭距的單反+無反混合式相機,這不是作死嗎?都想得到,便都會失去!


六、給廠家的建議

身為佳能粉,我認為廠家應該有所取捨。正所謂有舍才有得。很多時候,想兼顧,都會得不償失。開發出數碼技術的柯達就是前車之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柯達高層主要都是化學家出身,他們的膠片情節和利益阻礙了快速變革。

按理說佳能其實從低單無反的成功嚐到了甜頭啊。不應該再留戀已有的輝煌。既然已經在R和RF上有清晰佈局,幹就完了,切莫向後看,留戀一個沒有太大空間的市場!


總而言之,野馬哥對現在出現的單反回潮現象是不解和不滿的,畢竟潮流如此,無法逆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歡迎您和我一起來討論!!!


野馬攝影


2019年,佳能和尼康這兩個大巨頭把重點都轉移到了微單領域,那再過3年,微單到底能不能徹底取代單反呢?

主要還是看哪些事情是微單幹不了而單反可以的。

從索尼在2019夏季發售600MM大炮之後,確實單反能幹的微單也可以幹了。

單反一直以來的長處體育和打鳥,現在索尼微單也都可以幹了。即使微單還存在一些小問題,但也並非硬傷或者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再經過3年左右的微單完善,微單肯定是可以更好勝任體育和打鳥了。

曾經認為微單絕對不可能玩體育和打鳥的看法,看來已經徹底過時了。

自2017年夏季佳能發佈200D後,你會發現,在使用液晶屏取景的時候,200D就是一臺數碼微單,而且操作體驗遠勝於索尼微單。

當你也買了200D之後,你也會只使用液晶屏取景,而不用光學取景器。


最後補充: 時代永遠是進步的,一線城市影樓用的機器基本都是索尼了,也還有少部分的攝影師使用單反。再過幾年,微單的價格下來,性價比上去之後,單反的數量會進一步縮減 。微單大軍即將統領時代潮流。


我目前在用的機器是最高性價比,可以參考一下:

視頻機是:松下g7+14-140. 不到4千。

拍照機器是: 索尼A7+28-70.不到3500. 完全夠用。 A7拍短片也是非常的棒。

祝你好運。


記錄山西農村故事


佳能尼康多年經營擁有了那麼大的單反客戶群體在那兒擺著呢,為了攫取利潤,不把這些老客戶的羊毛薅淨嘍怎麼能算完[捂臉],所以,單反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會再出新品,但也是在高端或特點機型上。待無反高端機型佈局完成以及無反客戶群增加到一定比例時,佳能尼康就不會以情懷為主要賣點了,無反是趨勢[耶]


Sketch54937257


無反單反只是取景方式的變化,攝像機的取景方式如同無反取景,但從沒有人對攝像機提出疑問,攝像機的所見即所得的方式怎麼到了無反相機這兒就有那麼多的疑慮和問題啊?這種所見即所得的方式其實也是受益了現代工業的發展才有的,先進的電子技術才能造就出這種方式。試想早年要是有這麼先進的電子技術,那還需單反的發明嗎?還不是早就無反直接地應用了。所以奉勸大家不要再為無聊的話題去費盡心思了,無反當然是相機發展的趨勢,只是在不斷完善中發展而已。


百變酷貓


無反相機是趨勢。主要原因很奇怪,和感光元器件沒啥關係,倒是和鏡頭卡口的尺寸很有關係。在無反領域,松下和奧林巴斯已經耕耘多年,特別是Sony在35毫米全畫幅領域的積極探索,讓無反相機成為了一個日趨完美的相機品種。在佳能和尼康兩位單反領域的王者加入角逐後,無反大戲正式上演。尼康的F卡口和佳能的EF卡口都是膠片時代和數碼單反時代的兩個標杆一樣的存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個卡口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情況的需要,特別是尼康的F卡口,限制更是多得像是一個累贅。加入無反領域以後,尼康和佳能都有了全新的鏡頭卡口,為全新的光學設計和數據傳輸提供了無限可能,打開了迎接未來的大門。尼康推出的58毫米f/0.95 S鏡頭則更像是憋了很久以後重見陽光以後的宣告:Z卡口將為世界呈現更明亮的世界。雖然2020年佳能將分別推出頂級的EOS 1D X Mark III和D6,但這是奧運會的經典節目,只能說明單反市場還有需求。但無反的未來已經到來,未來屬於無反。


科技時光


從使用性能和廣度上說,微單、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比較的話,是不能超越單反的,畢竟單反的感光元件面積啦,感光性能啦要有優勢的;微單,無反相機體積小,是優點,倒是內臟稍微欠一點,不過發展也是兇猛的,都有完善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另外,一些需要高畫質,超大畫幅的使用者還是畢竟需要單反的,整體來講,微單,無反相機和單反還有一定時期的江湖同在。

技術飛速革新的今天,我們不能判定明天會有什麼變化,說不定以後相機也不存在了,會被另一種技術所代替,沒有什麼不可能,就怕不敢想。空間領域未來無限可能。



致遠0635


10年前的單反市場,大家作為攝影愛好者,相機都是用來拍照的,但是10年後的相機市場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索尼發微單的那年看市場,無反只是輕便的這一項優勢貌似無法撼動單反在攝影界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對無反也沒有那麼看好,但是時代變化太快。

首先,手機攝影的快速提升,讓許多喜歡記錄的人都不需要買一臺相機給自己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手機就已經夠了,而且相機的優勢在於記錄豐富的細節,方便後期擁有更大的調整空間,但是對於現在快節奏的人們而言,我今天出去旅遊是不想一個星期後再發朋友圈的,所以最好的就是現在發,馬上發,而手機自帶的濾鏡,AI美顏,我還要相機幹嘛,所以無反快速接入電子系統,NFC ,wifi,濾鏡,美顏等功能,也使得它越來越受歡迎了。所以專業單反的市場在變小,因為像之前對相機,對鏡頭的追求,已經被市場上亂飛的照片慢慢磨滅了初心。

其次,單反不僅僅是用來拍照片了,視頻成了一個其中非常大的需求,因為製作分享,傳播都已經變得太快速了。從最開始尼康D90搭載1080P的視頻能力,到5D2視頻大放異彩,大家都看到了單反拍視頻在景深,在畫質上的優勢。再到A7SⅢ,A6400這樣的視頻無反的市場變化。再加上近年技術的進步,無人機,手持穩定器等專業設備的出現,輕便,多樣性的設備已經成為人們創作的主要工具。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在改變相機市場的變化,但畢竟短視頻更多的是一部手機解決的問題。可是VLOG的火爆,就為相機市場的變化煽了一把好火。

VLOG視頻得益於後期剪輯的多樣性,所以對畫質也產生了更多的需求。所以輕便為主的無反相機自然成了眾多VLOG主們的首選。所以經常也會看見一些閒魚上才賣幾百塊的索尼奶昔又重見天日了,這樣的奶昔可能拍照已經無法滿足專業需求了,但是好歹也是各APS-C畫幅啊,視頻畫質,噪點控制,景深控制,專業參數調整,都是手機很難在視頻上做到的。

再看市場上的表現,索尼就不用說了,基本完全轉型了, 佳能也是發佈了EOS R 跟RP,而且還是採用了全新的鏡頭卡口,以及發佈了70-200F2這樣的怪獸鏡頭,要知道相機廠商發佈全新的鏡頭卡口需要做多大的努力,雖然通過轉接口可以接上EFS的鏡頭,但是看佳能在新卡口鏡頭上的努力,我覺得未來全新卡口的鏡頭也會是佳能的主打方向,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像索尼E口鏡頭那樣,一直死貴死貴的。

同樣的不管是PowerShot G7 X 這樣的卡片機還是M6Ⅱ這樣APS-C無反,佳能走向輕量化的道路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那像松下跟富士這樣的廠商更是老早就學會了跟索尼一起站隊。

要是說比無反還小的相機,osmo啊,action,大疆啊之類的, 我還是覺得畫質不夠用,畢竟小米CC9都已經是1/1.33分之一英寸的CMOS了 ,1英寸的底我還是接受不了它用來做VLGO相機,要是說運動時候沒辦法,但平常拍攝的時候,我覺得APS-C畫幅還是最基礎的吧。


Motime


所有的行業替代都是跨行業替代,單反無反在技術上的競爭跳出這個領域看根本不是核心問題。成像的用途決定了市場,單反在手機的衝擊下早就失去了其巨大的專業市場,但他的體積和殘存專業感卻滿足了銀髮族的生活及社交需求。成了大爺們最後的倔強。我們看待一個產品的可能時首先要有商品思維,產品的交易點往往不一定是產品屬性本身。因此從這個視角看,單反的市場勢必是衰退的,但大爺們沒玩夠之前還是可以緩行幾年。而現在的無反不過是另一個衰退市場,但如果調整它的市場目標還是有可能成氣候的,伴隨年輕人的影像社交習慣,更便於操作,更好的成像,更多元的美顏及濾鏡功能,更適配的互聯網工具,甚至直接具備飯圈社區的社交屬性,無反貌似比單反更具有拓展性。因此,用市場眼光看,我們還是應該介入需求而非硬件本身去理解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