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堅持此心無悔


中國歷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天材地寶,相應的,珍奇的文物也就比比皆是。它們有的被擺放在博物館中,供後人瞻仰;有的流落海外,被私人珍藏;還有的,則只能從史料記載中推測其模樣,因為這些文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麼,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呢?

有一個成語,叫做“問鼎中原”。這一典故出自於著名的儒家經典《左傳》,原文為:“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建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說的是,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7),楚莊王北伐陸渾地區的少數民族,經過洛陽,於是在周天子的都城外練兵、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遣能言善辯的大夫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楚莊王問到周王宮裡九鼎的大小和重量,九鼎是周天子權力的象徵,楚莊王這麼問,就是表達自己對周王室權力的覬覦。

於是王孫滿回答,國家的興亡不在於鼎的規格,而在於國君是否以德治國。曾經,夏朝有德,描繪了遠方的各種事物,然後用從九州各地進貢的銅鑄成了九鼎,把所畫的內容刻在上面,讓民眾瞭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所以人們進入山林湖泊,就不會遇到惡物,不會碰見魑魅魍魎等等精怪。有了九鼎,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相處更加和諧,人們也能夠更好地承受上天的恩澤。

夏朝末年,夏桀昏庸無能,經常幹些失信失德的事情,九鼎就被商朝所擁有,一直傳承了六百年。那之後,商紂王殘暴不仁,九鼎歸於周王。有了好的德行,哪怕是很小的鼎也能重到無法被取走;失去德行,昏庸奸邪,哪怕鼎再大,也很容易就會被奪走。上天賜福給有德之人,是有盡頭的。周成王將九鼎安置在首都時,曾占卜周朝會傳承三十代,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安排。現在周朝雖然權威減弱,但天命沒有發生變化,還不能貿然詢問九鼎的輕重。

王孫滿一席話讓楚莊王知道了周王受命於天,也介紹了九鼎這一寶物的來歷。它是夏朝建立時,用從九州收集的銅鑄造成的,而且上面有許多神秘而美麗的花紋。周朝覆滅,存放在國都的九鼎卻不知所蹤。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的說法,周赧王死後,秦從周的首都雒邑掠奪九鼎入秦,可他在《史記•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漢書》中不但記載了《史記》的兩種說法,還補充了一條,說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中。後來秦始皇南巡,派了好幾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但徒勞無功。

此後武則天、宋徽宗也鑄過九鼎,不過當然比不上原版的,九鼎也就成為了去向不明的著名文物。另外,還有同樣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現在流傳於世的版本都是後人臨摹的,而真跡則已經找不到了。據說,《蘭亭集序》寫成後,王羲之便珍惜有加,並將其作為傳家之寶,一代代流傳珍藏。

傳到第七世孫智永時,出現了意外。智永從小就出家,當他領略到祖上書法作品的精彩絕倫後,便將自己關在小樓裡,醉心研究書法,最終成為一代大師。和尚當然不會有後人,於是智永臨死前將《蘭亭集序》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將它好好收藏,不料還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了。

李世民多次前去寺裡索要,辯才都推辭說不知道真跡在哪兒。李世民貴為一國之君,當然不能派兵搜查逼供,於是他派出一個名叫蕭翼的御史,帶上幾幅王羲之的作品去接近辯才。辯才本就是個熱愛書法的人,便很快和蕭翼關係友善。在蕭翼拿出王羲之作品時,辯才不服氣,便說自己有《蘭亭集序》,並帶蕭翼去看。誰想,他剛拿出真跡,蕭翼就拿出聖旨,李世民高高興興地將真跡請回了宮。

辯才不久鬱鬱而終,而李世民則令當時的書法大師前來臨摹,把抄本賞賜給皇子大臣。最後,傳說李世民把它帶進了棺材。一件國寶級的書法作品,卻被帶進了帝王的墳墓,五代耀州節度使溫韜盜掘了唐昭陵,《蘭亭序》至今不知所終。


文蹤旅跡


歷史上的著名文物有哪些還未找到?

歷史上的著名文物至今沒有找到的,實在是很多。在這裡列舉九個作為代表:

一、國之重器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並命令製作九鼎。九鼎為中華第一神物,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周朝滅亡之後,九鼎也不知所蹤。當時傳說九鼎落在了泗水彭城,秦始皇專門派人打撈九鼎,卻是徒勞無功。有專家指出,九鼎並非有九個,而是隻有一個,也稱之為九州鼎。九鼎下落何處?至今依然成謎。

二、傳國玉璽和氏璧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命令李斯用和氏璧製作傳國玉璽,傳國玉璽上用篆書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傳國玉璽一直傳到後唐時期,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與太后、皇后等人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史學家一般認為,傳國玉璽與李從珂一起被大火燒燬,不復存在。

三、華佗《青囊書》

《青囊書》為神醫華佗所著,這本書是華佗畢生醫術的集大成之作,但奈何華佗的弟子保管不慎。此書最終被焚燬,不存於世。《青囊書》究竟記載了多少種疾病的治療方法?至今不得而知。

三、北宋天聖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

,宋仁宗趙禎為統一天下針灸之法,匡正國術流傳後世,下旨讓太醫王惟一編纂針灸章法和製作教學標本。王惟一經過3年苦心研究,寫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文。1027年,王惟一奉旨鑄造出了兩具一模一樣的、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針灸銅人作為教學模板。銅人於天聖年間鑄造完畢,因而史稱“天聖銅人”。銅人以青銅鑄造,全身有354個穴位,每個穴位有小孔,銅人體內存有木刻的五臟六腑和骨骼。銅人的最神奇之處在於可以“針入汞出”,將水銀倒入銅人之中,用針刺穴位時,便會有水銀流出。銅人鑄成之後,一尊放在了太醫館作為醫官考試的必備實操器具,一尊放在了相國寺。1900年,銅人被八國聯軍中的沙俄軍隊掠奪,從此下落不明。

四、北京人頭骨化石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1936年,古人類學家賈南坡發現了另外三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和下頜骨化石。5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後,被存放在美屬北京協和醫院。1941年12月5日,美軍陸戰隊在攜帶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去秦皇島時被日軍俘虜,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從此下落不明。1945年3月,日本運輸船阿波丸被擊沉,當時大多數人認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這艘船上,但阿波丸殘骸打撈起來後,並非發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六、王羲之《蘭亭序》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可謂是天下至寶,《蘭亭序》最後一次被歷史記載是在唐朝時期,唐太宗曾對《蘭亭序》推崇備至,專門親自撰寫了《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蘭亭序》自唐代以後便失傳,人們普遍認為《蘭亭序》埋入了唐高宗李治和其妻子武則天的墓中,因為乾陵現在無法發掘,因此無法斷定這個結論的真假。目前市面上流傳的王羲之《蘭亭序》都屬於仿品。

七、金雞鑽石

1937年秋,金雞嶺下羅莫村的貧苦老農羅佃幫在翻菜園子時,突然從地裡刨出了一顆巨大的鑽石。羅佃幫放在秤上一稱,頓時驚訝得合不攏嘴,這顆大鑽石足足有一兩八錢重(舊制),合281.25克拉。這就是中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金雞鑽石。

1938年春,臨沂、郯城等地被日軍佔領。金雞鑽石被日本人川本定雄奪走,川本定雄奪得金雞鑽石後,將其進獻給了日軍指揮官,以謀求加官進爵。從此,一直到二戰結束,金雞鑽石便失去蹤跡,成為了一個不解之謎。有人說金雞鑽石藏在日本皇宮深處,有人說金雞鑽石已經被毀,金雞鑽石到底下落何處?至今未有定論。

八、千年柴窯

我國瓷器有五大官窯,均、汝、官、哥、定,而比這五大窯更牛的則是柴窯。柴窯是五代十國後周皇帝柴世宗欽定的官窯,是中國官窯之首。柴世宗在位僅6年時間,因此柴窯瓷器非常罕有,極其珍貴。而中國唯一的一件柴窯——青百合花瓶,於近代以來被日軍掠走。這件全世界唯一的一件柴窯價值連城,堪稱無價之寶。

日本掠奪青百合花瓶之後,將其定為了國寶並不對外公開展示。中國曾多次向日本交涉,歸還這一國寶,日本方面給予拒絕並宣稱此寶已經不損毀,已經不存在了。青百合花瓶是否已經損壞,究竟下落在日本皇宮還是日本民間,已經很難確定。

九、波斯王之珠

波斯王之珠又稱為“亞洲之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天然珍珠,該珍珠於450年前的波斯王被發現,後被進獻給了印度莫臥兒帝國國王,後又歸屬為波斯王所有。清康熙年間,波斯使臣攜帶“波斯王之珠”來到中國,將此寶進獻給了康熙皇帝。康熙將它放置在大內之中不時賞玩,乾隆登基後又將此物放入了圓明園珍藏。

1908年,慈禧太后病死,這顆絕世珍珠也被跟著埋入了定東陵。1928年,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墓,陵墓內的珍寶被盜掘一空。不久後,日本軍人山中一郎在濟南慘案期間趁機將此寶搶走,珍寶自此流落日本。

波斯王之珠流落日本,成為了日本皇室的珍寶。但日本皇室一直否認擁有波斯王之珠,有人曾在日本皇宮見過波斯王之珠。但中國多次索要歸還,日本方面一直否認有波斯王之珠存在。因此,這一絕世珍寶究竟下落何處,依然成謎。

此外,還有九龍寶劍、慈禧夜明珠、軒轅劍等都屬於失傳已久的國寶。


稗史候說


在日本,象徵天皇身份的有三件寶物,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和八咫鏡。其中只有八咫鏡是真品,另外兩件已經遺失了。

但有記載表明,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都流落到中國,日本南北天皇並立時,嫡傳天皇打敗了北天皇,統一了日本全境。

卻沒想到他手下第一猛將橫山靜夜襲天皇宮。缺兵少將的日本天皇無奈何只得遠走他鄉,臨行前帶走了象徵日本天皇身份的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

丟了皇位的日本天皇輾轉來到中國,試圖請求清廷出兵,幫他奪回皇位。當時中國戰亂頻仍,清廷自身都朝不保夕,根本無暇顧及日本國的宮鬥。

橫山靜自立為天皇,他就是日本明治天皇,他皇位得來不正,真天皇生死不明,代表天皇身份的也只有一件八咫鏡,橫山靜便偽造了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愚弄日本百姓。

日本天皇流亡中國的消息後來傳回日本。假天皇驚恐異常,竟不惜以國運為賭注,悍然偷襲大清的北洋水師。

此時的大清已病入膏肓,結果一敗塗地。

橫山靜雖然贏了戰爭,卻沒有找到天皇的下落,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從此更是不知所蹤。


花近高樓1


看到題目,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乃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成為後世正統皇帝的印證。

據說,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刻著八個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以後,傳國玉璽被奉為國之重器,天子象徵,得之則受命於天,失之則氣數已盡。

所以,可以說,傳國玉璽見證了歷朝的興衰。

秦亡時,子嬰將玉璽奉上,漢高祖劉邦獲得;西漢末年,王莽篡權,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取玉璽,太后大怒,以玉璽擊之,玉璽從此破損一角,王莽讓人用黃金補了缺。

王莽兵敗,玉璽數次易主,最後到了劉秀手裡,東漢興起。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袁紹入宮殺宦官,段珪攜靈帝出逃,玉璽丟失。

到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進洛陽,獲得了傳國玉璽,將其藏於妻子吳氏處。

孫堅身死,玉璽歸袁術所有,袁術稱帝不久也死了,荊州刺史徐璆找到玉璽,獻往許都,玉璽復歸漢室。

漢獻帝禪讓皇位給曹丕,命人在玉璽肩部增刻“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明自己非“篡漢”。

司馬氏竄魏稱帝,傳國玉璽歸晉。

晉懷帝司馬熾被前趙劉聰俘虜,玉璽歸前趙。

後趙石勒滅前趙,玉璽由其所有,增刻“天命石氏”。

冉魏建立,玉璽歸冉魏。

冉魏求援晉朝,晉將索要玉璽,連夜送往健康,傳國玉璽復歸司馬氏。

接下來是混亂的南北朝,玉璽幾經易手,最後到了隋朝手中。

隋朝亡,隋煬帝之孫楊政道遁入漠北突厥,攜玉璽前往。

貞觀四年,李靖討伐突厥,楊政道返歸中原,將傳國玉璽逢於唐太宗,玉璽歸李唐。

唐末,,天下亂,朱氏竄唐,奪玉璽,建立後梁,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國璽歸後唐。

後唐滅亡,傳國玉璽丟失數百年。

到了宋朝,哲宗時,農夫從耕田中發現傳國玉璽,經十三位大學士鑑定,為始皇帝時期所制國璽。

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玉璽也被掠走,國璽再次丟失了蹤跡。

元朝時期,傳國玉璽忽現於元大都,被權相伯顏獲得,將其磨平給了各位王公大臣做私章,從此

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朱元璋建立大明,據稱幾次深入漠北,一為滅窮寇,二為追尋國璽下落,但始終未果,玉璽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找不著的著名文物太多了,我覺得比找得著的都多,說幾個比較重要的吧。

一、禹王九鼎

相傳夏禹鑄造了九州鼎,分別代表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九鼎齊聚,象徵王權在握,天下一統。

後來九鼎經歷商、週二朝,史書上都有記載,楚莊王還向周天子打聽鼎的大小和重量,後世演繹為成語“問鼎中原”。

可到了週末秦初,關於九鼎的記載就變得語焉不詳,前後矛盾。一會說周朝末年九鼎就不見了,一會說其中一鼎變成龍跑進了泗水,其他把鼎為秦始皇所得……

現在還有很多人希望九鼎就在尚未發掘的秦始皇墓中,嗯……希望吧。

二、傳國玉璽

這個也是大名鼎鼎,和氏璧的故事都聽過吧。這件重寶的傳承也是疑點多多,先是被秦始皇扔到江水裡,為的是平息風浪,後來又被人找到送回來了……你覺得可能嗎?也許從這時起,傳國玉璽就不是最開始的和氏璧了。

後來後唐皇帝李從珂亡國時,帶著玉璽又一次不知所蹤。到了宋朝,竟然被一老農在田地裡翻出來了。一看就是統治階級的小把戲。

可就算是這個“農田玉璽”,到了元朝又弄丟……朱元璋費盡心力,也沒找到。

三、十二金人

再說一個與始皇帝有關的吧。傳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收天下之兵,鑄十二金人。史書上關於此事的記載很詳細,長寬高重量都有,就是說的不一樣,讓人看的雲山霧罩。

關於十二金人的下落,有的說項羽火燒阿房宮,一起燒了。有的說十個金人被董卓毀了,剩下的2個被前秦的苻堅銷燬。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始皇陵裡。嗯嗯,還是希望吧……

四、蘭亭集序

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是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相傳李世民當年打聽到了《蘭亭集序》真跡,在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一名徒弟辯才的手中。他巧取豪奪弄到了手,把辯才和尚活活氣死,後《蘭亭集序》也跟著李世民殉葬。

但是五代時期的大盜墓者,節度使溫韜,把李世民的昭陵給盜了,卻並沒有發現《蘭亭集序》的身影。所以又有人說李世民將其傳給了李治,後來隨著李治陪葬。所以《蘭亭集序》是在乾陵,而不是昭陵。溫韜當年連挖了十八座唐皇陵裡的十七座,唯獨到了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返……

個人認為這些都是推測,可能有一定道理,也可能距離歷史的真相十萬八千里。

五、北京人頭蓋骨

說了這麼多早早就遺失的國寶的,再說個離我們近一點的,但是卻更加的撲朔迷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我國的考古學家將北京人頭蓋骨藏在了協和醫院地下室。因為當時協和是美國人建的,日本人不敢闖入。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再無顧慮,闖進協和醫院地下室,才發現北京人頭蓋骨早已失蹤。

從此,誰也不知道北京人頭蓋骨去了哪,說法倒是很多:有說在秦皇島的;有說在天津的;有說隨著日本阿波丸號客輪沉沒海底;有說日本已經悄悄運回國內,秘而不宣;有說曾經在美國見過;有說在韓國釜山地下魚雷工廠的暗道裡;還有的說在北京日壇公園的大樹底下埋著……

後來被證實均不可信。

也許,北京人頭蓋骨已經在戰爭中損毀,才是最大的可能性吧。


以上五件失蹤的寶物,期待我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那麼一兩件。你們誰手裡有啊,快點告訴我!


文眼豆子


民國時期,“東陵大盜”孫殿英曾託戴笠送給蔣介石和宋美齡一人一件寶貝!這兩件寶貝,都不見了。

慈禧的夜明珠,最後的主人是宋美齡。

慈禧執掌滿清48年,雖不是皇帝,卻比皇帝還會享受。也是因此,慈禧死後也想在另一個世界享盡榮華富國。在慈禧死後,其陪葬規模遠高於以往清代的所有帝后。不僅陵寢規制宏大,其陪葬的寶貝也是讓人眼花繚亂。

在慈禧所有寶貝中,最貴重的應該就是她嘴裡含的那顆夜明珠!

這顆夜明珠,可以分成兩塊。分開後沒有光澤。但是,兩塊合成一個圓球以後,透出一道綠色寒光。據說,夜明珠在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

就是這樣的寶貝,在慈禧下葬二十年後(1928年),被孫殿英盜走了。當時,孫殿英帶著軍隊,用了7天7夜的時間,清皇家陵園東陵地宮全給盜光了。慈禧的棺槨被砸開,放在慈禧身邊的各種珍寶: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玉石蓮花、珊瑚樹等等,都被孫殿英盜走了。而最珍貴的,就是被孫殿英從慈禧嘴裡摳出來的夜明珠!

孫殿英盜墓的事,惹了眾怒。為了給自己擺平關係,孫殿英把夜明珠託戴笠送給了宋美齡。之後,夜明珠被宋美齡從大陸帶走了。然後就消失了,宋美齡晚年居住在美國,也沒有說夜明珠的下落。不過,這樣的寶貝宋美齡肯定是帶在身邊的。

乾隆的九龍寶劍!是孫殿英送給蔣介石的禮物,半路失蹤了。

孫殿英東陵盜墓時,把乾隆的墓也給挖了。孫殿英從乾隆墓中獲得了這次盜墓所得寶貝中,最珍貴的寶物:九龍寶劍和一串朝珠!

這把劍是清朝最大的“收藏家”乾隆皇帝的陪葬寶劍。據孫殿英說“此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

後來,孫殿英為了擺平關係,把兩顆最大的朝珠給了戴笠。同時,還託戴笠把最珍貴的寶貝“九龍寶劍”轉送給蔣介石!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戴笠把寶劍暫時交給軍統特務馬漢三保管。馬漢三在1940年初被日本人俘虜後,為了買命,把寶劍給了川島芳子。

抗戰勝利後,川島芳子將此事告訴戴笠,原來寶劍被馬漢三又給搜走了。馬漢三在事情敗露以後,把寶劍給了戴笠。

可惜,在1946年3月17日,戴笠攜九龍寶劍從青島直飛南京見蔣介石時,飛機墜機了。軍統特務沈醉從墜機附近農民手中得到一把燒燬劍鞘和劍柄的“殘劍”。戴笠入殮時,這把殘劍也被放進戴笠墓中。

但是,那把“殘劍”是否是真的九龍寶劍,就未可知了。

建國後,戴笠的墓被扒開,裡面確實有一把像寶劍的“狹長鐵片”。不過,是否真的燒燬,也無從考證了。

北京人頭蓋骨

在全面抗戰前,我國共計發現了6具北京猿人頭蓋骨。這些化石一直被放在美資協和醫院供德國古人類學家研究。後來,考慮到美日戰事一觸即發,我國相關人員想將化石轉移到美國紐約。

最終,在多方協商下,經過蔣介石批准和美國同意,1941年年底,才開始轉移計劃。可惜,在轉移過程中,日本襲擊珍珠港。由美軍護送的頭蓋骨剛到秦皇島,就被日軍截獲了。從此以後,北京人頭蓋骨就消失不見了。

據說,"北京人頭蓋骨"在日本沉船"阿波丸"號上。“阿波丸號”在1945年3月28日,奉命從東南亞一帶撤退一些日軍到日本本土。4月1日午夜時分,阿波丸號被美軍潛艇擊沉在福建省牛山島以東海域。為了搜尋北京人化石,我國曾對"阿波丸"沉船進行過一次初步打撈,不過,沒有發現化石。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隨便說十個八個,個個都是一級以上文物。

第一個必須要說和氏璧。來歷就不說了。秦國一統天下以後,和氏璧被做成傳國玉璽,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但是幾經戰亂以後,公
元939年,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璽就此失蹤。
中國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說完和氏璧,再來說說另一個春秋重寶,隨侯珠。相傳隨侯珠乃隨國國君隨侯所有,故此得名。後來隨國為楚國所滅,隨侯珠亦被楚王所得。再後來秦滅楚,隨侯珠落入秦王之手。但當年劉邦入關以後,子嬰僅攜傳國璽出降,後來史冊中也不見記載。因此也有人認為,隨侯珠是和秦始皇一起下葬了。關於隨侯珠到底是何寶物,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珍珠,有人說是金剛石,有人說是螢石……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學家開始在北京的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當年因為抗日戰爭,國民政府為保護文物,決定將發掘的5個北京人頭蓋骨轉移。本來路線,轉移地點都制定好了。誰知道日本突襲珍珠港,載有北京人頭蓋骨的列車,也隨著美軍俘虜成了日本人的戰利品,而後就不知所蹤。直到現在還沒有下落。
圓明園水鍾。圓

明園十二生肖水鍾獸首已經有七個迴歸中國,還有龍首目前據說在臺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至今下落不明。具體不詳細介紹了。成龍電影十二生肖也有介紹。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歷代書法界將《蘭亭序》奉為極品,王羲之對此十分珍惜,作 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不過,《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據說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在他去世後作為陪葬,埋進昭陵, 從此下落不明。
九龍寶劍。

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原位乾隆陪葬品,後被孫殿英盜墓所得。送于軍統頭子戴笠。後飛機失事,不知所蹤。有人說,原軍統干將沈醉在替戴笠收屍的時候貪汙了,也有人說給戴笠陪葬了,還有人說有人先沈醉一步撿了藏起來了。總之就是下落不明瞭。另外還有幾件放到現在起拍價都絕對過億的寶物,不知所蹤。(慈禧嘴裡夜明珠送給宋美齡,後來不知所蹤。翡翠西瓜送於宋子文,後來不知所蹤。金壽桃,翡翠扳指,送閻錫山,後來不知所蹤。)
趙雲寶劍,

慈禧陪葬品。孫殿英被抓後沒收,不知所蹤。

常林鑽石,中國現有最大的天然鑽石。重158.786克拉,長 17.3毫米,顏色呈淡黃色,質地純潔,透明如水,晶瑩剔透。由臨沂地區岌山公社常林大隊社員)魏振芳於1977年12月21日在田間鬆散的沙土中翻地時發現的。她把這塊寶石獻給了國家,成為我國的國寶。現存於中國人民銀行(也有傳說幾年後,一國家級LD借走品鑑,後失竊。現存為複製品)。
金雞鑽石,中國歷史上發現的最大鑽石,重281.25克拉,於1937年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鎮發現,後被侵華日軍駐臨沂縣的顧問掠去,至今下落不明。

其他的下落不明的國寶還有很多,比如有人說的秦始皇“十二金人”,大禹王“九鼎”等等。


西索的蘋果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非常神奇,而且詭異的古蹟尚未被髮掘,這些的地方總共有三大類:

一、明明知道它就在這,但就是不敢挖!

這類的古蹟,方位是知道的,但就是不敢挖掘。比如最著名的秦始皇陵,陵墓的位置是確定的,但基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如可能墓裡藏有大量水銀,挖開了水銀不太好處理;亦或者專家們覺得現在技術手段還有缺陷,貿然挖開,會對文物的保護不利。因此,到現在為止,雖然秦始皇陵附近已經建起了各種各樣的旅遊景點,更有甚者還複製出了秦始皇陵內部圖,搞起了博物館,但是這座陵墓始終沒有被挖掘。

相信如果秦始皇陵被挖掘,一定會對秦或秦之前的歷史文化研究有很大幫助。

二、明明書上有記載,可就是找不到它!

這類的古蹟,很多史書上都有它的記載,但你就是怎麼也找不到它。比如一代帝王成吉思汗的陵墓。現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但這僅僅是他的衣冠冢,當年成吉思汗採取的是“密葬”,所以藏有他真身的那個陵在哪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謎。相信如果能找到,一定會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而且,據說陵墓裡還埋有大量“寶藏級”的金銀珠寶,因此,如果能挖掘也能證實這些傳言的真假。

三、明明知道它是個傳說,但還是想在現實中找到它!

還有一些古蹟,總是和一些傳說中的人物“勾搭”在一起,明明他們只存在於小說和神話之中,卻有人為了某些目的,硬是要在現實中找到它,挖掘它,比如花木蘭的墓,花木蘭曾經住過的屋子;天龍八部裡段譽在大理住過的屋子等等。很多所謂的“專家”想盡一切辦法想挖掘這些古蹟,但怎麼可能呢,明明就不存在嘛,所以最後就只會出現兩種情況:

1、沒事,咱可以根據故事“造”一個!

2、宣稱沒找到,繼續申請經費,繼續再找!

這類古蹟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就算有的話也只能說它們給當地人帶來了一筆“不菲”的旅遊收入。


宮殿君


都別搶,我來答。

這裡大侃要講的是北京人頭蓋骨,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發掘出土,屬於距今六十萬年前的的一位猿人的頭蓋骨,這個文物夠分量吧。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等人在北京周口龍虎山,進行挖掘時,意外挖出後石器時期的猿人頭蓋骨,1936年又相繼挖出三副頭蓋骨和一副完整的下頜骨,隨著1937年侵華戰爭爆發,挖掘工作被迫告一段落。



五副出土的北京人頭蓋骨,被妥善保存在美屬北京協和醫院,由中美共同組建的“中國地質調查所”負責保管。

隨著局勢日益嚴峻,1941年底,經南京政府與美國協商同意後,調查所決定將頭蓋骨等文物送往美國暫時保存。就在轉做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時,珍珠港事件爆發,負責轉運文物的列車以及美國特戰隊在秦皇島截獲。自此北京人頭蓋骨下落不明。

從北京人頭蓋骨失蹤至今,中國古人類研究學者一直不遺餘力的在尋找頭蓋骨的下落,但是至今都沒有收穫,關於頭蓋骨的下落學術界眾說紛紜,其中幾種猜測普遍得到認同。

1.被侵華日軍截獲,暗地裡轉移回本土。

由於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突然,在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美籍人員同一時間遭到日軍的逮捕,而運往秦皇島出海的北京人頭蓋骨也同時被日軍截獲。所以頭蓋骨有可能被日本軍方運回國內。



日軍在佔領北京後曾對協和醫院進行過搜查,如果當時北京人頭蓋骨沒上火車,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還在協和醫院。新中國成立後,中方科學家也到日本進行過查找,但是每次都不了了之,所有懷疑有可能東西就在日本,但是日方處於私利不願意歸還。

2.仍然在北京城,只是被買起來找不到了。

戰後,據一名參加過侵華的日本老兵回憶,他當年參與過頭骨的埋藏。後來按照回憶中國科學院人員來到日壇公園,找到記憶中松樹,卻沒挖到地下的寶物。

這次挖掘再次以失敗告終,讓頭蓋骨的去向更加撲所迷離。

3.隨著阿波丸號的沉沒,北京人頭蓋骨又神秘了一分

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期間曾秘密在中國搜刮大量的文物珍寶,然後用船隻運回日本,而阿波丸號正是其中一艘船隻,可惜在回國途中沉入大海,而據推測北京人頭蓋骨就在這條船上。



可惜的是八十年代我國和美方合作對阿波丸號進行過打撈,但是由於技術不夠成熟,工作無法開展下去,不得不放棄,只能等待日後重新打撈。

雖然沒直接打撈上來,但起碼還存在希望,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從一開始就備受矚目,它的發掘對研究古人類、古文化、早期人類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束語:日本帝國主義給中華大地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傷痕,擄走了無數的珍寶,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拿回來,包括北京人頭蓋骨。


大侃聊歷史


傳國玉璽、九鼎、九龍寶劍……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失落的文物。但這樣的列舉可能永無盡頭,筆者在此只能再列舉另外幾件。

一、在烽煙中走失的北京人頭蓋骨

1921年8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北京周口店的一個山洞裡,興奮而又慎重地一點點清理開地表的泥土。他們像是好奇世界的稚童,意外地掀開人類的歷史大幕。他們看見的,正是北京人留下的遺蹟。

1927年,一批考古工作者來到這裡,開始探尋這群神秘的古人。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遠古人類!”裴文中興奮地斷定。隨著工程的推進,人們又先後發現了五個相對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

這考古結果很振奮人心,但也讓人遺憾,因為這場發掘進行的太早。 如果再晚二十年,這批頭蓋骨一發掘恐怕就會受到細緻保護。但這次發掘在民國早年就開始,遇上了後來的國家大動亂。

1941年,中日劍拔弩張,硝煙在北平時隱時現。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頭骨化石,美國計劃將北京人頭蓋骨及其他化石材料運送到美國自然博物館保存。

但化石尚未啟程,太平洋戰爭就爆發。日軍迅速佔領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內的美國在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地的機構。化石也在轉移途中在硝煙中走去未知的地方,從此下落不明。

如今我們看到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發掘後製作的仿品。至於那些古老的人類如今遊蕩在哪裡,我們不得而知。

二、沉入海灣的神器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天皇是神的後代,而他們身份的正統性,由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等三神器來證明。只是很可惜,三神器作為物件,還是沒能在動亂中安穩如山。

1185年3月下旬的關門海峽,近千艘船分成兩個陣營,在春日漸暖的微風中遙遙相望。這兩個陣營一方屬於源氏,一方則是平家。但這又不僅是兩個武家家族的對峙,還有南北兩位天皇的對峙。

當時留在京都的,是後白河法皇一派,但他們手中並沒有三神器。三神器在在平家手中,在平家掌握的安德天皇手中。安德天皇三歲即位,五歲被平家挾持帶出京都。其母建禮門院是平家的女兒,外祖母二位尼御前是平清盛的妻子。

後來在這場決戰中,平家敗在了鎌倉戰神源義經手中。面對登上御座大船的源氏武士,早已做好覺悟的二位尼和建禮門院,決絕的站在船舷。建禮門院懷中抱著兩塊硯臺,以便之後迅速沉入海中。二位尼把三神器之一的神劍插在腰間,把神璽連帶盒子頂在頭上,懷抱著八歲的安德天皇,毅然奔向海浪的世界。

發現平家眾人跳海,匆匆趕來尋找神器的源義經最終只打撈起了隨盒子浮起來的神璽,而神劍卻在層層海波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其實,不管這些物件去往何方,他們都有一個最終的歸宿。這歸宿可以是安靜的博物館,也可以是動盪的烽煙、自在的波濤。他們從歷史中來,又乘著歷史遠去。物件本身還是物件,但歷史則成為了歷史,不會走失,不會遠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