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高人解答,“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如何理解?

蹦跳的閒魚


道法自然,反其道而行之者謂之神仙,弱者道之用,不能超道自然者順其自然而輪迴。


天山17040


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含義?

答:要理解道德經裡面的句子,首先要有紮實的古文功夫,對老子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對自然事物有深刻的瞭解,對人類及社會發展有廣泛的觀察和人生經驗。只要有某一方面的短板,都會偏離而誤讀。許多國學專家,變成胡說八道專家,都是由此而有頭無腦。

我雖無才,簡單一說,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就開心了:

反者道之動。重在反字。在古文裡,反常作返。有返回,往返多解。又有反覆,循環,起落等多義。其次,是那個動字。不要當做動詞解,在這裡,樣子,體現才是它的真義。

那麼,“反者道之動”,就可以理解為:事物從生長到消亡,好好壞壞的反覆,如四季的來來回回循環反覆,那就是道的體現,道的樣子呀!

弱者道之用。這半句中,重中之重,是弱字。許多人讀錯老子,就都因為這個字。弱當微小力薄,那是古文盲了的鍵盤俠。弱當是水,是見物不見性。弱當是無為,那是半神經了。弱,不是當示弱解,當隨波逐流解,而是當順應,順從解。用字,在這裡是懂得,按照指引的意思。

那麼“弱者道之用”,就可以理解為:能順從,順應(承接上一句話)道的這個體現,這個樣子去處世處事,就是真正懂得道的人,是按照道的指引去處世的人了。


黃三的風水之窗qzwsss


這句話出自通行版《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陳鼓應先生翻譯為:道的運動是循環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樣說來,其實陳老先生對第二句並沒有翻譯,大概其中的道理,大概大家都比較清楚。即使不能清楚的表述出來,也都能理解。所以其實難點就在第一句,而第一句的難點在前半句,前半句的難點則在“反”這個字。

大概很多的中國人很不待見,或者說很害怕這個“反”字,大概總能想到“造反”“謀反”一類,所以,老子在這裡說個“反者”,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就造成了理解上的一個很大困難。

其實這裡的“反”是個通假字,通“返”,往返,循環的意思。與後一句的“有生無,無生有”就對上了。而老子的“道”指的是宇宙間的自然法則。他揭示了最樸素的唯物的,事物發展運動的原則。至於第一句後半句的“弱”,並不是說“弱小”,而是說“柔弱”,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萬物在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過程中,“道”這種內在推力,是柔弱的,幾乎察覺不到了的。


安意如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此句話乃老子的至理名言。若想完整理解其含義,我以為應整段解讀。

在老子《道德經》中,此段話原文為: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我在《老子略談·逼近本原》一書中,對老子的此段話,大義直解如下:

所以尊貴需要低賤支撐,高大得有低下保障。高級領導對從屬常自貶身段,體現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大家還不明白嗎!車子房子,只會越買越上癮。珠寶美玉,如無佔有慾望,不過是石頭一塊。反向或對立面的存在,才是宇宙(道)運行的終極動力;最微小的物質內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時空之中的萬物,是從無中創生而來,但無,並非"空無",因為即便是真空之中,一樣充斥著最微小的物質、信息和能量。

以上理解,純屬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劉怯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原文,博大精深。究竟是在說什麼?下面盡努力,提個個人思路,具體如下。

這兩句話,首先能確定的是“動”與“弱”是在說明“道”的兩種不同的狀態。

反者道之動。是在說明道的變化狀態,比如:陰陽變化。日往月來,可以清楚看到:由白天變成了黑夜。可以清醒地意識到:白天成為黑夜的變化。因此!可以更進一步意識到:白天成為黑夜,存在著“變”的關係。變是什麼?根據白天變成黑夜的現象,可以證明,變就是:動。進一步證實:是白天的運動達到了極限,但是運動不停,白天的太陽,必然運動往另一面,陽光被地球遮擋。得出結論:運動的白天(太陽)被地球遮擋,白天發生可變化,白變化成黑夜。結論精要:是運動白天,遮擋,變化成黑夜。得出規律:運動產生變化。

反:是講一種狀態與性質通過運動變化成另一種狀態與性質的不同變化,變化的結果與前提相比,兩者對比截然不同,是呈現相反性質的,稱之為反。兩種不同狀態與性質的象徵,可歸納為有代表性的,比如:陰陽,矛盾稱。

最終解釋:反者道之動。意思是講:道的運動必須促成矛盾(陰陽)的變化或互變。

弱者道之用:弱是相對動而言的,動,代表著變化,那麼!相對來講,弱,就應該是代表著道在變化之後,從始至終的一個穩定狀態。人或其它生靈,可以利用道這個實用的穩定狀態,做該做的事,體現了道之用。


A小雅29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40章,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觀點。它揭示的是事物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客觀規律和表現形式:“反(返)”是事物內部的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規律;“弱”,是事物外部形態的表現形式。

反即是“返”,弱就是柔弱。“動”指的是道的循環往復的“運動狀態”,這個運動狀態即是“反”。

事物的動、靜都是相對的、互為轉化的。“反”即兩個對立面恆久地在自己的對立面中間往返來回。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是相對而存在的,“有”是可感覺的實物,但是天地間一切“有”,就是那些可感覺的實物,無不取決於不可見的自然規律的運動變化,並由此運動變化產生出“有”。

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物壯則老”,盛極必衰,這就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的含義:不停地循環,不同地運動,不停地派生,最終迴歸於道。

弱,幼小的,柔弱的,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弱”,是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不是接近垂暮的“壯”,因為壯則老,老則衰。故云“弱者道之用”,即柔弱的道是生萬物、且生生不息的根源。道若是不能保持這種柔弱狀態,則老,則衰,生息不再。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重點在於說明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虛勝於盈,旨在教人返本復初、守柔處弱,與道相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理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哲學觀,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在困難時,要相信事物的發展變化由弱至強的過程,毛主席說“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日本投降前夕,毛主席又敦敦教導全黨“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這個理論也是中庸之道的理論來源,孔子說“過猶不及”,過分和趕不上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太過比不及還差,不做比做得過火還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存在著適得其反的危險。


問道黃老


《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無不遵循物極必反、對立統一的規律,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如果發展到極點,這些性質一定會向它們的反面轉化。

這與《周易》中所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含義是一致的。

再比如,《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塞翁失馬”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這正是禍福相生、相互轉化的典型例證。

《道德經》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帶來便利,而“無”才能使“有”得以發揮作用。

我們說,老子正是從現實世界中的車轂、陶器、房屋門窗等器物“無之以為用”的現象出發,才引申出其重要的哲學觀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就是說,天下萬物生而有之,而“有”皆因“無”以為用,離開了“無”,“有”也就不能發揮什麼作用了。

因此,這裡的“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有”離不開“無”,離開了“無”,“有”也就不能發揮什麼作用了;“無”也離不開“有”,離開了“有”,就更談不上什麼用處了。

這裡,“有”與“無”的辯證關係,也從一個側面,有力的詮釋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深刻內涵。

總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宇宙自然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


紫天雲


《道德經》《老子》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綜合詮釋

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運動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必須相互依賴生存,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比較深刻的認識到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規律。總的概括為"反者道之動,逆者道之用”。

總體來說,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果,(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例如:凡天下大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月盈必虧等。




大森林151252635


一、“弱者,道之用。”弱貓化狂躁。有兇惡焦慮狂躁之獄中眾悍徒,警察以被人虐傷病之流浪病貓進獄中,眾犯見貓頓生慈悲愛心而全力照顧貓,監獄頓生一片祥和:人貓雙贏!天下太平矣!可為“弱者,道之用”之詮釋。

二、“反者,道之動。”當眾人一窩蜂頭腦發熱趕時髦流行,不妨冷靜反向而動:

鬧中悟靜,靜中悟動……

焦灼、急功求利,不妨放下平和無求……

大戰之前指揮員在下棋、打藍球。而不是緊張恐懼慌亂。

《孟子》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之天性,好逸惡勞,道家雲,順則凡,逆則仙,躺沙發、吹空調,睡懶覺,海吃喝,是不可能拿賽場冠軍、創業成功、學業進步的,而修煉功法必枯燥艱苦、“先苦後甜”方可入道。順者,大眾平凡。逆反者,超凡脫俗。沒有說,吃喝玩樂享受而能得道,故唐僧受取經歷難之劫方成佛,八戒貪圖舒服~“順者”,只能成為平凡吃貨:淨壇使者。

而孟子云“天欲降大任於斯人者,必苦其心志,餓其肌膚,空乏其身……”

諸葛亮《誡外甥書》雲:“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這都是詮釋“道者,反之動。”

以吃苦耐勞、克服惰性而有為於某領域,科研及各領域,無不是探索、艱辛而進,故“道之動”~當尋求突破、創新而為、不安於現狀,大膽作為,勇闖新路~逆反思維角度,思考問題。

有老名中醫雲“養生就是吃你不喜歡、不習慣吃的”,也是“反之動”~多數人喜歡吃自己習慣的大魚大肉、只講吃得一時舒服,易失營養均衡,適度逆反,以補偏執。

從市場來講“逢俏莫趕,逢滯莫丟,”

也是告誡人們以逆反思維去發現商機,識破陷阱。

有東北小夥,全力投資種植有機大米,不停投錢,其間遭其父強烈反對,認為兒子“違背當地常規種植習慣”、投資太大冒險是必敗“敗家子。”兒子堅決不聽其父意見,堅定心中信念而為,種出有機優質大米,可當地人又嫌貴,不相信有機米,米賣不出高價,現實逼迫小夥不斷克服困難,這都是“道者,反之動”,自找難受。創先進產品、突破舊產品,打破用農藥化肥種糧舊習慣,這都是與當下流行種糧“反之動”,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突破戰勝了一系列困難,方可得成功之道。

又如人習慣坐真皮沙發舒適為先,而修煉者,自覺將功法融入生活“坐如鐘、臥如弓、站如松、行如風”,而不會順從圖舒適天性,久之,收穫健康振奮精氣神的氣質。

舒服安樂,平凡普通。

積極有為,超凡入聖。


啟心武道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道本來無所謂動或者不動,反或者不反。但是我們畢竟是人,人是有主觀、有立場的。所以我們現在,是站在 人的立場來做學問,而不是為學問而學問。中國人的學問都是為 人生而學問,為人要生活,為人要生存發展,為人的站天地而來 做學問,老子就站在人的立場來看自然。 我們都認為死就是生的反,但是會有人會講,生是死的反, 會嗎?大概不會吧?生就叫來,死就叫去,因為那是不同的空 間。所以我們一般人的正反,他有一個,大家不約而同的,共同的認知,死就是生的反,禍是福的反,無就是有的反,

從生到死,從福到禍,從有到無,都是一個反字。

我們要知道反,其實有三個意思,第一,就是返回原點, 返回;第二,是發展到反面,任何事情發展到最後一定是到了反 面;第三,相輔相成,你看車輪,上面是向前,下面是向後,向 前向後是同時發生,同時作用的。 動就是運行,所以反者道之動。我們可以解釋說,道的動 變是自然循環,是返本歸源,一下子回到本源,一下子又回到根 源,然後又繼續向外面發展,反覆循環,週而復始,才能夠做到生生不息。

反者道之動,我們可以從現實面來看,人越來越老, 東西越來越舊,事情越來越糟,這是事實。但是這個還是我們很難 去了解的東西,所以老子再加上另外一句話,叫做弱者道之用。 就是老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自處柔 弱,是道的動變,這是最有效的運用。 直的是無法直接變成彎的。你看鋼鐵直直 的,怎麼彎都彎不了,所以你要把它加 熱,讓它柔軟,這樣它就很容易按照你所 需要的形狀去彎曲。同樣,你很剛強的時 候,是改變不了的,你要讓它柔弱,它才 容易按照你所需要的形狀,去做改變。反 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始終站在剛強那一面,不自處以柔弱,就無 法循環往復。從道的作用來看,道沒有自己,道是虛的,道是柔的,道是弱的,所以它才能夠生萬有,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生 萬物,這就叫做弱者道之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曾仕強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