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為何成了書法家必備的書體?不會寫楷書的書法家註定不是書法家嗎?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楷書應為書法之基礎,這應該是規律性的原則和觀念。

有"不會寫楷書″的書法家嗎?

餘以為,楷書為習書者之基礎,應是不爭之論。但若非"反其道″而行,否定此論,又有誰能強行阻止呢?那是個案,不是通則。

楷書作為基礎技能,應為所有書法家所"具有″,但不一定為所有書法家所"備用"。

不會寫楷書,慢說不是"書法家",可以講並不具備書法創作的基本功。只是用毛筆寫字而已。現在形成一種普世的錯覺,一見用毛筆蘸墨在白紙上寫字,就叫書法。已經沒有了"審美標準″和"質量要求的概念″,這是很悲摧的文化現象,這是"書法概念"的混沌丶弱化。

強調楷書的"基礎性",並非強調個人在書法創作活動中,楷書的"必備性″。

即便書法家,亦是各有擅長。不能說擅長丶愛好寫楷書的才是書法家,否則便不是書法家。

不以楷書為基礎,是否就成就不了一個書法家,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就此打住。









真空妙有無量壽


漢字以楷書為標準,這是中國漢字在發展演進過程中歷史的實踐確定下來的。

產生楷書,漢字經歷了從隸書發展而來的600年時間。

唐代以後的漢字,逐步統一形成了使用楷書的新時代。

我們至今統一使用楷書有1500年的歷史了。

楷書也是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經常要使用的書法。

但是,楷書太規矩了,要規規矩矩地把楷書寫好就要付出學習書法的責任。

在楷書主流的時代,楷書是書法基礎,也是書法的啟蒙,我們學習漢字,都要經歷楷書的啟蒙。

我們學習漢字的第一課,就是從楷書楷書的,所以,我們要把楷書寫好。

在這個意義上,楷書也是書法的基礎。這是沒有商量的。

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有這樣幾個重要的意義:

第一,這是漢字的啟蒙學習

第二,這是漢字的標準書法

第三,這是漢字的準確交流

第四,這是文字的公共文化美

第五,這是中國文化的尊嚴

第六,這是漢字的國際化規範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責任把楷書寫好。所以,楷書是我們毫無理由要寫好的一種書法。

至於有人說不會寫楷書,這是危言聳聽的一個假議題。

我們的漢字啟蒙就是楷書,怎麼會有不會寫楷書的人?除非他是文盲了。

但是,在楷書的漢字主流之下,還有楷書的輔助書法,這就是行書和草書。

所以,漢字書法也不可能是隻有楷書,而是並行著楷書的輔助書法行書和草書的。

我們在實際的漢字書寫中,事實上,書寫率最高的不是楷書,而是行書,其次是楷書,第三是草書。

所以,在我們的書法實踐上,大量的行書會出現在書寫過程中。

因為我們普通生活的交流是書寫較快的行書而不是楷書。

因為寫成楷書太慢,寫成草書,別人不容易認識,寫成行書正好,既快捷有容易辨認,所以,書寫行書的幾率是最多的。

這樣,如果楷書寫得不好,行書也會寫不好的

這個原因是,我們在學習楷書的階段,沒有把書法的精神吃透。

沒有吃透楷書的精神,就容易在行書的筆法和結構兩個方面出現不合理的書法問題。

有人說只有楷書寫好了,才會把行書寫好,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是不是不會寫楷書就寫不好行書和草書?

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經歷楷書的學習。只是楷書學得好不好的問題。

千里馬寫過一個文章叫《王冬齡為什麼在楷書的路上逃跑了》。這篇文章說的就是王冬齡在楷書的造詣上並沒有那樣深入,但是,這不說王冬齡不會寫楷書,王冬齡的楷書有起碼的功底,只是沒有很高的造詣而已,他的行書草書也不錯,但是,也沒有達到很高的造詣。

這與他楷書的成就高不高是沒有關係的。

因為,我們寫好楷書,會寫楷書和寫出楷書的美學成就不是一回事。

任何一個書法字體,例如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你要會寫不是問題,你要達到“好”就不會不是問題,而是問題很多。

這是兩個不同的書法美學要求。

我們提倡寫楷書,也沒有說一定要寫的像書法家那樣高造詣上去。

我們學習是行書,也僅僅要求合乎行書的一般規範既可以了。

這叫書法普及。

書法最為一種藝術欣賞,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藝術追求的。就是古代的書法家,他們的書法造詣,也是千差萬別的。

所以,書法有不同的藝術審美等級和層次。

我國最早提出書法等級高下標準的,是唐代以前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和文學家庾吾肩。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又進一步發展了庾吾肩的書法分級欣賞的思想,提出了上中下中各有上中下的九等書法評論標準。

儘管對每一個人的書法評論標準會不一樣的,但是書法藝術審美是有種多層次差別的,這是一個事實。

所以,從書法欣賞來說,一個人可能楷書、行書、草書都會寫,但是,受天賦和造詣的不同影響,可能楷書寫得好,不一定行書好,行書好,可能不一定草書好,或者,草書好,不一定楷書好等等情況,因為這是比較而言的。

所以,要成為書法家,就需要按照書法美的標準和興趣,去錘鍊自己的書法造詣,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書法藝術作品。


千千千里馬


不少書友認為楷書是萬法之王,在他們看來,

把楷書壓扁拉寬就是隸書;把楷書按一定規律彎曲摺疊就是篆書;用細長鋒把楷書寫長寫瘦就是瘦金;把楷書寫快一點就是行楷,再快一點就是行草,飛快起來就是狂草……。當然不是這麼回事。今天偶然看到一朋友對此的評語――在書法的世界裡,除了楷書你還知道什麼?我覺得這個反問很經典。



楷書不是萬法之王,更不是什麼所謂的必備書體,但楷書的確能夠比較直觀清晰的反映筆法結構的基礎

。辯證看待這個問題:歷史上不會寫楷書的書法大家絕對沒有,書法大家也沒必要人人都把楷書寫到顏真卿歐陽詢那個程度。舉個例子,歐陽詢楷書一流,如論草書張旭能甩他幾條街。楷書學好了,行書草書未必就好。術業有專攻,學行書草書要有一定的楷書底子,會其大概即可,關鍵還是在自家書體門道的習悟上



不會寫與不擅寫是兩個概念,題主所指應當是不擅寫。古人與今人一樣,先生帶學生識文斷字都是從楷書教起,古代知名書法家都是文人士大夫,不會寫楷書還談什麼書法家呢?

需要強調的是,用楷書水平去鑑評衡量一位草書家行書家的藝術修為,是不科學不靠譜的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我覺著楷書是書法家的必經之路,沒寫過楷書的或者楷書寫不好的書法家不是真正的書法家。
第一,楷書就是基礎,我認為學習書法就必須從楷書練起,打好基礎,為下一步做好鋪墊,這個楷書就是樓房的地基!和學習畫畫是一樣的,繪畫有很多類型,油畫版畫,雕塑,素描,國畫,速寫,動漫等等,但是學習這些的基礎就是素描。學習素描是必經之路!所以,楷書也是如此!



第二,
當代有很多是自認為的書法家,其實他們很少寫楷書,大多數的作品都是行草書,楷書寫的不好,不帶表他們不會寫楷書,相對來說,其他書體更擅長罷了!但是,楷書寫的不好的書法家,他們的行草書是有缺陷的!古代有很多書大家,例如懷素以草書為主,王羲之以行書為主,但是不能說他們楷書不會,可能相對楷書來講,其他的更勝一籌
總而言之,楷書是基礎,沒有楷書基礎的書法家是有缺陷的!


強哥書畫


術業有專攻。不擅長楷書,未必不是書法家,人家可能在其他書體上卓有成就,比如,專工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功夫並不是衡量書法水平的唯一標準,只能說它是一個證明條件。

楷書範圍相當大,歷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楷書。具有代表性的楷書是魏碑、唐楷。其實,這種說法不夠全面。仔細想想看,魏碑和唐楷多是碑碣墓誌銘上的刀刻字拓下來的,通常叫碑帖。那麼,字帖是什麼呢?主要指歷代名家書寫的中小楷字體之類,多數是墨跡的,儘管有的是刻字拓本,書寫性依然保持比較清楚,故稱為字帖。


碑帖、字帖是兩大系列,楷書帖風格種類繁多,技法各有千秋……

不管怎樣,不會寫楷書就等於對楷法不熟悉。只練〈九成宮〉、〈多寶塔〉……顯然書法藝術營養不足,很難跳出寫字的圈子。所以,真正想提升書藝水平,必須碑帖、字帖都得學,歷代典型的楷書都要練一點。

之所以說楷書是檢驗書法家功夫的一把尺子,是指對楷法是否精通,並不是說非得把很多楷體字帖寫得都特別逼真。總之,不練楷書不行,練的少也不行,不然的話,日後創作過程中,可能會由於缺少楷法這個關鍵元素,影響書藝水平提升。

上述僅是個人見解。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習書法最好從楷書入手”與“楷書是書法家必備書體”,這是兩個概念,換句話說,學習書法最好從楷書入手,但並一定要求每個人的楷書都寫得很好。

為什麼要從楷書入門學書法?

因為楷書筆法豐富,從楷書入手事半功倍。篆書純用中鋒,隸書出現側鋒,楷書則中側並用,方圓兼施,學一體則掌握了五體的基本筆法,何樂而不為?

為什麼又不要求人人都要寫好楷書呢?

從楷書入門,是因其筆法豐富,而筆法是書法的基礎。當一個人學習書法的目的是為了主攻行草,那他在掌握基本筆法後,完全可以去學習行草,而不用花太多時間在楷書上。

網上有些人動不動就讓人家寫幾個楷書曬一曬,似乎不會楷書就不是書法家,持這種觀點的人完全不懂學習楷書的目的。

再說另一個觀點。現在很多人在藝術簡介中有一句“五體俱備”或“五體皆精”,對於五體,我覺得一是不必都會,二是做到皆精怕是很難,書法史上恐怕也沒幾個人做到。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最近經常看到很多人對現代的很多書家提出質疑,質疑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楷書寫的如何。有些人說不會寫楷書的書法家就不能算是書法家,這一點我深表認同,但是不會寫和不善寫是要區分的。

楷書為何成了書法家必備的書體?

這個問題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在古代書法家和文人幾乎是同一個詞。古代中國眾多書法家,他們首先是一個文人,其次才是書法家,如果你說古代一個書家文化不行,就字不好,那你就等同於在侮辱他的人格。

王羲之變古體為今體,之後到了唐代因為科舉考試的盛行,以及唐太宗對書法的喜愛和推崇,很多文人可以以書入仕,因此在唐代書法得到了大力的普及。而其中王羲之創造的今體楷書,也因此得到了重視和普及。楷書在唐代發展到了頂峰,楷法具備,但從此唐楷也成了橫在後世書家眼前的一座高山,很難超越。

到了明清時期,館閣體的盛行,讀書人為了科舉考試,必須要寫一手非常工整的楷書,甚至有的時候不看文章看書法,更有甚者,太醫院的太醫看病不看藥方看書法。

而作為一個文人,從小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科舉考試,有朝一日能當上公務員,就像今天的高考,如果有一項要求,說你寫字好能加20分,我想用不了多久,全國能寫好楷書的人會多很多。

不會寫楷書的書家不是書法家

這裡再明確一下,書法家沒有說不會寫楷書的,只有說善不善寫楷書。在古代書法家首先是一個文人,是文人為了科舉考試就必須寫好楷書,所以古代的書家大多數都能把楷書寫好。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不是每一個書法家都以楷書名世的,楷書是他們的基本功,但也許有的書家擅長行書,例如以“宋四家”為主的宋代書法,基本上都是以行書名世。唐代的張旭和懷素以狂草聞名於世,楷書也還不錯,但與他們的狂草相比,成就就低了好多。

所以,楷書寫的好不好是衡量一個書法家的因素之一,但不能當成唯一的考核條件。

為什麼當今書家楷書都寫的不是很好麼?

很多人質疑今天的很多書法家,就是因為作為一個書法家,你楷書都寫的不好,還能算是書法家嗎?為什麼今天的書法家楷書寫的好的不多呢?

我想這裡面有下面幾個原因:

  1. 前面說了,楷書在唐代的時候發展到了書法的最高峰,從唐至今再無能超越唐人的楷書大家問世,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也充其量算是比肩了。

  2. 當今書壇,沒有了科舉考試的約束,楷書喪失了必須寫好的約束力,前面又有唐楷這樣一座高聳入雲的高峰,於是很多人就知難而退了。

  3. 今日社會講究創新,主張個人個性、情感的抒發,而這恰恰不是楷書的強項。楷書很難創新,寫的太工整容易被人詬病為“館閣體”,寫的太有個性又不像楷書了,把楷書要寫出個性,再獨創出自己的面貌太難了。

  4. 國展的問題,玩書法的都喜歡參見各種展覽,以國展為代表的的各種展覽更加歡迎有創新、有個性的書法作品,而如果你是規規矩矩寫楷書的很難入選,因為楷書很難寫出個性,不利於情感的表達。

  5. 楷書很難忽悠人,不像行書、草書或者隸書、篆書甚至甲骨文,你寫的好壞一般人看不出來,只要是龍飛鳳舞的就有人給你鼓掌叫好。但是楷書不同,大多數人從小上學接觸最多的就是楷書,你要是楷書寫的不好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來,你要是寫的太好,專家就說你是“館閣體”,反正怎麼寫都會被罵,乾脆不寫楷書算了。

因為上面這些因素,所以現代以楷書為主要表現手法的書家不多,當若說這些書家不會寫楷書是不對的,寫是都會寫楷書的,但是並不是所有書家能把楷書寫好的,或者說擅長寫楷書的。


翰墨今香


楷書是不是書法家必備書體這個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我知道學書法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想寫好書法沒有說幾年十年就能叫寫好書法的 ,所以才會有很多所謂的不想花功夫練書法的人,找了很多的各種說法來為自己藉口。











痴影堂


這個必備的“必”字,是有待商榷的,今天說的楷書,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之後才形成的,那麼在此之前是不是沒有書法家呢?李斯、張芝,寫《曹全碑》《乙瑛碑》,及諸多傑出的碑刻簡帛之先賢,不懂今日之所謂楷書,是否就不算是書法家呢?答案顯而易見,這些人不但是書法家,還是大書法家,甚至是遠遠超越後世的書法家。

書法二字,說的是寫字的方法,以及背後涵蓋的美學,哲學意蘊。但篆、隸、楷、行、草,諸體其實各有各法,各有各路。完全是可以並行和獨立而存在的。甚至於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成就大書法家,大藝術家。這個是絕對的。


但後來隨著楷書的出現,並在社會生活和日常書寫,官方文書中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最為正式的字體之一。楷書成為了讀書寫字練書法的標配。童蒙求學即以楷書起步,社會打中亦普遍將其認為基礎。


實際上,楷書是書法練習者的標配,但不是必備。書法家可以以楷書發矇入門,但未必需要深入,甚至是精通。許多書家對楷書的探索,也是點到為止,超於常人,不求建樹。而是將更多的時間放在篆書,隸書,或者行草書上。當然,練好楷書也能為其在不同字體上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是可能的。


所以,不要說書法家不會寫楷書,也不要說楷書為王。能到書法家這個程度上,楷書再差再差,也不可能不會,即使真有那麼一個不會的,你給他最多半天時間,他都能給你練到會的程度上去,只是水平高低罷了。所以別再問這問題了,問多了,讓人鄙視你,懷疑你的智商是不是有問題。


李藝泓


梅園老人作為一個鑽研書法旳人,這兩個問題還是有把握回答的。

先反問一下,楷書是每個書法家必備的書體嗎?是不是這樣呢?根據各書體演化的過程,楷書是一種出現較晚的書體,在它之前有大小篆,隸書,章草四種,隸書由小篆逐漸演化而來,章草則是隸書的快寫。這就是說我們初學篆,隸,章草,就不必學習楷書,學習篆,隸可直接從本書體入手,章草要有一定的隸書基礎。而書法家不是天生的,都是從初學者通過努力成為書法家的,由此可見,除非不是把楷書作為當家書體的書法家,都沒有必要把楷書作為必備的書體。

第二個問題,不會寫楷書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家,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如我們創作篆,隸書體為正文內容的書法作品,一般用行楷書題款比較好,但是作為一個書法家卻不會寫楷書,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至於楷書寫得怎麼樣或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首先楷書作為一種相對比較獨立的書體,點畫都是實實在在的,任何一點弊病都可以看出來,要想把楷書寫好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幅楷書書法作品如何達到最佳組合,那是擅長楷書的書法家們考慮旳事,更何況楷書還分小楷,中楷,大楷,梅園老人也覺得楷書夠難的。其次作為一箇中國人,只要過了義務教育,一般楷書的知識和書寫能力是有的,初學楷書如果認真臨帖加以訓練,相對於其它書體還是比較容易入門的,書法家不會寫楷書那肯定是無稽之談,不過按照書體演變的規律,是楷書之後才有今草,狂草和行書,特別是行書,實際上是楷書的快寫加部分草法而形成的書體,因此,寫行書的書法家必須要有紮實的楷書功底。今草(小草)和狂草(大草)具備楷書點畫的形質,寫這兩種書體的書法家也要在某種程度上掌握楷書的一些技巧…

總的來說,書法在當代只是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連楷書旳抄寫功能也無多大的實用性,書法家的精力更有限,把一種書體寫好已經相當不錯了,因而楷書並不是書法家們必備的書體,如果一個書法家連楷書都不會寫,那他(她)是怎樣成為書法家的?莫非他(她)是一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中國文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