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你怎樣看這幾句話?

江湖夜雨92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在人生的價值觀上主張積極進取,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在仁者愛人的思想的大樹上,生髮了許多分支。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從自己的父母兄弟愛起,然後愛天下人,第二是義,就是要做對社會正義公義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識,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在認識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會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養。在國家的治理上,主張仁政與德治。

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這些方面,與儒家的孔子所主張的完全相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據,是起源,是推動一切發展的內生源頭。所以,不管是人,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天地萬物,都要按照道的運行法則,那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需要認為的干涉,就讓一切按照應該的原有的樣子運行。所以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清心寡慾,過一種減法的生活。在社會和國家的治理上,也是主張無為而治,你不要 去幹涉它,它自己會去運行去發展。所以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治理模式。

也就是說,孔子主張積極有為,主張加法的生活,主張奉獻的生活,主張道德的生活。而老子主張無為的生活,主張減法的生活。老子認為,社會變壞了,受到人為的干涉了,才會有所謂的仁義道德。這就是人為干涉社會的結果。

就他們的思想來看,孔子向老子問道,向老子學習,肯定是火星撞地球。

在史記的記載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老子向孔子說的話不一樣,但是大體上,是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的。

在《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老子這樣告訴孔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段話,集中體現了老子的思想。

我們可以想象,孔子見到老子,向他學禮,因為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而禮的主要內容無非是仁義道德之類的話。而老子毫不客氣地指出,“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意思是說,這些東西早已經過時了,你又何必孜孜以求以前存在現在已經不適合的東西。

接著,老子說一個人如何處世,那就是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時代的變化:“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

接下來,老子闡述了自己的人生觀。老子是主張無為的,主張人要柔弱一點,要善於隱藏自己,善於藏鋒隱銳,不要那麼剛強,因為剛強的東西往往死得快。

“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而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老子對孔子說了另外一番話,不過,與上面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告訴孔子:“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

“有錢的人送錢,有德的人送言,我是個窮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幾句話吧。做人呢不能太聰明,聰明人呢往往死得快;與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議論別人,也別老是揭別人的短,因為這樣就會很危險。做人呢千萬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個普通人還是公務員,都得低調行事”。這裡面,明顯體現了老子無為貴柔的思想。

孔子對老子的話大為讚賞,極為崇拜。回去以後,他告訴弟子們,說老子是龍,是深不可測的大思想家。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告訴弟子們,世界萬物中,鳥飛的很高,但用網可以捕捉;魚在水底遊,但用網可以捉到,因為它們都是有形的東西。只有龍,乘風雲而上天,千變萬化不可捉摸。


好玩的國學


兩千多年前,孔子作為魯國的使者,前往周朝問禮。這樣,兩位思想領域的頂級人物,就在皇家圖書館相遇了。

看來,老子在當時已經是禮方面的專家了。而孔子在老子眼中,只是一個身材高大,兩眼奕奕的有前途的後生而已。

臨別時,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這三句話影響了老子一生,就是在今天,這三句話對我們仍有很大教育意義,它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第一流的人,怎樣才能樹立威信,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分別時
老子說,富貴者已,送人以財,仁人,送人以言,我今天就竊用一下仁人的名號,送你幾句話吧。


第一句,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先來看看意思。你聰明通達已經很厲害了,還能深刻地,透徹地看出事物間的因果聯繫,看出問題的本質。國君,當權者,身邊的人,想做什麼,為什麼做,都逃不出你的眼睛。要命的是,知道後,為了炫耀自己的聰明,你還要到處議論,到處亂講,到處切切查查。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百姓朝不保夕,這樣做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的。三國時的楊修不就是指出了曹操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而被曹操殺害了嗎?

老子告誡眾人,第一流的人永遠只重視做事,不會去隨意議論別人,做到人前莫論人是非。多一些欣賞,多說一些讚歎的話,少一些嫉妒,和幸災樂禍。

第二句,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意思是你很會說話,知識廣博,有很強的辯論能力。然而經常揭發別人的隱私,攻擊別人的缺點,那一定會招來兇禍。

人們的缺點在於,舍其田而耘人之田。放棄自己的田地不耕種,卻跑到別人家的田裡去鋤草。更有甚者,喜歡觀察,打聽別人的缺點,過失,作為自己談笑的材料,這樣的人,缺乏悲憫的情懷,不會獲得大家的尊重。我們經常要用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量自己的短處,看別人的缺點模糊一點,看自己的缺點清楚一點。對於別人的缺點,要委婉的提出,這樣,才能避免人際關係不和諧的局面。

老子告誡眾人,做人的底線是不要刻意去發掘,放大別人的缺點,要有雅量,如大地,敞開胸懷,去接納這個豐富多彩,各個不同的世界。

第三句,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告訴我們,做子女的要把父母放在首位,做臣子的要把君主放在首位。不管自己有多高貴,都要俯下身子,已謙卑之道自處。孔子後來很重視這兩句話,把孝和忠作為人的立身之本。

當今,有太多太多的子女,侍奉父母,缺乏耐心,父母能自食其力的時候,我們不在身邊,父母需要我們照料時,我們又不能竭盡其力,我們不為此感到愧疚嗎?

成功的人,各個不同,如果我們暫時還沒有什麼成就,但做到了上述幾點,便無愧於心,無愧於世,至少在做人上,也是成功者。


江湖夜雨92


孔子問禮於老子,《大戴禮》也云然,當有其實。但孔子何時見老子,先儒眾說紛紜,比較確定的說法當以莊子所言之“孔子五十一”為正,此不詳述。且老子之年歲,史遷尚不之詳,吾輩何以知之?


至於老子所言的內容,《史記•孔子世家》、《老子傳》所言較詳。筆者愚見,一般說來,無當事人實錄,僅憑司馬遷之記述,恐只能作為談資,無多大文獻價值。也就是說,其內容只能視為司馬遷所擬,也只能反映司馬遷觀點。果真如此嗎?

我們可以先分析老子所言,再作番評價。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所答孔子之言,要之不外有四:①世易時移,古禮已不可言(“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②君子得其時方可言禮(“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③君子貴德,禮乃下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④時孔子尚驕、態,以復古禮為志(“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


老子誡後學而有愛惜之意,雖未正面解禮,恐怕當時孔子也未必能寤,然孔子已知老子之玄奧與深不可測,故對弟子發出“其猶龍邪”之嘆!

《孔子世家》載,辭去,而老子送之以言: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以《孔子家語》正之)。

剔除對孔子的讚譽“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再剔除對孔子的告誡孝不存私(“無以有己為人子者”)、忠而不愚(聽則仕,不用則去,即“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就是對孔子的批評:a.以古非今(“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不合時宜b.辯而無度,物極則反(“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兩相比較,《老子傳》內容可視為解答周禮,《孔子世家》內容可視為諍言。然兩者有相通處,其中:①與a.通,④與b.通。在我看來,孔子問禮,老子主要對其進行了告誡、警示和批評;作為儒學宗師的孔子,在大哲人老子的面前,其實未必如後人般推崇,也就後學、需砥礪之處尚多。


這不奇怪,黃老之學是中華思想之肇端,百家之祖,後世吹揍的“至聖先師”與臻於化境的老子,還差著太多的修煉。我所奇怪的是:作為儒家正統、極力尊崇孔子的司馬遷,何以如此記述老子對孔子的告誡呢?這遠遠超出了他的認識與時代侷限!

答案只有一個:史遷作“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內容,宜有所本,一個史家對原始材料的忠實,戰勝了他本人的喜好!良史之可貴,蓋在於此矣!


嘉會天下



天佑文化




大教育家孔子登門訪老子請教學問,隨身帶著一隻大雁作為禮物。老子送給孔子兩句話作為臨別時的禮物。

第一句話如下: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

我的看法:

古人講的道理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現在已經過了那麼多年,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古人講的道理是否還符合現有的社會環境,是否還是正確的。需要我們根據現實條件悟出現在的道理。道法自然,自然變了,道也變了。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要以變化、發展的觀點辯證地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

第二句話如下: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有極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妄想,這對你是有好處的。

我的看法:自然、樸實是道德的最高標準。修道需要謙虛、禁慾、低調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和君子風範依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對於我們的修養、處世以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是大有益處的,我們要按照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規範我們的行為,統一我們的思想、形成符合新時代的新文化。


辯證思維


孔子去拜見老子,是儒家祖師孔子與道家始祖老子兩位文化巨人的會晤,是歷史上儒道兩家的第一次對話,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公元前6世紀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便答應一同前往。

於是魯國國君魯昭公應孔子師徒的請求,為他們配備了車馬與書童。

孔子師徒一行前往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學習周禮,“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以完善魯國的禮樂。

孔子遠道而來,年長二十來歲的老子非常高興,兩人就道德與禮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這次的見面,孔子深感受益匪淺。臨別之時,老子贈言:“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大意就是,一個人如果喜歡議論別人,即使聰明過人和明察秋毫,也只會將自己推向死亡之路;如果總是揭發他人的缺點,即使博學善辯、見多識廣,也只會使他身臨險境。作為兒子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作為大臣也不要唯我獨尊,自以為是。

對於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老子對於“禮”的一種闡述,也可以理解為在為人處世的哲理方面對於孔子的勸告;當然,這是語重心長的臨別贈言,後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孔子。


讀書評書2017


根據《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應該是先陳述了自己對“禮”的理解,然後老子才發表的意見,老子的原話是這樣的: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對孔子的否定

  • 通過老子“子所言者”這四個字,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來,孔子肯定先說了些什麼,老子後面的話,其實就是對孔子前面所說內容的評價。
  • 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不管孔子講了什麼,老子這個話,都是對他的否定,老子的話意思是,你剛才所說的話,早就已經過時了,不管你是從哪聽來的,這些東西,都已經跟隨當初說這些話的人骨肉同朽了,只是留下了一些毫無意義的文字而已。

老子自己的觀點

  • 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蓬”就是飛蓬,一種象蒲公英之類的植物,風一吹到處亂飛,這句是說,做為一個君子,應該知時通變,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幹什麼,如果大環境適合自己有一翻作為,那就大幹一場,“駕”就是駕馭,道家的觀念,要不就不幹,要幹就得能說了算,要能掌控得了局面。

  • 歷史上的道家人物,要不就不出山,要出山,那絕對是要說了算的人物,從伊尹開始,伊尹雖然不是商朝的王,但商王太甲不聽話,馬上就流放到桐宮給祖宗守墳去,什麼時候改好了再讓你回來,這就是道家的風格,後世的姜子牙、諸葛亮等,莫不如此。

  • 如果不能這樣,那對不起,我寧願“蓬累而行”,“累”就是飄飄蕩蕩的樣子,我寧願象蒲公英那樣,飄到那裡算那裡,反正道家的處身之道很多,到哪裡都才找到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

老子給孔子傳道

  •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良賈”就是會做生意的商人,這只是個比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實力不是炫耀著玩的,而是在關鍵的時候一招定輸贏的,所以切不可輕易示人;道德智慧也不是用來表演搏人眼球的,而是在需要的時候扭轉乾坤的,所以時機不到,也不必輕易賣弄。

  • 這兩句,在《道德經》裡其實也就是“和其光,同其塵。”平時要善於韜光養晦,不要處處表現自己,這樣太容易引起別人的警覺,會讓別人防著自己,那樣自己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老子給孔子的忠告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驕氣”就是傲慢,“多欲”就是貪婪,“態色”就是虛偽誇張的行為,“淫志”就是不切實際的願望,老子告訴孔子,這些東西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都要丟掉。

總結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這句是說,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我所能告訴你的,也就這麼多了,剩下的就是你好自為之了。


澡雪堂主談國學


海老閒談2

老子和孔子,都是咱們膜拜為先哲的歷史人物。

老子,被後世弄成了玄玄虛虛神神道道的“道家”鼻祖。

孔子,被後世的統治者弄成了虛虛偽偽一本正經的“儒家”至聖。

且看這兩位差了二十歲的男人,他們之間曾經的交往。

記載:

孔子常常要請教老子關於“禮”的問題,又怕老子不待見,就先派學生子貢去。

老子對自貢說:“跟你老師說,叫他先跟隨我三年,然後我就可以教他了!”

孔子只好自己去請教,見到老子。老子對孔子說:“精明商人(良賈)悄悄囤積居奇,德高的君子看上去像傻瓜。你那麼多驕氣和淫慾,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

老子問:“你讀什麼書?”。孔子說“《易》,聖人們都要讀的。”。老子說:“聖人讀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的主題是什麼?”。孔子說:“主要講仁義。”。老子說:“蚊子叮人,整晚就睡不著覺。現在仁義不入人心,必然天下大亂。一般來說鵠鳥(一種水鳥)不用天天洗澡卻潔白如玉;烏鴉即使每天塗粉仍通身漆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日月之明、星辰佈列、草木枯榮,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你只有專心悟道,便自然得道,還求什麼狗屁仁義?就好比追逃跑的羊,卻敲著鼓去追,這不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嗎?這是攪亂世道啊!”

老子又問:“你找到你的道了嗎?”。孔子說:“我尋求了二十七年,還沒有找到。”。老子說:“假設道可以送人,恐怕人早就把道獻給君王了;如果道可以推動發展,人們恐怕早就惠及自己的親人了;如果可以告訴別人,恐怕早就告訴自己的兄弟了;如果可以傳授給人,人們恐怕早就傳授給自己兒子了。但是你卻不能,沒什麼特別原因,因為你用心不對,你根本立不了道!”

孔子說:“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頌揚先王之道,深明周、召之跡,與七十多位君主打過交道,但仍然沒有被任用,他們真難被說服啊。”

老子說:“你說的六藝是先王(指上下三皇)的舊跡,豈是這幫人所設。現在你研究這些舊跡,跡就是腳印,作用明擺在那兒,有什麼好研究的?”。

孔子垂頭喪氣地回去,很多天沉默寡言。子貢感到奇怪,便詢問,孔子說:“我看人的用意像飛鳥,我就刻意用弓箭去射它,從來沒有射不中的;人的用意像麋鹿,我就刻意放獵狗去追逐,從來是追到獵物並烹製享用的;人的用意像魚,我就刻意放鉤垂釣,從來就是被釣上來的。至於龍,它能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我從來就是追不上它。現在看那老子,他就像條龍,令我張了嘴就合不攏,伸了舌頭就縮不回,神經錯亂、魂不守舍…。”

後來陽子被老子接見,老子對他說:“虎豹的紋理、猿猴的敏捷,正是招來射殺的原因。

陽子說:“我想問一下賢明君主的治國。”

老子說:“功蓋天下而謙虛、德化萬物而低調、道德高尚而卑微,不求揚名、不爭利益啊。”

好了,不做文抄公了。

經歷了三千年,老子的那套東西似乎早被孔子的那些玩意蓋過。但實際上孔子儒家的確立是從武漢帝開始,讓董仲舒重新整理了一套出來,給平頭百姓學,令平頭百姓心悅誠服地接受被奴役。而漢武帝自己和後來的許許多多皇帝,他們自己的“帝王之術”裡面,卻充滿了老子“道”的方法和手段,玩弄統治的權術,使中國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延續三千年而不變。

即使中間反反覆覆地搞換位遊戲,但讓老百姓遵循儒家的規範;統治者運用道家的手段,卻是不變的慣例。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對別人要求馬列主義,對自己放任自由主義。”

好了,不說了,再說就沒得說了。

有詩為證:

舊跡作用莫研究

六藝原來已過頭

千年世事一聲嘆

我勸天公重抖擻

40後老朽KK

2018/1/6凌晨於匹茲堡自寓小樓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試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應該是孔子先滔滔不絕的跟老子講了很多,對各種禮儀問題的理解和疑問。而後,老子並沒有回應孔子的禮儀問題,而是說了以下話,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嬌氣與多欲,太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那麼,老子所言大概什麼意思呢?老子對侃侃而談的孔子表達的意思就是說,你剛所探究的學問,是去世已經很久的人所言,對前人的言語智慧,要靈活運用,不可過於執著。君子應該乘時而起,施展才華。時運沒到時,縱然本領再大,也不會為世所用,此時不可妄動,等待時機。我聽說真正的大商人呢,他們把好東西深藏不露,不輕易展示,就好像沒有一樣,不張揚不炫耀。德行很高,智慧很高的君子呢,他們外表表現的較愚鈍,就是大智若愚。所以呢,你應少些驕狂之氣,去除過多想建功立業的慾望之心,功名利祿的執念都是對身心無益的。這是我所能告訴你的。

以上老子所言,言外之意,點出當時見面時,孔子話太多,而且神態有一點張揚,老子讓孔子把這些去掉,會對孔子修身更有益。關於這一點,我是得益於學習韓鵬傑老師講《道德經》視頻。

綜上所述,孔子見老子,不是簡單的見面,是儒、道思想的交流和溝通,對我國文化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為以後儒道互補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基礎。老子對孔子說的幾句話蘊含的智慧,對今天的我們修身治國同樣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希望我們更多的學習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美麗北京掠影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裡提到,孔子是魯國人(今山東省曲阜市),老子是河南省鹿邑縣人。孔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老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孔子到了周王朝中央(今河南省),特意去向老子請教。

一、老子說了哪句話?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己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

二、在什麼背景下說的。

孔子鬱郁不得志,周遊列國,還發生被困於陳蔡之間,七日吃不上一口熱飯的尷尬事件。孔子可能意識到自己是哪裡做的不對,既然已經來到周王朝,就聽聽老子的建議好了。老子聽說來者就是孔子,於是打良他一番,對他說,你已經是知名的賢者了,但不知道你是否已得天道?孔子承認自己沒有得道。老子又問,那麼你平時都做些什麼呢?孔子說,我一直學習“仁義禮智”,但至今還是很茫然。

老子對孔子指出,你所說的“仁人禮智”,最早提出這些觀點的人都已經腐朽衰敗,留下隻言片語,你就死守著這些語言,還希望用這些語言(思想)去教化世人,這是行不通的。人在運氣好的時候應該去做官,運氣不好就隨波逐流。關於經商的人會把珍貴的東西藏起來,表現得好像自己什麼也沒有;智慧高的人會把自己的智慧藏起來,這樣顯得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我奉勸你,把你的傲氣和願望收一收,因為看來你的傲氣和願望對你並沒有什麼好處。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

三、老子的話關鍵所指。

老子在上面的話語中,關鍵對孔子提出“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就是奉勸孔子放棄他引以為傲的那些知識和願望,這樣可能會過得好一點。孔子周遊列國,目的在於尋找機會,出任國家重要官員,以儒家思想施政,從而惠及民眾。但是在老子看來,這些想法都是“假、大、空”的烏托邦。老子當時在周王朝圖書館任職,接觸知識和政治的機會比遠在魯國的孔子要多,所以早就看透了當時的戰亂世道,所以好意勸孔子不要在自恃有才,就想去整頓這個亂世。以儒家的思想,在當時確實難以實現孔子的理想政治社會。

四、老子的話對孔子的影響。

孔子聽完老子的話,遲疑了一下,估計聽懂了一部分,但還有一些疑問。但既然老子說自己要說的就是這些,話已說完,那麼孔子就鞠躬行禮,然後回去了。

回到家中,孔子再三思考老子的話語,悟出一些道理。他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能飛翔,魚能游水,獸能奔跑;但是我們仍可以用弓箭射鳥,用網捕魚,用陷阱捕獸。而至於龍,我既不知道它的形狀,也不知道它如何騰雲駕霧。我見到了老子,就像見到了龍一般啊!

從孔子的語氣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是十分尊敬,對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充滿崇敬的;但他又無法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更不能達到老子的境界,對於老子奉勸他的幾句話,他也無法全盤接受,那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終身的努力。所以孔子只是讚歎老子,而無法效仿老子。這正是孔子活得很累,而老子則活得灑脫的原因。

五、孔子與老子,入世與出世。

每個人都有自身無法擺脫的侷限性。孔子的想法是用自己的努力,從政治上給民眾帶來福利,但是他鑽研“仁義禮智”幾十年,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至少在孔子活著的時候,沒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證實。老子則看透這個道理,既然無法施治,則獨善其身,自己樂得逍遙自在。但老子也並非不顧天下蒼生,他在騎青牛出關前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成為道家思想的重要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