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那麼以後誰來種地,怎麼種地?

用戶110578816612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我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個傳統從過去一直流傳到現在,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現狀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來,這種變化最為明顯。正如題主所總結的這樣,現在70後本應成為種地的主要勞動力,但現實卻是這個年齡段的農民不願意種地,他們的後代自然也就慢慢脫離了土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本來“以農為本”的農民卻紛紛選擇離開土地,那土地誰來種,又如何種,才能確保我們的飯碗裝著自己的糧食呢?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要弄懂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懂為什麼農民不願意種地。

第一,農民生產的糧食價格實在太低。

本來70後這個年齡段應為當前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但是現實的情況是,這個群體的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種地了,他們選擇了其他的方式,比如打工、發展養殖業、發展服務業,或者經商做小生意等。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種地的收益實在太低,如果遇到天災人禍,一年的辛苦白白浪費了;同時,種植生產出來的糧食作物的價格遠遠低於市場物價水平,且農民種地所需的生產資料、人工成本,機械成本等各方面的投入不斷攀升,在投入與產出嚴重不均衡的情況,農民自然不願意種地,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明顯。

第二,農民生產的糧食作物的價格與社會物價應持平。

因為糧食價格關係到整個社會大局,關係到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為了保障社會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要求,就對糧食價格進行有效控制,但社會物價持續攀升,農民種地的成本投入也不斷攀升。對此,只有放開糧食價格,讓糧食價格由市場自主調節,真正實現由市場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這樣才能保障農民種地積極性;只有讓糧食價格與社會物價漲幅成正比,或略高於社會物價,農民自然而然的就回歸土地,也就不用擔心誰來種地。

第三,職業農民的興起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雖然我們說糧食價格太低,農民種植的積極受挫,但我們看到,現在大批興起的職業農民,已開始進軍農業種地領域,他們以流轉土地的形式,將農民手中的土地實現集中連片作業管理,提高農業種植的科技含量,提升畝產的經濟效益,種植方面實現生產與銷售的有效對接,這樣發展適度規模化的農業,職業農民當仁不讓的承擔起種地的歷史使命。

第四,農村經濟合作社組織也是種地的生力軍。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的科技化、知識化、技能化和專業化,是破解農業發展問題的關鍵,而現在全國各地不斷壯大的農村經濟合作社組織,將是種地的又一生力軍。他們掌握著農業市場的發展動向,種植什麼品類,銷路在哪裡,市場前景如何,他們都會通一系列的分析,然後針對性的進行種植管理,加之他們的農業技術普及實施、農業科技的應用、現代化的農機具使用等等、,將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價值,提高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良性發展農產品產業。

第五,給樂意種地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期。

有些農民的確不願意種地,而有些非農產業的人,卻對農業廣闊的前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十分樂意投身農業生產中。現在農村出現的這種情況,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問題,要想讓農民重新迴歸土地,就是提高糧食價格,但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對此,讓不願意種地的農民,通過發展其他產業,逐步轉化成城鎮居民,而使喜歡農業這片廣闊天地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實現了“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發展格局。

總之,我們總不能把不願意種地的人,強制要求他種地,而樂意種地的人,排斥在外,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此,我們不用擔心誰來種地,也不用擔心土地荒蕪了怎麼辦,這些問題隨著“三農”領域改革的深入,一定會得到良好的解決。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00後沒地種!為什麼???農村經濟發展快速,很多90後在城裡賺了錢都回家蓋房子,90後一般家裡都有三四個兄弟姐妹。那麼每人蓋一棟房子,四兄弟就四塊田。田都被拿來蓋房子了,那麼00後去哪裡找田種呢???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我們村和其他四條村相隔幾十公里。現在呢?我走到鄰居家就是隔壁村了。因為四條村蓋房子,蓋成一條村了。都快成一個城鎮了


AI陳曉傑


我覺得是件好事。我是70後,小時候看過一些農業現代化的畫報,就覺得機械化農業種植非常好。後來長大了了解到農村人口增多,一戶沒有多少土地可種,所以受到費用,技術等原因無法提高收成和利益。20多年前,好多人不在種地,出去打工,把自己土地租給別人種,我想快可以發展到大型農場全機械化科學種植了。進幾年農村城鎮化進程很快,也許我想到的快出現了。到時候大型農場出現,按市場需求大面積種植,幾個人按按電鈕從種到收,有專職農業技術人員跟著,有市場調研跟著,絕對是大發展。

以前科幻式的圖畫,今天可不是難題。以後沒有農民,都是農業工人。


嘴真碎


從農村出來的真的深有感觸,對於我們家來說,我爸媽是會種地的,但是除了種地他們更主要的還是在縣城打工,因為種地真的養不活一家人。

我和我妹妹從小忙著讀書,對地裡的事情真的不懂,後來家裡地都被幹部徵用了,我媽終於鬆了一口氣,說再也不用種地了,真好。

那麼以後誰來種地,我想,國家對這一塊還是比較重視的,只要我們終端消費者還需要,那麼就會有人生產,肯定不是指望像我們家以前那樣種的那些,而是更規模化的生產,高效率的產出,才能養活一個國家十幾億人口。


財經幾何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以後誰來種?怎麼種?其實大家不用愁,不願種地的人越多,土地越好管理。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打90年以後的農民,如果出現都不種地的現象,農村會出現以下5種變化:

1 土地荒蕪,無人耕種

90年以後的農民都不種地,農村的土地就會荒蕪。但是農村土地有一個條件 ,土地荒蕪不能超過三年,一旦超過村上有權利收回。

90後不種了,大量荒蕪的土地會降低土地的成本。讓一些沒有本事或者一技之長的農民,來種地,因其承包土地成本降低,種地得到的利潤也會增加。

2 資本進入

90年以後的農民都不種地,土地成本下降,資本家就會進入農村土地市場。現在資本,之所以進入不了是因為,農村的土地價格太高,資本進入以後,得到的利潤非常少。

以大資本,博取土地產生的那點,未知的利潤,風險是非常大的。在土地價格,非常高昂的今天,大投入小回報,只有農民去幹,資本家是不會幹的。

土地成本降低,資本家會以低廉的代價,來承包土地。後再經過投資運營,讓土地產生更大的價值,讓另一批農民,重新進入土地,不過代價就非常高昂了。

3 農業大戶

當90後不在種地的時候,當年的農業大戶是今天農業大戶遠遠比不了的。單講規模,糧食補貼,機械補貼方面就不是今天能比的。

現在的農業大戶,很少有3000畝地以上的規模。等到90後不種的時代,遍地都是這種種地大戶,處於那個時代,農業會有商業保險,農業大戶的種地風險會大大降低。

4 村集體招商引資

當無人種地的時候,村集體會把土地統一的管理起來。然後對外招商引資,村民有能力可以村民種,如果沒有能力,就對外發包。

這時的土地價格不會太高,各農戶分的錢也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土地,流轉起來。盤活土地,土地才能升值。

5 被改變用途

土地荒蕪以後,會有許多地被改變用途。當然基本農田,是不會改變用途的。只有改變用途,才能有新一代農民來種植。


土地改變用途以後,才能產出不同的價值。如果只是單一種植糧食,未來的90後,00後們,真的就不會種地了。

如果未來所有農民都不種地,我們就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糧食的種植也會被統一管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會強上很多。


田俊超白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好,有必要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70後,80後,90後,其實00後今年都已經20歲了。

這其實一個時代在發展的問題,思維也要跟著時代一起變化。


1、先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以後誰來種地?食品公司種、食品公司僱來的工人種。時代在轉變種地的人從農民會慢慢轉換成工人。將來也可能是機器人(自動機械並一定非得是人型)。其實現在也有很多機器人應用到農業種植過程中了,比如有些地方可以實現定時自動灌溉,比如收割過程中的一些自動化工序。也許有一天就完全不需要人參與了。


2、題主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怎麼種?兩個方向:


其一追求產量,挑選和培育產量高品種、機械化種植收割、使用農藥化肥確保產量,解決大部分人溫飽的問題,世界上人口在不斷增長,大部分公司在做這個工作。


其二追求健康和美味,與上邊做法相反,挑選營養豐富美味的品種,不用農藥化肥催熟,選擇遠離汙染地區全程有機種植,只為種出健康營養的食物,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費在升級,人們的健康意識在覺醒開始追求飲食健康,一部分公司在滿足健康的需求,比如,蒙北燕麥,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李剛李剛剛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和中央電視臺為蒙北燕麥創始人李剛嶺先生頒發:2019中國三農創業十大人物和中國天然燕麥第一人獎。可見國家對健康農業也是很關注的。


接下來引申一個關於糧食的問題的小思考,過去我們小時候學的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解決我們不再捱餓的是袁隆平老先生這樣科學,是研究農機的工程師;而在解決食品健康是李剛嶺先生這樣企業家。農民可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會慢慢消失,但是請放心,我們不會捱餓!


麥向北方


這幾年,青壯年都出外打工了,都沒有興趣種地,在村裡留字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就這些老年人種地也都是無奈選擇。他們是為了照顧孫子,有的是為了照顧老父母。不然只要身體健康有勞動能力,七十歲都想出去打工。因為在農村種地不但辛苦,而且根本就賺不到錢。在老家的山村裡,很多外出務工家庭的田地都是讓給別人種植的,可以不至於荒廢。而且田地一旦荒廢久了雜草叢生,渠道堵塞,以後回來就更難耕種了。所以長期生活在村裡的人一般種地都會承包幾個家庭的田地一起耕種,這樣收益會稍好點。

在村裡如果三十歲在家種地甚至會被村民看不起,連個對象也很難找。過去四十歲以上的村民至少都幹過農活,到了現新一代年輕人基本上都沒有下過田,有很多連自家責任田在哪裡都不知道,他們對種地毫無興趣可言!

再過十年,二十年,種地的老農越來越少,年輕人又不感興趣,農村的土地由誰來種,這是廣大農民都揪心的一個問題。

田地規模化種植勢在必行,未來也許一個村莊甚至幾個村莊所有的田地只需要一個人承包種植。因為規模化便於管理,也便於栽種各類經濟作物,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家庭模式操作田地有限,有很多侷限性,不能足夠滿足農村家庭消費支出。現在已經有些村莊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拔土地集體承包給了個人或者一些公司來進行更好的經濟作物種植,以後可能會有更多方式來進行類似操作。所以,未來也許不要十年,土地陸續都會集中規模化種植了,完全不用擔心十年後誰來種地這個問題!




林區雙子


如果都不種地,大家都好好地活著,擔心什麼?

如果都不種田,有一部人可能就無法生存,那這一部分無法生存的人總不會眼睜睜讓自己餓死,就只得去種地了。

所以,物競天擇,自然法則下,遠古矇昧時期,人類都生存下來了,時至現代文明社會,豈會有無處謀生,而有田不種,寧可餓死的人呢?


飛鳥留痕2O16


80後,己回家種地,作為農二代,既然決定紮根農村,有些初步的想法

現在我家現在土地三十畝(多半是父母承包的),其中十七畝是小龍蝦和水稻套種,另外的地種水稻和黃豆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現在打算拿些邊角的地和菜園子種些綠色蔬菜網銷,因已經試驗了半年,反響還可以,明年擴大些

如有機會也想包大片土地,實施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管理,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合適的種植計劃,更重要是拉到投資,這也是需要很大的資金需求的
也見過太多做農業虧本的,所以在這之前踏實種好自家現有的土地,學習種養植經驗,將來土地誰種?除了大型農業公司,大約就是像和我同樣想法的人吧


一茉鄉村日記


土地問題是國家的大事。而在土地上辛勤勞作了將近五千年的人們突然不勞作,這是為什麼?


60的人們

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大約有2.4億人,可老做大半輩子的他們大多人已經沒有什麼勞動能力,只能做些簡單的活。

70後的人們

而70後卻是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需要大量的錢,學費、柴米油鹽醬醋錢、衣物、醫療費,這導致他們要選擇能有金錢收入的行業。大部分人勞作土地一年所賺的錢只夠一個家平常的開支。不敢生病,不敢多養孩子,怕學費交的多,吃的也多,這是以前很多人在“那個時期”的想法。

70後青年的時期。

1.大工(抹水泥一類含簡單技術)的工資不比公務員差,加班要比公務員要過的好。而小工的工資也在公務員的工資一半,加班不限時限量,有工錢。這也就導致了有不少人在那個時候輟學。

2.在當時的他們眼中,輟學不僅

少交幾年的學費還在這幾年中賺了不少錢,在當時蓋房子(當時的普通房子)不是什麼難事,有房有“高工資”有面子,到了合適的年齡段(19~25)也有了足夠的彩禮錢。

這兩點直接導致有大量的人輟學,走上打工路。

80後的人們

在70年代,國家開始實施政策大幅度的干預人們的學習,導致當時為80後創造改善後的學習環境,在當時的學習環境以及政策下,走出了

“李想”、“韓寒”、“茅侃侃”、“高燃”、“戴志康”等為首的諸多人物(排名不分前後),更是導致有大量的人才走進“市場”。

80後的理想

在讀書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有了理想,不再願意種“死地”,性格開始發生“疫情”,開始變得“活潑”。這也就導致了許多人努力學習,隨著學習,對生活的期望也就越大,想擺脫土地的“束縛”。

李想↑

韓寒↑

我最喜歡的作家(有點像痞子®®)

90後的青年

這些青年們在成長,他們是現在社會的主流,從小到大大多數人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不學種地。將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學習和未來中。


其實他們不是不會種地,80後的農村人只有極少數不會種地,90後的重點在經濟與生活。這一切的一切,還是與生活有關,與金錢有關。若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免費,那還有誰會像中國人一樣,像中國人一樣認真、勤勞、努力,像中國人一樣拼命,只為改善自己。


誰種地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大多數小超市、便利店是由郊區的菜農手中來的(菜農有大有小,所以也有多有少),以及村子裡來,有的村幹部會聯合村民一起種地,進行科學種地。也有的是從上市農產品公司“進口”,這個進口的量很大,也是持續性的。也就是說,菜農、少數村民、農貿公司

他們在維持著城市的農產品進行。

怎麼種地

這個就是科學種地法。

可以問一問從農業大學中出來的的大學生。他們知道哪裡有農業公司。也可以問問比較好的農村,那裡的村幹部知道怎麼種地。


這個問題解釋完了。說一下題外話。

農村不種地的人們幹什麼?

打工(餐飲的服務員,按摩師,保安,鐵路工人……這有太多人在這些行業中進行著)

跟少年聊情懷,跟老者談信仰,

與中年人說家園,和青年談金錢。

不是我們拜金,而是我們不想因為錢而做不想做的事,我們當年吃過泡麵,但不會永遠吃泡麵。

——一個青年的自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