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些七十多的老人還在下地幹活,到底是他們的兒女不孝,還是老人閒不住?

情感書生談感情


古語說:人上七十古來稀。雖說現在生活水平好了,農村老人的平均壽命和健康指數提高不少,但人過七十,必竟以屬夕陽西下的階段。他們更應享受晚霞下幸福、安寧、愉快的生活,而不應該再從事吃苦受累的農活了。

農村七十歲以上老人還下地幹活,是由種種客觀和主觀原因造成的。

一,中國農村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得一些農村老人繼續從事農田之活。中國農村,多少代養成了無形規則:活到老,幹到老,除非自已動不了。這種無形規則在一些缺失文化、觀念陳舊的農村老人心中根深蒂固。他們更不想在經濟上依附自已的兒女、孫輩,所以,他們依然繼續著幾十年來的已經習慣的農活。

二,農村裡,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一年老頭很少回家,家鄉的田地,只能交給老人來耕作。另外,有些老人的兒女、孫輩在城鎮買了房、紮了根,而老人又不願隨他們過城鎮生活,他們更願意在家過耕些田、種些地的鄉村生活。

三,一些農村老人由於文化的缺失,在思想、行為、觀念等方面與兒女、孫輩們存在很大的差異,也就是所謂的“代溝”,在一些說法、行事方法上很難兼容。老人們更願意單獨生活、行事,而一些兒女、孫輩們從內心來說也願意和老人們分開相處。單過的老人,不願,也不想手掌朝上向兒女、孫輩討要錢物,更願自已動手,自給自足。

四,另有一些農村老人,憐惜經濟上不太好的兒女、孫輩,更不願向兒女、孫輩開口要錢,反而通過耕些田地、養些禽畜,結賺一些錢物來補貼自已的兒女、孫輩。

五,耕田種地的低收入,讓廣大農村青壯年農民



不願為此出力流汗,而去從事來錢更快、更多的其它工作。老人們不忍看著自家的田地撂荒,只好默默地扛起鋤頭、拿上鍬,去繼續同土地作伴,與莊稼為伍了。

至於兒女不孝、老人閒不住的原因,在農村肯定有,也屬常見。

總的來說,農村七十歲以上老人還下地幹活,最根本的原因,是絕大都數農村老人缺失社會養老保險機制。

如果農村老人,能象城鎮職工一樣,每月都能領到好幾千塊錢的養老金,我想,不用說是七十歲以上,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也是不願再從事長時間農活的。而只會把它當作休閒、消遣的一種方式,必竟那是體力活,老人們做起來會力不從心,也很免為其難。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

願農村老人幸福!安康!

願天下老人長壽!快樂!


農事小記


'我有一個朋友兩口子都廷孝順,把在農村的老媽接過來一起過,那時老太太也就六十多歲。在農村一早起來澆澆小園打打醬缸,掃掃小院喂喂雞喂喂鴨,一天忙活的有事幹,一到城裡原來的那些事都沒了,兒媳婦舍也不讓幫,有一天中午尋思幫著熱點飯吧,沒用過管道氣把眉毛頭髮都燎了。孩子們還嚇夠嗆。早晨起來站在陽臺一顆一顆的抽菸望著外面發呆。半個多月後飯量減少皮膚也沒了光澤。朋友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和我們這幾個哥們商量,最後大家認為老人在家忙活貫了,沒啥事做,不習慣。得給老太太找點事做,有點事日子才有奔頭,讓她覺得自已還有用,才能有精神頭。朋友說老媽做的布鞋可好了,那就讓老太太先給你倆做兩雙看看老人精神上有啥變化沒有。倆口子和老太太說想穿媽做的千層底了,老太太特高興,就讓孩子找些舊衣服和不用的布糊袼禙做鞋,這其間狀態非常好。沒幾天就做完了,老太太又沒精神頭了。那就接著做吧。後來就送給親戚朋友。納的千層底太硬都不願意穿。後來就只做鞋墊。給小孫子做了幾雙小花鞋左鄰右居的都說好看,老太太就做小孩鞋,做多了就拿個小橙在道邊上和鞋墊一起買。收入多少不說老太太精神頭足特高興。今年都八十二了,前些曰子還看到老太太買自已做的小孩繡花鞋。人能有點事做就有個盼頭。覺著我還有用還有人需要我,就不會心灰意冷。不管城裡還是農村的老人只要他們身體充許願意幹高興做那就順著他們來,好多事和錢多少是沒關係的。乾點活不僅是生活需要更是精神需要。別把七十多歲的人乾點活看成是兒女不孝,或社會不公。起碼說明身體不錯還能做動,心態不錯還想做。大部分老人是因為習慣,就像我們哄孫子喊累嫌煩,小倆口帶孩子出去玩十天,頭兩天覺得這下可請靜了廷好。三天後就開始數日子,這過得咋這麼慢哪。


春華秋實心


我們家老人也是七十多歲,每個月按時給他們生活費,生病的醫藥費也是我們出,平時我們還給他買七買八的。他們也種一點地,菜,權當鍛鍊身體,重的活都是我們回去幫著幹。我們也欠債,但我們都是先以老人為重。這幾年農村的青麻大漲價,老人就把賣青麻的錢存起來。這次老公弟弟生病沒幹活,公婆就把錢先給弟弟用了,生活費也不要他給,事先也沒商量一下。我女結婚當爺爺奶奶的沒有紅包,我兒女經常有給老人錢,買衣服什麼的,作為一個兒媳婦,公婆這樣做,感覺心裡很不舒服,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做老人的也應該適當公平點才對!


今生有緣來相會


這個我來回答,五老爺90多了,五姥姥也八十好幾了,兒子在省城,女兒在市裡中學教書,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接他們去城裡住,他們都回來了,在女兒家住的時候老兩口每天出去撿破爛,女兒女婿都沒說啥,這都不行沒過多久非的回來,孩子沒辦法為了減輕負擔把他倆中的地交回村裡了,想著別勞累了,晃盪著就行了,誰知人家老兩口又在離家門口不遠的坡上開了塊地每天種菜!十月一我回去時正趕上兩口養的雞被黃鼠狼弄死了幾隻,非的給我拿,我感覺是:1.老年人到了這個時候他們為自己著想的已經很少了,能不給兒女添麻煩就不給兒女添麻煩.2.常年的勞動養成好習慣能不買就不買自己勞動的收穫節省!3.多餘出來的東西可以資助一下兒女,小姨每次回來都拿好多土雞蛋回去,不拿他們就不高興說家裡有不用買!拿了他們好高興的!所以我們也要考慮他們的感受,想做什麼就做吧,不管做什麼他們都開心就行,如果沒做的病就來了!


明月道人1



期待一雨過天晴


七十多歲老人下地幹話,對於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我與老伴都將近七十歲,老伴去打工,我種地。不是我們願意種地,也不是兒女不孝。是因為我們不想給兒女增負擔,加壓力。兒子大學畢業幾年了,到現在沒房,仍在租房住。雖然拼命打拼,可除去孩子輔養,除去房租,水費,電費,吃喝這些費用,還剩廖廖無幾,他們個人都自身難保,再拿什麼來管我們。我們不怪他們,是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當父母的心裡知道,孩子們在外不容易,.哪天都的花錢所以不能再難為孩孑。我們要靠自已雙手自食其力,活到老幹到老吧。


用戶8351306935329


我爸爸67歲了也在外打工,不是我不孝順,真的沒能力呀,孩子上學我都很吃力,公婆也沒錢還整天打針吃藥,就因為窮我只生了一個女兒也不敢多養個孩子,因為孩子跟老人要照顧不能出去打工,我自己又心臟不好出不了大力,只能在家守著這幾畝地過窮日子,真是有心無力。如果不是為了孩子都想早點死了才享福


好人好夢46181


這個因人而異,我老父親七十六了,還住在離縣城三公里的郊區,平房有自己的一處院子,有著退休工資,每年夏季都是種些菜,自己吃不完,拿到市場去賣,也有幾千塊的收入,讓他們住樓房說不習慣,不能離開地氣,乾點活活動活動筋骨挺好,主要就是看他們自己心情,老年人開心就好


路在腳下87140034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農村老人,別說七十多,八十多、九十多歲的老人仍在勞作的也大有人在。幹活的老人,確實都是勤快人。難道他們不做不行嗎?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兒女條件有限,老人為減輕子女的負擔繼續勞作。如果說兒女不孝,比較牽強。因為兒女不贍養老人違法,政府會強制執行。無兒女的,有國家養老,可以免費住養老院。

另一種,就是老人閒不住,愛幹活,找活幹。我家就是典型。我的父親92歲,母親85歲,今年養了兩頭豬,還有雞鴨鵝兔狗貓。家附近的幾塊地種上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用來養豬,他倆每天都不停在忙。

我不敢說父母多有錢,但與村裡同齡人相比,存銀行的錢一定是較多的。如今養老金、老黨員補貼等加起來,從國家每年拿了兩萬左右。後輩每年孝敬的合計也有兩萬左右。當然,兩老的開銷也不小。藥物都是成箱地買,過年一大家人聚會,給第三代第四代發紅包都小一萬了。農村生活成本低些,無論怎麼算,兩老都不缺錢,當然我們也不會讓他倆缺錢花。

父母年邁還在自食其力,是作為兒女的我們不孝順嗎?從精神層面來講,確實沒盡到孝義。畢竟父母辛苦養大了我們,不是給錢就能報恩的。我常常為此愧疚與心酸。

我的父母比較好強,兩老身體還好,心態也不錯。特別是我母親,從不言老,對生活很熱情,充滿了幹勁。母親名言:懶人死得快!父母親特別自強不息,從來都是為兒女著想。總問我們缺什麼需要什麼,前天通電話,還說要寄豬肉給我,他們擔心豬肉貴我少吃了。我的父母,從來不想增加兒女的負擔。去兒女家住兩天可以,常住就不答應,他們離不開那片故土。

老家山清水秀,吃綠色食品喝山泉水,空氣無汙染屬天然氧吧。在老家養老也不錯,父母相互陪伴相互照顧。種點菜自己吃,養些雞生土雞蛋,養一條狗一隻貓做伴。可他倆是真的閒不住,去年沒養豬,母親就不習慣,連油水多點的餿水倒掉她也可惜。她養了一輩子的豬,對豬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今年春節後又買了豬仔,說一個不搶食還買了兩個。悄悄地不說,等姐回家看到了,我們才知道。

作為子女,我們能怎麼辦?只好由著他們了。再心疼他倆,說不聽沒法。子孫滿堂卻逢年過節才相見,老人家也是寂寞了。按自己的意願,在老家自在地生活,有益老人身心健康。感恩上天,高齡還能夠勞作,是二老的福份,也是我們後輩的福份。願我的父母,願天下的勤勞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夜藍


我在農村長大,農村熟悉,農村老人70多歲,80多歲只要能勞動就會勞動,閒不住,勞動是習慣,我老媽77歲了,忙時普通農活都做,冬天老家冷,我讓來我小家住,家裡暖氣好,暖和,還不情願,嫌我這閒的難受,她感覺幹活舒服,我認為孝順,要孝,也要順,我要求老媽想做就做點輕鬆的,注意身體,安全,千萬不要勞累,要注要吃飯,睡眠,保暖,想開心事,只要她開心就好!做為兒女常看,陪伴,注意老人的需求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