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真正內涵你能用三個字概括它嗎?

駱玉翠


既然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藝術的主題是千變萬化的,那麼藝術的內涵一定也是十分豐富的。但是無論什麼藝術,無論藝術以什麼樣的表達形式,萬變不離其宗,都改變不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本質。如果把藝術的這一本質濃縮成三個字,那就是真、善、美。






“真”是藝術的初衷,是藝術最原始的流露。從藝術伴隨著人們勞動生產生活而產生的那一天起,藝術就將生活和客觀物象中的“真”表現出來,讓人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真情真景,從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義。比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創作的大量寫實油畫,雖然是以古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名義,但卻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為原型,以人們對生活的渴望和要求為主題,傳達出一種“人是世界的主人,人有爭取和創造幸福自由生活的權利和能力”的人文精神,這就是藝術的本真。


“善”就是善良正直美好的意思。人心向善。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崇尚善良、崇尚正義,藝術正是順應和迎合了人們對善的普遍願望,以藝術的形式將善良正直美好的事物和現象表現,給人以鼓舞和啟迪,樹立起善的榜樣。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畫家約翰·柯里爾的《馬背上的葛瓦黛夫人》就是以繪畫的語言講述了發生在一千多年前,葛瓦黛夫人為民請命,寧可自己蒙羞也要說服市長丈夫為百姓減免稅賦的感人故事,令無數人為之動容,肅然起敬。

“美”是藝術的外在表現。無論是視覺藝術,還是聽覺藝術,都須有讓人們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表現形式,這樣才能吸引人,取悅人,進而感染人,打動人,影響人,教育人。以繪畫來說,繪畫作為常見的視覺藝術,無論描繪的是人還是景,都讓人看上去非常美。藝術離不開美,美是人們欣賞藝術的切入點。人們從欣賞藝術的美開始,進而感悟藝術的真和善,進而喚發成精神的力量。


燈影書畫


用三個字來概括藝術,我認為是,精、奇、新三個字。

如果說藝術也算是一種產品,那藝術產品就不是一般普通的產品。那是美到極致的奇缺的產品,是可以不以時間和歷史限制的永遠年輕永遠的光芒耀眼價值連城的產品。

稱得上藝術品,不是個人說了算,也不是少數專家學者說了算。要得到世人的普遍認可,並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澱。一如大浪淘沙,最終淘出金子。

個人認為具備有藝術品資格的不外有三:其一,就是精。精指作品的思想、內容、表達非常精準,精確無誤,幾乎達到100%的完美。

其二,就是奇。奇指作品特別,不論思想、內容、表達都有別於常人的獨到和奇特,達到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效果和感覺。

其三,就是新。新同樣指作品的思想、內容、表達新鮮和新穎。說別人未說的話,寫別人未寫的內容,且給人有過目難忘,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暴發力。

不用在作品裡面署名,別人一看就知道是某某人的作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稱得上是藝術,或者說是藝術品。


88何明遠


藝術的真正內涵能用三個字來概括嗎?我認為雅、俗、鳴三字可以表達。大俗大雅,尋求共鳴,方得薰陶,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大雅藝術:中國古代的格律詩、古希臘的悲劇詩,以及現代的歌劇、高雅音樂會等等,高雅所存在,即為精英群體所創造的藝術形式,高雅藝術以終極性的精神探求,這一特徵本質性地限定了高雅文藝的接受對象和消費主群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經受過特殊訓練、具備一定文藝修養的人。

大俗藝術:中國傳統民間民歌、古希臘的喜劇,以及現代西方的無聲電影、中國二人轉等,大俗即大雅,大俗藝術講究的是大眾消費,群體龐大,能夠將高深的本質通俗的演示,能夠將統治階級和社會的現象進行簡單化的藝術表達,而不需要經過什麼專業的藝術訓練便可接受的藝術形式。

總結,無論是大俗大雅,都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需要從精神上獲得共鳴,產生藝術的享受,所以高雅的藝術、大俗的藝術都是必然存在的兩種形式,誰都無法取代誰,高雅的接受多了,可以找點大俗的平衡一下;隨著人們精神層次的提高,高雅藝術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兩者相互滲透,尋求共鳴!


玩古賞今


藝術的真正內涵,用三個字來概述,我以為“真,奇,新”足矣!

1️⃣真者:率真,發乎情,表乎性,是真我個人性情的表現,不做作,不刻意,不模仿,不隨流,我筆寫我心,我筆畫我情,不為世俗左右,不為外物所累,心外無物,心中有物,個性,是為真!

2️⃣奇者:奇絕,奇險,奇孤,奇勢,或白濤千里,或雲湧奔雷,或雁過寒潭,或羽滑冰肌,或愛語呢喃……箇中玄妙,唯品者自知,非語言所能明說也,意境這玩意兒,無法用語言來說得清楚道得明白,漢字語言本身的高妙都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況乎藝術本身,全在品者自會其妙耳!

3️⃣新者:新穎,新風,新感,新意,創新,區別於以前所見所聞者,前所未見前所未聞者,謂之新,前不見古者後未必來者謂之新,咦!沒見過,以前從未見過,有意思。能讓品者觀者有此意者,謂之新。

一件藝術品,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見解,白叟黃童孺婦妙女眼中各不相同……又豈能一言以蓋之一言以論之。











隱子書畫


藝術的真正內涵就是真善美,這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導向。在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首提藝術內涵真善美三原則的大概是荀子,他在《樂論》中說:“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這裡說的“禮”即善,“樂之情”即美的音樂所引起的美感,“誠”也就是真,認為如果三者具備,音樂就可以“管乎人心”,發揮“移風易俗”,使“天下皆寧”的作用。



前段時間,網上有段“民間大師”邵巖視頻非常火爆:一位白鬍子大漢,手持數枚灌滿墨汁的注射器,以魔幻的舞步,邊走邊將墨汁射向由數名禮儀小姐拎著的長幅宣紙。就像邵巖大師們的射墨,類似於耍猴般地行為藝術,表演陋俗之極,可謂酒醉之後,口吐穢物三千尺呀。所以說,我們要堅信兵馬俑永遠是國寶,春宮像永遠登不了大雅之堂!


毛主席所提倡的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前提是你得是國人傳統審美的"花" ! 或嬌豔的外貌,或誘人的花香,或打動人美好心境的嚮往,總之要給大家帶來精神的昇華享受。百花齊放並不代表支持惡俗,不能用低俗去混淆純樸。二人轉也有很淳樸的鄉村美好的體現,也有低俗的不堪入目的譁眾取寵,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人人都喜歡看真善美,沒有人喜歡看假惡醜,除非心理變態。


平民之宴


我覺得藝術的真正內涵用三個字來代表的話,我覺得是:有共鳴。

所謂的是有共鳴,就是說當你站在一幅作品面前的時候,你能夠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創作者當時的情緒,喜怒或者是悲憤。能夠達到這一點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五一期間我去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看了東京夢華。其中有一幕,是用蘇軾的那首詞,蝶戀花來演出的。當燈光亮起,音樂響起,舞蹈演員的身姿在水面上隨著音樂一同旋轉起來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我明白了蘇軾的這首詞的意義。我突然覺得青春是那麼的可愛,愛情是那麼的美好。我想這就是有共鳴。回來之後,這首蝶戀花,成為我腦海裡一直旋轉回放不直的音樂。而每當這個音樂響起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一群穿著青衫的少女,拿著油紙傘,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舞臺上,搖曳行走的身姿。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藝術作品,應該都是較有內涵的。


淡定的簡約


三個字:喚內心。

沒有內心的人,可以用藝術喚醒內心。

內心這個東西,一直在我們身體裡,但我們的理智太強大。通常會壓制內心,壓制的久了,內心就沉淪,沒有感受了。

很多人覺得自己活的沒意義,就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沒感覺了。

當內心被喚醒時,你會覺得“那件藝術品在跟我說話”。

藝術品當然不會說話,而是它喚醒了你內心的知覺。你的內心在說話。

每個人的內心都不同,所以不同的藝術品喜歡的人也不同。

有人喜歡這樣的歌,有人就不喜歡,

有人喜歡那樣的畫。有人就不喜歡。

內心,是讓你區別於其他人的根本。而不是書本上的知識。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成雲社初心


對於我等凡夫俗子來說,藝術的內涵,三個字概括:看不懂。藝術並非都是真善美,還有暗黑系。本來想用欣賞不來,但多了一個字,就有點麻煩。其實相對於現代藝術種類繁多,古代的藝術我倒是相信可以用真善美來概括,至少,對我們國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其藝術形式和內涵,還是多少能感受到一些的。止於現代藝術,,過於抽象,難於理解。所以我說:看不懂。


趙書塵


它是以人類精神世界能夠想到的真事實的與抽象、幻想的事物、思想為內容,盡其所能地用各種形式、方法來追求美,表達美、傳揚美。


楓zhi韻


文學家,繪畫師,雕塑師,建築師,音樂家,舞蹈家,戲劇家,電影師,曲藝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