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江聰德


因為英國和法國曾經爆發過連綿百年的英法戰爭,所以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一直以來都很不對付,彼此看彼此不順眼,就如同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互相瞧不起對方、討厭對方。

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中,其實誰也想不到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會有商討合併的一天。

英國和法國商討合併的事情發生在1956年的時候,根據英國政府近些年的解密文件報告,在1956年時,當時的法國總理曾兩次跟英國商討過合併以及附屬的問題。

英國拒絕合併提議的原因

第一次商討的時間是1956年9月10日。

在那天,法國總理摩勒在訪問英國倫敦的時候見到了英國首相艾登。

他們剛一見面,摩勒就迫不及待地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英法合併的計劃,準備讓法國和英國合併在一起,成立一個叫做盎格魯法蘭西的國家。

只不過相對於法國總理的一腔熱血,英國首相對這件事情卻不是很感興趣。

畢竟法國在當時的狀況可不是特別好,如果英國選擇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國家的話,對英國其實沒多大的好處。

合併後,為了彌補法國在二戰中的創傷,甚至可能需要出錢、出力幫法國重新建設,這點對於在二戰中也遭受到了不少創傷但留有一些餘力的英國來說並不是多麼好的選擇。

加入英聯邦不了了之

在被英國首相拒絕之後,法國總理就回到了法國。

而雖然第一次沒談成,但是法國總理並沒有氣餒,在1956年9月28日英國首相訪問時,他再度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比於第一次商討,法國總理這次的計劃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他不再打算將法國合併到英國管轄下,而是如同我們古代的宗藩體系一般想把合併計劃換成附庸計劃,想讓法國如同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一樣以英國為宗主國加入到英聯邦中,表示在加入英聯邦後,會如同加拿大等國家一樣以英國國王為元首。

因為讓法國加入英聯邦不像讓法國和英國合併一樣會耗費巨大的資源以及人力,所以這一次英國首相面對法國總理的提議非常心動,在回國後,馬上跟英國國內的官員商討起了相關事宜,想極力促成法國加入英聯邦。

不過還沒等這件事情有什麼進展,法國方面就擱置了這方面的計劃, 不再提什麼合併和加入英聯邦的事情,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結束了這件事情。

法國加入英聯邦計劃不了了之的原因

要說法國方面為什麼會擱置了這個計劃,其實原因並不複雜,主要跟兩個方面的影響有關。

第一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出現讓法國找到了比加入英聯邦更好的選擇。

在1957年、也就是法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商討過合併計劃的第二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等6個國家的外長匯聚在一起簽訂了成立歐洲共同體的條約。

在歐洲共同體成立後,面對著要俯首稱臣又有著不小矛盾的英國,歐洲共同體這個能給法國帶來不小幫助的政體自然要更加受到法國的青睞。

而第二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法國國內存在的反對聲讓法國總理不得不顧慮。

一直以來,法國總理籌備的合併計劃都是秘密進行的,從未在法國國內公開過,也沒留下任何的書面文件,只有英國方面的資料顯示了法國總理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

法國總理之所以會選擇秘密進行合併計劃,原因很簡單,就是怕素來討厭英國人的法國民眾們會反對計劃、導致這個計劃中途破產。

在這種擔憂下,法國總理會放棄計劃其實很正常,畢竟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傻子才會選擇冒著法國國內之眾怒推行合併或者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兩個原因,就是法國加入英聯邦的計劃會不了了之的原因。

法國想跟英國合併的原因

而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好奇了,好奇法國好端端的為什麼突然產生了要跟英國合併以及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裡面的原因同樣很簡單,那就是當時法國外憂內患實在太過於嚴重了,面對著他們國內飽受戰爭摧殘的市場環境、面對著外部紛紛爭著要脫離的殖民地,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跟英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帝國,通過強強結合的辦法恢復自己原本鼎盛的國力、穩定那些要脫離的殖民地。

要是他們最開始的時候真能合併成功的話,那麼他們之間的未來將會是我們很難以估測的。

只要他們能聯手安穩住那些龐大的殖民地,到時候未嘗沒有可能再造一個日不落帝國。


孤客生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可是英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法國和英國曾經在一起過,就是在羅馬時代,倆國同屬於羅馬帝國,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而且倆國還有一點血緣關係,於情於理都可以合。其實英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倆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英國比法國損傷的少,並且有海外殖民地為英國輸送活力,此時的英國並不想管法國這個爛攤子。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強勁的英國勢必要幫助法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本土的恢復,只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統治,真拿物資來援助你法國,英國還是不捨得的。

第二:英國對法國缺乏信任。雖然說在拿破崙之後,倆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但在之前,英法倆國也經常發生戰爭,尤其是在法國的王位繼承方面,英國經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現在如果合併了,你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面積都比我大,萬一以後有矛盾,你反過來把我合併了呢?

第三:英國看不起法國。從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法國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短時間內,迅速投降,被德國侵佔,這讓英國對法國的實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和我合併,不符合我大英帝國的風格。其次,英國認為在歐洲大陸上,自己的血脈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摻雜了其他血脈,想讓女王承認你,你還不夠資格。

就這樣兩國合併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併,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歷史深度揭秘


首先,法國想要併入英國這件事確實存在過。但被英國給拒絕了。因為英國人知道,不論是講歷史原因,還是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英法合併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當時法國人想要併入英國也並非什麼好事。如果當時英法合併了,別說成為超級強國了,很可能英國的實力還要更加的衰弱。

二戰結束後,法國由於在二戰中完全淪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自然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法國的話語權也最小。所以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法國願意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然後集兩國的實力和領土一舉成為可以和蘇聯以及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但英國方面根本沒有被法國迷惑,他們很快的就拒絕了法國的建議。雖然在很久之前英法曾經同屬於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分裂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自此之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都成了世仇了還怎麼重歸於好。中國歷史上魏趙韓三國從晉國分裂之後,想要再次合併卻怎麼也實現不了。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法國人不懷好意,英國人也看出來了。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的推進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同樣受損嚴重,但英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要比法國強很多。而法國不僅因為被德國所佔領過,而且在盟國反攻德國的時候,法國還淪為了戰場。這就導致法國受損極其嚴重。法國人自身為力恢復經濟,所以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身上。和英國合併後,英國就勢必要對法國做出經濟支援,這樣一來,以當時法國那黑洞般的經濟。英國人別說拯救法國了,就連自己也得被拖死。所以英國人果斷的拒絕了合併要求。否則別說超級大國了,英國很快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再有,歷史上英國王室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過多次聯姻。所以互相之間大家都是親戚。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最為純淨。他們有些看不起法國人的血統。更加不願意和他們成為一國。還有歷史上法國是一直支持蘇格蘭獨立的。這一點讓英國人非常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英國人都認為法國人是一個“小偷”。英國人擔心法國如果併入英國,那麼法國再和蘇格蘭走到一起,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人以後的統治權。這是英國人所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法國人目的不純。

除此之外居伊·摩勒最大的擔心就是英國人會找自己的麻煩。二戰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殖民地獨立風潮。英法兩國損失慘重。當時埃及正在積極的運作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也在尋求獨立。這就讓居伊·摩勒政府十分的被動。居伊·摩勒想要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就必須要有英國的支持。而且法國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的盟友約旦互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法國很擔心英國會響應約旦的邀請對以色列以及法國動手。所以法國才積極的想要和英國合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謀求利益最大化。但顯然居伊·摩勒太想當然了。他聰明英國人也不笨。最終居伊·摩勒的計劃還是沒有得逞。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英法兩國合併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合併後究竟是該誰做老大?

這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1956年,合併要求剛剛被提出,其實就已經被拒絕了,看似合併後是美好的共同繁榮,實際上終究有一者要淪為強者的從屬之地,即使兩國的領導人同意了,相信對於兩國的子民來說,定然也是不小的輿論風波,同不同意還要另說呢!


關於英法兩國合併的想法,最初是由法國總理摩勒提出

當時以很謙卑的態度,希望以英國女王作為共同國家元首,但這個想法終究還是太過於簡單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自古以來都有著互相交融共同之處,兩者之間僅僅一條英吉利海峽,橫亙其中,但是看似和平共處的背後,實則也有各種矛盾衝突。

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強國,歷史上侵佔的國家高達200多個

儘管是一個組合而成的西歐島國,但他們對於世界強烈的征服慾望,也在歷史上掀起不小的波瀾,通過16 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成功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政體,率先完成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榮光,一步迎來了它的黃金髮展時期。

作為曾經的殖民專業戶,殖民地的面積,足足有本土面積的100倍之多

日不落帝國用來形容它也一點不為過,但是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迎來了解體的那一天,後來逐漸被後起之秀美國超越,儘管現如今已經沒落,但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足夠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由於起初大規模的資本積累,也成為歐洲地區,經濟實力強悍的資本主義強國。

法國,全名法蘭西共和國,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三

接壤國家眾多,而且具有臨海優勢,法國的輝煌歷史也不容小覷,儘管沒有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強大,但是在中世紀時期,也已經逐漸晉升為歐洲大國行列,整個封建王朝,也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巔峰,通過1789年的大革命,最終成功完成政治轉型。

當時的法國有多麼厲害,其實也就相當於僅次於英國的存在

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國家,殖民地的面積,在當時國土面積那麼大的條件下,還能夠佔到本土20倍,其間對於資本的擴充也極其有利。同樣作為歐洲大陸呼風喚雨的存在,法國居民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活水平,而且作為資本主義強國,具有極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看似強強聯合的背後,實際上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但其實兩個國家看似相同的發展軌跡,但同樣也暴露出共同的弊端,英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優越感,怎麼會和法國能夠夥同呢?其實縱觀其他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還是政體,也都有各自的差異化方向,按照本來的發展軌跡,其實也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合併,其實也並沒有深層次的合作利因誘導。

當然兩國之間在文化上還存在極大的差異,能不能優勢互補另一說,相信強制讓對方接受彼此的文化,未免有點太過於殘忍

法國人的浪漫情懷,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就有點勉為其難了,總體而言,法國在思想方面更過於開化,但是英國人思維轉變的程度並沒有法國人那樣群情激昂,就不是同一類人,如果真的要合併,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了,而且英國方面也認為,互不干擾就挺好,沒有合併的必要。達不成共同的利益訴求,而且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還發生過矛盾衝突。

怎麼就能夠不計前嫌?合二為一呢?


歷史紅塵



眾所周知,英法兩國曆史上為了爭奪“歐洲一哥”的地位,曾交戰數百年,舊賬沒算清,新仇接著來,怎麼就差點合併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還真就有那麼回事兒。


(英法地理位置)


差點合併?連名字都想好了


2007年,BBC公佈了英國政府的解密文件,報道指出,在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他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希望英國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叫“盎格魯法蘭西”的新國家,艾登拒絕了。可摩勒沒有死心,表示可以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再次拒絕。


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18天后,艾登訪問法國。摩勒再次舊事重提,並且做出讓步,稱法國可以像澳大利亞和愛爾蘭一樣,加入英聯邦。顯然,這個提議很讓艾登很心動,但這次“熱心的聯姻”,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正如BBC所說“悄悄地陷於遺忘”。


(英國首相艾登)


法國為什麼要求合併?


按理說,眼下雙方都是世界強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壓根兒沒有抱團取暖的必要。為什麼法國還要謀求合併呢?其實,這權是法國“病急亂投醫”。


二戰後,法國內憂外患,內部滿目瘡痍,各方形勢混亂,經濟恢復緩慢,摩勒領導的內閣面臨著嚴重的垮臺危機。不僅如此,海外殖民地更是紛紛掀起獨立浪潮,埃及政府想要收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阿爾及利亞也在鬧獨立……


(二戰後的法國廢墟城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法國就打起了英國的主意,想要依靠英國的力量來度過這段艱難時期。除此之外,在中東,以色列和約旦的戰火又一觸即發,而法國是以色列的好夥伴,英國又是約旦的老大哥,山雨欲來風滿樓,經不起戰爭的法國為了避免兩國又在中東交戰,所以,才急於發起了“合併請求”。


(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


英國為什麼拒絕?


加入英聯邦,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提議,英國方面為什麼又不為所動呢?


1. 英國人的優越感作祟

英國骨子裡驕傲慣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殖民地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統治著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和人口。而且,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曆史中,英國一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操縱者姿態。所以說,英國人的優越感是與生俱來的,“高貴”的英國人根本不屑於和法國人玩。


(英國人的鄙視鏈)


2. 英國地理位置獨立

英國本就飄在大西洋上,和歐洲大陸的往來較少,向來獨來獨往,近代以來也沒有被其他國家佔領的經歷,因此感覺不到聯合的重要性。對英國人來說,英國就是英國,歐洲相當於別國。


3. 兩國隔閡很大

兩國合併並不是一件“過家家”的小事,其中牽扯太多。儘管兩國間僅僅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但其實從文化、語言到民族上,還是差別很大。常年的戰爭,也讓兩國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就算政府通過了提議,兩國人民也不會接受。


(兩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


消息一出,BBC採訪了一些法國人,有人表示,以前對摩勒的印象很好,現在對他的看法要改變了……


4. 戰後,英國形勢好於法國

戰後的兩國都處於恢復狀態,當務之急是先振興經濟,提升國力,而且,最現實的一點是,當時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比英國差太多,與其說是兩國合併,不如說是英國“扶貧”。英國也看清了法國那點小算盤,於是拒絕也在情理之中了。


(英國拒絕合併,間接促成了歐盟,如今英國也脫歐了)


自古以來,英法就是一對冤家,分分合合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相互差異把兩國推很遠,國家利益又把兩國拉很近,而“英法合併”只是兩國纏纏綿綿到天涯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那麼這些國家難道不知道他們團結起來將會非常強大嗎?其實歷史上法國曾經想要和英國聯合合併成一個國家。那就是在二戰之後的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如果兩個國家合併那麼平靜,英國和法國的工業水平再加上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整合起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足以跟美國,蘇聯進行抗衡。而且當時就英國和法國各自來說已經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一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此時兩國合併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英國方面卻公然拒絕了法國的這一要求。後來法國總理甚至提出了法國併入英聯邦。然而英國依然沒有答應法國總理的這種提議。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來說就是歐洲貴族心裡面的血統問題。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至於法國人遠,沒有英國高貴,只是旁系罷了。所以說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處於下行階段,而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國和法國合併,那麼英國必須拿出來一些資金救助法國。這樣恐怕會拖垮英國的經濟。如果法國變卦,那麼英國將得不償失。

第三就是因為法國在歷史上跟英國既友親情,但是又有爭鬥。尤其是法國支持英聯邦中的蘇格蘭獨立,讓英國十分惱火,如果法國併入英國之後,繼續跟蘇格蘭搞一些小動作,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會上法國人的當。

最終英國和法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到現在為止兩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強大起來,可以說逐漸的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當年沒有結合成一個強大的英法共和國。


高富帥超級大帥哥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然而,摩勒的這一建議卻被艾登給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法國將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對此相當熱情,回國後就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討論摩勒的提議。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拒絕法國的合併請求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此時,英法兩國的經濟處於下行期,相對而言,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併,英國需要拿出資金來救助法國,這對英國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持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


金兔歷史


英法傳言要合併的新聞出現在1956年,當時還確實掀起了軒然大波。

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出英法兩國合併,稱為“盎格魯法蘭西”(Franglaterre),法國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的想法。但當時就被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拒絕了。  


 

英法兩國不管是在地理上還是歷史上,都有著相當的淵源。兩國隔著英吉利海峽相望,來往兩國只需要幾個小時;歷史上就更加有著複雜關係,好幾任英國統治者甚至其實都是法蘭西人。

然而看似親密的關係下卻又有從歷史到現狀的諸多矛盾,理解這些矛盾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英國要拒絕這項看似佔大便宜的一統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決議。   

第一,是英國自身的定位造成的矛盾。

談及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如何給自己確定一個定位。   

英國的疆域其實並不大,用著名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觀點,它的各個階級之間,雖等級分明,而且時常有著很大的矛盾衝突,但如果面對外國影響甚至入侵,全國各個階級立刻會統一戰線,一致對外。

這是西方文明從遙遠的古希臘城邦體制繼承下來的一種品德,公民對於自己的城邦(國家)要有負責任的義務,所以議政在古希臘是強制的——所以如今的西方國家,在討論和參與國家政治的程度與尺度上,與眾多專制傳統沿襲下的亞洲國家不可同日而語,由此所有英國人都會經常談論並且關注“英國”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排外性。   

雖然英國真正的封建時代是從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建立強大的封建王權開始的,但在不久的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就已經轉向海外發展,更不用提最終在海外所取得的極其輝煌的成就。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一直在邁向世界頂峰和矗立於世界頂峰的道路上,幾百年的時間也為英國樹立了絕對的民族優越感。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歐洲諸國都渴求與英國聯姻,維多利亞女王由此被稱為“歐洲的祖母”;而英國的光榮孤立等政策也是英國上下的政治想法和民族優越感造成的結果。   

所以英國對自身的定位其實是獨立於歐洲的。英國人更認為自己是不列顛人,而不是歐洲人中的英國人,絕非大歐洲之中與法國並肩的一個普通成員。

這樣的共識在民主政治——輿論、投票等方面,體現得非常明確,英國只需要英國人,自成一隅,光榮孤立。   


第二,是英法兩國在歷史、文化上的矛盾。

首先要注意“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說法。“盎格魯”是英國中古時期開始時,從歐洲大陸到不列顛的入侵者,也就是現在的一部分英格蘭人。居伊在這裡悄悄輕忽了凱爾特人(蘇格蘭、威爾士等地),這肯定是很大一部分英國人不接受的。   

而前文提到法國的諾曼底公爵侵入英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權體制,而但他最後加冕的身份是英王威廉一世,不是以法國的名義統治不列顛島,後來兩國的文化走向也很不同。   

首先語言不同,但最明顯的一個趨於保守,一個趨於開放。

英國後來保守到什麼程度呢?舉例,在英國工業革命峰端的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甚至說話的時候都要避免說到腰以下的部位,文化上對性的壓抑到了一個極端,此外也極端崇尚道德修養與謙虛禮貌。

而與此同時,法國卻正在經歷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思想革命的先後洗禮,整個國家的思想呈現出混亂、自由、浪漫這些與英國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些表面上呈現出的風貌其實折射了整個民族深層次的性格差異,英國人嫌棄法國不拘小節、“粗俗”、“下流”,而法國人嘲諷英國佬固執、虛偽。這樣的相互嘲諷至今也仍然存在而且其實不限於英法兩國。   

歷史上的原因也要佔一部分。

英法兩國交戰的歷史都有百年以上,但這不是本質問題,本質問題是長時間戰和不定的歷史,決定了兩國關係的不穩固。更換一位君主,兩國關係可能就會出現一次波動,甚至同一位君主在位期間的某個舉措就能因為引起利益爭奪導致兩國關係波動,所以這所謂的“合併”其實也是不穩固的。   

歷史上只要能夠使自身從中謀利,兩國都習慣了隨時變臉,法國會毫不吝嗇地推動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矛盾,英國也會起頭拉著七八個國家在法國內亂時搞好多次“反法聯盟”。

所以有西方史學家總結:英國和法國就像一對老夫妻,總想著幹掉對方,不遺餘力地為自己謀利,雖然兩者始終有著聯繫。   

英國明白,即便在名義上合併了法國,法國也隨時有為了追求利益挑起內亂的可能。而所謂的文化融合,對於兩個國家而言是沒有必要也難以成行的。這場所謂的合併沒有足夠大的經濟利益或者威脅,也就沒有真正關鍵的推力。


第三,正是英法的經濟利益矛盾。   

1948年,美國對西方進行援助的著名的馬歇爾計劃推行,英國和法國都被“奶”了一口,所以不存在不聯合就過不下去的經濟威脅。   

而二戰期間,英國雖然也被德國空襲過數次,但基本上憑藉海峽天險,本土上沒有太大的損傷,只是經濟實力遭到了一定破壞。

但法國卻在二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了五年,中間發生過多少大小戰爭,造成了多少破壞和損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彌補。

還有一點則是法國的經濟結構在高度工業化的歐洲其實是不合時宜的。英國工業化的歷史非常久,程度也已經極其成熟;但法國的賦稅制度和尚存的小農所有制都已經是封建時代的殘留,而且阻礙著工業化或者現代化的進程,法國的經濟結構其實比英國落後不少。   

面對法國外在的經濟現狀與內在的經濟結構兩方面實況,一旦它真正被合併為英國的版圖,那麼英國要為這些地區付出相當大程度的援助支持,還隨時面臨原本的法國再度獨立的風險——這道地理上的海峽和上述的文化歷史差異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何況英國也是在自身經濟實力與地位下降的當口,答應這個提議,極大可能會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   

近代以來,真正決定國家行為的,絕對是國家利益。   

所以在法國以名義上的妥協換取實際的經濟援助的請求下,英國的拒絕其實應該是不假思索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歷來現實


英國:我有一個想法。

法國:講。

英國:我想讓你得到我。

法國:滾!


成釗1


英國和法國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說實話在聯合國成立之初,這兩個國家還並不滿足現狀,70年前還想合併成美國、蘇聯外的第三個超級大國呢。

這件事發生在1956年,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訪問英國時就曾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並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

摩勒連英法合併後國家的名字都想好了,叫“盎格魯法蘭西”

當時的英國首相艾登一聽摩勒這個提議,就給委婉拒絕了。但是摩勒並沒有放棄,第二次會面艾登時又提出法國加入英聯邦,雖然艾登有所心動,但是英國女王以及各部門的探討之後,結果還是摩勒又是吃了個鱉。

之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這件事直到2007年1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英國政府解密文件說出來後又被人拿來做談資。

很多人都設想過如果英法合併這件事如果談成功的話,整個歷史會朝什麼方向改變,美蘇爭霸會不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仔細分析一看,英法合併這件事的成功率微乎其微。主要還是英國方面早就看透了法國內心的小九九。

事實上,當時的法國會提出如此建議,並沒有安什麼好心。法國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國內形勢嚴峻、經濟下滑,海外殖民地紛紛要求脫離獨立,面對如此危機,法國政府才想到與英國合併,希望能夠藉助英國的力量穩定局勢。

但是英國並不是傻子,雖然二戰後英國的發展形勢比法國好,但是英國本身體量就沒有法國大,誰不知道法國這是通過“蠶食鯨吞”的方式,以便合併日後掌握更多話語權

再者,英法兩國曆史上就存在許多不可調和的恩怨和尖銳矛盾,1337年-1453年這段英法百年戰爭,本身就是兩國之間邁不過去的坎。

雖然說羅馬時代曾經是一家人,又曾經一起攜手發動入侵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戰二戰還同屬一個陣營,但這並不足以讓英國認為可以和法國合併成一家子。

而且,英國打心底就看不起法國,這不僅是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法國二戰時42天就被打倒投降本身就讓英國很不屑,而且法國投降後大量湧入英國的法國移民曾讓英國內部管理起來相當混亂。

總之,英國之所以拒絕法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大國的要求,之間有著文化的差異、當時國際地位的差異以及存在各種各樣的私心,這次合作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