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習成績好,初中高中學習一定好,你認為對嗎?

數學大宇


小學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繼續保持的也有,學習成績下降也有,後來居上者更不在少數。任何人和事,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生變化。學生的成績更是如此。

1、我有一個學生,小學的時候,他成績很好 ,學習習慣更不用說。就說他的數學草稿吧,比別人的練習作業還整潔。小學時,全年級第一;初中時,全年級第一;高中也總在年級前十名。最後考了個荊州市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

2、我教的學生中,也有在小學成績好,到了初中或高中,成績就下降的。小學課程少,主要只有語文、數學和英語。內容也比較簡單,所以學生憑自己的聰明,稍微努力點,就能考個好成績。初中、高中的課程就多了,就不能輕輕鬆鬆獲得好成績了,得刻苦努力,還必須有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的學生,到了初中、高中,他們談戀愛,精力不集中;有的整天沉迷於遊戲網絡,成績直線下降。到最後,高中都讀不下去了。

3、也有“大器晚成”的學生,也就是農村家長說的那種“懂事”遲的學生。他們讀小學時,成績一般。到了初中或高中,他們的潛力發揮出來了,一躍成班級前列,最後考上名牌大學。

總之,任何人或事都不會一成不變,學生的成績也是如此!無論你小學時成績好還是差,只要你永不放棄,努力拼搏,就會有個精彩的人生!


教育志士


小學成績好,初中高中學習一定好,像這種太過絕對的說法肯定是不對的。小學成績好,初中成績未必好,初中成績好,高中的的成績也未必打了包票說就一定好。

我是小學老師,畢業後的學生們也經常放假來學校看我。對於他們上初中也好,高中也好,都有個大概的瞭解。

那些在小學裡面成績特別差的,在初中勉強跟上課的都少,更別說啥逆襲了。有的連個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去職業高中上學,最後學門技術早早就就業了。

成績特別優秀的,到了初中還是優秀的多,但是不排除有的孩子因為在小學家長特別關注下,學習成績不錯。到了初中離開了家長,獨立學習,有的孩子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初中的課程的增多和難度的加大,有一部分小學成績優秀的孩子,成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也有。如果這樣的孩子馬上轉變學習方法和態度,獨立起來,成績也會慢慢地好起來。如果不改變自己,估計被拉下後,很難在跟上其他學生的步伐。


初中優秀的孩子,到了高中不在優秀的孩子更是比比皆是。回頭再看小學初中所學的那點知識真的很簡單,尤其是小學,可以說學什麼就考什麼,基本上把老師講的東西練好,考不強都沒有道理。可是高中就遠遠不是這麼回事兒了。

有個以前的學生來學校看望我,他在小學是我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初中也很優秀。現在在高二,前一陣考試時數理化三門都考的很慘。他說老師我真的在很努力的學習,比別人付出的努力還要多,可是成績就是越來越低,課可以聽懂,但是做題就不會了。


在我的認識裡,到了高中除了比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最主要的是拼腦子的時候了。有的知識真的不是隻靠你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

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能考上個不錯的一本大學就是個不錯的孩子了,那些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的智商,你不用說碾壓我們絕大部分人。他們天資聰穎,這我們不服不行。

所以只看小學階段是否優秀,來判斷初中和高中也是否優秀,得出的結論一定是片面的。想要取得學業上的最後的勝利,必須夯實基礎,走好學業旅途中的每一步,才會將來走的更高更遠。

這是我的一點點看法,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或者建議,可以留言參加討論,期待朋友們的留言支持!


淺淺的教育


別說小學學習成績好,初中高中學習不一定好,就算是初中學習很好,並且考上了重點高中,也不代表他在高中階段就能學習很好。

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學習的東西,學習方法,學習節奏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小學時成績好說明基礎打的好,這對初中高中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但是,小學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初中階段要增加物理化學等科目,如果這兩門沒學好,可能初中的成績就會掉下來。

高中階段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的要求更強。高中9門課都要會考,新高考要考6門,這麼多的科目,對學生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要求很高。最重要的是,高中的學習是一環扣一環的,一旦哪個地方沒搞通,哪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就會影響後面的學業。可以說高中三年是苦三年,一步都不能放鬆。不然的話,就算你高一的時候成績還可以,後面也很容易掉下來。

總而言之,要一直很努力,掌握不同階段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節奏,才能夠保持優良的成績。


橘子橘子醬


當然不是!

小學成績只能是說明基礎打的還可以,比如英語、語文等學科,在初中的學習過程中,還是很有用處的。基礎打不好的話,提升起來有一定困難。當然我認為,小學最重要的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人格品質的塑造。

我是從農村到縣城裡面上初中的,數學、語文基本95分以上,但是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比如考試作弊(傳紙條等)、不愛學英語、與人交際能力不強等,這也是我以後十幾年的時間需要去改變的。當然我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刻苦與努力,正是這種精神一直使我堅持讀到大學。

小學是品格養成最為關鍵的時期,一個好的品格比多考幾次滿分重要的多。我見過很多好學生,天生聰明,但是學習習慣不好,經常因為玩遊戲或者談戀愛等種種原因影響到學習,但是在小學和初中學習還可以,到了高中學習就差勁多了。還有一些好學生,是父母督促的學習,沒有主動性,等到後來慢慢退步了,成績也漸漸變差。


一休Hy


什麼都不是絕對的,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事,小學一到六年級學習都是第一第二,每次老師都表揚這種人,你說他下課也會到處亂瘋亂竄的,為什麼學習還是那麼好呢,答案可想而知,聰明嘛,學習不好的還是各種瘋玩。但是一到初中就不行了,學習好的到了初中學什麼都覺得吃力,因為他總認為自己聰明什麼都會,學習不好的自己一下就想通了,反正什麼都不會,但是卻什麼都學會了,我身邊的朋友就有這樣的,初中後覺得整個都開掛了似的。反觀那些學習好的到最後考高中考大學都不太理想。最後也許有相反的例子,個人見解,僅供參考。謝謝!


桃之我的甜


這不是一個真命題啊!學習好不好,看他小學成績是無法預測的,後期還會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

1.家庭變故因素。現在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年輕一代的家庭變故率提高,離婚率也上升。而這樣經受過家庭變故的學生,一般在學習上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非常努力成為成功者,要麼自暴自棄廢棄學業。

2.課程難度係數提高。隨著學生不斷向高年級升學,課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象到抽象,每個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很多低年級學習好的學生學習也會變得更加吃力,堅持下去的可以繼續好的成績,堅持不下來的就從此對學習感到恐懼,成績一落千丈。

3.家庭教育因素。現在每個家庭受教育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家長教育程度比較好,更加重視學生家庭教育,知道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這樣家庭的孩子都比較優秀。有的學生家長自己唸書就是個糊塗蛋,通過社會多年打拼也發展的不錯,於是讀書無用論充斥著整個家庭教育,一般這樣家庭的孩子比較貪玩,父母也不重視,班主任一年見他父母都很難,學生成績全靠自覺性。

4.自身努力因素。有的學生從小對學習知識比較感興趣,他能夠自覺的完成課程,並不恥下問,每天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對學習態度積極性很高,甚至有的學生一直都會給自己設計一個目標,這樣的學生從小到大或者到社會都會是很優秀的,但這樣的學生不多。


視聽陽泉


不一定。

相對於初高中來講,小學的知識較為簡單。對於那些認真踏實的孩子來說,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完成,成績基本上是不錯的。

上了初高中,好多知識需要理解記憶。這也與人腦的生理結構是相符合的。這期間人腦的溝回增多,理解能力增強。

這時再用單純的死記硬背,所學的知識點越多,孩子的大腦就越容易疲勞,導致孩子上課的專注力不夠,成績會逐漸下降。這也是許多孩子上了初中後成績下降的原因之一。

所以說,孩子上了初高中後,學習方法要有適當的改變,從單純的死記硬背,慢慢改變到理解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成績會越來越好。


清清蔓草


這種說法是過於絕對的。成績的好壞通常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家庭教育影響、學習氛圍(學習環境)、孩子的心理成長年齡、對學習的興趣、科目的難易程度、自我成就感、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等不同因素。

一般小學期間,所學科目少且相對基礎容易,競爭力比較小,因此孩子稍加努力認真,成績就會突飛猛進。

初中所學科目不但增多,孩子所面對的競爭對象也隨之增加,加上處於新環境,有的孩子適應能力比較弱的話,心理上需要一段時間的緩衝期,這段時間是最關鍵的,適應快的孩子可以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反之,成績會一落千丈。

同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中時期更是重要的階段,孩子不僅步入青春期,還會面臨各種學習壓力,這個時候需要快速進入狀態,根據不同科目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家長也要多給予鼓勵、關懷。如果缺乏溝通和變化,孩子心理會有較大的落差。

總而言之,小學成績的好壞並不能完全影響初、高中的成績。但什麼時候努力都不會晚,你要知道,時間從來不會虧待努力的人。

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大袁小學


致敬教育工作者。借用冰心先生一句話,“我不能說人生是什麼,我只能說人生像什麼”,這是一個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只有對這一問題的分析。

其實樓主這一問題中包含了兩個問題,即問題一:什麼樣的學生容易成績好?問題二:這種“好成績”具不具有持久性,原因是什麼?這樣來看問題就簡單多了。我們首先可以解決問題一,然後從問題二中找出樓主想要知道的答案。“答案”有時候不一定就是1+1=2,它也有可能是無解。

關於問題一答主沒有修過教育學,只能給出一個個人的淺見。集市攤兒上的麵人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麵人的材料“面”,二是麵人師傅的手藝。一個人的形成也是如此,由內外兩個部分組成,內是人的主體,外是外部環境。“主體”包括天賦、性格、愛好等主觀因素,“外部環境”即影響主體的社會、家庭、學校、朋友圈等因素。“什麼樣的學生容易成績好”?上學的時候我們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因為他媽是老師”,可見一個班級一圈朋友中間家庭環境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績影響的重要性。另一個神奇現象是一個沒有專業化分科的班級中女生通常比男生成績好,為什麼?答:女生比男生安靜,更專注、更持之以恆。那麼我們現在已經找到問題一的答案了,即通常而言,同一個班級中家庭環境好性格安靜付出學習時間更多的學生更易取得好成績。

小學成績好,到了初中、高中成績也會很好嗎?問題一中的兩點因素在這裡依然適用,但我們在此提出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歷!

從小學到高中不僅是學校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成長。在這段巨大的時間跨度中,我們會經歷青春期的叛逆、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會為了一個女孩立誓好好學習、也會偷嚐禁果雙雙墮落、會發現知識的美麗、會厭惡填鴨式的學習,總之,在這段時間中我們會經歷很大很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就像股市風雲,稍有不慎就是傾家蕩產。差生逆襲屢見不鮮,好生平凡也會發生,最大的變化是這裡,教育的真諦也是這裡,但我們目前的教育似乎眼裡只看到“成績”。“以人為本”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不作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萬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夠用心對教育,因為你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不要十幾年後你在路邊遇到你曾經的學生,“就是他毀了我的一生”,一頓老拳還拍視頻放朋友圈。望,你桃李滿天下,做一個歲月靜好良善之人!


高三那年不再說愛你


小學學習好,初中高中一定學習好這個問題,我認為不完全對,為什麼呢?我想說一下,說的對與不對,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大家不要拍磚哦

小學的知識比較簡單,孩子們學習知識主要是靠形象化記憶和強化記憶,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好的學習意識。一類聰明的孩子,記憶力好,學起來容易,就容易考個好成績。有一類孩子,學習努力,刻苦,也能夠取得一定的好成績,有的孩子雖然很聰明,但不知道學習,光知道玩,很難取得好的成績,老師關起來也比較費心。還有一類學生,智商是低,雖然認學,但很難取得好的成績,學習搞不上去。

聰明的孩子進入到初中和高中,如還一樣的刻苦努力學習,在老師的細心指導下一定能夠保持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如果僅僅因為自己聰明而不努力的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初中和高中的知識面逐漸的增多和加深,理解記憶的增多,那麼學起來一定很吃力,聰明的腦瓜不學習?不努力成績怎麼也好不了?不很聰明的學生,但是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靠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進入到初中和高中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一定會保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