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英語好的中國人看到英語以及用英語進行對話時,也是先在大腦中翻譯成中文還是像外國人那樣英文思維?

邵世敏


真正和老外交流過的人應該都有體會,如果一句話你先用中文翻成英文再講的時候,你的英語水平還太初級,有可能你說的英文老外都聽不懂。如果能夠交流,一定是純英文的思維,除非有個別不懂的單詞才會轉回中文思維。


不願早睡覺


本人高考的時候的分數是140多分,那個時候高中英語剛剛畢業,英語的水平比較強,當時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學校有請外國人給我們做全英文的講座,我當時站在教室裡面,感覺全部都能聽得懂,並且能夠同時給身邊的同學做實時的翻譯,也就是所謂的同聲傳譯。

在那個時候英文是不需要在大腦中翻譯成中文的,如果是我自己理解的情況下,我只需要聽英文,然後用英文理解就可以了,英文能夠正確的製造畫面感。

之後在大學裡面改學德文,為了使英文不影響到德文,所以整個大學期間都沒有接觸英文,專門就是學習德語。不過由於德語比較難,在剛畢業的時候雖然拿到了專業8級證書,但是德語也沒有達到當時英文的水平。

但是我選擇了和德語相關的德語導遊的工作,每年大概要接觸1000多個德國人,以及說德語的奧地利人和瑞士人,於是在工作過程中,我就比較努力的和客人聊天,每天和客人談天說地,各種各樣的話題可以聊到8個小時左右。只要客人是喜歡交流的,我就跟他們聊,通過這樣的訓練。德育水平不斷的提高,甚至在某一些話題方面是超過母語的水平。

所以現在我說德文的時候,如果跟德國人在一起超過兩個小時,基本上我的大腦就進入純德語的狀態,我不會在大腦中出現任何中文的。

我想大多數的外語導遊應該也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剛進入工作狀態以後,因為需要很專心的聽客人說的內容,並且為客人講解還要隨機應變,還要通過這樣的隨機應變能夠掙到錢,因此大腦應該是屬於純外語的一個狀態中。

在這樣的一個狀態,反應速度是要非常快的,絕對不允許你的大腦在兩種語言之間相互切換,一旦你需要兩種語言相互切換,你的大腦就容易亂掉。這樣的一種狀態是比瘋狂英語當年所講的脫口而出,還要快的。

有的時候當客人講話講到一半的時候,你就能夠知道他講什麼內容,於是你就可以為你所要回答的內容做出一個預判。這就類似於我們在用自己的母語做辯論的時候,達到了那種狀態。

這種狀態對於學生來講,難度是比較大,可是對於用外語進行聽說工作的這些人來說,屬於家常便飯,實際上是很簡單的。

只不過當我們下班了以後,要進入中文環境和國人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感覺要找到合適的中文詞會有點難,需要一個適應的時間,大概需要跟中國人講一兩個小時的話,或者是睡一下,大把大腦調整過來,才能夠比較流暢的和國人進行交流。

記得以前帶長線團,全程是40多天,全部用德語來進行交流,等到下團的時候,最開始的一兩天,會感覺說中文比較困難,很多詞語的中文名稱想不出來,並且說中文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套用到德語的語法,出現一定的混亂。

對於會多種語言的人來說,當大腦進入一種語言的思維模式以後,要跳出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外語那點事


你好,英語習得社,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得了解英語思維到底存在不?存在的話,什麼是英語思維

先看一箇中式思維的例子。馬雲曾在一次採訪中,在表達“為什麼人們不喜歡它(全球化)”時,說成了“Why people don’t like it”. 乍一聽超正常啊,可外國人糾正說是“Why wouldn’t people like it?”, 甚至還不是“Why don’t people like it?”。

所謂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母語者的思維方式思考——碰到事物,第一反應直接理解成英文,會按照英語語言的組織方式進行表達,沒有語言之間轉換(翻譯)的過程

如圖所示,所以再直白一點就是從背單詞開始就要培養語言和圖片的聯繫,想想小孩子的英語啟蒙是不是這樣的呢?為什麼到了初中高中就不堅持了呢?因為要應試,但是無論如何良藥不能停。


然後,如何鍛鍊英語思維

我找了一些外國英語教師建議的方法:

1. 先從單詞開始,用英語進行描述:你周圍的事物,如衣櫃、花瓶、加溼器、電動牙刷等等;你出門坐車看到窗外的事物,如貴婦犬,賣早點的攤位,排隊的人,匆忙行走的上班族,悶熱的空氣,多雲的天氣;你的心情,如鬱悶,開心,無聊,等等。

2. 練習說簡單的英語句子:這個人衣著非常時髦;我中午打算吃川菜;這張凳子坐著感覺不舒服;那個地方的海景非常棒;這部電影太值得觀賞了,等等。

3. 將你一天的行程用英語描述出來:我起來會先刷牙,然後吃早餐,走路去地鐵站,搭乘地鐵去上班;我在車上會聽一些音樂,到公司後會先跟客戶打電話、開會;中午我跟同事午餐,我們會打包後,拿到公園裡坐在長凳上吃;下午我會去買杯咖啡,晚上約了好朋友吃飯。

4. 練習英語對話,可以自問自答:先選定一個主題,模擬你和某人談論該主題。假設你準備英文面試,就模擬你和麵試官的對話;如果你在外國餐廳吃飯,可以模擬你和服務員的對話;如果你在酒吧遇到外國朋友,模擬你們如何打招呼、討論最流行的動漫遊戲,等等。

如果有幫助到你,希望你可以持續關注英語習得社,帶你科學地《從零開始學英語》。


英語習得社,基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致力於讓科學的英語學習方法流行起來。


英語習得社


老生常談的問題。

思維不分語言的。

你餓洋人也餓。你想找老婆,洋人也想找老婆。關鍵是,這個意思用他們的語言怎麼表達出來。一門外語,說到底就是個模仿的過程。模仿多了,接觸多了,自然形成條件反射。

還有,口語和書面語是分開的。

想想漢語,會說不會寫的是不是也很多?那些說國家的英語教育是啞巴英語,我就想笑,國家英語的教育目標是讓讓學生能閱讀看懂書面語為主,不是口語溝通為主,因為世界上的科研資料大多英語為第一手,而且大部分人不大會有口語溝通的環境。

如果懂得書面語,有一定的單詞量,反過來練習口語,就是和練聽力和加強說的過程,總之聽多了說多了,這多了,自然就會了,前提是有一個人跟你糾正洋人怎麼說那句話的正確方式。


夜行神龍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國內,別管你的英文再好,都是經過一個腦子裡的"中翻英"的翻譯過程。如果你在國外生活過,尤其是在國外讀的本科而且又工作過,大部分英文出來是不用經過"中翻英"的,除非是像"改革開放"這類中國特有詞彙。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說的英文會讓人覺得地道,因為他平時在那邊就是這麼說的。學習一門語言,最重要的還是環境,有了環境就容易來語感,有了語感聽說讀寫就容易多了。


用戶5655026519795


外語系畢業,聽到我所熟悉或學習的語言第一反應是中午意思,然後腦子切換相應語言回答[呲牙]好像一直都是這樣


Marco601


不會出現中文。這個我在高中就有體會。高中背單詞時的中文意思,反而會讓你對英文產生誤解[打臉]


丁校長


直接對應到意思而不用先映射到中文,因為那樣是反應不過來,而且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是先從你熟悉的部分開始,就跟逐漸解開馬賽克似的


壓力很大同志


習慣了以後做夢都是英語交流的,平時說話之前也不用在腦子裡打中文草稿。


lipeterson


如果先翻成中文再想出中文回答,再翻成英文,沒等回答你就先累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