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通過發朋友圈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愛好和思想傾向?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朋友圈現在是許多人都會運用的一個工具,從中不僅記錄著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從中看見自己好友的動態和生活。許多人願意在朋友圈去展示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自己的一些想法。

朋友圈像一個小型社會,成為了社交中的一部分,它可以通過其中的內容瞭解到一個人現有的狀態、對事件的態度,行為等等。

為什麼說通過發朋友圈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愛好和思想傾向呢?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特徵。換句話說,什麼能夠展示一個人的性格呢?一個樂觀的人,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會鼓勵自己去變得積極,一個自私的人,對於一個自己可以做到的請求會視而不見。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是可以通過外在的態度和行為來展現的。

態度是個體內在的心理傾向,是沒有顯現於外的內心狀態。態度有行為的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態度可以預測人們的行為。

態度是一個人對人、事或者思想觀念的反應傾向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對外界的態度,來了解他性格特點和思想的傾向性。

一個人發朋友圈,更多的是展現了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的態度以及自己的想法。朋友圈的一些圖片,一些文字的發表,或者一些實際的生活狀況,都是一種外在行為的表現。在朋友圈出現的是有關於自己的一些行為特點和認知方向。

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個體發表的圖片文字等,看到對於事件的態度。

例如一個人發了一個抱著小狗的照片,我們可以知道他對於小狗並不反感,可能非常的喜愛小動物。

總結:從朋友圈的動態可以看到一個人行為的傾向性,這展現了一個人對於外界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的傾向性。

但是朋友圈畢竟是網絡世界,不是真實的社交,所有的瞭解是在對方完全真實的狀態下,並且也只是初步的瞭解,並不能根據發表的內容,就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和狀態,這點是需要明確的。


心理學充電時間


現在刷朋友圈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日常必備工作之一,有事沒事喜歡點進朋友圈看看大家的狀態。從Ta發出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反映一定的性格愛好和思想傾向。

比如某人經常發各地的風景照,而且圖片修飾很精細,再配上煽情優美的文案,可以看出對方可能是個愛拍照、嚮往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比如喜歡發各種美食,對方可能是個吃貨,懂得享受生活,擅長在平淡中製造出一種儀式感。再比如經常看到某人發出的對周圍所經歷人事的不滿,或對近期熱搜上各種大事件所做出的自以為獨到的見解,帶有明顯主觀性的偏激言論讓人感到對方滿滿的負能量,而負面情緒是帶有傳染性的,自然會有人不喜歡並遠離……

朋友圈作為一個開放自由的平臺,既可以分享美、傳播正能量,也可以宣洩醜、散發負情緒,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本人手裡。

心隨意動,無論是自己總結的話語,還是分享轉載的文章,其內容基本上與本人所思所想相符,至少在某方面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也正因此,從這些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想法與偏好。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奔忙,現實中也許不經常見面談心,那麼對某個人關注便會通過看對方的朋友圈,以此瞭解對方的近況與狀態,猜想對方是否過得好,這是一種隱晦的關心方式。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文章建議“朋友圈不要設置三天可見”,因為它的確可以屏蔽你不喜歡的人,但同時也會隔離真正關心你,想要了解你的人。

總之,個人認為,生活是自己的,沒必要把自己全部暴露。保持幾分距離,適當的分享你的喜怒哀樂,既讓關注你的人對你的狀況有一定了解,又能給自己一定的自由空間,這樣才能更好的拉近關係、加深情誼。


Jia小殼


這段時間剛好在思考這個問題,是否能從微信朋友圈文本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是一個很複雜的因素。從文本到性格的分析如果靠感覺的話千萬個人有千萬種感覺。在看朋友圈的時候大部分人會把文本跟現實中這個人給自己的感覺聯繫起來。有時候感覺一個人在朋友圈言行舉止怎麼跟現實中接觸的對方差別那麼大,這是因為你看到的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對方塑造的他希望在你眼中呈現的模樣。其實刷朋友圈這種習慣也是我們排解孤獨的行為,而發朋友圈的時候人們則會考慮自我呈現、形象經營等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分組,分組真是理解人性的功能,朋友圈中除了朋友還有家人、老師、同事、領導等人。你逃課出去旅行的時候在朋友圈曬圖總會想想要不要屏蔽掉老師吧。哎,從什麼時候開始記錄生活變成了這麼累的一件事,發個圖都要想想不給哪個群組的人看。朋友圈就像一個舞臺,舞臺前後一個人呈現的自我是不一樣的。戈夫曼的書裡提到”誤導性表演”:為了在與他人互動期間呈現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誤導性表演。“現實中內向嚴肅的人,在朋友圈可能各種逗逼無下限;現實中樂呵呵的人可能朋友圈轉的全是各種傷春悲秋心靈雞湯文;現實中普普通通的人會在朋友圈偽裝得高大上……所以在朋友圈是很難通過文本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干擾因素太多,你只能分析出一種模糊的感覺。不過,雖然一個人會有意識地在朋友圈進行印象管理,塑造自己想要呈現的形象,但是他在無意之中也會透露出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徵或價值取向,甚至是政治傾向和性取向。(是的,通過文本分析可以敏銳察覺出發圖文的人的性取向,特別是圖片分析,圖片真的會透露很多個人隱私。)


瘋一樣的提莫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都能從朋友圈中反應出他的脾氣秉性和愛好。譬如,愛攝影的老曬照片,愛美食的老曬吃飯,愛花草的老曬陽臺……思想傾向倒不一定能看出,譬如我。

我有很多的想法,看法,我在朋友圈不敢說也不能說,別給自己找事是我的原則。有些朋友是什麼都說結果就是被封了😅,所以發朋友圈能看出一個人的愛好和脾氣秉性,思想傾向倒不一定能看出來。


皇城根666


朋友圈的人設就是個人所希望成為的角色,或是原本的生活寫照。


悖論25


從眾 (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