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被尊為世界名著,但我為什麼感覺讀起來索然無味呢?

北辰梓懿


很正常。

無論國內的、國外的,讀好多名著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從我的閱讀來說,有幾種情況:

一、沒有原因,就是不喜歡。比如《紅與黑》,換了司湯達的另一本《巴馬修道院》,還是不喜歡,似乎不需要理由,就像愛情不需要理由一樣;

二、我想是文化差異。比如,喬伊斯的《都柏林人》我非常喜歡,他的長篇《尤利西斯》和《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卻怎麼也讀不下去,我感覺最大障礙不是意識流,而是大量的宗教、哲學以及愛爾蘭的歷史這些內容,這種隔膜很難突破;

三、是敘述方式(文體)和語言的不適。既包括古典的(因為距今太遙遠),也包括那些現代派或實驗性的;

四、有些名著可能確實需要一些準備,要麼知識的,要麼閱歷的。比如,我高中時讀《安娜卡列尼娜》,一臉蒙圈!等我有了工作、成了家以後再讀,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怎麼應對呢?

對策一,就不喜歡,放棄好了,反正好書多的是。

對策二,更多的,還是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方法,需要一些付出,甚至有的,還需要一些等待。

我們打遊戲的時候,也會有疲倦、乏味,甚至絕望(我想任何遊戲都一樣)。讀名著也是(讀名著本來也是遊戲的一種),等我們艱苦跋涉,終於撥雲見日、打出來一個極品時,獲得的回報也是加倍的!而更大的回報可能是,就此打開了一個新的場景!


鄭光赫


立水來回答。

我本人喜歡看書,特別是文學類的書籍,每天都堅持讀,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有些納悶,為什麼有些知著,反倒沒有一本網絡小說吸引人。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名著類的書,在注重寫作的專業性外,敘事方面多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基礎,在書中能反映出人生百態,每部書在閱讀中很有嚼勁,結合裡面所體現的縮影,來思考,會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確實有些名著比較難以深入,剛開始閱讀的時候,索然無味,但深入之後,會別有一番天地。

拿現在傳閱度比較高的書,《百年孤獨》整本書比較難懂,這部書開頭我就看了好幾遍,看一次,看不下去,過段時間在看,最後一遍前,我看了好多書評,才堅持看完。書中以百年的拉丁美洲的歷史為基礎背景,對人物的剖析剛開始感覺很亂,但梳理之後,卻又是那麼的明細。整部書看完之後,給予無限的思考空間。

對於讀名著的時候,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先看書評,勾起自己的興趣在深入。


立水


我在十五歲至二十五歲這十年間,特別喜歡看書,並且我不挑書,雜誌,報紙,武俠,言情……,一句話什麼書都愛看,睡覺的床上墊絮下放幾本,桌上也是書。有一次,跟書友換到一本世界名著《飄》(即亂世佳人),我高興極了,可我這麼愛看書的人,連五頁都看不下去。後來又接觸到《廊橋遺夢》,也是無法看玩!我在想,這麼出名的書,為什麼我看不下去呢?一,人名,地名翻譯成一大串,並且還很多不是我們常見的字,書看了幾頁,難記住一個人名地名!二,故事情節有些平淡,不像我們閱讀習慣,一個小高潮接一個小高潮。名著好像都喜歡炫弄文字,一個景點,人物外貌描敘好久,不幹練!………


半生浮沉皆看淡


看名著覺得索然無味很可能是你的閱讀品味跟名著不在一個層次上。這並不代表你就很low或者沒品位。人的閱讀品味是會隨著你的閱歷你的性情而變化的。所以也許你只是沒發展到那個階段而已。

像我自己,小時候鄰居的姐姐有一套世界名著,好幾十本。我看過幾本,都覺得不太看的下去,完全不覺得好看。那時候覺得天底下最好看的書就是鄭淵潔童話。後來看瓊瑤幾乎每一本都看過。那時候朋友推薦亦舒,雖然同是流行愛情小說,亦舒的書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再過幾年,我覺得只有亦舒寫得現實的都市女郎才對我胃口。後來喜歡看金庸。再後來覺得二月河實在寫得太好了。現在我依然會看一些流行小說,但是會覺得心底裡希望看點更考究點的書。例如看小說希望看到更細膩的描寫,看到人性的善惡交織,看到在大時代下的掙扎和奮鬥,看到軟弱與堅強,自私與忘我,各種人性和衝突,妥協和堅持。例如希望看一些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甚至有點偏學術的書。其實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自己閱歷的增加,人的閱讀品味是會提高的。有的人可能比較早進入這個狀態,有的人晚一些。我覺得如果實在看名著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強。閱讀首先是一種快樂。我們不看世界名著,依然可以找到很多雖然不是名著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建議是首先享受閱讀的過程。儘量挑選不要太差的書籍。比如就算你看愛情小說,挑三觀正一點的,邏輯嚴密一點的,文筆好一點的來看。當你看慣了優秀作品,你就很難退回到胡寫瞎編的作品裡了。這樣慢慢地你的閱讀品味會提高。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欣賞名著的優美的。


Dan44850483


說到這個問題,就想起讀大學那會的經歷,那時不知是受學習氛圍的影響,還是受腦瓜子抽筋的影響,在沒有什麼人生閱歷的情況下,我居然常泡圖書館看那種磚頭一樣厚的外國名著。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的個天哪!那些又長又難記的人名和地名,簡直把我搞得一頭霧水,我那時真不只是抽的什麼風,硬是把書啃完了,可是呢!我現在回想起來,除了還記得讀這書的痛苦,內容基本上記不得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索然無味。其實這也有點像今日頭條的“青雲獎”文章啊!得獎的文章自有它的內涵和意義所在,但作為讀者來說,有些獲獎文章卻不如一般的通俗文章好看、吸引人。

其實在我看過的外國文學作品中,也有幾部很入我眼的,比如《百年孤獨》、《傲慢與偏見》、《追風箏的人》、《月亮與六便士》。

所以在我看來,喜愛一本書,讀懂一本書,除了本身的閱歷外,我覺得和個人獨特的愛好也有很大關係。同樣是大部頭,人名又多又長的《百年孤獨》,其實也不容易看懂,但我卻喜歡看。

我現在看書也不再追求什麼名著不名著,就選合自己口味的,能看懂的。這世上的好書這麼多,看自己喜歡看的書都還看不完呢!


米儷米


哈哈哈我也叫梓懿,在昆明滇池旁邊,好巧好巧~

小時候被列了好多書單,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悲慘世界,我的大學什麼巴拉巴拉…那時候並不知道讀這些玩意兒有什麼用,甚至茶花女這一類的書直接把它當小說看,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是反映了一定的現象,道理,社會背景或者被大家廣為流傳…但是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有的人就喜歡看小說,有的人就喜歡讀傳記,曾經有個毒雞湯說,你看的2%的書能真正用到就不錯了,我們之所以看這麼這麼多的書,只是為了不要漏掉那可憐的2%~每個人看書的目的也不一樣,有的人汲取知識的地方太多,渠道太廣,看書可能反而耗費很多時間,有的人看書對他生活沒毛的幫助,有的人看書為了取樂,那還管看什麼書呢,依我看名著反倒不如一個搞笑的沙雕段子容易取樂~

我喜歡看名著,很多東西初讀無味,反過頭來想其中的諷刺意義或者警醒世人的地方真的讓人茅塞頓開,有時候也只是喜歡其中的一些描寫刻畫,覺得三言兩語就很傳神,值得學習和應用,有時候也是強迫自己看,比如魯迅和高爾基的書,我是真心不喜歡…怎麼看都味如嚼蠟,可能太深奧我還太淺薄,或者是他反應的時代背景我太陌生,政治角度我還不瞭解…

看書之前先想明白,我為什麼要讀書,打發時間?尋找樂趣?學習歷史時代背景?走近一個作者的世界?學習表述方式和手段?

如果你真的想讀名著,又覺得一些很晦澀無聊,我覺得不如先從短篇小說入手,莫泊桑的,歐亨利的,茨威格的,都很有趣,語言精煉,表述傳神,而且沒有很多故弄玄虛的東西,很貼近生活哦~

呃…好的外文翻譯很重要…我之前很喜歡六角叢書的版本你可以考慮試一下


懿吱狐


當年我姐送我一套《飄》,那時候年輕啊,死活看不下去,外國人名字又難記,看了幾頁就扔下了,現在書都不知道去哪裡了。高一,高二,都看過《紅樓夢》也都沒完整看過,直到大學才完整看完第一遍。反倒是,高二的暑假,在我爸他們廠的圖書室借了《琥珀》,到是一次就看完了。


李理理1


這位朋友很誠實,其實覺得一些所謂的世界名著索然無味沒什麼好丟人的,這才是正常的反應。我不相信有人看所有名著都會看得津津有味。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書傾向,沒有什麼書能滿足所有人的胃口,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拿一些小說來舉例。

巴爾扎克絕對夠得上世界級文學大師了,《人間喜劇》也絕對是名著了。有人這麼評價他的寫作風格:

巴爾扎克的故事就像一個能力拙劣的農婦,想燒火卻弄了一屋子的濃煙,嗆得不行。正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噗嗤”一聲火著了。

如果想體會這種感覺,可以翻翻《高老頭》。但我就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看到前面幾頁覺得索然無味不想看了難道不正常嗎?這沒什麼丟人的,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大仲馬的書就很精彩,喜歡大仲馬不喜歡巴爾扎克,也是正常的。

還有人就是不喜歡俄國小說,人物名字太長記不住,情節不好看,不如法國英國的吸引人。還有人乾脆就不喜歡看外國小說,中國古典的小說卻能說得頭頭是道。這也是正常的。看著一些名著感覺索然無味,只能說明你不喜歡這種風格而已,並不能證明自己鑑賞水平不高。


還有一些名著是文學評論裡的名著,即有人評選它是名著,但作品本身可能並不怎麼樣。比如《尤利西斯》,誰知道這東西講了個什麼鬼玩意,它出名恰恰是因為別人看不懂。類似的像中國作家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在文學評論裡面地位很高,但實際上只是很小圈子裡面的吹捧。

這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或者從評論角度來看,叫做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這一類思想盛行有關。很多作品以讓人看不懂為目標,似乎只有別人看不懂的才是高深的。因為這一類書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市場,文學評論者們會蜂擁而上去把一部可能很爛的作品吹捧成很高大上的東西,自然就會有市場了。就像前文講過的《尤利西斯》,就被評為“文藝青年”必備的書,別管看沒看過,書架上沒一本都不好意思自稱“文藝青年”。

但真正的名著,不論是小說也好,文集也好,都是把高深的道理通過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大眾,這才是書籍存在的價值。為了讓人看不懂而寫書,那就是寫給自己玩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喜歡看網絡小說而不喜歡看名著,也是無可厚非的。不要瞧不起網絡小說,它還有另一個正規的學名,叫做“通俗小說”,是通俗文學的一個部分。當今的四大名著都是屬於這一類。民國時期有名的作家,張恨水、張愛玲;當代最有名的通俗小說作家金庸,有人講他們的書沒有精神內涵嗎?那網絡小說裡面也很可能也存在著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名著。


待曉兒


首先,被尊為世界名著的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經歷過歲月的洗禮,甚至能夠打動每一個認真閱讀者的靈魂。但同時也因為很多名著由於不同國家的語言敘述方式,加上翻譯者的個人文學水平,導致有不少文學名著,普通讀者讀起來非常的累。

譬如,我在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就非常辛苦,一是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很不瞭解,二是俄羅斯人的姓名很難閱讀和記住,加上作者的好多部作品,其內在具有某種關聯性,所以,如果不能閱讀作者其他的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作品,確實很難理解。

其次,很多文學名著都是大部頭長篇,有可能一開始未必被吸引,但慢慢讀下去,你就會欲罷不能。譬如,我在閱讀肖洛霍夫的作品《靜靜的頓河》時,一開始對哥薩克人的文化生活完全不瞭解,所以作者在開卷講述頓河岸邊哥薩克人的生活時很費解。

但因為我是讀漢語言文學"外國文學"專業的,這些名揚四海的作品必須要通讀過的,所以會硬著頭皮閱讀下去,但慢慢就會被哥薩克人的彪悍力量給征服了,尤其是哥薩克青年格里高利與鄰居司契潘的老婆阿克西妮婭愛情故事,更是深深打動了我,使我迫切想知道他們的最終結局。

再者,一部文學作品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總是會把小人物的故事,放在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中,就好像一副99%的風景油畫,人物僅僅在畫中只佔很小的1%,浩大的空間和人物的渺小立刻顯現,能給人強烈的震撼感。而這樣的作品,不瞭解歷史或者作品所在國家的歷史,你是很難讀懂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世界名著的另一個要素,就是作者的語言才能,往往與眾不同,無論是語言敘述方式,還是故事的結構,都能讓你感受到此作品的匠心獨運之處。總之,能讓讀者被故事吸引而閱讀的作者,大部分是故事作者,能把平淡的故事,甚至沒有任何故事的文字,寫到令人吸引,那才是真正的大家。

加上現在我們大家都喜歡閱讀那些穿越、魔幻和歷史等題材的網絡通俗小說,而這些小說幾乎沒有任何文學藝術力量,雖然很好讀,但對人的影響不大,僅僅是故事吸引你!在語言文字方面幾乎都是初中生水平。而閱讀這種小說習慣的人,又怎麼能讀得了世界名著呢?


沈坤


有些書被尊為世界名著,我也看不下去,如:《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

我承認自己水平不高,世界名著對我沒有吸引力,我不愛看跟裡面的人名太難記、有直接關係。

外國名著適合外國人看,就像我們學中文很容易,外國人學中文卻很費勁是一樣的。

外國人的名字、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父親的姓、孩子的名字之間的從屬關係,簡單的還可以,名氣大、世界聞名的也知道些,如好記的:華盛頓、林肯、丘吉爾、里根、撒切爾夫人、哈里王子。

不僅是外國名著,外國電影我也看不進去,看一兩分鐘還可以,時間長了受不了。

中國人更適合看本國的名著,我們國家大師級的文學家寫的一樣是世界名著,如:《紅樓夢》、《子夜》、《四世同堂》、《茶館》等。

好多年以前看過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河的子孫》、《人生》、《沒有紐扣的紅襯衫》、《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這些都是出色的文學作品。

莫言是我國文學家的代表,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足以表明我國文學家的寫作水平、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覺得散文也應該得獎,散文是真情實感,是不折不扣、淋漓盡致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