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對健康最大的誤區在哪裡?

手機用戶95420481093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健康”知識漫天飛的現象,但其中很多都是道聽途說,沒有去查詢和驗證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健康”是老百姓最關注的話題,很多文章都是以標題的形式吸引大家眼球,但是其內容有些是斷章取義,捏造事實,不具有科學性,有損我們的身心健康。

今天是“3.15”,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西院)康復治療部負責人孫偉醫生來給大家打打假,通過對錯誤的醫學知識打假,普及真正的健康知識!

誤區一:肩周炎“吊單槓”“手指爬牆”治得好!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又稱“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

是一種發生在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滑膜囊等關節周圍軟組織,臨床中以肩部疼痛、肩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

生活中很多肩周炎患者道聽途說“吊單槓”、“手指爬牆”能治肩周炎,這是一個誤區。

肩關節是人體當中靈活度最大的關節之一,也是最不穩定的關節之一。

盲目的“吊單槓”、“手指爬牆”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關節脫位,肩部肌肉拉傷,造成肩袖損傷及肩關節周圍相關軟組織的損傷,對肩周炎疼痛是火上澆油!

切忌錯誤的鍛鍊方式。

誤區二:小朋友1歲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是說話說得晚!

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小孩子說話晚”、“走路走的遲”。

其實,兒童生長過程都遵循著我們人體生長髮育規律,孩子在沒有學會說話之前,先能理解成人的言語,也就是先懂話後說話。

學說話也就是口語的發展,是先說詞、後說句子,逐步完善。

兒童7個月的時候就能發爸爸、媽媽等音,但無意識。

在12個月的時候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燈、碗,指出自己手、眼。

誤區三:膝關節疼痛去跑步鍛鍊多爬山!

在臨床接診中有很多膝關節疼痛患者喜歡去跑步爬山,尤其鍾愛“蘇仙嶺”。

我們的膝關節是人體的承重關節也是最易損傷的關節之一,是全身發病率最高的關節。

在爬山過程中,髕骨、半月板、關節面等膝蓋組成關節面摩擦加劇,容易引起膝關節的磨損,尤其是負重登山損傷更大。

建議膝關節炎患者注意膝蓋保暖、可熱敷、控制飲食減少體重、平路步行,避免上下斜坡的運動。

誤區四:中青年不必擔心發生中風(腦卒中)!

隨著我們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的飲食也發了很大的變化。

很多年輕人好重口味,吸菸熬夜,夏天喜歡啤酒+小龍蝦。

我國每年有160萬人死於卒中,每20秒就有一人死於腦卒中。

卒中的的人群也越來越年輕化,有的最年輕的是16歲的小夥子,喜好抽菸喝酒。

很多的年輕人不注意生活飲食,自覺年輕身強體壯。

吸菸是腦卒中發生的危險因素,吸菸者腦卒中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3.5倍。

需要知道的是規律的體育鍛煉對減少心腦血管病大有益處。

因此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3-4次適度的體育鍛煉活動,每次活動的時間不少於30分鐘。調節飲食結構,改善生活方式。

誤區五: 頸椎病做牽引是靈丹妙藥!

“醫生、我這個是頸椎病,幫我開個牽引就好了不要搞別的。” 有些頸椎病患者認為牽引是靈丹妙藥。

牽引的好處有:增大椎間隙、理順頸椎。壞處有:拉松韌帶、肌肉 ,導致頸椎不穩;長時間,可導致頸肌功能廢用性減退。

而頸椎病分為6種類型,並不是每一型都適合做牽引治療,一般我們在臨床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最好。

牽引治療有適應症和禁忌症,切忌道聽途說!

無良的醫療信息現在到處都是,對於普通民眾,有時真是難辨真假。

還有一些健康養生類欄目,邀請一些所謂的養生“專家”來談一下某方面疾病的知識,在講到治療的時候,都喜歡引導關注去遵從他們的養生之道。

大家要提高甄別虛假健康信息的能力,同時作為醫生也要努力把生活中的一些誤區公之於眾!

最後提醒大家:身體出現不適,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以免耽誤了您的病情。



湖南醫聊


般人不會告訴你,普通人普遍存在的健康誤區

隨著時代發展健康知識的普及,許多朋友對醫學保健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好多朋友對於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知識上的誤區。

☞(1)


很多朋友一生病就知道打120或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治療,可是出院後能夠按照醫生要求去服藥,但是能按照醫生要求去預防的就不多了。

好多人多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出院後吃幾天💊,自我感覺良好就不在吃藥調理了。殊不知這樣很容易舊病復發,像中風復發後一次比一次嚴重,到了復發的時候後悔就晚了。

(2)

過於依賴保健藥,忽略生活方式的調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朋友熱衷於服用各種各樣的保健品預防疾病。其實導致我們機體患病最主要的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的朋友事事急躁,處處不安,天天加班,經常熬夜,神經緊繃的。

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安排好日常生活,定製適合自己的目標。做到不急不躁,從容不迫,做一個豁達的人,在人潮洶湧-拜金成風的社會中保持住自己內心的寧靜。

☞(3)

一年輸兩次液,不吃藥也能預防心腦血管病
很多中老年朋友比較忙,不喜歡長期服藥,以為每年輸兩次液體就能預防心腦血管病。其實這種想法很危險。誠然,輸液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理論上可以通暢心腦循環,在天氣劇烈變化的早春和晚秋季節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其療效時間有限,如果平時沒有口服藥物鞏固或是食療調整,就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4)

不渴就不用喝水
好多年輕人是因為忙不願喝水,而老人和孩子大多嫌麻煩不願喝水。其實等到感覺口渴時身體
己經處於脫水狀態了,經常讓自己處於口渴狀態容易誘發很多種疾病。

我們人體的新陳代謝需要一個充分的液體環境,如果缺水就會影響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重度缺水可以導至血液濃縮處於高滲透壓狀態,腦細胞也跟著脫水,人就會煩躁不安,嚴重時會發生精神恍惚,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大量出汗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可能導致低血容量性腦梗死,這在夏季尤其多見,甚至一些平時非常健康的年輕人也出現了偏癱症狀。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神啊Q賜個妞吧


你好。普通人對健康最大的誤區在哪裡?我想大多數應該是這麼覺得有這麼幾個吧。

  1. 只要進了醫院、打上針,疾病就會好轉。

我之前也是這麼認為的,感冒了、肺炎了,打上針,幾天就好了。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大多數慢性病到了最後的階段,用什麼藥都是痛苦的。再有錢也救不了命!

2.吃藥打針好過做檢查,做檢查就是坑我錢。

大家總是覺得只要打針才是治病的方法,才是錢沒白花了。其實很多慢性病定期做檢查預防併發症才是最好的方案。例如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足病,很多人只檢查血糖,讓他們查血管、神經就是坑病人的錢,等到某一天腳破了一聽有可能截肢時就後悔了,就算不截肢,一隻腳的治療費用也會近十萬塊。

3.抗生素是萬能的。

我不僅聽到一兩個人說了,不舒服了吃點頭孢就好了。胃疼吃點消炎藥就好了。這種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實在太普遍了,等到真正用抗生素的那天才發現,做那麼都不管事了呢?醫生,你一定給我用的是假藥,平時我不舒服吃點消炎藥就好了!可是醫生只能告訴他:你耐藥了。

4.打針比吃藥好的快。

這是很多父母最真實的想法,也會實踐到孩子身上。可是例如很多小病,真的沒有必要打針啊!普通感冒了你打針也不會更快的好,吃藥還可以緩解症狀。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其實吃藥就足夠了,靜脈注射等還有輸液反應、過敏反應等危險,真不是所有疾病都是輸液為先。

希望大家重視健康,傳播健康知識!


驚蟄之後


看到這樣的話題,我忍不住想吐槽一番。因為這一年經常在老家待著,每每聽到鄰居以及自己的親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談論,我都要爭論半天,但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

都知道,農村人的生活是比較辛苦的。自然身體上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對這些健康問題的認識。他們眼中的健康就是不用去醫院住院部住院,身體上的小災小病都不算病,頭疼腦熱,感冒咳嗽都不值得一提。對於自身已經存在了的疾病,一味地依靠藥物控制,不做預防和生活上的改善。“我天天胳膊疼腿疼,走路多了就疼得厲害”,“我雙腿發麻發睏,腳都抬不起來,醫生說不讓乾重活”,“我整天頭暈眼花”。這樣的抱怨我在鄰居包括自己的親人口中聽到太多了,抱怨歸抱怨,買了藥吃了,身體上的疼痛稍有緩解,便繼續該走路走路,該乾重活幹重活。我有時候實在不忍心看他們這樣,就勸阻,他們的回答多是:吃著藥呢,沒事。

這樣的人在農村比比皆是,在他們的生活中,不需吃藥,身體無病痛便是最大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