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普遍存在還是少部分?你怎麼看?

資深韭菜根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A股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質量不高,進行財務造假,才導致了我國的證券市場成了一個投機的市場。這一點筆者是有發言權的,國內經常有機構找筆者擔任他們的顧問,國內的大量的私募基金及民營的金融機構在證券市場上賺錢是非常難的,這麼多的私募基金和民營的金融機構找筆者,無非是他們現在在證券市場很難賺錢,有的是賠錢的,今年有幾百傢俬募失聯主要原因是賠錢賠光了。

為什麼我國的私募基金和民營的金融機構在證券市場活得這麼艱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質量太差,財務造假,上市公司沒有成長性,財務報表都是假的,機構怎麼進行長線投資,機構投資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出逃,現在有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上市後連公司都賣掉不要了,這種情況下,私募基金和民營的金融機構生存艱難是正常的。

如果不改變上市公司質量差,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局面,我國證券市場很難出現牛市。如何改變上市公司在財務上不造假呢?筆者認為現在幫助上市公司進行產業的整合,通過產業升級進行長期的市值管理,幫助上市公司提高競爭力式最好的時機。可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只想短線炒作後減持,快速變現,根本不想進行產業升級。所以,解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問題,還需要管理層從法律上從嚴處罰。現在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頂格處罰也就是罰款六十萬,對於上市公司套現幾十億上百億來說,這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證券市場的牛市是建立在上市公司財務不造假,大量的上市公司有成長性的基礎上的,我們期盼著這一天早點到來。

你在現實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財富生活聯盟圈諮詢。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關於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我認為是普遍存在,並非只是少部分,我反覺得真正老老實實申報正確財報數據的才是少部分,下面說說我的個人看法。

什麼是財務造假現象?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理解起來並不複雜,主要體現在上市公司的在財務數據並非是如實的申報,而是在財務方面做一些小聰明,做一些小動作;比如為了規避財務會計制度,虛虧虛盈這是最常見的財務造假行為;

主要在預收預付,應收應付,費用支出,資產折舊,計提風險金等等裡面進行做一些數據,然後為了避免管理層查到這些數據作了小動作,上市公司會製造一些假單據,虛假合同,虛假憑證等等之類的,這些就是財務造假現象。



為什麼A股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普遍存在,並非只是少部分?

股票市場與生俱來是有融資功能和投資功能,而上市公司就是為融券功能而上市,而股民投資者就是為投資功能而入市,總之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進來股票市場的。

所以從而可以推理,公司上市也是為了融資,融資是為了公司業務開展有更多的資金;但是有些上市公司並非是把融資資金合理的利用,而是貪婪之心打開,融資是為了套現;經營公司也是為了套現,導致無心經營公司,而是想方設法的想通過股市為自己利益而奮鬥。

總之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投資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而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說為了繼續生存在股市,從而通過一些小動作,在財務上進行作假,通過不同方式作假來達到大股東的目的,這種現象並非是個例,很多公司都是出現這些小聰明動作,所以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A股市場當前退市制度越來越嚴,其中確定退市的股票當中部分是由於財務造假行為,類似有些公司虛盈虛虧是最普遍的現象,最終公司把自己推向了坑,所以希望上市公司大股東想要長久的生存,一定要腳踏實地的把公司盈利能力增強才是硬道理。


老金財經


從目前來看,僅僅是冰山一角,但是否出現普遍存在還不得而知,不過要相信監管的懲戒力度,一定能給予這些人震懾作用,雖然現在是頂格罰款60萬和終身禁入證券市場對他們無關痛癢,但是對於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後期加大處罰,也就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之所以財務要造假,就是為了留在資本市場,這些造假的公司留在資本市場不僅僅可以在股市獲取到更多的融資資金,還能利用股市輸送各種利益,牟取私利,讓他們通過股市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市場就變成了這種造假普遍增多和減持潮不斷出現的現象。

那這些財務造假目前來看不屬於普遍存在,為什麼上市公司要造假?

1,獲取的財富是實體利潤的幾十百倍。有的上市企業一年的淨利潤在幾千萬,但是在股市卻可以獲取到幾十億百億的資金,這就會讓人性的貪婪無限放大,辛辛苦苦的賺錢還沒有玩資本遊戲圈錢快,導致了這些人敢鋌而走險來進行各種造假行為,反正沒有面臨刑罰,並不擔心有多大的懲戒。

2,證券法處罰力度低。

頂格罰款60萬,禁入證券市場,如果問10位股民在金錢和罰款力度上衡量,敢不敢犯罪,10位股民都敢造假,因為犯罪成本低,導致了這些上市企業想盡辦法造假,不怕擔責,畢竟幾十億的利潤比幾十萬罰款,讓他們無所畏懼,更有鼓勵造假的嫌疑。

總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目前來看並不是普遍的存在,監管也在加大力度懲戒,但是無奈證券法的處罰力度太低,導致這些企業敢犯罪,不怕違法,讓A股市場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需要加快制度建設,讓企業畏懼,才能減少此類事件發生。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相信太多的股市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普遍情況,而不是少見情況。但是,是真的嗎?沒有任何的一個準確的定論,這樣事情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就算是說是少見情況,但投資者也會心中有答案,認為是普遍情況;就算是普遍情況,也會有投資者認為是少見情況。這個答案,不在客觀,而是每一位投資者的心中。從客觀的角度談這個事情,A股的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少見的情況!

上市公司財務做賬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是合理,有些是做假!

上圖是康美藥業的資產負債表,當時受到市場非議的就是康美藥業的貨幣資金十分充沛而應收利息十分少。客觀講,一家上市公司貨幣資金300億至400億之間,就算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也會有1.05億至1.4億。但是,康美藥業的實際應收利息卻常年在5000萬至7000萬之間,就算是活期利息,也是少了一半,這不合情理。所以,質疑聲音十分大,最後經核實,康美藥業的財務確實存在問題,出現“爆雷”。

我們再來看這家上市公司,也是出現“爆雷”財務做假的公司:康得新。最近五個季度的貨幣資金在150億至200億之間,營收利息在5000萬至8000萬之間。如果利用銀行最低的活期利率進行計算,利息在5000萬至7000萬之間。也就是說,利用應收利息這一項財務數據,沒有辦法更好的辨別出這家上市公司具體情況。那麼,對於辨別上市公司財務真實情況,利用不同的財務指標,就變得很難。存在一些蛛絲馬跡的,能辨別出來,要是沒有蛛絲馬跡的,就完全辨別不出來。只能通過自身還不起貸款、付不起利息以及分不出紅的情況,來映證財務做假的情況。那,還是不能說明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是少見而非普遍的情況。

這就需要講到財務的合理性中了,在這一個維度,很多讀者很難理解。為什麼?因為“一輛車,你使用的,未必是你的,可是,就是你的”,是不是聽起來這樣的言語很繞,真實的上市公司做賬分類也就是如此之繞。

上市公司的財務系統很複雜,出納、會計、審計,並且不同的項目有不同負責的出納、會計、審計。通常大家瞭解的註冊會計,屬於頂層設計,更重要的是審計工作,而真實會計的工作是高級會計、中級會計、初級會計以及出納來完成的。存在很細的分工。

股市中,約有65個大類行業,每一個行業應對的行業、項目存在不同的補貼與政策,對應的財務影響又是比較多。那麼,這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系統,不能用簡單一兩句話說得清楚。並且,涉及的情況又是很多。我們就以車輛來說。

一家上市公司正常使用汽車,如果購買一批車輛,一時間需要支付更多的資金,並且影響上市公司即期的財務情況。當然,如果這家上市公司未來破產,之前所購買的汽車就是資產,與之隨來的就是資產衝抵。

我們反過來思考,如果一批汽車上市公司不進行購買呢?而是通過管理層的三大姑五大姨之間進行租賃呢?即期不會影響上市公司的財務情況,也不會大幅降低貨幣資金的情況,汽車所帶來的資產減損,也不存在。並且,三大姑五大姨的面子也照顧到了。當然了,如果這家上市公司出現了破產,這些車輛,仍舊是三大姑五大姨的,並不會跟隨公司一起破產當做資產衝抵。還有一點,當上市公司年景不好的時候,可以提出降低運輸費用的合作關係,進而提高上市公司利潤。從直觀的角度講,這不僅僅為三大姑五大姨帶來了生意,還為上市公司年景不好的時候降低成本,屬於雙贏。

但是,從財報的角度看呢?這樣的情況,並沒有顯示出來,而是冷冰冰的數字。或者,可以這樣說,上市公司普遍性的並不是造假財報,而是合理依據財務系統做出的可調控手段。當然,普通投資者無法瞭解到上市公司的內部結構,如果有出現財務爆雷,故而認為財務造假是普遍性。其實,財務造假,僅是少見的情況。

利用歷年的財報信息,更好的規避財務造假的情況。

“沒有辦法叫醒裝睡的人”,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如果想做假,要想在財報中發現問題,仍舊是可以做到“天衣無縫”。當然,就算是“天衣無縫”,也會有些蛛絲馬跡。對於普通的投資者面對這些蛛絲馬跡,根本無法辨別。

有一個很好的辦法能識別,就是:利用歷年的財報信息。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幾年的業績十分質優、財務數據面很不錯,受到的市場關注度一定是高的。這就對一家上市公司造成無形中的“壓力”,數據面絕對不會做到最為質優的上市公司。股市3700家上市公司,最大的程度會在100位至300位之間。

為什麼會有如此“壓力”?股市的優質資產就那麼多,如果財務數據排列的位置越靠前,前往你公司調研的調研機構、人員以及專業人士就會越多。甚至一個月有數十家調研機構前往。在這種情況下?能“魚目混珠”?這種概率是極小的。

比如利用連續五年淨資產收益率大於15%的財務數據。這樣能很好規避一些上市公司,康美醫藥與康得新均沒有達到。並且要巧用現金股息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存在問題,資金量並沒有那麼多,或者業績造假,往往現金股息率會比較低。再就是規避歷年市盈率較高的一些上市公司。

總結:A股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並不是普遍存在,而是少見的情況。財務的系統很複雜,可能存在一些合理調控上市公司業績,而並非造假。再就是,通過歷年連續性優質財務數據能更好的規避上市公司造假“爆雷”的情況。


厚金說


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我記得在會計行業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道德準則或者說是法律標準,那就是不做假賬。但在實際的情況下,由於中國在經濟領域生活中契約精神比較缺乏,出現過很多的造假行為,財務造假應該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但隨著A股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信息公開透明的力度加強,嚴監管的態勢並沒有放鬆,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要好一些。


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康美藥業等一類白馬集郵股也出現了財務造假行為,對於股民的信心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以前一般都認為只有垃圾公司才造假,但是沒想到一些績優白馬公司也出現了財務造假,這讓人們對於上市公司的財務誠信和契約精神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是非常致命的,可以說動搖了市場經濟的基礎,最近管理層的監管力度比較嚴格,對於相關的造假行為重申了管理責任,可以說對這個現象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在法律層面上有這樣一個詞:不做有罪推定。在沒有證據和事實面前,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上市公司,應該相信上市公司的基本節操和法律底線,雖然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財務造假行為,也讓股民蒙受了比較大的損失,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還是要相信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好的,只有少數人是在做財務造假,同時要相信制度和管理的威力,能夠不斷規範行業行為,提升行業法規的遵從度。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管理層對於財務造假行為的打擊力度有點弱,最高刑期是3年,頂格罰款是60萬元,這對於動則就是幾十億資產的上市公司來說,違法成本過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執法的剛性,應該加大處罰的力度,讓人有所敬畏,一旦觸犯法律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小散李大鵬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但是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對於目前的A股來說,畢竟有許多的地方需要完善,特別是對於處罰力度來看!中國虛假披露懲處力度過輕,最高刑期僅三年,處罰金額最高60萬元,無異於放縱違法犯罪。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像長生生物,樂視網,康得新,康美藥業這樣的大白馬股也爆出了業績造假,甚至道德淪喪,公款私用等違規行為!這種傷害其實比垃圾股造假更可怕。

因為股民們因為它們的優秀業績而買入,但是卻因為“業績造假”而虧錢,這樣的體會,真的是終身難忘。甚至讓許多相信長線價值投資的人失去了信心,如果長期以往下去,那麼一定是對於市場有著重大的打擊~!

而對於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在少數,甚至還有許多上市公司只是沒有被爆出來而已,這才是恐怖的地方!

再說註冊制,美國註冊制實行長達80餘年,探索出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懲處追責上,美國注重嚴刑峻法、集體訴訟和公平基金,讓財務造假公司付出慘痛代價。

一是美國對證券欺詐嚴刑峻法,中國處罰過輕。

二是美國財務造假者可處以500萬美元罰款和25年監禁,不亞於與持槍搶劫等惡性犯罪。

所以說,A股的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是普遍存在還是少部分,我們自己心裡有數!如果不提高處罰力度,加入更大的刑事處罰,那麼“康得新和康美”事件就絕對不是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這是股市坑殺股民最大的罪。我們炒股,一沒背景,二沒消息,股票是好是壞全憑公司公佈的業績來選擇是否持有,如果公司存心造假,虛構業績和題材,就很容易讓股民鑽進去了。去年我就險些被雅百特騙了,好幾次想買它,一來因為大股東在10元左右連續增持,二來它的海外題材很吸引人,業績也不錯,萬幸的是猶猶豫豫之後放棄了,因為選到更好的股票。但到今年初,突然晴空霹靂,雅百特發佈公告,證券委追查它在14年虛構海外業務,業績造假,對它做出警告處理,接下來有退市風險,這公司明擺是坑人啊!回想不久前大股東增持,才明白是故意忽悠股民,拋出的餌料,幫莊家出逃!當時看到這內幕,真是又氣又驚!但讓人奇怪的是,這條公告出來後,雅百特的股價依然堅挺,在9-10-8元區域還維持很長時間,直到今年6月後才加速下跌,從此一瀉千里,變成ST,1元股,料想這時候機構和莊家貨也出完了。像這樣的造假公司,不重罰不足以平民憤!可憐的是,那些因為相信它而買了它股票的人!



楓葉亂舞


財務報表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它有著很深的很強的勾稽關係。一個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是需要經過相關的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的,並非大家想象的可以隨意變更。

但事實上,除了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之外,利潤表的調節空間相對而言會更大一些。無論是確認收入,或者是遞延所得,或者是費用資本化比例,都有較強的調節空間。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會有一段時間會有一大批企業集中進行業績洗澡的原因所在。

我們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業績調節的不在少數,但是純粹的財務造假則是少數。只不過隨著自媒體的發達,社會輿論監督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不誠信者的手段被公諸於眾,讓我們覺得處處是假,處處是雷。當然對於那些已經確實是財務造假的公司,法律會給予相應的懲罰。

作為我們投資者,也確實需要擦亮眼睛,儘量的避免去踩雷,選擇一些經營上誠信可靠的上市公司,去投資。

(晴溪)


孫建波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市場上大部分上市公司質量並不高,最終暴雷出來後,股價跌得是一地雞毛,垃圾股越來越多,最後把我國的證券市場變成了一個投機的市場。

對於目前的A股來說,有著許多的地方需要完善,特別是對於財務造假事件的處罰力度,中國虛假披露懲處最高刑期僅三年,處罰金額最高60萬。這種處罰水平對於上市公司套現幾十億上百億來說,這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因此才會導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頻繁出現。在金融市場比較完善的國外,財務造假的事件處罰是非常嚴厲的,像美國對於財務造假者可處以500萬美元罰款和25年監禁,不亞於與持槍搶劫等惡性犯罪。

就是因為對於財務造假案的處罰過輕,我們才會看到市場上很多白馬股爆出了業績造假,導致股價大幅回落,被套的股民和機構死了一波又一波。對於那些因為業績優秀而買入股票的投資者來說,最終因為“業績造假”而不斷的虧錢,這樣的體會能讓許多相信長線價值投資的人失去了信心,最終對於整個市場也是重大的打擊。

就算是機構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活的非常的艱難,如果不改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局面,我國證券市場很難出現牛市。現在幫助上市公司進行產業的整合,通過產業升級進行長期的市值管理,幫助上市公司提高競爭力式最好的時機。可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只想短線炒作後減持,快速變現,根本不想進行產業升級。所以,解決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問題,還需要管理層從法律上從嚴處罰。

雖然中國股市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在規範了相應的市場規則之後,總會慢慢的成長起來。相信上市公司財務不造假,優質股票具有高成長性,整個市場慢慢走牛市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

如果大家對我寫的內容還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互動交流,如果覺得寫得還可以,希望能夠點贊關注。


用戶2378965803867315


由於a股市場成立的時間並不太長,導致在很多層面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過去對於上市公司財務的審核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在利誘之下也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在a股市場,我們頻頻會看到上市公司財務出現造假的現象。而且公司財務造假還不是個例,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比如本週獐子島就被實錘財務造假,而且類似的上市公司太多了。

尤其在今年,隨著監管的趨嚴,我們看到很多財務洗澡、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浮出水面,即便曾經的績優白馬股都是地雷不斷,最典型的就是康得新和康美藥業,兩者曾經還入選過上市50指標股,市值最高峰都是上千億以上,但是依舊被爆出財務造假,虛造營業收入、存款不翼而飛等等。可想而知,白馬股都有雷,一些中小創更不值得信任,因而沒有被爆光的上市公司還會有很多。

之所以今年我們看到退市的個股增多、地雷股增多,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新的證券法規將要做修訂,而一旦修訂,60萬的定格處罰就將成為歷史,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很聰明,選擇在修訂前主動交代財務問題,也是怕以後被嚴懲,另一方面隨著科創板的推出,註冊制的施行,新股常態化的同時,退市也將常態化,所以監管開始從財務層面開始進行了篩查,而太多上市公司經不過查,而這也是加強上市公司的上市質量,為整個a股塑造良好的氛圍的一個重要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