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創傷性事件,為什麼有些人越挫越勇,有些人越挫傷越脆弱,甚至不堪一擊?

01

創傷治療大師施琪嘉說,每個人都有這樣一條生存的基本信念:“壞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如果我們從小得到父母很好的愛與照顧,我們的這種信念就會比較牢固,即便面對挫折,也無所畏懼。我們還會通過戰勝挫折,將其變成我們內心成長的精神營養,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小的創傷性事件會讓我們得到成長。

比如斷奶、比如爸爸媽媽離開自己去上班、第一次上幼兒園、弟弟妹妹出生、第一次失戀等,都會讓我們從中變得漸漸成熟與強大。

大的創傷性事件,卻會動搖我們的生存信念。

比如被虐待、被性侵、被綁架、被欺凌、被拋棄、車禍、火災等等,讓我們失去了安全感,變得膽小脆弱而退縮。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如果我們遭遇過的創傷事件大到沖毀我們的生存信念,便會對我們造成難以癒合的創傷。於是,我們總覺得:“壞的事情總是降臨自己身上,而好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在今後的人生中,這些創傷就會一碰就痛,並且會擴散到類似的各種相關體驗場景中,讓我們內心的自我變得越來越脆弱。

於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傷口不被觸碰,我們會在內心築起層層的防禦。就像一隻刺蝟一樣,在自己的表面豎起一道道刺,不讓對方靠近。

02

心靈創傷的本質

如果創傷沒有得到治癒,我們的心理會永遠停留在受傷的那一刻,無法再往前走。這就是心靈創傷的本質。

越是幼小時受到的創傷,越是如此。因為,年幼的我們對這個世界是如此的弱小無助,面對傷害,無力抵抗,只能退縮以保全自己。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防禦的思維慣性,讓我們失去了很多行動自由,失去了很多可以變得更好的成長機會。讓我們面對觸手可及的幸福也不敢去擁抱,寧可縮在黑暗的角落裡瑟瑟發抖。

我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運氣總是比別人差,好的事情不會輪到自己。甚至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值得愛,不配得到好東西和好機會。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童年是我們內心信念形成的最關鍵時期,童年的每一次經歷都在給我們的人生打上底色。

如果我們童年得到了足夠多的愛與肯定,我們的人生底色就是溫暖明亮的。如果我們的童年遭遇被嫌棄、被否定、甚至被虐待、被拋棄,這對於我們的信念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我們的人生底色就被打上了冰冷灰暗的色彩。

由於我們太小,又只能依賴父母(養育者)而生存,我們需要得到他們的喜愛與認可才能夠較好地活下來。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不被認可,受到虐待和忽視,我們會以為是由於“自己不夠好”,所以才無法得到疼愛與認可。

03

這樣的創傷經歷多了,就會不斷強化我們這些想法,最後變成了我們生存的一個信念。

於是,我們會有這樣的表現:

看到好的東西與機會不敢爭取,拱手相讓給周圍的其他人;

很怕別人不高興,不理自己,總是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拼命讓自己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或偽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讓自己符合別人的期待;

不敢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害怕重要的人嫌棄自己不完美,害怕他們因此而拋棄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患得患失,常常擔心對方會離開自己,不敢在對方面前暴露自己缺點和脆弱,甚至很難走進親密關係。

因為童年的經歷形成了我們自己內心的核心信念,那就是"我不夠好"。害怕靠得太近,被對方瞭解得越多,那個"不夠好"的我,會露餡,愛人遲早會離我而去,所以為了不受傷害,我們寧可不要開始。

被負面信念所控制的人,往往很容易形成上述內在邏輯。

而他們拒絕嘗試的結果就是,對方確實離開自己了,這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的內心信念——"我確實不夠好"。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的數學天才威爾,從小是個孤兒,遭遇了多次被寄宿家庭拋棄和虐待的悲慘經歷。

因為不相信好的事情會輪到自己身上,他寧可做一名清潔工也不願意接受哈佛大學藍勃教授提供的好工作。

他不敢讓別人瞭解真實的自己,接連氣走了藍勃教授為他請來的五個心理諮詢師。

他用這樣的方式,一次次成功驗證了自己的內在信念:

沒有人真正喜歡自己,只要激怒他們,他們就會露出真面目;自己是不值得被喜歡的,一旦他們看清了我,就會毫無猶豫地離開我。

他似乎已經確認了自己註定要被他人所拋棄。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放棄,一開始就沒有發生過,就可以避免受傷。

明明我們害怕被拋棄,潛意識卻不停地指使我們去做一些事,去重複這種不幸的經歷。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強迫性重複"。

05

這種強迫性重複的力量非常強大。

它可以滲透到一個人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愛情婚姻中,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

影片中的威爾在愛情方面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與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史凱蘭一見鍾情,他卻不敢主動追求對方,反而是史凱蘭主動找上門,給了他電話。

儘管他倆在交往中兩情相悅,他卻無法相信對方是真愛自己,懷疑史凱蘭只是被自己的特殊表象所迷惑。

當繼承遺產的史凱蘭提出讓威爾和自己一同去加州發展時,因為不相信這樣的好事會輪到自己,威爾退縮了。

他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被發現,像以往一樣面臨再次被拋棄的命運。他對她說:

到了加州,你可能會發現不喜歡我的地方,你會希望沒有這麼說,但這無法收回,於是我跟不愛我的人困在加州。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在他的信念中,史凱蘭最終一定會離開他這個“一無是處”的窮小子,然後嫁給一個成功人士。

為了避免這種“被拋棄”再一次發生,任憑史凱蘭痛哭著表白“我愛你”,威爾依然違心地說出了“我不愛你”,並倉皇逃離了。

因為害怕被別人拋棄,所以就先拋棄對方,儘管自己心碎一地,躲在遠處悄然目送著對方乘坐的飛機離去。他寧可自己獨自黯然神傷,也不敢讓她知道他有多在意她。

蘇珊·福沃德說:"一旦信任感和安全感受到父母的踐踏,若想重新恢復,是極其困難的。童年在嚴苛的焦慮、緊張和痛苦中度過,那麼我們就會養成負面的預期和執拗的提防心理"

消極信念始終操縱著一個人的行為,如果不及時治癒創傷,我們總會在無意識中做出一個個影響一生的後悔決定。

06

治癒創傷的關鍵在於改變消極的信念。

我們首先要了解到消極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成人的心理創傷都是在童年時形成的,要想治癒創傷,就要讓心靈退回到小時候,去探尋當年的自己發生了什麼。

心理學上有個內在小孩的概念,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ta來自我們幼年時期一種求生的姿態。

內在小孩主要在6歲前形成。很多人雖然長大了,但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不被允許的情緒或被傷害過的經驗,在內心中還留著一個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小孩,這就是內在小孩。

如果內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價值觀得不到肯定,ta就會一直卡在那裡,停止成長。

榮格認為,內在小孩是從潛意識誕生的。而我們的行為90%以上是由潛意識決定的,這個潛意識決定了一個人的信念。

內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所以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只有內在小孩被看見、被療愈,並且與我們一同快樂健康地成長,我們的內心才會真正成長,真正感到自由與幸福。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07

擁抱內在小孩,重塑積極信念

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學會和過去的創傷和解,我們才能擁抱更好的未來。

一、看見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內心可以分成三層:

最中心的核心層,是我們的本質,它是一種舒暢靈活的存在。當我們處於核心層時,是全然放鬆的自由狀態,我們不需要通過外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這是每一個嬰兒出生時就天然存在的最真品質。

中間的是我們受傷的情感層,它是當我們經歷了恐懼、疼痛、羞愧等傷害後形成的脆弱區。

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我們就形成了最外圈的保護層。我們的很多退縮和過激反應都是為了保護自己。

找個時間瞭解我們的童年經歷,感受當時的感受,並表達出來。

當內在小孩被看見,我們的內心就開始悄然發生著新的變化。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二、回到童年的自己

回去的意義在於弄清楚創傷的真相,解除我們的困惑。同時淨化和過濾我們童年經歷中的糟粕,只傳遞出其中積極的一面。

1、直面創傷,承認虐待

做到這一點很難。比如父母打罵孩子,忽略孩子感受,很多人會說:"這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事嗎",或者說, "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的呀"。

只有將這些經歷表達出來後,承認父母這麼對待我們是不合理的,我們的內心才會得到平靜,為過去事件的翻篇做好準備。

2、回憶童年中積極的部分,與父母和解

想想有哪些父母與我們相處的溫暖時光,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我們知道,自己也是得到過愛的和值得被愛的。

與父母和解,也是對我們內心的治癒。

如果無法和解,我們也可以自己充當自己的“父母”,用愛重新養育那個兒時的自己。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三、撫慰受傷的小孩

積極正面的表白,可以治療幼兒時期的創傷。

而撫慰我們心靈的有效方式,就是安撫自己內心住著的那個受傷的小孩:

1、在心中重現童年中帶給我們留下深刻烙印的那些情景,想象自己就是當年那個自己的父母,用成年的眼光來判斷,童年帶給我們的痛苦、罪惡感或無能感是不是合理的。

2、說出自己的委屈,釋放自己被壓抑的情緒:

恐懼感、羞恥感、被拋棄感、難過、孤獨、空虛、哀傷等感受。

3、再看看能夠給予孩子保護和愛的父母,在相同的情況下,會如何安慰當年那個孩子。積極回應自己內在小孩的需要:

愛的需要、陪伴的需要、誇獎的需要、玩耍的需要、道歉的需要。

4、對自己說出當時想從父母那裡聽到的話,並以當初希望的父母態度來對待自己。

這樣,我們就以一種象徵性的方式,扮演了好父母的角色。我們在內心糾正了父母當年所犯下的錯誤,同時包紮好自己的傷口,讓我們的困惑得到了解決。

“好事從來不會降臨我身上”:改變命運,從改變內在信念開始

四、重塑積極的信念,做真實的自己

經過了上述幾個階段,我們被摧毀的價值信念就能夠得以重塑。

我們已經知道不是“我不好”,“我不行”和“我不配”,而是當初的錯誤對待模糊了我們的認知。

最後,關鍵的一點,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那麼好的一面。我們不需要表現得那麼完美,要知道這個世界本身就沒有完美的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心靈才能重新獲得自由,並勇敢地做真實的自己,讓自己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

成長視覺,與你長期分享情感與成長感悟,只輸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歡迎分享,拒絕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