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東風-41,我們還需要東風-31嗎?

窮極一生追尋的大伊萬


本次70週年國慶大閱兵,16枚編號為DF-41的龐大的導彈,被大型軍卡馱載著,作為壓軸武器緩緩而來,立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有外媒報道DF-41洲際導彈,是我火箭軍最強的戰略武器,有高達12個難以攔截且能以25倍音速高速飛行的分導彈頭,具備1.5萬公里的遠射程,全球打擊無死角,為當今全球最強悍的洲際導彈。

某些國家長期對其國民灌輸的中國只有20枚導彈能夠打到北美大陸,瞬間就成了赤裸裸的謊言,好在我國曆來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對於外界中國最多隻有300枚核彈頭不厭其煩通篇累犢的報道,從來都不予證實,估計軍方也懶得反駁。

僅本次大閱兵中,出現的除了DF-41以及DF-5B、DF-17、DF-26、DF-31AG、JL-2彈道導彈所能攜帶的彈頭來分析,稍有軍事知識的讀者都知道,又何止300枚核彈頭。

DF-41,是我火箭軍中最強大的核打擊力量,陸基中段攔截系統包括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以及末段反導系統,對25倍高速飛行的DF-41彈道導彈,不具備有效的攔截能力。

戰時DF-41能輕易刺破對方的防空反導體系,幾乎可以打擊地球上的任何節點,本屆大閱兵火箭軍一下子就拉出了16輛DF-41發射車,能攜帶192枚核彈頭,證明了此型我火箭軍的殺手鐧已進入實戰部署,隨時能給予敵對勢力以毀滅性的打擊。

如同我海軍有了055型萬噸大驅,7000噸級的052D型驅逐艦以及4000噸級的054A型護衛艦,儘管被網民戲稱為“過氣網紅”,但卻依然是我海軍最為重要的主力水面艦艇一樣;同理在有了射程1.5萬公里有12個分導彈頭的DF-41洲際導彈以後,我火箭軍射程為8000-12000公里的能攜帶1-6個核彈頭的DF-31、DF-31A、DF-31AG等系列洲際導彈,依然是戰時火箭軍保家衛國、防止他國對我國發動核戰爭最主要的核反擊力量

DF-31系列彈道導彈,

是我火箭軍第一種射程能夠覆蓋北美大部分區域的洲際核導彈,目前是部署在中國腹地“ 長城工程”設施內的主要核威懾打擊力量,集儲存、運輸、起豎、發射一體,有極強的移動性,較高的生存能力,以及較遠的打擊距離,是我火箭軍的中堅力量

現在,DF-31系列彈道導彈,保留了包括地下井發射在內的多種發射方式,採用洞庫和公路機動相結合的部署方式

;因此,戰時的生存能力較高,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任何核大國對於數量眾多的DF-31系列彈道導彈都不敢小覷。

對於我火箭軍來說,DF-41是震懾核大國衝動的銳利武器,我核打擊的定海神針;同時型號較多數量眾多的DF-31系列彈道導彈,也是我火箭軍強有力的核打擊火力,不但需要而且數量要持續增加,如同海軍有了055型萬噸大驅,7000噸級的052D改型驅逐艦依然在不但開建,似乎並沒有停下來的節奏。


國平軍史


東風-31導彈的服役從上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了,從1998年使用至今已有20餘年,而在這20年間我們也研發出了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東風-41,那麼東風-31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目前最為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是東風-41型,這款導彈是一種三級固體燃料推進的機動型導彈,最多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最大射程能夠達到驚人的14000千米,憑藉其最快達到25馬赫的飛行速度,我軍可以對地球上任何一處土地發動核打擊。反觀東風-31只有8000千米到10000千米的射程,只能夠攜帶一枚彈頭,而且彈頭重量還不超過1噸(僅為700千克,相當於1百萬噸TNT當量),但是即使如此,性能已經落後於東風-41的東風-31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示的東風-31導彈發射車

東風-31基本型射程偏低是眾人皆知的,從中國大陸甚至無法攻擊到美國的西海岸,僅能覆蓋到夏威夷,所以1998年服役的東風-31僅僅被當作過渡型號來研究使用,目前在我火箭軍中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武器落後不可怕,會改造才是王道,數十年我軍就一直繼承著這條優良傳統。改進後的東風-31 A(即東風-31 甲)已經可以搭載最重1.4噸的彈頭,並通過使用3枚分導式彈頭,已經能夠對美國本土發動全境打擊。

長期以來,美國都瞧不起東風-31,因為認為這種導彈的機動型並不高,由於採用的是老式的拖掛式運載車,部署速度並不快,無法在作戰時期第一時間響應核反擊命令,並且東風-31打擊目標單一,彈頭甚至會被攔截。但這些都是老黃曆了,如今的改進型的東風-31,性價比甚至不輸給的東風-41。

早在東風-41出現之前,東風-31 A的出現就讓中國徹徹底底擁有了一款機動型的三級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命中精度大幅提升。之所以東風-31能夠繼續服役,主要是其可以和東風-41形成“高-低搭配”。

一枚東風-31導彈發射價格大約是在600萬美元左右,而其升級產品東風-41,技術更加先進,攜帶的分導式彈頭更多,預計造價甚至遠超東風-31型4倍以上,我軍還不至於財大氣粗到全部採購東風-41,來充當我軍的戰術機動性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了。

另外東風-31 AG還有黑科技存在,原本東風-31 A在設計伊始僅僅只是為了打擊美國西海岸,但是東風-31 A的改進型31 AG,內部裝配有一種特製的動力裝置,能夠允許導彈在高空通過特殊的矢量推進裝置完成變軌,從而戰術機動躲開美國的反導系統的攔截。東風-31靠高空機動,東風-41靠高速俯衝(25馬赫),31加41的完美搭配將成為未來我國捍衛大國地位、震懾外來宵小的“必勝利器”!


科羅廖夫


早就習慣了!軍迷都喜新厭舊,有了殲-20,就不想要殲-10;有了055,就想甩掉052D;有了東風-41,就想拋棄東風-31。事實上,東風-31與殲-10、052D等過氣網紅武器,還將服役很長時間。

東風-5

相比常規武器,洲際導彈導彈研發週期更長,從上世紀70年代算起,我國戰略導彈才發展了三代,第一代東風-5,第二代東風-31、第三代東風-41,研發裝備週期長達20多年,可謂“數十年磨一劍”。東風-31於1999年國慶閱兵亮相,當時能否參加閱兵還有點懸,上面要求必須試射成功才能亮相,東風-31於當年8月2日成功完成了試射,勉強登上閱兵場。閱兵場上的東方-31並不是現役裝備,直到2006年9月,東風-31才正式列裝部隊。

東風-31A

東風-31只是一個過渡型號,真正大規模列裝的是東風-31A\\AG,先後在2009年、2017年閱兵場亮相。相比東風-31,東風-31AG射程由不到8000公里,提升到10000公里,分導彈頭由3個增加到6個。東風-31系列導彈裝備部隊還不到15年,總的來說還算新裝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淘汰。

東風-31AG

2019年國慶閱兵,16枚東風-41作為壓軸大戲亮相,猜測中的型號終於變成了現實。鳳凰衛視軍事評論員、前二炮工程大學教員宋忠平認為,東風-41射到至少13000公里。洲際導彈、核戰略專家楊承軍發文說,東風-41可以攜帶12枚分導彈頭。可以看出,東風-41是一款可以全面覆蓋全球的洲際彈道導彈,完全彌補了該領域的短板。

東風-41

我國東海、黃河屬於水深較淺,不利於戰略核潛艇的隱藏,所以我們不能把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裡。作為國土大國,在遼闊的疆域部署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將是核反擊的最好選擇。東風-5B採取固定地下井發射的方式,容易遭到定點攻擊,二次核反擊的中堅力量將由公路機動的東風-31AG與東風-41擔當。東風-41還可以採取鐵路機動的方式,一晝夜跨區機動一千公里進行機動發射,將大幅提高洲際導彈的生存能力與核反擊能力。

考慮到NMD、TMD技術日趨成熟,攔截率越來越高,所以保持我洲際彈道導彈的足夠數量,才能夠在最後一戰中一錘定音。東風-31AG瞄準近一點的目標,其它地區交給東風-41,兩型導彈攻擊目標各有側重,共同打造密不透風的核反擊力量。


紅龍軍團長


兩款都是鎮國大器,東風-41如願出現,並不代表來了就直接開掉前輩東風-31吧,因此兩種型號的服役並不存在替代關係,更多的是優劣互補的促進關係。

先來談談東風-31,東風-31並非單純的一個型號,而是一個洲際導彈家族譜系。東風-31導彈最早出現於上世紀末期,因一段設計資料洩密事件影響,隨後我國推出了改進型東風-31A型,東風下海工程也持續進行中,直至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中,最新改進型東風-31AG型號首次公開亮相。

從東風-31的發展歷程中不難得出,當前我國陸基戰略核反擊體系主要由東風-5系列液體洲際導彈和東風-31A系列固體洲際導彈兩個體系構成;也就是說東風-31A系列是目前火箭軍戰略核反擊的中堅裝備型號之一。因此,即便是性能更好的東風-41列裝部隊,替換東風-31家族絕非一時之功。

東風-31是我國第一種固體推進、第一種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後續改進型號的射程拓展到10000公里左右,具備攜帶分導式彈頭的能力,只不過外界一般認為分導彈頭數量在三枚左右,打擊精度CEP值在300米左右,使得我國洲際導彈打擊精度接近美俄第三代洲際導彈水平。

新型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早在十年前就有相關信息披露出來,該型導彈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推進,最大射程預估在14000公里左右;據悉採用了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技術和機動變軌技術,大幅度提升了該型導彈的命中精度。另外相較東風-31型導彈,東風-41在分導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夠攜帶6-10枚分導式彈頭,基本上達到美俄當前發展水平。

此外,東風-41型洲際導彈還採用了新型儲存-運輸-發射一體化發射車,類似於俄羅斯白楊-M型洲際導彈;相較東風-31型的半拖掛式發射車,東風-41型越野性能更加突出,顯著提升機動發射導彈極為依賴的戰場生存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41從披露至今已經經過十次試射,保持著從無失敗的成績,開創了國際上洲際導彈試驗100%成功率的記錄,高於美國的90%和俄羅斯85%的成功率。

無論是東風-31家族,還是最新的東風-41,都是我國戰略核反擊的鎮國大器;其列裝部隊的首要任務就是擔負戰略值班任務;我國在核力量建設上始終保持在核反擊最低數量級,但一款新型導彈從列裝部隊到形成全面作戰能力需要一個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過渡期,因此,在未來十數年的時間內,東風-31A系列洲際導彈和東風-41將一道承擔起國家核威懾的重任。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東風-31家族,甚至東風-41,都會被更新更先進的型號最終淘汰掉,但在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緩衝期,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


鷹鴿分析


當然需要。因為射程不同,戰略目標和任務決定使用什麼射程的導彈、我們國家是從近到中、中遠、遠程、超遠程導彈齊全、實現火力銜接無空隙,足以震懾戰爭狂人不敢輕舉妄動,捍衛我們國家的安全。


張紅心


對於像東風31、東風41和東風5這些洲際導彈,這些保護我國國運的終極保護傘,因此我國持續不斷不斷的裝備。但是這這些戰略武器的能夠保持威懾力就夠了,數量不會太多,基本保持邊生產這一代而研究下一代,上一代則直接停產,裝備數量太大會影響到新的洲際導彈的裝備!

這次國慶閱兵,東風41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對於題主提到的“有了東風-41,我們還需要東風-31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需要了,畢竟這款洲際導彈還是非常先進的,我國還在裝備東風5B呢?要淘汰也輪不到東風31!而且這款導彈其實也沒有裝備多少年,還非常新,起碼還有服役20~30年左右!

但是應該不會生產新的東風31 了。基本可以肯定未來我國的洲際導彈生產將轉向生產東風41;至於東風31的生產問題,保持已經線上生產的生產完成,服役的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這次國慶亮相的DF-31AG,就是在老導彈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改造,還有東風5B也都是在老導彈的基礎的升級!

後續則只會生產新的東風41,而開始研製下一代洲際導彈!還有就是海基的洲際導彈期待著JL-3的亮相了,還有與之匹配的096核潛艇!


狼煙火燎


東風41在這次國慶70週年閱兵式中公開亮相,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也引發了對東風31是否已經逐步汰換的猜測,實際上東風41和東風31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他們是武器體系的不同組成部分,就像是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搭配、重型戰機和中型戰機的搭配一樣,他們也屬於重型固體燃料導彈和輕型固體燃料導彈的搭配。

圖為我國的東風41型重型固體燃料洲際導彈。

東風41導彈尺寸更大、更重,雖然具體數據還沒有公開,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用東風31的性能對其進行推測。東風31AG導彈使用越野機動發射平臺,可以在複雜地形完成機動和起豎發射,導彈射程從東風31導彈的8000多公里上升到如今的11000多公里,射程範圍超過了俄羅斯的RS-12白楊導彈,屬於和白楊導彈同一級別的輕型固體燃料洲際導彈,一般攜帶1-3個彈頭,飛行的速度和突防的能力都相對有限,但是好在便宜、易維護,可以多造。

上圖為東風41,下圖為東風31AG,可見東風41的尺寸要大的多。

東風41導彈不同,他的射程一般推測在12000-15000公里之間,如果我們假設這些推測都有道理,那麼區別就應該是彈頭載重的不同了,每一種導彈都沒有固定的射程,尤其是洲際導彈,在換裝不同數量、重量彈頭的情況下,射程會有一些上下浮動,一般在數千公里左右。東風41導彈可以攜帶12枚分導式彈頭,在這個最大載重條件下,應該是隻有12000公里左右的射程,當然如果彈頭減少一些,射程還可以提高。

圖為東風41導彈的模型。

東風41導彈的機動性比東風31AG要稍差一些,雖然他也使用了越野式機動平臺,但是由於車體巨大,因此平時還是多用於公路機動發射。在實戰中,東風41彈頭的飛行速度較快,而且彈頭數量較多,因此可以實現更好的突防能力,有報道認為東風41導彈具備發射高超音速彈頭的能力,如果屬實,那麼東風41導彈還可以對防禦力完整的超級大國進行首波次的核突擊,畢竟他的彈頭成功命中目標概率更大,而且打擊的目標更多。

上面兩張圖為白楊M導彈,下圖為亞爾斯導彈,他們是俄羅斯的輕型固體燃料導彈和重型固體燃料導彈的組合。

東風31AG則更可能用於核反擊或者一些有限的核攻擊。在對付一些稍次一級的核大國時,可以首先使用東風31AG,畢竟便宜量大,稍微打上幾發就可以打垮敵人戰役集群,這就足夠了,不能打擊任何目標都使用昂貴、快速、大載重的東風41。另外,在部分作戰中,可以使用兩種導彈同時發射,這樣防止其中一種導彈被敵人大量攔截,造成攻擊效率降低,多種導彈的同時攻擊會給敵人的干擾、攔截帶來很大的難度,這也是同時保有多種洲際導彈的原因。


海事先鋒


東風41是本次盛大慶典中首次露面的我軍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除了東風41,此次受閱的火箭軍方隊中還有東風-31AG、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這從側面證明,即使有了東風-41,我們仍然需要維持一定數量的“舊版”同類型裝備,事實上,別說東風-31AG,就連在1999年大閱兵期間露面的東風-31也仍然在服役,它與東風-41等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一樣,同樣都是我國戰略核打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一點來講,東風-31不可或缺,它與東風-41互不衝突。

至於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有了東風-41,仍然需要東風-31的原因

  • 第一,生產和維護成本。東風-41面世以來就被冠以“全球最強”洲際導彈之名,殊不知,這麼一款大殺器,它的維護和生產成本也極高。不說別的,僅導彈本身的造價就高達10.5億元人民幣,如果把保障車輛以及人員成本考慮在內的話,一次試射就會耗資25億元人民幣。和平年代,洲際導彈只是威懾性存在,如果大批量裝備東風41,必然會花費鉅額維護資金。
    與之相比,東風-31就不會花費那麼多錢了,東風31是單彈頭加誘餌彈的攻擊模式,而東風-41至少可以攜帶12個分彈頭;東風-31採用大型牽引拖車,而東風41用的是8軸16*16的超重型TEL導彈發射車;東風31的射程只有區區8000公里,而東風-41的射程達15000公里,這就意味著前者發射所需的固體燃料也沒有東風-41多。除此之外,東風-41採用了大量當代最頂尖的技術,其成本必然高出東風-31好幾個檔次,考慮到實際需要,沒必要把洲際導彈全部換成東風-41。
  • 第二,分工不同,高低搭配。跟戰機一樣,我們有了殲20,為什麼還要造殲16和殲10C呢?歸根結底是因為這幾款戰機的使命不同。洲際導彈也一樣,東風-41固然全球最強,可用不著讓它去針對所有目標吧,15000公里足以覆蓋全球,難道打擊兩千公里外的目標也要出動東風-41嗎?從某種程度來講,東風-31射程8000公里,東風-31A射程11000公里,東風31-AG射程12000---13000公里,它們完全可以應付不同範圍內的目標,這才是真正的“高性價比”。如果是攻擊大型水面艦艇或者是針對2000公里內目標的話,我們還有東風-21D、東風-26等中程彈道導彈。

  • 第三,東風-31可以作為試驗性平臺來使用。東風-31雖然技術指標全面落後東風-41,但在未來完全可以作為試驗性平臺來使用。我們都知道,東風-31剛剛問世時,威懾力其實並不太強,但如果沒有東風31,我們的洲際彈道導彈如何能採用固體燃料推進,如何能在其基礎上衍生出東風-31A和東風-31AG來呢?如果不是東風-31的大型牽引拖車弊病太多(需要的保障車輛太多,發射準備時間長,戰場生存能力不高),我們又怎能下決心研究重型TEL導彈發射車呢?一系列實驗需要在相對低成本的載體上進行。東風-41全身都是寶貝,一些改進試驗根本不適合在它身上進行。

結論

整體而言,東風-31與東風-41並不是“矛”與“盾”的關係,它們同為戰略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道理與其他武器裝備的發展思路一樣,以戰機為例,我們已經有了殲20,為什麼還要殲11B、殲10C以及殲16等戰機呢?還不是為了互相補充,在高效完成相關任務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成本。美軍也一樣,他們雖然有了F-22戰機,但還是研發了F15、F16、F35等多種類型不同的戰機。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戰甲裝研菌,歡迎關注


戰甲裝研菌


在這次國慶60週年的閱兵式上,約百分之四十的武器是首次亮相,其中作為壓軸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最引人注目,同時這也是東風41型首次公開亮相。而目前我國服役的兩款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東風41型和東風31型,不過東風41型屬於東風31型的下一代,但是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東風41型,而保有一定數量的東風31型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對比二者的性能。東風41型導彈在其性能上,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射程可達到14000公里-15000公里,已遠超美國的民兵三型彈道導彈的射程(13000公里),在破防能力上,據信其最大速度可達25馬赫,精準度可控制在100-200m之內。彈頭數量上可攜帶10個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而東風41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正是其MIRV的搭載量多達10枚,在核威懾的情況下就是10枚核彈頭(單個5。

5MT當量或10枚20, 90, 150, 250kT當量)而已知一個導彈旅就有18枚東風41型,那麼只憑這一個旅的搭載,就可以為我國的核武庫增加180枚核彈頭。東風41型的運載載具是我國設計製造的HTF5980超重型越野運載車輛,使得東風41型在野外機動與快速部署方面遙遙領先,大大增加了發射平臺的生存性。

而東風41的前一代東風31型,最初版本在射程上僅有8000公里-1000公里,即使部署在東北也僅能覆蓋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地區,並不能有效打擊美國本土,而目前服役的改進型才趕上民兵3型的射程,12000公里-13000公里。制導方面採用的是慣性導引與激光導引,相比於東風41型,31型缺少了衛星定位系統。

東風31型在搭載量上,搭載3給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換算成核彈頭,則僅為三枚(1 枚1 MT當量核彈或3枚90~150 kT當量)在搭載量上遠遠小於東風41型。在東風31型的運輸載具上,早期型號採用的是老舊的拖掛式運載車,因此導致導彈在機動部署方面並不是很出色,且限制了其的機動能力,因此在後續的型號中,也就是本次閱兵時出現的東風31AG型更新了運載系統,採用了和東風41型類似的全驅動越野車底盤以及新型的無依託快速發射系統,才使得其生存性能等得以與東風41型平齊。

如果說徹底淘汰掉東風31型,短期內是根本不可能實施的,況且東風31AG的性能足矣滿足目前的需要,在技術上也不算落後,甚至還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在經濟層面上也不允許我國目前這樣做。況且在這兩種導彈的定位上,符合我軍在戰略核武器上的高低搭配,以東風41型為主,東風31AG型為輔。而且目前把持有東風41型的關鍵是,東風41型是目前我國所擁有的彈道導彈序列中,唯一一個具有 “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質的導彈,若目前全部換掉東風31型而全面換裝東風41型,也難免引起國際上的不良反響。因此,目前火箭軍沒有必要將東風31型全面替換成東風41型的必要。


雷姐的機械空間


當然需要了!

東風兩位數的家族是:1X系列、2X系列、3X系列、4X系列。

1X系列是短程導彈。

2X系列是中程導彈。

3X系列是遠程導彈。

4X系列是洲際導彈。

有了東風16、17,東風11、15就可以退居二線了。但即便有了東風26,東風17也照樣繼續開發。一個系列之內,新導彈可以接替舊導彈。但系列與系列之間,彼此不能替代。因為它們是性質不同,作戰任務不同的導彈。1、2、3、4,這幾個系列會長期並存。

東風15會被東風17取代,但不會被東風21取代。東風31會被東風32取代,但不會被東風41取代。

1X系列、2X系列導彈是為朝鮮半島、日本、臺灣、關島、夏威夷、新德里這一圈準備的。

4X系列是為華盛頓準備的。

3X系列是為誰準備的?

莫斯科。

東風31是197幾年,198幾年開始搞的。那個時期,我們還開發了89式自行反坦克炮,99式主戰坦克......這些裝備都是為了對抗蘇聯的。而且那個時期我們一直宣揚人民戰爭,也是為了對抗蘇聯的威脅。

當初東風31立項,提出是指標,射程,就是為了能打到莫斯科。

中蘇關係緩和,中美關係越來越差是從1989年開始。在那以前的二三十年,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威脅。長期以來,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沒事還來個核訛詐。而那時的佈局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歐洲,在西線和蘇聯對抗,中國在東線牽制蘇聯。當時的蘇聯很兇,在西線威脅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在東線威脅中國。然後他還能騰出手來,打了阿富汗。

東風31就這在這個背景下研製的,而且壓力很大,任務很緊迫。

東風31先天就是為蘇俄設計的。所以它是天生的適合執行這方面的任務。它可以在中國的任意地點,打擊蘇俄境內的任意目標。它可以隱藏在東北,也可以隱藏在西北,也可以隱藏在中原腹地。安全性、靈活性很高。

但要是用它來對付美國,就不太合適。早期的東風31射程不足8000公里,只能站在中國的邊緣,打到美國的邊緣。後期射程提高到了1萬,局面才有所改觀,但使用起來,也有一定的限制。

東風41是為美國量身定做的,原生的射程1萬2。它基本上也可以在中國的任意一點,威脅美國的任意一座城市。這樣既安全,又靈活。

東風31威脅美國是客串。

東風31射程是8000公里-1萬公里,但它威懾的主要還是7000公里-8000公里這一圈。因為實戰中很難踩著國境線的邊緣發射導彈,為了安全,得部署在內地。在自己家裡就要消耗掉1000公里的射程。

取代東風31的應該是未來的新東風3X系列導彈,譬如東風32、33、35......4X系列跟它沒有什麼關係。未來的東風3X系列導彈射程應該還是在8000-10000公里這個區間。只不過比31更成熟、更先進。很可能比31要小上一圈。部署起來更靈活。

東風3X系列覆蓋的是歐洲,莫斯科、巴黎、倫敦這一圈。

東風4X系列覆蓋的是美洲,華盛頓、紐約、洛杉磯這片。

大家分工不同。

用東風41降維打擊,也能幹東風31的活,但這很不划算。貴,其實是個小事,可以忽略不計。都扔核彈了,還惦記啥貴賤問題了。東風41射程遠,但體積也是非常的大。而大,它的行動就遲緩,就容易暴露目標。

按照現在的科技水平,繼續開發3X系列導彈,把射程限制在8000-1萬公里,就可以把導彈以及發射車做的更小。比現在的東風31還小。這就極大的提高了靈活性,極大的提高了生存能力。

新出來的東風17就是個風向標。它是一款很瘦小的導彈。背後就是科技水平的進步。射程小幅度提高,體積反而更小一些。未來的2X、3X系列導彈,肯定也會走這個路線。

過去導彈要追求射程,要能打到目標。現在,這些導彈都已經能滿足射程上的需要,再發展,就是:減肥。

未來:

東風4X系列,專打1萬2-1萬4公里上的目標。

東風3X系列,專打8000-1萬公里上的目標。

這個定位不變,會長期保留這樣的系列,不會彼此取代,但會不斷的提升導彈的科技水平,以便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務。

導彈射程達到1萬2-1萬4公里,應該可以打擊到地球上任意目標了,完全能滿足需要了。大家不會再追求更大的射程,所以,20年之內,東風家族恐怕不會出現

: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