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漢朝時期,工藝者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加的歡迎。在這一時期中,燒造工藝大有發展,出現了質地更為堅緻的彩色釉陶。漢字中也自此開始出現了“瓷”字。

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到唐朝時期,陶瓷工藝的製作技術得到了巨大提升,因此出現了很多精細瓷器種類。即便用現在的技術手段來檢測,它們也堪稱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同時也出現了南北分野的明顯特徵,最終在兩宋前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製作格局。何為“南青北白”呢?那就是北方名窯燒製白色瓷器,南方名窯燒製青色瓷器。其中,以龍泉青瓷最為著名。龍泉窯的燒製技術和規模興盛於南宋時期。其“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色如畫”的特點,讓它成為了宋元兩代的出口緊俏貨。

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統治階級品味的改變,龍泉青瓷逐漸衰落。到上世紀初期,龍泉青瓷窯火幾近完全熄滅。曾經的窯火通明已經變成了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龍泉青瓷”因為主要產地在浙江龍泉市而得名。龍泉市蘭巨鄉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清代屬於劍池十六都範圍。鄉中有一個鯉魚寨,是龍泉十八寨之一。寨下面有一個上嚴兒村,村中遺留下了宋、元、明龍泉青瓷古窯遺址16處。我們今天所講述的珍寶“南宋龍泉窯青瓷舟形硯”就出土於上嚴兒村中。

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接著我們將時間倒退回1954年春的某天,在這天家住在上嚴兒村中的17歲農村少女何招弟,吃完早飯像平常一樣去山腳下打豬草。因為天上下雨,村中土路很滑,何招弟加快割草速度,以能儘快回去。在快速割草的過程中,何招弟手中的鐮刀無意間碰到了一個堅硬的物體。低頭定睛一看,土壤中露出一個青色的物體。何招弟從土中挖出來仔細一看是一艘青色的瓷小船。童心未泯的何招弟感覺很好玩就把它帶回了家。回到家中,母親一看覺得它應該是個老古董,說不定還能夠當作嫁妝。

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正如壞事傳千里一樣,何招弟挖出寶貝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村莊。老人們看了也都說是古董,讓何招弟好好收起來。這一挖寶消息也在口耳相傳下,傳到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的耳朵中。文物管理部門的一位專家也專門來到何招弟家查看鑑定。這位專家確定青瓷船的時代是南宋時期。但由於之前沒有出土過這種器型,青瓷船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重視。但它畢竟屬於“文物”,專家離開村莊時和村長耳語了幾句。村長因此把何招弟和母親叫到村委,跟她們解釋說:這個青瓷船是文物,得上交博物館,不交的話就是“違法犯罪”。

17歲農村少女挖出鎮館之寶,專家:應當上交,上交後獲68元獎勵

何招弟雖然年齡小,但也明白“犯罪”的嚴重性。第二天,何招弟就和母親將青瓷船上交給了文物管理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獎勵了她們68元。而由於器型罕見,所以就被擱置了起來。1966年,青瓷船被轉移到了浙江博物館中陳列收藏,並更名為“龍泉窯青瓷舟形硯”。它在之後也被海內外公認為是龍泉窯青瓷珍品和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的燒製工藝代表了龍泉青瓷在鼎盛時期的巔峰水平。自青瓷舟被重視後,類似瓷器的拍賣價格直線上升,最低起拍價一千萬。曾經深藏在泥土中的青瓷舟成為了鎮館之寶,但誰又記得當初“捐”出它的農村少女何招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