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時,為什麼要從古人的碑帖開始?

光頭阿亮


學習書法時,為什麼要從古人的碑帖開始?這既是古人總結學習實踐得出的經驗,也是現實提高書法技藝的客觀需要。

古人留下的書法文化遺產分碑和帖兩種

我國的書法應該從有甲骨文之後算起,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千多年時間。期間,書法從篆書、隸書發展到楷書和草書,後來又衍生出了介於楷和草之間的行書,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最常用、也是最受學習者喜愛的書體之一。

我們學習古人書法,從目前的考古文獻和館藏資料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碑拓帖,二是墨跡本。碑拓帖主要是墓誌銘、功德碑、摩崖刻石等這些形式留下的石刻的拓本,而墨跡本則是古人手書的書法作品被完好保存下來的原件,對於書法學習和研究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墨跡本主要有簡牘(多是秦漢以前的竹簡、木牘等)、帛書(也應該是漢以前紙張普及以前的作品)、紙本。紙本是魏晉以後大師留存於世的書法作品,至唐宋以後則大量被發現,成為現代人學習臨摹的重要範本。

在墨跡和碑拓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古人書法形式,那就是金文,也就是比甲骨文晚、比小篆晚的西周鑄銅文字,現代很多人學習這種書法,可以借鑑其銘文拓本。而墨跡本也有一種古人非名人書法,就是唐人抄經書,也有很多書法愛好者崇尚這種古樸、自然的書體。

學習書法從古人碑帖開始是為了更好地體會古人書法的神韻

在古代,書法是一種心口相傳的技藝,現代無法回放展現古人寫字的場景和實況,人們只能從古人留下來的碑或帖中來體味、揣摩。尤其是墨跡本資料,可以直觀地看到古人書法的入筆、行筆和收筆的痕跡,以此可以判斷古人書法的筆法、墨法等先要信息,好多現代書法大家都是經歷了這樣的研究過程偶獲一些心得,而成就一兩個重要技法,成為有重要成就的書法家的。

現代人學習書法多是在臨摹古人碑帖的基礎上有所成就的,他們對古人筆法的理解肯定有一定的侷限性,有的甚至在自己的書法實踐中刪繁就簡、加以創新改造,有的筆畫和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失去了原有的韻味,所以,如果臨習現代人的書法作品,可能會使自己對古人碑帖的學習更膚淺,甚至被誤導。

因此,初學書法一定要先從古人碑帖開始,等有了足夠的積累再加入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書寫和創作風格。

有一定基礎後可以借鑑現代人名家書法藉以提高自己

一些現代傳統書法大家多是從臨習古人碑帖而作出成就的,他們的書法有很深厚的基本功。如果學習書法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完全可以學習這些大家的書法作品,畢竟他們同我們生活在一個時代,對書法的理解和感悟有共同之處,對於他們的經驗更容易被我們理解和接受。

如果有條件最好投拜這些名家為師,當面學習,那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在網上看這些名家的視頻,通過這種現代科技手段學習也是很直觀、很便捷的方式。比如,學習歐楷書法的朋友,可以在網上看田蘊章都是的講課視頻,真的很有益。


方圓居文化


學習書法時先從古人入手,是學書法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書法藝術有它本身特有的法則和規律,學習書法應首先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用筆、結構、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在評判作品的好壞時,往往法則是評判的標準 。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有很大的繼承性,借鑑前人的成果,才能有所發展。古人學書法也有著學前人的良好傳統。如唐歐陽詢行路時遇見漢代索靖寫的古碑,先駐馬觀之,再去而復返,又下馬佇立,最後乾脆席地坐觀,夜宿碑下,三日乃去。蘇東坡先學徐浩,後學柳公權、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我們現代人更 應該如此,通過 學古一是去掉自身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不良習氣,二是熟練掌握書法藝術所要求的發則、技巧。要做到二者,還要鋪下身子同學音樂一樣,對著樂譜(碑帖)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熟了下筆就合轍就範。


古人遺留下的碑帖,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到了今天成了不朽經典,今人要學 會拿來主義,很好的繼承,以節約時間,少走彎路。
取法乎上,方得其中。一卷《蘭亭序》,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當代一些成就很大並負有盛名的書家,也都臨習不輟,甚至終生堅持不懈,吸取營養,寫出新意,那何況我們呢?
看法膚淺,敬請書友雅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5b0004574ae6c467d3\

藍天雲一朵


硬筆書法有所不同。其實硬筆書法也講究臨摹,道理和毛筆一個樣,不同之處在於硬筆作為當今實用書寫工具,受眾極廣,而且大都具有書寫的技能基礎,因此即便臨摹也是先從硬筆字帖開始,而非古人的碑帖。實際上,純粹只為了把字寫好看的,不必臨碑帖;如果是要當成藝術長期學習研究的,最終還是要學習古人。軟筆硬筆雖有差別,但書理略同,硬筆的歷史還太年輕太單薄,需要從厚重的毛筆書法中找靈感、找方法。

對於毛筆來說,從這些碑帖入手,就是“取法乎上”。這不是厚古博今、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今人只代表當今的數個時代,即便是今天的一流書法家,放在兩千年書法歷史中,也會黯然失色泯乎眾矣。即便不考慮古人的文化氛圍差異、人文修養差別,按概率也比不過古人啊。因此,學古人碑帖是書法學養千古不易的正道,對初學者來說,更是正確的選擇。

抱庸淺談。圖為抱庸習作。


抱庸詩書


很榮幸收到您的問題邀請! 針對於“學習書法時,為什麼要從古人的碑帖開始?”這個問題,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回答:

一、書法學習從追隨前人開始

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們都知道,書法問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探討書法時,先問師承。師二王?師顏柳?師蘇黃?師趙董?……“師法前人”成為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

每一個人書法學習開始時,都會找一本字貼或碑文進行模仿和聯繫。崇仰古風、追尋古風是在書法學習中的規矩和方法。我們每個人對書法的理解和走向,都是從追隨前人開始。

如果有一個人在開始學習書法時,不師古碑古帖,從他的墨跡中看不出任何師從跡象,而是就憑藉自己的感覺和想像來聯繫,也許字寫的不算難看,但在書法這條路上不是越走越窄,就是走向歧途。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書法

書法學習,就像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如果沒有航標,此時想要不走彎路是不可能的。荀子就認為,人是善於藉助外物的,一個人登上高處,他就可以望遠;一個人登高而呼,他的聲響就會進入更為廣大的空間。

古代書法家們已經如煙雲飛散,但他們留下來的作品卻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個性和審美見解;尤其是不同的技巧,在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各逞其能,妙不可言。

當一個人在學習書法之初,以古為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學的內容盡為精粹,有幸接受這樣的引導,不但縮短了自己摸索的過程和時間,而且,學習書法之路就像走在一條通衢大道上。


三、書法學習脫離不五種書體

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和變化,使書法已經變得十分恆穩,任何一種新變都脫離不了楷、行、草、隸、篆這五種書體。

今天的人們,比古人更熱衷於創新,無論你是想在書法的風格空間上變化,還是書法的創新形式的提升,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足夠認真和真誠的研磨古人,品咂古法。

一個當代書家的背後,站著許多的古代書家,在古代書家的引導下,許多虛妄、浮華得以摒棄。 做為一個書法的學習者和傳承者,我們首先必須要有認同感,對古人的碑帖進行摹寫、臨寫,力求點畫純正如帖,之後,才能談及創新。

好了,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裡,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趙明創作室


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臨、堅持臨、長期臨。

“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文徵明此幅行書作品,就“六法”展開論述, “六法”指:“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對於書法學習,臨習古人經典法帖是唯一的路徑或者說是最好的選擇,只有從古人字帖中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有句話說嗎?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參考別人成功的經驗嗎?

對於學習書法,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1、 堅決不當不臨古不學帖的自由家

學習書法,若不臨古帖,那寫出的字將是自由體、江湖體,是俗不可耐的,沒有的雅緻味道和觀賞性。歷史上的書家就好比山之高峰,是經過漫長曆史檢驗了的,何不以他們為標杆、取法經典呢?古代的書法名家們學習書法,也是先師法古人,之後再 在古人的基礎上獨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2、堅決不當不學理論而傻練的蠻幹家

書法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它不僅要求學書者長期有效的艱苦練習,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學養水平,一件成功的書法作品,書寫者通過作品反映出的學識素養也是感染讀者重要的因素。中國曆代書家都主張"字內功夫,字外求”,理論不明,實踐不靈,適當的理論學習能讓我們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事倍功半。

3、堅決不當不安心不靜心的速成家

掌握書法技法,需要不斷地練習,掌握了不同的技法之後,還需要不斷地練習,能夠熟練運用之後,才能進行創作,才能算學會了書法。非一朝一夕之功。學習書法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需要正確的心態,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堅決摒棄那些招搖過市的速成班。

可以說,學書法的唯捷徑就是臨帖、臨帖、再臨帖。

以上圖片是我個人學習書法一年時間的經歷


俊文書法


學習書法必須臨帖,臨帖必須要選古代先賢的經典名碑帖。要明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選帖很重要,千萬不要急功近利,最忌選那些當今的所謂“國展精英”,“蘭亭獎得主”的以獲取名利為主的、於傳統書法相勃的東西。如果目的是弄個會員證那就另當別論了。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人,只有選擇古代名帖反覆臨讀,因為那些經典名帖已經得到了驗證。是通過大浪淘沙留下的精華。唯有此路,別無選擇!











於明暉書苑


我們學書法,一般都要經過兩個過程,入帖和出帖。所謂的入帖就是臨古帖,而且必須是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書法精品,臨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筆法,提按使轉的配合。這個階段臨帖越像越好,不僅僅是追求形狀相似,更應該追求一種精神氣息的像。

入帖一方面學習筆法,另一方面,我們還在臨帖的過程中習的古帖的筆意。經過一定時間的臨摹訓練後,掌握並鞏固筆法,也形成自己一定的審美,到有一天可以出帖了,放手自己寫了,就可以信手揮毫,而又在法度之內。









書法小馮


首先說,古人的碑帖並非全部都是好的,比如北齊的一些碑刻(不算那些著名摩崖石刻),還有歷代的一些花體書法,缺乏書寫性、文化底蘊、傳承脈絡的,不應該成為今天還有很多人沾沾自喜的鑑藏和臨摹對象,除非碑文所記有考據的價值。

但大部分已經被歷代所公認的優秀經典作品,比如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李邕等,他們是後來許多書法家學習的源頭,從後輩書家入手,往往不知道還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精華。就算從顏真卿、歐陽詢、馮承素、孫過庭等人入手,不看二王法帖,也不可能知道唐代這些書家的技法淵源。

古語有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學晉得唐,學唐最多得宋。藝術一方面要紮根傳統,方能有法度,為人們所接受;另一方面還要創新,只有通過取法的比較,才能看出有多少創新之處可以借鑑。從歷史上看,真正有創新的大書家也就那幾個,就算趙孟頫學古之深,書體其實與李邕《法華寺碑》很相似。不向前代追溯,則只會坐井觀天。

另外,從今人入手也並非一定不可,比如一開始王羲之入手,寫一段時間會感覺到抓不到什麼,就可能退而學唐宋,再不行就學明清。那同樣道理,學明清也感覺困難,學學今人有所不妥呢?現在學于右任的人還挺多的呢。但是學劉炳森、田英章這種規律性太強、變化太少的就另當別論了。




蟻重遠書畫館


第一,刻碑上的字雖是照著書家的原稿拓印上去再刻的,但是已經加入刻碑者自己的因素,這裡面融入了刻碑者自己對書法的一些理解。雖然很多刻碑者是力求完完整整地反映書家的原字的,但是手寫和碑刻在工具上的差別是無法忽視的,刻刀的鋒比較銳利,所以往往刻碑上的露鋒筆畫或者方筆會比較多,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在臨習時也應加以注意。

第二,手帖的字,基本都是書家的原稿,而且能保存至今,經過歲月的淘洗,往往都是精品。直接讀手帖,往往更能夠感受到書家當時的情志,也更方便觀察到筆畫細微的變化。

第三,碑和帖可以結合著臨,一是因為往往手帖的內容會比較少,往往都是手札或者書信,而碑刻上的內容往往都比較多,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借鑑;二是碑刻常常樸拙,手帖常常更細膩,二者結合臨習,筆下生出的字往往俊逸又不失力量,如君子謙謙,剛柔並濟。

其次,為何一定要讀碑帖?能夠流傳至今的碑帖,無不是經過歷史和群眾檢驗過的,是值得仔細挖掘的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寶藏。臨習碑帖,能夠體會古人筆法,能夠學習古人結字,更能夠在臨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體會書家個人的情志和精神品質。

總之,臨習碑帖是書法學習的必修課,碑帖是最好的老師!





穆若淸風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說題主的問題並不是很嚴謹。學習書法,是應該從古碑帖開始臨摹和學習,但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並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適合我們學習的,也並不是所有古碑帖都是最優秀的。

所以應該這麼說,學習書法,我們應該從優秀的古碑,開始臨摹和學習。

那麼,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秀文明的國家,內蘊豐厚,博大精深。書法,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之一,更是浩如煙海,絢麗多姿。從古至今,也是大浪淘沙,鋒芒盡展。“二王”、“楷書四大家”、“宋四家”……不勝枚舉,這些得到歷代書法肯定、承認、推崇甚至是膜拜的頂級書家,無疑是我們今人學習書的的不二選擇。

至於為什麼不建議從當今書家的範本去學習,一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是學習古碑帖受益者;二是他們的書法成就雖然我們現在看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不乏有爭議之聲,像郭沫若、康生、尉天池、舒同……即便是這些當代頂級書法大家,也沒有哪一個人能擺脫這些雜音,他仍需要時間的沉澱和藝術的進一步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