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複雜卻也不復雜。

說複雜是因為人心複雜,世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的性格、愛好、觀念、想法等等都是不同的。

而說不復雜也恰恰是因為人心的複雜,人心的複雜造就了包羅萬象的人際關係,沒有了死板的相處標準,也就沒有什麼可複雜的了。

所以,想要掌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千萬不能死板和教條。

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比如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系統性社交課程,各種理論一大堆,聽起來很有道理。

但聽歸聽,下課之後就全亂了,根本用不上,這就是犯了教條的毛病。

講的太細,回到生活中對不上號,自然就不會用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老祖宗要智慧的多。

老祖宗講究微言大義,什麼叫微言大義?

就是施教的時候往往就說簡簡單單幾個字、幾句話,具體怎麼做?不說。

結果往往聽得弟子們是一頭霧水。

但是沒有關係,人們往往越是不明白的事就越是愛琢磨,愛去品味道。

品著品著老師的意思明白了,該怎麼做心裡也就有數了。

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經談過跟領導相處的道理:“事君數,斯辱矣。”

身為臣子如果總是對君王有各種希望和要求,總是不斷諫言,那麼結果往往是自取其辱,甚至小命都要丟掉了。

這句話乍一看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封建社會君王就是天,說錯話丟了性命太正常不過了。

但如果仔細去品,很多人與人相處的道理就出來了。

比如我們當代社會,很多人總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思想有才幹,雖然身處基層卻總是操高層的心,總是想摻和領導的事,結果呢?

多半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斯辱矣。

那麼人該怎麼跟領導相處呢?是要講究方式和時機的。

這一點諸葛亮做的最到位,說起諸葛亮人們普遍都覺得他就是個神,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而且需要劉備三顧茅廬去請。

但這都來自小說的渲染,瞭解一下諸葛亮就知道了,他可沒有安心隱居當一個農夫。

首先諸葛亮的才華是沒得說,他的兩個兄弟諸葛瑾和諸葛誕又分別在東吳和曹魏擔任大將軍。

可以說諸葛亮有著很強的人脈關係和天下大勢的一手情報。

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這個時候換做一般人早就去毛遂自薦了,但諸葛亮卻沒有,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諸葛亮親自跑去找劉備討官,這就是自降身價,就算諸葛亮有驚世的才能,劉備心裡也會有所顧慮,必定不敢直接重用,而且劉備那兩個兄弟搞不好要找事情。

所以諸葛亮不急著出山,名聲放出去,自己躲在茅廬中默默搞了一個《隆中對》等著。

等劉備三顧茅廬展現出誠意之後,一下把《隆中對》拿出來,給劉備一個大驚喜,順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而且還順勢下坡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由此一來便把劉備吃的死死的了,之後在蜀國也可以安穩立足了。

這就是諸葛亮“事君”的智慧,這種跟領導相處“貴而不數”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而之後子路又談了跟朋友的相處之道:“朋友數,斯疏矣。”

跟朋友相處也是一樣,如果整日混在一起,那麼時間久了肯定也會變得疏遠。

正所謂“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老虎混熟了可以靠近,人如果混的太熟了,反而就難以親近了。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根彈簧,離的太近就好比壓縮彈簧,是會產生排斥力的。

因為“熟不知禮”,朋友混在一起久了,太熟悉了,做事容易忽略了最起碼的禮數,言語隨便,口無遮攔。

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這樣很容易無意中傷害對方,慢慢也就產生了隔閡和間隙。

所以真正關係好的朋友絕不是整日混在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酒肉朋友有酒有肉,感情中總是一股酒肉的腥味,酒肉雖然吃起來過癮,但吃多了是要傷身體的。

真正的朋友往往非常平淡,平平常常,但是有真情誼,遇到困難了,他是真的靠得住。

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沒有味道,沒有味道才是朋友間最好的味道,乾淨、純粹。

推而廣之,家人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就拿夫妻來說吧。

我們古人用一個成語來形容最為完美的夫妻關係,叫做“相敬如賓”,意思就是告誡夫妻要互相去敬對方。

相處之道:虎親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乍一聽可能感覺很奇怪,夫妻本就是彼此最為親近的人,但為什麼還要敬呢?

但仔細品來,這個“敬”字恰恰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

正如成語所說,什麼樣的關係才需要敬?

是賓客。

為什麼我們對待賓客要敬,因為我們跟賓客不夠親近。

夫妻雙方往往太過於親密,太過於親密是遲早要生出矛盾的。

所以需要用“敬”來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距離合理了心態往往才能平衡,心態平衡了感情也就穩定了。

所以夫妻或者是情侶之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沉迷於愛情的甜蜜中,整日慼慼我我,膩乎在一起。

因為膩著膩著,就該開始相互找茬了,用現代的詞彙來講叫做:作。

在任何一段穩定的愛情中,雙方都註定擁有著自己獨立的生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這就是相敬如賓的道理。

所以,人與人相處要把握好距離,親近而不親密,平淡而不疏遠。

把握住這中和的道理,人與人相處的道理也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