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開竅於目”,“開竅於”是啥意思?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一葉一照見


這是中醫學藏象理論中的觀點,五臟五體五官五液五志相互對應,如此把人體聯結為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耳及二陰。”“開竅於”就是與某處相通的意思,臟腑藏於體內不可見,五官分佈體表觀察可得。臟腑與五官相通而形成各自的系統。肝開竅於目,即目與肝相通,目為肝之竅,通過觀察目的情況變化可反應肝的功能。例如目赤紅腫,考慮肝火上炎。目屬於肝系統的組成之一。


醫生迎春


肺開竅與鼻,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開竅於二陰,肝則開竅於目。

所謂“竅”,即是指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開竅,就是說某個內臟,通過某一竅,與外界相通,而此竅的表現,也就作為此髒最直觀的表現。

《靈樞.脈度篇》裡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實際上,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血脈的傳送,都上注於目。但內在聯繫最大的,主要是肝經。

肝主血海,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肝的經絡上聯於目系,目之所以能發揮視覺能力,有賴於肝經氣血的濡養。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表現在目的病變上。如肝血不足者,則精氣虧損,目失所養,則出現兩日干澀,肝血不足,則出現夜盲或視物不清,肝火上炎,可見目赤生翳;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可出現頭目舷暈,肝風內動,可見目斜視、兩日上吊等:因此,肝開竅於目這一理論,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素問.五臟生成篇》裡也說,“肝受血而能視”,也就是視力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關,如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乾澀,視力減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見目赤多淚。不少眼病多被認為和肝有關,而從治肝入手,故有“肝開竅於目”之說。


純鈞LHGR


五官分屬於五臟,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肝有兩葉,眼睛有兩個,從中醫角度講眼疾與肝功能失調有關,腎有兩個,耳朵就有兩個,脾有一個,口就有一個,一個肺就有一個鼻子,肺有兩葉,鼻子有兩個鼻孔,心臟有一個,舌頭就有一個。一天24小時,一年24節氣,一年365天,人身上365個傳統穴位,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二十四節氣,人脊椎24節(頸椎七節,胸椎12節,腰椎五節),人五個手指腹有螺紋相當於小宇宙,人是一小天地,是一臺精密的奧秒儀器。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上竅為頭之眼、耳、口、鼻七竅。

這七竅的功能是處理無實形體的信息,即聲、光、味、氣,這與內經的五色五音五味……是相應的。

從現代科學來看這都是“波”。七竅是大腦外露器官,信號處理器。

所以“頭為請陽之會”。是高級組織,一切能量來源也是特供的。

眼球對供血的精微要求很高,肝臟對血液的處理純度會對眼睛影響很大。從眼晴能反映出肝臟的情況。

所以“肝開竅於目”。


古書今讀



杏林回春21


中醫的基礎理論有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等理論。按照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人體的五臟和五竅分別為:肝、心、脾、肺、腎和目、舌、口、鼻、耳。所以根據五行的理論,中醫有“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就是根據五行中肝和目均屬於木的理論,同氣相求;同時就肝臟的功能來說,肝藏血,而眼睛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潤;另外肝經的經絡循行於眼睛,眼睛是肝經的末梢,肝血通過肝經將血運輸到眼睛,“目得血而能視”,所以眼睛的狀態也可以反映肝臟的功能狀態。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你鼻不通氣了!是堵塞!固叫不開鼻竅!!!!五藏六腑堵了!肝竅堵了,成天目昏,兩脅隱痛!臉似豬肝,無潤色!肝竅不通!運行不暢!長久不好!大病來臨!!!


尋道底呢


就是說人的五贜有一個和天地溝通的位置,叫做竅。因為人的五贜是從天地化生而來。在天為像,在地成形。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其實是一氣在不同位置的表現。也就是肝和天地溝通的地方是眼睛。人們通過眼睛也能知道肝的變化。例如肝病眼睛會發黃。視力會衰退。因為《難經》認為肝主色,在心為赤,在脾為黃,在肺為白,在腎為黑,自在為青。


含有無意義的字母


“開”者,打開,或貫通;“竅”者,孔也,或門戶;“於”者,在也。所以“肝開竅於目”可以解釋為打開或貫通肝臟與外界聯繫的孔竅或門戶在眼睛。既然是門戶,肝臟的一些問題自然也能通過眼睛反映出來。


大千淘淘客


"開竅"的意思是:窟窿,竅門,通順,事物的關鍵,訣竅等。中醫之"肝開竅於目",目是肝的反應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