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後窪原始村落遺址,位於遼寧省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後窪村民組的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由中部開始向北分成兩部分,形如“人”字。後窪遺址南距黃海岸16公里,北500米處是一條古河道,現已闢為灌渠,南1.5公里有石龍線公路東西通過,東400米有一條村道南北通過。遺址屬北溫帶溼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受黃海影響,具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這裡自然條件優越,適合古人居住。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1981年,東溝縣考古隊下去進行考古作業,來到了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後窪小隊。 聽當地人反映,後窪的果園裡常能挖出大量的陶片,並不時發現陶罐之類的東西。考古隊員立刻趕到那裡,初步考察後確認,這裡是一座新石器遺址。1984年,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遼寧省博物館、丹東市文化局、東溝縣文化局三家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先後兩次對後窪遺址進行挖掘。

後窪共分四個文化層面,分別為耕土層、黑土層、黑褐土和黃灰土層,前三層為上層,居今5000餘年,下層距今6000年至7000年。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隨著一件件文物出土,震驚了考古界。

1987年5月1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同時刊登了新華社記者卜昭文、王輔捷的文章。《人民日報》的標題是《丹東後窪遺址掘出6000年前藝術石雕陶塑·原始圖騰和人形陶像令人驚異》,而《光明日報》在頭版幾乎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標題為《遼寧考古工作者繼遼西女神廟後又有重大發現·後窪遺址出土40多件原始圖騰石雕和人形陶像》,並配發了6幅石雕陶塑照片。這是我國通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第一次向全世界公佈丹東後窪遺址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光明日報》的文章中,對後窪遺址這樣寫道:“後窪遺址的發現,在國內考古界、美術界引起很大轟動。許多專家不但對出土的珍貴文物給予極高的評價,而且認為,這次發現再次證明,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文明的發祥地是多元的。後窪文化同中原文化、遼河流域文化等,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共同組成部分。”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1987年第三十七期《嘹望》週刊又發表了卜昭文、王輔捷的系列文章《六千年的圖騰文化·山海關外訪古之三》,更全面、翔實地記載了丹東後窪遺址的一些情況。

經過多年發掘,後窪遺址共整理出18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房址43座,灰坑20個,生產工具1600件,復原陶器400件。在發掘出土的文物中,有壺、碗、杯、石磨盤和滑石雕刻的動物等農業生產工具、生活陶器、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製作水平較高的是生活用陶、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裝飾藝術品中的滑石雕刻是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藝術精品,其中的虎、豬、狗、雞、鵝、鷹、蟬、鳥、昆蟲、魚等動物造型,單純而生動。能在一處遺址中出土數量如此之多,形態各異的史前雕塑藝術品,這在我國的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一發現,不僅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了解6000年前社會意識形態及中國的文化傳統都有重大意義。如此眾多的雕塑藝術品,也表明了6000年前的丹東後窪文化已達到了一定的發展程度。 一時之間,後窪遺址的出土文物及其考古價值在業界引起熱議。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其中一件屈身、闊口、大眼、有角的龍,為已知最早的石雕龍的形象,中國龍文化學者、清華大學教授胡照華稱“這是我國最早的石雕龍形象,透露了中華文明發祥的肇創開端,舉世罕見。”滑石雕刻的蝗蟲被中國農業數字博物館收藏。說明處於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先民們已經過上定居生活,而石磨盤的發現說明當時農業成為他們的主要經濟生活來源。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石雕中有一件虎頭紋圖像,被認為是一件人獸合一的圖騰佩飾,是祖先神,戴在項上起保護作用。”在接受當時的媒體採訪時,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曹振峰說,“這件石雕具有原始虎頭紋的特徵。原始文化虎頭紋圖騰最早出現在西部,浙江良渚文化最近剛發現5000年前的虎,內蒙古又有4000年前的彩陶虎,先商文化鄭州二里頭夏文化也發現了玉器虎頭紋樣,這些都是最早的了,但沒有料到,丹東後窪遺址會出現更早的6000年前的虎紋樣。石雕中還有最早的龍,說明丹東地區在6000年前就出現‘龍虎文化’了。”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遺存發現房址14處,也多半地穴式,其中大房址為方形,小房址為圓形。大房址長8米,寬6米,以生土為壁,室內較平,中間有柱洞4個,門向南;小房址長3—4米,室內柱洞較多,門向南,有一步臺階,每座房址靠進門處均有方形石砌灶址,灶面遺有一層黑色燒土層,房址內靠近四周牆壁有陶罐和陶壺等器物。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出土文物主要是各種石、陶質的網墜、石球、石鏃及大量漁具,房址分佈較分散,說明當時後窪周圍有水,便於捕撈,也說明當時人們主要的生活來源以漁獵經濟為主。後窪遺址上層文化的陶器製作和手工工具以及裝飾藝術品不如下層文化發達,但仍可作為遼東半島黃海沿岸新發現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後窪遺址的上層文化不僅是陶器類型,還是陶器上紋飾,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為研究遼東地區原始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這些出土文物告訴世人——

●“石雕始龍”的出土,使遼東成為“龍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虎、豬、鳥等滑石雕塑品的大量出土,展示了遼東祖先的豐富圖騰文化;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刻木為舟”,開闢人類漂洋過海、走向世界的東方原始通道;

石磨盤、石磨棒,至今映顯農業、採集業豐收的喜悅;

陶瓷的象形文化,是遼東祖先的智商存證;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可佩戴的動物雕刻飾品,標誌巫術和原始宗教的起源;

後窪遺址發掘出建築白灰,把考古界認定白灰源於4500年前的起始線,又向前推進了約2000年;

1993年10月,在後窪遺址出土了吹奏樂器陶壎並由今人吹響,使今人依然能聽到來自遠古祖先創造的和諧之音。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後窪遺址作為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說明遼寧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可分成三個文化區域,即遼東半島文化區、瀋陽文化區和遼西文化區。它們是三個不同的文化系統。既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又互有聯繫。

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文明的發祥地是多元的。後窪文化同中原文化、遼河流域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共同組成部分。對研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遠東地區原始社會的文化關係和我國原始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文化的發展,早期海上交通、地理、氣候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料。有關專家認為,後窪出土的動物形、人形和人獸合一形的石雕、陶塑藝術品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圖騰和人形陶像。這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圖騰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來至遼東的遠古文明,丹東後窪遺址—東北的歷史發展簡述(六)

如果您喜歡瞭解更多的東北歷史,請關注,願與君共同探討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