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號脈準嗎?中醫號脈看病到底準不準?

楊金龍33


中醫號脈總的來說是比較準的,只要這個中醫的水平過的去,號出來的脈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中醫脈象在中醫診斷裡面是比較初級的水平,中醫都能學會的診斷方法。

那中醫又分為望、聞、問、切四個診斷方法,號脈又叫做切脈

那我來詳細和你解釋下中醫號脈的種類。

一:四季正常脈象

  1. 春天:凡春天的脈象都有點偏弦,號脈號到弦脈是正常的脈象。

  2. 夏天:凡夏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洪,號脈號到洪脈是正常的脈象。

  3. 秋天:凡秋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浮,號脈號到浮脈是正常的脈象。

  4. 冬天:凡冬天的脈象都有點偏沉,號脈號到沉脈是正常的脈象。

二:平常人正常脈象

脈象摸上去是很柔和的,有胃氣,一息四次,不快也不慢,不浮也不沉。

三:李時珍總結的二十七脈象

李時珍的頻湖脈決總共總結了二十七種脈象,如果細說的話,篇幅不夠,在這裡簡單的介紹下。

  1. 浮脈、散脈、濡脈、芤脈、洪脈、革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浮脈的話主表證,散脈的話主腎氣衰退,濡脈的話代表溼氣重。

  2. 沉脈、牢脈、弱脈、伏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沉脈代表的是裡證,弱脈的話代表陽氣衰敗了,要感覺補充陽氣。

  3. 遲脈、結脈、代脈、緩脈、澀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遲脈代表的是寒證,結脈代表體內有淤積,代脈代表臟腑功能衰退。

  4. 數脈、疾脈、促脈、滑脈、緊脈、動脈;號脈號到這幾個脈象的話,數脈代表的是熱證,滑脈代表的是痰(孕婦也會有滑脈,又叫喜脈)注意注意,緩脈也算是正常脈象的一種。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號脈到底準不準的解答,一些常見的脈象對應病症已經列舉出來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健康活到一百歲


西醫看病準嗎?20天之前朋友因為吃的不對胃上吐下瀉家人害怕120拉到醫院,做完心電圖告訴家人趕緊心臟搭橋,家屬說本來胃不好怎麼心臟搭橋呢?把醫生給我叫過來,結果醫生來了也沒想到家屬還懂醫學知識,說必須搭橋吧,後來患者堅持跟醫生理論,把心電圖拿出來跟醫生講,結果醫生沒活可說,說他們醫院的儀器壞了,你說這醫院和醫生還有護士缺不缺德?如果一點醫學知識不懂的醫生就給搭橋了,我認識一個做保健品的董事長,認識醫院裡的院長主任,五年前他說我唱著歌跳著舞進醫院,被醫生給忽悠搭了5個支架花25萬,現在徹底跟他那朋友翻臉了,所以不要問中醫準不準,說中醫不準的可能就是跟丁香有關係!


838433714567


在中醫中,沒有《號脈》一詞,不知道是有意或無意的串改。確切的說是【候脈】,候是等的意思,天氣不可測,可以候,這是候脈的來歷。《號脈》是什麼意思啊?對號入座嗎?。

在脈診中、有候脈與切脈兩種,【把脈】是百姓的俗語,一字之差可以誤導讀者。

候脈是中醫四診之一,入中醫門必須要精通的技術!這種技術需要天德的悟性和天生對脈象的敏感,才能入實戰應用。中醫的難點是辨症理論與脈診的聯繫,大部分沒有聯繫上,都只是停留在滔滔不絕的理論中,真是讓他診脈,卻脈診卻是了了,不摸四至,不能脈診斷病,在中醫行醫中,就是診斷與治療兩個方面,如果不能診斷,又不能治療,辨症理論再高,也是白搭一隻蠟,



無名1898146086933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可以點擊關注杏林初修,每天會有精彩中醫文章。

很多患者一來看病,上來什麼都不說直接伸手讓你把脈,一問她什麼症狀,便不語,示意大夫從脈診自己診斷。開玩笑說,這樣的患者可能是電視劇看多了,中醫裡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單憑藉脈診無法斷定疾病,僅以脈診斷病,這隻會誤醫誤己。古人更是總結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工。可見望聞問切是有一定的順序,古代扁鵲見蔡桓公,一望診就知道蔡桓公疾病所在,可謂水平極高,而這之後,大夫都是先通過望診、聞診(聲音、咳嗽)、問診、切診的順序來診斷疾病的,可見切脈是四診的最後一步重要環節。而現代中醫診斷疾病,望診幾乎失傳,古代通過相面可以診斷出疾病並非虛言,山、醫、相、命、卜統稱玄學五術,本來就是一家,可惜現代中醫只學習醫,並不涉獵相、命之學。

其實古人對患者只伸手切脈的現象早有論述,《齊氏醫案》中:"病家恆有伸手求診,以試醫為能事,而醫家亦不以問為高,自矜能手者,皆自欺欺人伎倆,非本醫學正宗"“ 至於有疾,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後診視,使醫者瞭然,知厥疾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當然脈診很重要,他是診病的重要參考,但絕不是唯一憑證,還要通過其他三診來輔助診斷。現代有的中醫大夫說脈診能包診百病,乃是自欺欺人之說,當然結節、結石等可以通過訓練把脈出來,但有一些症狀無論是何方神聖也摸不出來。試舉《明齋小識》一例如下:

清代有一個婦女,偶爾發作寒熱,邀請醫生診治,一位醫生說是風寒,用解表散寒的藥物,結果沒治療好,換了一個醫生,說是中風,按中風治療,也沒治好,過了四五個月四肢和肚子開始變大,又請一位醫生說是水腫,利水消腫後水腫也不見消。最後幾乎所有城裡的大夫都看過了,誰也沒治個明白,又過了一些時間,這婦女夜間突然腹痛劇烈,到晚上竟然生下來一個男孩,諸位醫生才明白,這“水腫”啊,原來是患者懷孕了

測查是否懷孕可以說是脈診最擅長的事情了,結果各位醫生輪番上陣,卻都栽在這脈診上,一個都沒把出來是懷孕之脈,所以清代陳修園說:據脈定症,是欺人之說!——《醫醫偶錄》

現代有些中醫大夫號稱可以通過把脈脈出萎縮性胃炎、結腸炎、腎小球腎炎、心肌梗塞等,實屬可笑,以中醫手段診斷出的卻是西醫病名,竟然比各種西醫檢測儀器還要好使,那還何必做各種檢測,直接伸手就省了大筆檢測費用了。單純通過脈診診病會有偏差,還要通過其他三診,望、聞、問綜合來判斷一個人的病情,這樣才能做到四診合參,使患者的病情完整的呈現出來,這樣有利於醫生的辯證。



杏林初修


中醫號脈看病到底準不準?答案是非常準。但有三個內容需要了解,否則理解不了,玩不開又找不到,再真的也會被訛成假的。

首先是“脈”與“號脈”。人體最基本的生命信息於中醫學是“氣”和“血”。脈是人體諸經氣血多寡和運作形態最根本的反應。而號脈就是直接讀取生命信息,都直接讀取了,哪有不準的道理?

其次是“病”。在中醫學裡,“病”是諸經氣血出了問題——或多或寡、或卑或亢、運作或受阻或竭耗、或離經或克辱。所以,號脈看病就只看中醫在乎的問題,而不是病名或指標。

最後是醫生。號脈看病絕對準,可施診的人水平如何就很難說了。中醫學立足於無行且深不見底,能修到本真層面且造詣高深的醫生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不要見到中醫都追求“一伸手、全搞定”,要知道還有個診斷方式叫“辨證論治”。

望、聞、問、切——通過諸外反推諸裡,同樣能達到了解人體內氣血情況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切”是經驗層面的,主要是通過大小、浮沉、強弱、疾緩等脈形脈象做分析,屬於脈診的經驗層面,為入門階段。之所以特別提出來,是為了避免讀者因為用過中醫藥不行就覺得是中醫學不行,哪怕人家給你把過脈。要知道,脈診的經驗層面就和其它三診一樣,都是理論反推,解決不太複雜的情況沒問題,遇到太複雜的難免尺有所短。

因為中醫理論高於物質層面,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無法企及,對診斷和運用壓根參與不進來。所以給“眼見為實”的外行帶來“脫離認知和把握”的不安全感,以至於令中醫備受爭議,而脈診更是爭議中的大爭議。

對此想說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哪種手段可以衡量一切,因為不是所有存在都是一板一眼。“眼見為實”可以是客觀的看到,還可以是主觀的體驗,對於醫學而言,好不好得療效說了算。不要因為搞不懂和不會用就否定任何東西,這樣顯得幼稚無知和狂妄自大;也不要隨便高贊未長見識或未曾掌握的事物,盲目追捧不但不是添磚加瓦,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


宴春秋


單純切脈,能知道對方身體狀況的60~70%,這是可以的。

一、但為什麼說不準對方明確有的症狀呢?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五臟六腑的功能主管,比如說肝血虛,它會導致很多症狀出現。脾虛、腎虛等等,雖然他們臟腑的功能下降,但是表現在每個人的身上的症狀並不是完全統一。

二、所以在切脈之前,“望聞問”這三項要結合在一起,切脈的主要的功能是在於哪裡?是在於說此人的脈證是否會相符?

三、真正會把脈的人,一定會懂得對方他的氣血運行以及五臟六腑的功能是否有下降,可能會導致什麼症狀的變化,這是絕對可以知道的。

四、至於到具體判斷他的症狀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就不好講。中醫生診治,必須要“四診合參”才能完全瞭解對方的症狀,才敢下正確判斷。而不是單純從切脈,來知道他的什麼病症,這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五、但是具體說到這個人的心臟有沒有毛病?是否有懷孕?是否處在月經期?身體目前是否處在疲勞期?他的氣血運行是怎麼樣?他的五臟六腑的功能是怎麼樣?這些是通過把脈完全是可以知道的。

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筆者依然建議如果要幫助對方調理,中醫的四診合參一定要介入。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為了對方的身體負責。


岐黃傳承—龍籽江


中醫號脈準嗎?中醫有28種的脈象,但以浮沉遲數大小分成六大類。比如浮脈中有六種浮脈不同脈象,但共同點脈都是浮。要說準,都能摸出浮。怎麼浮,各人體會會有差異。但這六大類的脈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其二,因心主血(血管),肺主氣,朝百脈,所以切脈能知道人體氣血盛衰。有這兩種共同點,切出的脈大致相似。比如脈弦細,脈浮細。再結合四診情況,如果頭眩暈,胸悶,夜臥難眠,手指麻木,流涎水,舌苔黃,可診斷為肝風上亢,有中風跡象,用天麻鉤藤欽加減處方。如果咳嗽,咽喉乾燥,少痰,舌薄白,可診斷為風熱咳嗽,用桑菊飲加減,這叫脈證合參,但有時舍脈從證。因為中醫是辨"證"施治,"證"是主要的。


張興祥6


切脈究竟準不準呢?

在中醫裡講究對症下藥,脈有時候並不算一個症狀,就我而言,只有當出現搞不準的症狀都時候,才用來確定一下,完全用切脈不管其它確定病情還是有點困難。

比如頭有些暈,有些想嘔吐,就這麼點症狀,還是口述的,很多病症都會有,咋辦?摸脈吧。

如果摸出了浮脈,感冒了;如果摸出了沉脈,餓的(當然不一定是餓的,打比方,不想展開說)。

切脈大致就是這樣,至於浮脈沉脈是怎麼回事,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免得有湊字數的嫌疑,我想我說明白了。


觀上靈雲


中醫斷症單憑切脈是不可能準確,能夠準確斷症必須具備,問,問病情,看,看氣色。看舌質,舌苔,優為重。聞氣味。兼之切脈。採用八綱辯證法,結合六經,三焦,綜合辯證,方能無誤。現代科技發迖,有部分難斷之症,兼用參考撿驗報告,更能有助於精確判斷病症。醫學診斷不能馬虎,不能自以為是。要實事求是,更不能盲目猜測。如果只憑號脈便能斷症不切實際。舌質,舌苔是診斷陰陽虛實重要的依據。也是判斷病症輕重之依據。醫者也同樣是人,不是神,不可能超乎非常。辯證施治主要目的,是要分清是外邪入侵,還是自身陰陽失調。是細菌病毒感染,還是自身功能紊亂。有的放矢,方能有効施治。雖然中醫診斷還存在片面性,經驗型,但是有一部分疾病,有特定的症狀表現,中醫師可以根據經驗,很快斷症,第一時間施治,給病人贏得寶貴時間,治病如救火,錯過時間會造成病症深入惡化,這是治病効果關鍵所在。如果需經過層層檢查,關關化驗,拖延施治時間,對於病人來說,是莫大的悲哀,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便有可能迴天無術。因此有些事需要實事求是,客觀看待。中醫藥有治療疾病優點,具廣譜性,從抗菌消炎,至調節身體素質,都具有比較廣泛應用,具有全科理療功能。因此能有利於病症全面治療。不會如西藥靶向治療,單一,並且副作用較多。因此中醫藥治療疾病優於西藥。

社會議論太多太雜,至於就醫,隨意便好,選擇中醫西醫,樂意便好。


無憂草2775


這個把脈是真的有學問,我從9歲跟著爺爺,父親學把脈採藥,今年虛歲42,感覺把脈才剛剛入門。目前只能初步判斷五臟六腑患病的基本情況。臨床上,很多病人直接叫你把脈,幸好都能說出來一部分情況。中醫的確太深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