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官,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賞,是什麼情況?

第二層皮


題主所言極為不妥當,這位大官並沒有被當做猴子供人觀賞,在清末鴉片戰爭中,確實有一位清代的一品大員被英國人俘虜,其人叫做葉名琛,他是大清朝的封疆大吏,曾擔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其人家境殷實,自幼聰慧異常,在少年之時便可以吟詩作對,被本地人稱之為神童,在科舉考試中,他屢屢中第,在其十八歲之時,便成為了貢生,要知道對於其他的貢生,那可都是三十多歲才可能考中的,而且他在二十六之時,竟然高中了進士,從而得到了皇帝的青睞,他也是清末比較受重用的漢族大臣之一。

在1858年1月5日,作為指揮官的葉名琛不幸被英軍俘虜,最開始對於這樣的高級別官員,英國人由於其影響力,還是將其待以上賓的,無論從飲食,禮節等都是好生招待,隨後擔心其部下對其營救,把他安置在了英艦“無畏號”上,對於他的身份,英軍認為他是一個極好的價碼,可以用其要挾清政府給予更好的交歡條件,所以後來,英國人為了防止不測,又把葉名琛送到了印度加爾各答。


在這裡,葉名琛也沒有丟了中國人的臉,他始終以一種高姿態正襟危坐,眼神中透出蔑視英國鬼子的神情,而且,他還堅持不吃英國給的飯菜,只吃自己從家鄉帶來的中國食物,自命為“海上蘇武”,並且時刻通過報紙關注局勢,並且他還想直接覲見英國女王,準備勸說她停止戰爭,化干戈為玉帛,但是這一切的希望最終還是破滅了,清政府首先拋棄了他,在他被俘虜後,不但沒有準備將其營救,反而是一紙令下,把他貶為庶人,而且還加罪數條於其身,就這樣,葉名琛失去了希望,在他把帶來的食物吃光後,他選擇了絕食而死,以明不忘祖國之志。還算是比較有氣節的一位讀書人。

(此為葉名琛真容像)


老豬的碎碎念


公元1858年某日,印度港口城市加爾各答街頭有一場奇怪的展覽,展出對象是一名來自中國的封疆大吏,兩廣總督葉名琛。總督身穿朝服,被關在特製的玻璃房子裡,像猴子一樣任憑來往的行人獵奇觀看。玻璃房子外還掛起牌子,上面寫著:清國公爵,被俘至此,免費參觀。

葉名琛被俘後,人們痛恨他誤國,辱國,總結評判其為“六不總督”,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可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這位兩廣總督的人生經歷再下判斷。

平步青雲的總督一腳踢在了鐵板上

葉名琛出身商人之家,少年得志,在官場上一直春風得意,並且由於不俗的工作能力,始終深受道光帝和咸豐帝的信任與重用。在1852年他被實授兩廣總督,達到官場生涯巔峰。清史稿記載,葉名琛“頗自負,好大言。” 或許與這些過於順風順水的經歷不無關係。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葉名琛擢升廣州巡撫,抗拒執行《南京條約》關於洋人進入廣州城的條款。而且為了達成目的,還發動百姓集體表達不滿情緒,聯合廣州當地的商人進行貿易戰,以此給英國人制造壓力。

英國人果然頂不住壓力選擇妥協,停止履約進城的行動。為此,道光帝嘉獎其功,封為一等男爵,賞雙眼花翎。

由上可見,葉名琛作為地方官員,還是具有一定反侵略性的。

可惜他的好運氣也就到此為止,隨著年輕的咸豐帝登上帝位,以林則徐為首的一大批主戰派官員被重新啟用,清政府與英國人的摩擦也日漸激烈。英法等國要求修改條約,進一步增加通商口岸,並使鴉片合法化。

清政府諭令葉名琛可以在《南京條約》的大框架下接受一些小的增改。但葉名琛認為,如果對英國人讓步一寸,就會使他們更加貪得無厭,甚至再要一尺,因此堅決拒絕修改條約,就算一絲一毫都不能增改。

英法等國漸漸失去耐心,許多人認為應該用艦炮來改變清政府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精心策劃的“亞羅號事件”發生了,葉名琛無力阻止英國人的武裝挑釁,英國公使巴夏禮下令英軍向廣州發起進攻。

對英國人的武力恫嚇,葉名琛沒有妥協,而是針鋒相對,先後對其發動了間諜戰、襲擾戰等反制手段,雖然執行人素質低下,效果微乎其微,但總算沒有被英國人的大炮嚇倒。

其間,葉名琛得到錯誤情報,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輸給了俄國人,以此判斷英軍無力在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實際上,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正好相反,英國人不但取得了勝利,而且還聯合了法國人準備用武力教訓一下“不守信用”的中國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全面爆發。

在廣州城破之前,巡撫柏貴勾結漢奸商人伍崇曜打開城門,放英軍入城,葉名琛聞之避往左都統公署,最終被英軍連夜搜捕擒獲。

英國人將葉名琛輾轉關押到停靠在香港的“無畏號”戰列艦上,他被允許攜帶僕人,隨身物品以及糧食。 戰艦啟程開往印度時,他一度以為可以趁機見到英國女王,甚至幻想過,當面質問維多利亞為什麼要挑起非正義的戰爭。

葉名琛不知道,無畏號的目的地並非英國,自己也見不到維多利亞,有個叫加爾各答的地方才是此行終點,也是他人生的終點。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由於中英長期對峙,貿易終止,地方商人沒有收入,對葉名琛的不滿也日漸加深。兩廣總督可以依靠的武裝,主要來源於地方士紳募捐而成的團練,團練兵沒有餉銀,已經十不存三,導致廣州幾乎無兵可守。

朝廷不派兵,團練又沒有錢,葉名琛連守城的能力都沒有,又何談開戰?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即便如此,他還是戰了,只是戰而不勝啊!廣州的水師和團練都曾向強大的英軍發起過攻擊,儘管這些攻擊毫無效果。

若要求和,英法的要求朝廷根本無法接受,再次喪權辱國,誰敢去和?

有人說葉名琛貪生怕死,對,也不對。戰爭開始以後,葉名琛由始至終都在廣州城內指揮作戰,並沒有表現出懼怕的行為。但他唯一的錯誤就是沒有在廣州城陷,窮途末路時,選擇以身殉國。

清朝的地方官有守土之責,棄土而走不但名節盡毀,還要被朝廷治罪抄家,最終也難逃一死。若選擇投降,更有違士大夫數十年所學之道,同樣免不了身敗名裂,家族受累的下場。

只有死,才是唯一的出路,但葉名琛沒死。

所謂“六不”只有一個“不死”沒說錯,葉名琛確實沒有勇氣選擇殉國。所以,他怕死這個結論是成立的。

背鍋俠悲劇收場,漢奸卻悶聲發大財

第二次鴉片戰爭規模大,波及範圍廣,英法聯軍北上渤海,經由大沽口直殺奔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避難。北京城破以後,聯軍燒殺搶掠,圓明園就在此役毀於大火。

英法聯軍尚未進入北京之前,葉名琛已經死在印度,他的遺體被裝在鐵皮棺材裡送回了中國。

英國人認為,葉名琛是勇敢的中國官員,為了徹底打消中國人對他的支持,安穩的佔領廣州,必須想盡辦法毀掉這個人的名聲。為此,把堂堂總督關在玻璃房子裡進行展覽,也不是不可能。

但英國人並不瞭解中國人,葉名琛的名聲根本用不著他們敗壞,清國的皇帝,葉名琛的同僚,廣州的漢奸們早就把他敗壞的豬狗不食了。

北京陷落,祖宗留下來的園林燒了,咸豐皇帝需要一個人為自己背鍋。葉名琛處置“亞羅號事件”不當,引發英法對中國開戰,這口鍋不大不小正好合適。於是,咸豐皇帝口中的“能吏、幹臣”成了“辦事乖謬、辱國殃民、死不足惜之人”。

當初開門揖盜的柏貴成了英國人的傀儡,負責料理地方政務,並未受到清政府的懲罰。協助柏貴的漢奸商人伍崇曜居中調停,更是賺了個盆滿缽滿。伍家在道光、咸豐年間聚斂錢財,竟多達數千萬兩之巨,堪稱富可敵國。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有人做了背鍋俠,有人做了漢奸卻悶聲發大財。

結語

所謂“六不”,葉名琛最大的罪過就是不死,如果他能在僕人暗示其投河自盡時,選擇從容赴死,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者的歷史上怕又要多了一個民族英雄。


五酒煮史


這個一品大官就是清朝咸豐年間的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葉名琛。

首先明確一點,葉名琛被俘虜到英國後,他並沒有被英國人當做猴子一樣讓人隨意觀賞。相反,當時的英國人還是比較尊重葉名琛的,據《香港紀事報》所載,1858年1月5日,葉名琛被俘後被擄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艦“無畏號”上,軍艦上所有的軍士都很尊敬他,看到葉名琛都會脫帽致意,而葉名琛也會主動的欠身脫帽還禮。之後,在“無畏號”上待了48天后,他被英國人解押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中,在這裡英國人也並沒有為難他,更沒有將他關中籠子裡,然後把他當做猴子一樣讓人觀賞。



在加爾各答,他只是被英國人禁錮在一棟樓裡,在這棟樓裡葉名琛人身自由不受限制,同時英國人還派了僕人去專門照顧他。就這樣,葉名琛在這裡生活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每天都按時休息,早上都會讓人將英文報紙翻譯,然後讀給他聽。

葉名琛對於清朝來說,他絕對是一個大大的忠臣,而對於中國來說,他也無愧於是一箇中國人。

咸豐年間的清朝註定是內憂外患的時期,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外有列強虎視眈眈,此時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官場上更是腐敗盛行,黑暗不堪。而葉名琛就是這個亂世中為官,當然作為官,他在這亂世註定是不會窮困潦倒的,至少生活是無憂矣,況且葉名琛這人還深諳為官的奧妙和訣竅。



咸豐初年,清朝各地起義不斷,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如火如荼,此時多少的總督、巡撫因鎮壓起義、籌集軍餉糧草不利而被撤職查辦,但偏偏葉名琛就深得咸豐帝的寵信,成為這一時期唯一長期擔任督撫非但沒有被責罰反而是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初期,葉名琛不但穩坐廣東巡撫數年,後更是連升三級,先加恩賞給總督銜,再署理兩廣總督,最後正式升任兩廣總督,到了咸豐五年還被加封為體仁閣大學士。

“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葉名琛可謂是清中期之後少有的會做官,能做官的封疆大吏,他盡心盡力的替咸豐剿滅兩廣匪患,這般功績讓他徹底的贏得了咸豐的信任,從而一躍為大學士,成為葉相。



可以說葉名琛對於咸豐的忠誠,對於清朝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後人在為葉名琛所寫的輓聯中所說“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葉名琛即使在被英軍俘虜到印度,他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清廷的江山社稷。葉名琛自始至終都沒覺得自己被俘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他之所以不自殺以明其志,是因為他把自己的被俘當做是一件可以晉見英國君主的契機,他自認為自己作為清朝的正一品大臣,自己被俘,對於英國來說是一件大事,英國君主肯定會召見自己。

葉名琛自己曾說“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欲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顯然他是在英國君主召見他的時,向英國君主闡明清國的和平意願,並藉機去反問英國君主,質問他為何要無端侵略清朝,然後對英國君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英國主動撤兵。



實際上,從葉名琛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在被俘後,之所以不自殺,的確是有想要質問英國君主,並希望通過這次質問來讓英國主動退兵的意思。後來,當葉名琛得知自己晉見英國君主無望的情況下,他就立刻用絕食自殺來以明其志,臨死前他未多說一句話,只是含淚說道“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從這些種種可以看出葉名琛真的算是大清朝難得的忠心耿耿的大忠臣啊!

同時對於中國來說,葉名琛也無愧於是一位中國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所發生的“亞羅號事件”,葉名琛處理的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充分體現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官員該有的樣子,對於英國無理的要求,葉名琛一概都採取強硬政策拒不接受。對於“亞羅號”到底屬於不屬於英國船,適用不適用《虎門條約》,葉名琛始終堅定的認為不是,不適用,即使是在英國的強大壓力下,他也從不鬆口,直至最後他雖被迫送還了被扣押的船員,但是他卻堅決認為清政府沒有錯,並堅決不道歉。



正如馬克思所說“葉總督有禮貌地、心平氣和地答覆了激動了的年輕英國領事的蠻橫要求。他說明捕人的理由,並對因此而引起的誤會表示遺憾,同時他斷然否認有任何侮辱英國國旗的意圖...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可以說在處理亞羅號事件,從純粹的外交手段上而言,葉名琛做到了有理、有據、有利、有節。

而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葉名琛也是積極的應對,並沒有做一個縮頭烏龜,甚至是逃跑總督。首先鴉片戰爭爆發後,葉名琛就以重金鼓舞士氣,下令凡斬英人首級者賞銀元三十,要求將士務必把英軍“根誅盡滅”。而後葉名琛還積極採取襲擾戰的方式,使英軍日夜不得休息,首尾不能相顧,白天大軍輪番進攻,同時還派出火筏對英艦進行火攻,使英艦不敢靠近岸邊,夜晚就派沙船滿載炸藥衝擊在岸邊休息的英軍。



同時,葉名琛也並不是一味的在廣東城死守,他還主動的對英軍在亞洲的大本營香港發動攻勢。他先是斷絕了內地對於香港的一切物資供應,而後還派人突襲香港,對於香港的英軍實行日夜不休的襲擾。如此,當時的英國軍隊被葉名琛這般襲擾,那是叫苦不迭,最終決定退出戰鬥,準備與清朝和談。

可是,在當葉名琛當勝利的消息告知咸豐時,咸豐卻並沒有獎賞他,更沒有派兵支援,而是斥責他擅自於英國開戰,要求他不要擅啟戰事,也就是放棄抵抗,然後求和於英國,如此清朝失去了可能是唯一一次能徹底戰勝英國的機會。此後,英軍在得知清政府咸豐的命令後,並就放棄了退出戰鬥的決定,而是繼續圍困廣州,1857年10月英軍終於得到援軍,如此廣州失守進入了倒計時。



此時,英軍實力不斷壯大,而葉名琛因得不到朝廷的支持,逐漸陷入到無兵可用的地步,最終廣州城失陷,葉名琛被俘。被俘後的葉名琛並沒有哭求放過,他始終維持著一個泱泱大國的高官該有的氣節,此時連英國人自己都說“葉名琛無疑是英勇、果斷的人,廣州人一定為有這麼一個父母官而驕傲”。

只是讓人感到噁心的是,如此一個忠心耿耿的大忠臣,腐敗不堪的清政府非但沒有想方設法的營救,反而因害怕英國把葉名琛當作要挾清朝政府的人質而罷免了他的一切職務,並讓廣東官員通知英方說葉名琛已為一介草民和罪人,其生死已跟清政府無關。



哎!真的為葉名琛感到悲哀,他或許知道自己忠心的這個清朝已是不可救藥,但是他卻始終不願意去背叛清朝,他至死都想著為清朝的江山社稷再做出一番貢獻,實在是愚不可及啊!


澳古說歷史


提起咸豐朝的兩廣總督葉名琛,歷史總會發出帶有強烈貶義的嘲笑。

借這個問題,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創造了晚清官場最大笑話的封疆大吏。

葉名琛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即以詩文聞名一時,不到十八歲就考取了貢生,二十六就中了進士,三十八歲就幹上了廣東巡撫,可謂是一路高開高走的人傑才俊。

葉名琛官場崛起時,正值內憂外患、變亂紛起的亂世,當時不知道有多少總督、巡撫因無力應付時局而跌落馬下,但葉名琛在東南官場卻有些力挽狂瀾、一枝獨秀的架勢。

靠著善於內政,長於理財,鎮壓地方變亂心黑手辣,敢於跟企圖染指廣州的英國人周旋對抗,在道光朝他就頗受賞識。

1849年,葉名琛幹了一件漂亮大事。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允許英國人五口通商,得派領事於五處,專理商賈事宜,但在廣州,英國人想入城卻遭到了強烈抵制,面對葉名琛在廣州城搞出的“人自守衛,戈矛耀路,鑼鼓震天”,英國人不敢輕舉妄動,拿炮艦開路,最後只好坐下來與清廷談判。

此一事讓道光帝大喜,破例將葉名琛加封為男爵,漢臣封男爵,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咸豐初年,廣東局面混亂,義軍蜂擁而起,葉名琛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咸豐四年,二十萬宣佈服從太平天國的天地會兄弟進攻廣州,葉名琛僅靠廣州城裡的一萬五千兵勇,硬是守住了城池,並最終將“匪兵”驅逐出境。

因此,咸豐對他也是讚賞有加,並實授他為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然而,葉名琛攀上的官場巔峰,也是他即將墜下的兇險崖口。

《清史稿》評價他說:"名琛性木,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初以偕徐廣縉(前兩廣總督)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

透過《清史稿》的評價可以看出,葉名琛這個人,性情木訥,不懂變通,因為官場得意,很自負,好說大話,跟洋人打交道不掌握分寸。

言下之意,這樣的性格很難應付複雜局面,更容易誤事。

從表面看,的確如此。

咸豐帝不僅年輕氣盛,而且滿腦子天朝上國的愚昧無知,自他上臺,隨著一大批主戰派官員重新被啟用,清廷與英國人的摩擦日趨激烈,在這一階段,英法等列強要求修改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南京條約》,進一步增加通商口岸,並要求鴉片合法化。

具體到葉名琛的轄區,英國人是不達目的不罷休,還是要進廣州城,擴大在華利益。而葉名琛呢,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硬,絕不對英國人讓步一寸,否則這幫蠻夷必有變本加厲的索求。

面對葉名琛的強硬態度,英國人漸漸失去了耐心,開始謀劃用堅船利炮讓清廷臣服。

英國人的陰謀是從策劃一起挑釁事件開始的,這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

客觀地講,葉名琛在應對亞羅號事件時,做的無可挑剔,有理有據有節,但因為缺乏壓制對手的實力,英國人還是藉此發動了對廣州城的兇猛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此爆發。

戰事初起時,葉名琛的應對還是因地制宜,有章有法的,由於實力差距太大,他沒有選擇硬拼,而是搞了許多讓英國人頭疼的小動作,一會兒派小股部隊去襲擾英國人的後勤保障地基香港,一會兒去突襲英國人的巡邏隊,甚至還派人混進英國人的廚房,瘋狂地朝麵包裡下砒霜——

但這一些小動作終究無法阻擋英國人兵臨廣州城下。

葉名琛成為笑話正是從英國人攻城時開始的,他先是關起門來扶乩請神,接著又在屬僚面前裝作什麼事也沒有,學謝安以示“鎮定”,最後乾脆來了個不攻自破的“空城計”。

結果,洋兵沒退,自己人反倒通敵成了漢奸。

廣東巡撫柏貴勾結漢奸商人伍崇曜打開城門,放英軍入城,葉名琛無處可逃,最終被英軍抓了去。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懾於葉名琛在廣東頗具威望,英國人不敢將他囚禁在附近,生怕他留在廣州會使人心不穩,帶來麻煩,於是一路漂泊,直到把他關到印度加爾各答才算放心。

其實,英國人是大大地多慮了。

咸豐得知葉名琛被俘之後,不僅沒有任何營救行動,反而迅速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並且將其打成了辦事乖謬,罪不可辭的罪人。(對漢臣,清廷向來如此,寡恩薄情。)

葉名琛何罪之有呢?

朝野上下紛紛指責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戰、不和、不守”,實乃荒謬至極的笑話。

葉名琛真的有這麼荒謬可笑嗎?

其實荒謬可笑的是當時的清廷以及以咸豐為首的那一批庸君劣將。

就葉名琛當時的處境言,無論是戰還是守,他哪有本錢;無論是談還是和,他怎敢擅作主張;至於走,有清廷棄城問斬的法度在,他又怎敢走;說到最後,葉名琛錯就錯在,他沒有在城破之時,自殺殉國。

葉名琛冤就冤在這裡。

因為他並非怕死之人,這從他隨後表現出的氣節可以看出來。

葉名琛做了俘虜後,英國人對他還算文明,沒有五花大綁,上銬戴鐐,甚至連碰都沒碰他,還讓他帶上日用品,甚至食用的糧食和若干僕人都讓他帶上了。

但就是在這樣懷柔的待遇下,葉名琛卻甚有士大夫氣節。

在印度加爾各答,他被關在一座小樓裡,每天寫字作畫,只吃自己帶去的食物,絕不食夷粟。

一年後,因為自帶的糧食吃光,不食而死。

在被關押的一年多時間裡,葉名琛始終將自己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心在漢家社稷的海上蘇武。

城破之時,他之所以沒有選擇自殺,也是有苦衷的。

他原以為英國人要押他去見英國國王,他要當著英國國王的面,當面理論,辯出個是非曲直,孰是孰非來。

至於英國人破城之後,他種種迂腐的表現,其實統統都能落到一點上,一箇舊時代的士大夫,站在暴風驟雨的新時代門檻前,他根本無力應對,也沒有條件去應對。

所有的醜陋都暴露了出來,而苦衷卻被嘲笑淹沒了。

再看咸豐以及隨後那一些所謂中興名臣的表現,便可感到,葉名琛所遭受的羞辱,其實是朝野刻意弄出的一塊遮羞布。

僧格林沁倒是按照咸豐的餿主意,冒充土匪攻擊了洋人的使團,結果換來的卻是自家士兵的被屠戮和京城的淪陷。

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在面對洋人時,又能怎樣,只能用力地“以誠相待”或者處心積慮地“打痞子腔”,這一些用在洋人身上,其實都沒有顯著的效果。

說到底是沒有實力。

而沒有實力,就要有人出來為落後捱打背那備受羞辱的黑鍋。

至於說到英國人把葉名琛當猴展覽,這大概也是朝野對他的一種羞辱與嘲笑。

不可當真。


黑句本


清朝一品大臣很多,但是被俘虜到印度的卻僅有一個,他便是兩廣總督葉名琛,至於被當猴子供人觀賞那更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葉名琛

葉名琛還算是個不錯的大臣,也是想幹事情,有理想有夢想的人,只不過是生錯了朝代,成為了一個可憐人。

葉名琛清朝一品大臣,官至兩廣總督。曾策劃過抵抗洋人入廣活動,並且效果頗豐,這也是他的揚名之戰,也因此加官封爵。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朝的完敗而告終,清朝被迫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而在洋人準備登岸做生意時,卻遭到了頑強的抵抗,而這潑抵抗的背後策劃者之一便是葉名琛。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葉名琛雖然因此獲得了榮耀,獲得了功名利祿,但是也因此埋下了禍患,因為洋人是記仇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洋人們興高采烈的準備進城,收刮一番,本以為在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自己發財的腳步,沒想到迎來的是當頭一棒,進不去城。也讓洋人很是憤怒,並且也記下了這筆仇。


於是洋人四處尋找機會,準備再次發動戰爭,獲得利益,並且至仇人葉名琛於死地。於是發生了著名的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事件

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商船橫行,其中有很多是無照駕駛的,類似現在的黑車。

於是清政府加強了管控,勢必打擊無照經營,(開黑船幹一些非法勾當)開始對過往船隻進行例行檢查,而其中一艘黑船就是亞羅號。

一次,亞羅號船上坐著海盜就開到了中國,正好又有人告發這艘船上有海盜,於是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登船檢查海盜,而查到海盜後便想將其收押入獄。


在此過程中發生了爭執,而後來英方發表聲明說在此過程中清朝人將英國國旗給撕扯壞了(船上並沒有英國國旗,英國國旗後掛上去的),於是要讓清政府賠償並道歉。

兩廣總督葉名琛據理力爭,堅決不道歉,英國則趁機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葉名琛的態度

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就是英國人沒事找事而已,大家也都很清楚,因此葉名琛據理力爭,捍衛正義到底。

但是葉名琛的爭有一個特點,那便是隻有理,其他的一無所有,可能葉名琛讀書時沒有讀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就這樣葉名琛實行他的三不策略,“不戰不守不和”。

不和洋人打,不和洋人和,也不對洋人設防,這是因為葉名琛實在是太自信了,以為自己佔據了絕對的理,洋人沒有理由打自己,所以便不會打自己,而洋人用行動證明了葉名琛是錯的。

拜仙求佛

在洋人發動進攻時,葉名琛除了實施自己的三不政策,還增加了一條“拜仙求佛”,在家開設“長春仙館”,向天乞願,敵軍十五日不可進城。

洋人又再次用行動證明了葉名琛是錯誤的,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岸,並活捉了葉名琛,將其帶到了他的印度殖民地。


絕食而死

不得不說葉名琛的待遇還不錯,洋人並沒有說對其進行嚴重的侮辱,反而讓其帶了自己的僕從。起初葉名琛並沒有絕望,而是僥倖自己有機會重新回到自己的國家,但是在印度待久了發現這近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萬念俱灰,在吃光了自己帶的食物後,絕食而死。

葉名琛被帶到印度後,生活狀況不能說做好,但是也絕談不上是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觀看,葉名琛的一生也算得上是豐富多彩了,跌宕起伏,有過光榮有過屈辱,而其最後絕食而死,也算是保留了最後一份尊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這件事是確實存在的,這個人在歷史上也確實是有的,此人名叫葉名琛。這個人在晚清歷史上是一個我們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其性格的人。他既不像關天培、葛雲飛那樣完全正面,但是也不像奕劻、琦善、穆彰阿等人完全反面,而是始終界於正反之間。

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我們完全可以用功過混沌,難以理清來形容他。面對英軍對廣州的進攻,他曾經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氣節;但是在官場上,卻又心黑手狠,殘忍嗜殺。

關於葉名琛被俘虜的細節,情況應該是這樣的,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點,亞羅號事件是一起重要的事情。英法聯軍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炮轟廣州城。當時葉名琛是兩廣總督,負責兩廣地區的政治、軍事,不能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坐視不理。

於是他趕緊將情況上報朝廷,並且加緊備戰。然而,他等來的朝廷的命令居然是讓他息兵停戰。葉名琛接到朝廷命令,果然一炮不發,把水師全部撤走,結果導致英法聯軍輕而易舉拿下了廣州。

如果他像晚清很多腐敗官員一樣,就此向朝廷上奏,說按照聖上旨意,廣州我放棄了,也許朝廷還不會怪他。但是葉名琛在丟掉了廣州以後,一下子又害怕起來。避免同洋人交戰,並不等於拱手將廣州讓給洋人,如果朝廷非要追究起來,他葉名琛如何擔得起這個責任?

再說,他是兩廣的父母官,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把廣州丟了,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的。於是,他又重整軍備,準備要把廣州再奪回來,但是這個時候廣州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當地的士紳長期和洋人做生意,他們並不希望發生戰爭。所以當葉名琛需要這些士紳拿錢出來支持打仗時,幾乎沒人響應。

無兵可用,無錢可用,這仗還怎麼打?很快,他組織的人馬就戰敗了,他本人也被俘虜了。而這個時候,朝廷的指令也下來了,說他擅開戰端,引發禍事,必須為丟失廣州負全部責任,著令免去其一品大員的官職,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葉名琛的身上。

可憐呀!被俘虜的葉名琛一夜之間變成了平頭百姓,英國人一看,葉名琛都談判的價值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用?乾脆,將他押到印度的加爾各答,讓他身著清朝官服,把他關掉玻璃房子裡,像猴子一樣供印度人參觀,以滿足英國人變態的心理。

這個時候,葉名琛卻又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氣節,他在出發前,叫僕人帶了一些吃的東西。在前往加爾各答的船上時,他始終保持著正襟危坐的官員姿勢,而到了印度以後,堅持不吃當地的食物,只吃自己帶來的乾糧。

從1858年1月被俘到1859年4月絕食而亡,他經歷了惡夢般的一年時間。被折磨、被羞辱、卻始終沒有失掉氣節。後來人們用了“六不”來形容葉名琛,那就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六不”把他一生的複雜經歷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出來。


小小嬴政


這位悲催的清朝一品大員,名叫葉名琛,是清朝在1849年至1857年廣東地區的主政官,實授兩廣總督兼欽差通商大臣,封男爵,是清王朝300年中為數不多的漢人得爵者。

葉名琛是湖北漢陽人,從小讀書很好,26歲中進士,隨後一路升遷,在39歲時就做到了廣東巡撫。他是漢人,也沒有什麼太強大的背景,他能上位靠的就是政績。因此,葉名琛是清宣宗、文宗(道光、咸豐)時的能臣幹吏,此言不虛。


當他做了兩廣總督後,時事已經不一樣了。太平天國鬧的太厲害了,不僅把兩廣地區的財政賦稅都拿去了,還調去了不少的兵丁。廣州城緊挨著香港,而香港已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割讓給英國了,所以經常有中國海盜藉助英國人的特權來走私謀利。

葉名琛把涉嫌走私的海盜抓了,因此引發了“亞羅號事件”,英軍因此炮轟廣州城。葉名琛手裡沒兵可用,只好藉助於民團,攜民意自重,意圖向英國人施加壓力。

英國人眼看著北京的皇帝朝不保夕,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江南的太平天國,因此氣勢越發囂張起來。眼看打不過英國人,葉名琛就派了很多人到香港從事破壞工作。在香港,葉名琛還得到了一個利好消息:在黑海沿岸,俄羅斯軍隊大破英法聯軍,甚至俄羅斯軍隊攻入了英國本土,英國女王流浪到美洲尋求援助。


葉名琛得知了這樣的重大情報,就想當然地以為眼前的英軍不過是虛張聲勢。因此,就越發輕蔑他們。可是,葉名琛拿到的情報是相反的,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大敗虧輸,還塔上了一個沙皇。

葉名琛向皇帝打報告,想得到皇帝的支持,皇帝卻不想理睬他。大清的亡國之患迫在眉睫,對葉名琛在廣東地區惹惱了洋人感到很不高興。葉名琛長期封鎖海路,還造成了當地士紳階層的利益受損,他甚至連答應給清王朝提供的軍餉都難以提供了。

英軍再次攻擊廣州城,缺少準備的葉名琛很快被俘虜了。作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在衙役都跑光了的情況下,自己穿戴整齊,在廣州府衙等著英國士兵來抓他。

他被捉上了英國軍艦,隨後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原本以為是要去見英國女王,要跟她講講道理的事。當他最終發現,這件事永遠只能是黃粱一夢。於是,葉名琛把從中原帶來的米聊以充飢,在米吃完後,葉名琛最終絕食而死,效仿的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以此來全節。


葉名琛在加爾各答時,被稱作來自清國的公爵,被當地民眾所稀罕,可想而知他內心的怨恨和痛苦。最後,他得償所願,絕食而死。他臨終並無別話,只說了句“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葉名琛的死不失悲壯,不過不食周粟的壯烈顯然沒有感動皇帝。在他的屍體被運回國內之時,咸豐皇帝對一生忠君愛國的葉名琛,沒有一點恩典,家人只能將他草草下葬。


而知而行的歷史


葉名琛可以說是清朝時期最出“洋相”的一個總督,他不止被外國人當猴子看,即使是現代人看了,也感覺他是一個怪物。

清朝時期的一品大員,不是誰都能當的,葉名琛能夠當上兩廣總督必然有著他的厲害之處,這裡要說一下,清朝時期一共八位總督(不算清末設立的東三省總督),都是掌握實權的封疆大吏,按照實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隸總督,其轄區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其次是兩江總督,其轄區包括江蘇、江西、安徽等地區;第三位的兩廣總督轄區包括,廣東和廣西。

直隸是因為靠近權力中樞,轄區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兩江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因此也很重要,兩廣能夠排名第三是因為當時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設立在廣東,經濟也很發達。

按照道理來說,兩廣總督應該是富得流油的一個差事,奈何對外貿易對兩廣總督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較麻煩,尤其是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洋人。

所以,從1840年開始,兩廣總督走就開始走背字,麻煩不斷,你想想鴉片戰爭從這裡開打,還有你的好,著名的禁菸大臣,當時的政治明星林則徐就在兩廣總督的位置上隕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滿清權貴,結果沒幹多久,也因為鴉片戰爭的事被革職了。

可以說,廣東由於是封閉的清朝唯一的開放窗口,人民思想開放,社會治安很不好,因此廣東也始終是爆發革命的策源地,葉名琛能夠1852年幹到1858年,長達六年之久,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葉名琛之所以能夠穩坐兩廣總督,在於其在坐鎮兩廣時期雷厲風行的鎮壓農民起義,很多人看到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認為葉名琛是一個窩囊廢,並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麼做到這個位置上的。

其實,葉名琛是一個很厲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後,很快從廣西涌入廣東,進攻廣州,當時葉名琛是廣東巡撫,他率領一萬五千兵馬居然抵抗了20萬太平軍的進攻,並且將太平軍趕出廣東地面。

葉名琛也並非貪官汙吏,他屬於那種家裡比較有錢,然後又比較有才華,考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在明清時期貌似有一個傳統,不入翰林的人,沒有機會進入內閣,由此可見,其仕途起點至高,1847年擔任廣東巡撫,1852年擔任兩廣總督,當時對他評價極高:“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葉名琛在對待洋人時,態度也十分強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則徐的影子,只不過林則徐更幸運,第一次鴉片戰爭剛打不久,他就被免職了,人們反而同情他,認為只要清廷不換掉林則徐,鴉片戰爭必然可以獲勝。

葉名琛的倒黴之處在於,他可能一直把林則徐當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對待洋人的態度上,十分強硬,當時廣東民眾和朝廷都認為葉名琛是好樣的。

1856年,亞羅號事件爆發,其實這個事件本來不關英國人的事情,只是當時中國商船打著英國的國旗從事貿易,清廷當即給予逮捕,結果英國人藉機挑事,認為清政府正處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水深火熱當中,趁機想要清政府承認其在華權益。

葉名琛也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跟英國人交涉,結果英國人氣憤的佔領了廣州,但是佔領廣州也無濟於事,因為英國人對這場戰爭還沒有準備好,於是又撤了出去,當時正處於太平天國軍事全盛期間,清軍則節節敗退,處於內外交困當中的咸豐皇帝得到這個消息,還以為葉名琛打敗了英國,反而嘉獎葉名琛幹得好。

有了咸豐帝的鼓勵,葉名琛更不懼怕英國人,隨後以更加強硬的姿態對待英國人,1857年9月,英法聯軍的海軍到達廣州,令葉名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朝廷眼見即將開戰,反而責怪他不應該掀起戰爭,由於朝廷的不支持,葉名琛的抵抗也就沒有持續下去的動力了。

不久之後,英國艦隊直接開入廣州,要求葉名琛立即投降,但是葉名琛卻毫無反應,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沒有逃跑,最後被英國人一臉懵逼的俘虜了。

對於葉名琛這樣一位在清廷內位高權重的人物,作為勝利者的英國人也不敢怠慢,並沒有把他當作戰俘來對待。

在將其帶到“無畏號”軍艦時,還允許他攜帶僕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這樣清朝的一品大員,兩廣總督在無畏號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自詡“海上蘇武”,不吃外國人的糧食,只吃從中國帶去的糧食,在糧食吃完之後,絕食而死。

對於葉名琛這樣的一位“奇葩”,估計不止是當時的人認為他是怪物,就是現代人也無法理解,這位“六不總督”,還有待歷史的評價。


史論縱橫


晚清是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朝廷內憂未平,外患又起。1858年初,咸豐收到一份來自廣東的奏摺,內容是英軍攻入廣州,俘虜了兩廣總督葉名琛。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一個重要事件,被俘的葉名琛究竟何許人也?

扶搖直上,官拜體仁閣大學士

葉名琛是湖北人,1809年生於官宦之家。他早年的經歷與古代的讀書人一樣,通過科舉入仕途,然後一路摸爬滾打,其履歷如下:

1835年,26歲的葉名琛考中進士,入翰林院;

1838年,外放陝西興安知府;

1839年,升任山西雁平道;

1840年,調任江西鹽法道;

1842年,升雲南按察使,年底調任湖南布政使;

1846年,丁憂後被授予廣東布政使;

1847年,升任廣東巡撫。

從葉名琛的履歷來看,他晉升的速度稱得上飛快,出翰林不到十年,已經官拜督撫,期間還曾丁憂27個月。這種速度,在漢族官員中實屬罕見,比同時代的曾國藩要幸運得多。葉名琛能夠平步青雲,主要是因為:

一、傳統學問頗深,對理學、文學比較精通,葉名琛的同僚都經常被其學問所折服。當時,理學、文學是主流,也是顯學。

二、辦事幹練,能夠處理傳統官場上的“疑難雜症”。清朝時,興安魚龍混雜,歷來都是一個“難治”之地,葉名琛出任知府後,很快就將其打理得井井有條。

有學問,又能辦事,葉名琛的官聲也得到一致好評,因而能夠受道光賞識,節節攀升。咸豐賞識他,是因為另外兩件事。

一、1849年,葉名琛斷然拒絕英國人進入廣州城,還組織團練,準備武力相抗,這在當時被皇帝認為是一次外交勝利。咸豐上臺後,對外實行強硬路線,對敢於同“西夷”叫板的葉名琛比較重視。

二、在與廣東拜上帝教勢力的鬥爭中,葉名琛表現突出。他既不要外援,也不要朝廷幫忙,僅憑自己的本事,平定廣東叛亂。此外,他還購買洋槍洋炮,資助江西清軍,表現出為君分憂的擔當。

咸豐對葉名琛的表現頗為滿意,授他兩廣總督、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這時的葉名琛,也走到了人生巔峰。

抵擋不住外敵,更抵擋不住時代浪潮

自1844年起,兩廣總督通常會兼任五口通商事務的欽差大臣。由於當時的清廷認為與西洋的關係僅僅是“五口通商”,管理五口通商的欽差葉名琛成了朝廷與各國打交道的重要外交官。

葉名琛對傳統學問很內行,對外部世界卻很外行。他不怕西洋的威脅,也不願引發事端,對付外國使節,辦法無外乎兩種:一是以軍務繁忙為理由,拒絕會見洋人;二是對西洋的各種文件,用模稜兩可的語言回覆,但對各種要求全部拒絕。這種交流方式,無異於雞同鴨講,自然會加深與西洋的隔閡。

處理“亞羅號事件”時,葉名琛與英方再次溝通不暢。這一次,英國人直接動武了,也標誌著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打。

1856年10月23日,英國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打廣州東郊的獵德炮臺。葉名琛正在監考武舉,得知消息後宣稱“不會有事,天黑自然會走的”,並下令水師戰船後撤,對英國軍艦“不必放炮還擊”。第二天,英軍繼續炮擊,葉名琛不為所動。

29日,英軍直接攻入廣州城,衝進兩廣總督府,但當天葉名琛去舊城燒香祈禱,未被抓獲。

此次開戰的英軍,由於兵力不足,很快就從廣州城內撤出,但依舊保持炮火射擊,保持對清軍的軍事壓力。同時,英軍還要求與葉名琛談判。

葉名琛沒有被英軍嚇住,他中斷與英方的貿易往來,而且組織團練,懸賞殺敵,準備號召百姓與英軍長期周旋。葉名琛判斷英方看中在廣州的商業利益,不太可能破釜沉舟,因此,他向咸豐彙報時,故意“報喜不報憂”,甚至虛構戰績。

然而,第二年(1857)的形勢開始變得嚴峻起來,英軍下定決心對大清開戰,並調兵遣將。同時,法國也加入英軍對華的軍事行動。

年底時,英法聯軍封鎖廣州,並照會葉名琛,提了三項要求:一是允許進入廣州城;二是賠償損失;三是派人與英法進行“修約”談判。該照會限十天內同意前兩項,否則進攻廣州,無疑就是最後通碟。

但是,葉名琛憑著道聽途說的情報揣測對方,竟然認為英國的最後通牒是黔驢技窮之後的“乞和”,因此拒絕英法的要求。隨後,他還給咸豐上了一道七千字的奏摺,表示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12月28日,英法聯軍以戰艦20艘、陸軍5700多人進攻廣州。兩廣總督衙門的兵丁大部分逃竄,而葉名琛依舊鎮定自若,並聲稱,“只此一陣子,過去便無事。”

29日,英法聯軍攻入城內。葉名琛沒有奮勇抵抗,對於部下提議的和談,他依舊固執己見,不許英國人入城,只同意送點銀子。

1858年1月5日,英法聯軍搜尋廣州各衙門。葉名琛住在左副都統第五院,敵軍來搜時,家僕勸其離開,他不肯逃跑,最後被捕,送上英國軍艦。直到此時,他還保持著朝廷命官的威儀,堅持著傳統士大夫的氣節。之後,葉名琛被送往印度,他仍以“海上蘇武”自居,沒過多久就客死於加爾各答,臨終前還說上負皇恩,死不冪目。

葉名琛的所作所為,被時人譏諷為: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其實,他並非不戰,而是戰不勝;不是不和,而是不願意平等地和;不是不守,而是守不住。

秋媚說: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葉名琛作為傳統士大夫,考慮問題的方式是“忠君報國”、“修身齊家”等儒家綱常,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自然會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秋媚讀史


說的清朝末年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吧!葉名琛是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兩廣總督,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軍隊俘虜。

英國殖民者把他抓到了印度用鐵籠子關起來供當地人展覽,人們把這位清朝兩廣總督視為一隻身著奇裝異服、頭上扎著長辮子的猴子看待,給他投放食物。葉名琛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怒之下,竟然氣得絕食而亡。

兩廣總督是清朝的九大總督之一,屬於封疆大吏,地位非比尋常,歷代兩廣總督都由皇帝心腹或者親信擔任,那麼作為兩廣總督的葉名琛究竟是怎麼落到英國人手裡的呢?

進入19世紀以來,清朝雖然不斷遭受列強入侵,但沿海一帶卻因為對外開放而異常繁榮。比如廣東廣州和珠江三角洲這些地方是貿易出口的前沿,而當時負責這片區域的管轄的就是兩廣總督葉名琛。

葉名琛生活的時代正值清朝末年列強入侵,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作為兩廣總督的葉名琛一方面要應付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又要和英國人周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清朝。英軍向葉名琛負責的廣州地區進攻,當時距離英國、土耳其、沙俄爆發克里米亞戰爭才過不久(事實是沙俄帝國慘敗)。

葉名琛派人去收集情報,得到的錯誤情報竟然是沙俄戰勝了英國,因此葉名琛認為英軍不堪一擊。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之下,葉名琛沒有組織有效的防禦,反而寄託於“巫術”和“火燒赤壁”戰法,結果被英軍打得大敗。堂堂清朝的一品大臣葉名琛就這樣被英國人俘虜了。1858年1月5日,葉名琛被轉移到停泊在香港海上的戰艦“無畏號”上。

英國人後來把他帶到英屬印度殖民地加爾各答去展覽,可是他還傻傻地以為英國人是要帶他去面見英國女王。為此,葉名琛把自己的官服官帽戴的整整齊齊,唯恐丟了天朝上國的面子。

可是後來事實證明是他想得多了,英國人不過將他帶去印度關在一座籠子裡,像猴子一樣供當地人欣賞罷了。自尊心受到侮辱的葉名琛感覺非常的氣憤,於是就以絕食的方式來進行抗爭,最後活活餓死了。在他臨死前,因為思念故鄉,還寫了一首詩。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茄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