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到底是不是岳飛寫的?

長天一色23


先說結論吧,我認為滿江紅不是岳飛所寫。

最早接觸到滿江紅這首詞是在初中的音樂課上,這首詞的作者署名為岳飛。這首詞沒有出現在語文課本上,卻被收錄於音樂課上,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覺得這首詞寫的慷慨激昂,所以我就把背下來了。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寫懷》

岳飛子孫和同時代的文人並沒有收錄《滿江紅》

正如開頭所說的那樣,既然是詞必然會被傳唱。岳飛死後,岳家被抄家。他所擁有的一些文件和所做的一些文章被秦檜禁止流通,但是詞口口相傳的,秦檜不是秦始皇,他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制止歌詞的傳播,總有流傳出去的,可是宋朝同時期的文章或者是詩詞,並沒有提及滿江紅。

岳飛蒙難後,他的子孫嶽霖和岳珂就積極收集岳飛的文獻資料,包括採訪岳飛故舊部下,可以說是能蒐集到的絕對不會遺漏,這種為岳飛增色的資料斷不會遺漏。況且當時宋孝宗在位,為了鼓勵北伐士氣這首詞是值得大肆宣傳的,岳珂也不存在壓力和包袱。




束髮遊京師,出入故相京鏜門,始得大訪遺軼之文,博觀建炎、紹興以來記述之事。下及野老所傳,故吏所錄,一語涉其事,則筆之於冊。

靖康恥,誰的恥辱?

我們現代人讀滿江紅,感覺壯懷激烈,慷慨激昂,可是細讀之下卻發現存在很大的瑕疵。

由北宋到南宋雖然是繼承關係,人還是那些人本質上卻是亡國了一次,所以南宋的人對於收復故土有著強烈的期待。這種期待直接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如陸游、張元幹、張孝祥乃至從淪陷區回到國統區的辛棄疾等,這時期的豪放派是以"愛國主義"為精神內核,他們是北伐的有力倡導者。

他們的用詞卻稍顯含蓄委婉,在詩詞中多用"故國"、"中原"、"二聖"、"擊楫中流誓"、"二帝"等詞彙表達他們對收復的期待,這已經是情感表達的極限了。


可是《滿江紅》的用詞更為激烈,帶著臣下的不滿與指責之意。"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種把憤懣和年號直接聯繫起來的用法不見於宋人的詩詞中,這樣的用詞相當於指名道姓,不是直接打臉宋徽宗和宋欽宗嗎?(因為他們無能導致了亡國)這種行文既不被當時的社會所容忍也不符合"為尊者諱"的臣子本分。

僅從這點來說,《滿江紅》是不是宋人所作就值得懷疑了。

親身經歷和文學作品的聯繫

有人說這首詞大氣磅礴、情感充沛,沒有真實經歷是寫不出來的,但是這只是大部分情況不是絕對的表現。事實上有一部人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通過自己的筆觸描述讓人相信作者有過這樣的故事。像李白的《俠客行》、李宗盛的《漂洋過海來看你》都是很好的體現。

我們再來欣賞一首詞《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喚醒蟄龍飛起,掃滅魔炎魅火,揮劍斬長鯨,春滿人間世,日照大旗紅。
抒慷慨,寫鏖戰,記長征。天章雲錦,織出革命之豪情。細檢詩壇李杜,詞苑蘇辛佳什,未有此奇雄。攜卷登山唱,流韻壯東風。


單看作品不論內容還是風格都容易讓人覺得它是毛主席的作品,可實際上它是山東大學高亨教授的手筆。雖然在報刊上有過聲明,但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它是毛主席的作品,因為這首詞的意境和背景太像毛主席的風格了。

可見親身經歷和文學作品並不統一,風格和意境是可以模仿的。

總結:通過這幾點,我認為《滿江紅》乃是明朝一無名氏所作,它通過岳飛的口吻抒發了自己期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胸懷。這首詞剛好符合岳飛的"人設",兩相碰撞它就火了,可以說是相互成就,我們相信《滿江紅》是岳飛所作不是它的最好歸宿嗎?


金鑼山讀史


關於岳飛《滿江紅》真偽問題,自上世紀1958年以來一直被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迄今也沒有定論,參加討論的學者涉及文史學界的諸多學術大家。

如果寫20世紀的宋代文學思想史,“《滿江紅》真偽問題”是繞不過去的。

先把全詞放上(通行版本),然後我們再梳理這段爭論,至於真實情況怎樣,還請讀者們自己下判斷: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問題的提出:《滿江紅》明代才出現,很可能不是岳飛所寫

下面我們就從這個爭論的源起開始說起。

1958年,著名文獻學者餘嘉錫出版了《四庫辨證提要》一書,在其中卷十三《嶽武穆遺文》條中,餘嘉錫對《滿江紅》的作者提出質疑,他給出的理由是:這首詞最早出現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階所編纂的《嶽武穆遺文》中,這是根據弘治年間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抄錄自杭州岳墳詞碑的,其不見於“宋元人之紀載,或題詠跋尾”,岳飛孫子岳珂編纂的岳飛文集《金陀粹編》中也沒有收錄。

餘嘉錫因此懷疑,這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餘嘉錫將這個疑問提出來之後,著名詩詞研究者夏承燾將這個證據鑿實。1962年,他在日本《中國文學報》發表了《岳飛詞考辨》,確定了這個推論。

夏承燾通過分析這首詞的字句,給出的證據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句有問題。賀蘭山在中國的西北,當時正是西夏的所在地。而岳飛作戰對象是金國人,“要直搗金國上京黃龍府”,那是在遙遠的北國。在唐代和明代人的詩詞中間,賀蘭山“都是實指而非泛稱”。


夏承燾推論:這首詞可能是明代王越所作

夏承燾給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他認為這是明代人寫的。理由是明代北方的韃靼居住在河套地區,他們進攻甘肅、涼州等地,都是取道賀蘭山。

夏承燾又想到了弘治十一年明朝將領王越在賀蘭山打了一場勝仗,因此,他推測這首詞應該是明代王越或者是他幕府中人所寫。

夏承燾的結論一時激起千層浪,很多學者紛紛發表文章對夏承燾的這一結論進行駁斥。

比如程千帆等人就認為,在唐詩宋詞中,賀蘭山也有被用來作泛指的,認為“以唐詩中賀蘭山之皆為實指來斷定《滿江紅》中之賀蘭山也當為實指,這種邏輯本身存在著問題”。

很多學者同意這一說法,認為“賀蘭山”其實就是泛指邊塞。

爭論愈演愈烈:宋詞不見於明清載籍者甚多

到了20世紀80年代,爭論愈演愈烈。詩詞大家唐圭璋發表文章,就夏承燾所說,《滿江紅》不見於岳珂編纂的文集一事提出證據,認為“宋詞不見於明清載籍者甚多”。

他還舉出岳飛的另一首《滿江紅》作為旁證,這首《滿江紅》同樣沒有被收錄進文集,但是真跡經過宋代魏了翁,元代謝升孫、宋克和明代文徵明,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岳珂之所以沒有收集全岳飛所有詩詞,是因為在南宋,岳飛作品一直不能公開出版。到了元代,由於岳飛作品“民族性強”而“遭受壓抑”。一直到明代,他在民間流傳的作品才重見天日。

宋史大家鄧廣銘也寫了《岳飛的不是偽作》,除了確證程千帆等人的證據之外,根據岳飛所做《五嶽祠盟記》和《永州郴陽縣大營驛題記》中的文字,如“喋血虜廷,盡屠夷種”等句子,認為和《滿江紅》很像,可以證明是岳飛所做。

此外,谷斯範、基多、周汝昌也支持這一觀點。

給出較為妥當的解釋:“白了少年頭”是宋代通行的說法

當然,臺灣學者李安根據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認為,岳飛所說的“賀蘭山”其實是河北磁縣境內的“賀蘭山”。但是,這一說法立即遭到反駁,河北境內的“賀蘭山”海拔才186.7米,這雖然是當年岳飛打游擊的地方,但是它一不是政治首都,二不是戰略要塞,顯然不可能被寫入詞中。

我覺得,對這一問題用新材料進行解釋的是,現在在日本任教的王瑞來所做的考證。王瑞來根據他人發現的,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和刻本《嶽武忠王集》所藏佚詩,證明這首《滿江紅》的確是岳飛所做。這首詩是:

第一泉頭過九日,黃花猶待客重來。男兒有意扶中國,不斬樓蘭不易回。

在這裡,岳飛使用了“中國”一詞,這裡的“中國”並非固有名詞,而是指代中原之地。岳飛也使用了“樓蘭”,這個樓蘭顯然是在漢代已經滅亡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用此來指代金人,同時也可以反過來推論,岳飛用“匈奴”指代金人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王瑞來還根據宋代幾首詩文,查到了他們同時使用“白了少年頭”的這一說法,由此證明,“白了少年頭”很可能是宋代通行入詩詞的句子。

我覺得,雖然雙方就《滿江紅》進行了不少的爭論,顯然,認為這首詞是岳飛所做的一方證據更充分,人也更多。但是,夏承燾所提出的幾個疑問,仍舊不能被直接攻破(可能只是雙方證據,哪個更強一點,哪個更弱一點而已)。

因此,這個問題還有討論下去的必要。


兮兮說事兒


有人質疑《滿江紅》是否真出自岳飛元帥之手,其理由是這個作品在明代才現世。個人認為這種質疑的理由並不充分:

1,嶽元帥的擁躉極多,他的文字被私人收藏而不傳世的可能性比較大,到明朝才現世,也是有可能的。

2,嶽元帥本身文彩出眾,加上是上陣殺敵的軍人,身上的豪氣和戾氣都很重,與《滿江紅》所顯現出來的氣質相同,所以《滿江紅》是嶽元帥本人所作的可能性極大。因為絕世之作必須要與作者個人特質相結合,不是說某文人文彩出眾就可以創作得出來的,例如曹公孟德之《觀滄海》,毛澤東主席的《泌園春.雪》,先不論文彩如何,單憑那份氣度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3,嶽元帥生於中原的湯陰(今天河南省境內),因戰亂而流落至江東。加上少年喪父,成長中遭遇的困境較多。國破家亡,歷經苦難,所以心中的傷痛很多,因此恨意較大。而《滿江紅》也的確顯示了憤怒和恨,這與嶽元帥的經歷是相吻合的。

4,有人認為《滿江紅》中提到了賀蘭山和匈奴,而這與嶽元帥抗金的時局,並不相符。但是文學作品中這類比喻、借喻是很多的。因為古體的詩丶詞受平仄和韻腳的限制較多,所以創作者常用借喻表達情感,維繫詩詞的韻律。

5,如果質疑《滿江紅》是否為嶽元帥親作,那也沒有什麼過硬的證據,證明《滿江紅》不是嶽元帥所作。


鬼影147951010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值得懷疑的地方在第二段: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為什麼要踏破賀蘭山缺?給宋朝帶來靖康恥的是金朝人,賀蘭山在西北,要報仇也是要找東北去報仇。有人認為,詞中所提的賀蘭山不是寧夏境內的賀蘭山,而是河北省磁縣境內的賀蘭山。

鬧了半天,岳飛要收復的竟然是河北省磁縣境內的賀蘭山?岳飛就這點志向?岳飛是要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的。黃龍在金朝的老巢吉林農安,這才是岳飛的志向。



又有人說,賀蘭山是寧夏的賀蘭山,但是在詞中是泛指。岳飛為什麼要泛指?說“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泛指了嗎?“靖康恥,猶未雪”說的清清楚楚,不避諱,為何後面要拿賀蘭山避諱?

要不是岳飛的這首詞最早出現於明朝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此時距離岳飛被殺已300多年。這首詞在宋代、元代的確沒有可考的文獻記載。 用腦子想想,這麼美的一首詞,從產生到被後人發現,既然隔了300多年。



筆者認為: 這首詞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人所作。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蒙古瓦剌部時,不幸在河北懷來被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俘虜,和322年前北宋靖康之變非常相似。

因為作者是明朝當朝人,他在詞中不好說“土木恥、猶未雪”,要避諱,所以作者假借北宋的“靖康恥”來說事,這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是一樣的,明明是唐皇,說成漢皇,主要是避免麻煩。



在明朝永樂年間,賀蘭山東邊的河套已被蒙古人實際佔領,而賀蘭山邊上的寧夏鎮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是明朝和蒙古軍隊交鋒的重要據點,所以,作者才要跑到賀蘭山去雪“靖康恥”,去收復賀蘭山腳下的河套地區,以報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虜之仇,然後朝天闕。 河套問題一直困擾明朝。



我認為詞肯定是明朝英宗時期的人在土木堡之變後所寫,假借岳飛的名義,說的事其實是土木堡之後的事。詞最早發現也是在明英宗復辟後的第二年(1458年),這樣一來,所有解釋就都合理了。

我們肯定,岳飛作為偉大的愛國將領,他或許寫過滿江紅,但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或許沒寫過,但岳飛有過這首詞中描述的想法,但是這首《滿江紅·怒髮衝冠》真不是岳飛寫的。


坐看東南了


《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詞,影響十分深遠。它以慷慨激昂、粗獷悲壯的藝術感染力,數百年來,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民族存亡時刻拋頭顱灑熱血,在祖國危急時刻甘願以身許國,殺身成仁。

從這個意義上說,《滿江紅》無疑是我國愛國詩篇中的最強音。

(岳飛畫像)

一直以來,這首詞的作者,都公認為是岳飛。不過,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關於這首詞的作者,就出現了一些爭議,認為《滿江後》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觀點甚囂塵上。

那麼,《滿江紅》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岳飛呢?

認為這首詞的作者不是岳飛的人,主要持以下觀點。

其一,岳珂編撰的《金佗粹編》中並沒有收錄這首《滿江紅》。

岳珂是岳飛之孫,三子嶽霖之子,他將岳飛一生的詩詞編輯成冊,形成了《金佗粹編》。但從1203年始,到1234年再刊此書,中間歷經了30多年,都未曾收錄《滿江紅》一詞。

而《滿江紅》最早始見於1536年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他是根據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入的。在此之前的宋、元兩朝中,根本不見對這首詞的記載,它只是出現在明中葉以後。

其二,詩詞中出現的地名和岳飛抗金路線不符。

《滿江紅》中有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其中的“賀蘭山”在南宋時期屬於西夏的領土,在現今的內蒙古河套之西,根本不是當時岳飛抗擊金人時的戰鬥地點。而西夏在當時也並未與宋朝發生戰爭。

岳飛伐金的最終目的是“直搗黃龍”。而“黃龍”則屬於現在的吉林省境內,兩地相隔數千裡之遙,並且方向和“賀蘭山”完全相反。

作為一代名將,在寫詩作詞時,不會犯此常識性的錯誤,“不應方向乖背如此”。

(岳飛伐金)

其三,《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詩詞的一貫風格不符。

岳飛曾作過一首《小重山》,其風格婉轉低沉,舒緩惆悵,娓娓道來。但《滿江紅》卻激越慷慨,雄渾豪放,一瀉千里。兩首詩詞的風格相差太遠,不符合岳飛一貫的風格。因此不可能是岳飛所作,很可能是後人假借岳飛之名寫成的。

其四,《滿江紅》有可能出自王越及其同僚之手。

王越是明朝中期的名將和詩人,曾三次出塞,收復河套地區。他不但能“身率三軍,決勝千里”,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長於詩賦,有很多首傳世之作。更為巧合的是,王越確實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取得過重大勝利。

不過對於這些說法,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

首先,岳飛的後人為什麼沒有收錄《滿江紅》?

眾所周知,岳飛在1142年遇害時,不但家破人亡,父子被殺,而且還被抄家查封。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的詩作是很難被其後人保存的。更何況,岳飛冤死後,秦檜還把持朝政多年,他怎麼會讓岳飛如此充滿正能量的詩詞傳世呢?

直到20年之後,岳飛才被平反昭雪,又過了若干年後,嶽霖父子才開始收集岳飛的存世詩詞。在平反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岳飛一直是秦檜等權臣眼中的“謀逆”之人,他的詩作定會被封禁。與其相關的詩詞就此散失,是很有可能的。岳珂的《金佗粹編》沒有出現這首《滿江紅》,也是有可能的。

(秦檜畫像)

其次,為何《滿江紅》的風格和岳飛迥異。

岳飛是一位喋血沙場的將軍,並非是專門寫詩作詞的文人,其風格並未形成。況且詩人寫詩時,和當時當地的境況有很大的關係。即便青史留名的詩詞大家,其風格也並非一成不變。就像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的筆端,依然可以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這兩種風格迥異的佳句。

而這首《滿江紅》正是岳飛決心抵禦外辱,收復大宋山河的內心真實寫照,也正好符合他熱血滿腔,鐵骨錚錚戎馬一生的形象。

其三,關於“賀蘭山”的地名問題。

雖然金人的老巢在東北,而賀蘭山則地處西北,但並不妨礙岳飛用“踏破賀蘭山缺”的壯志豪情,來抒發自己內心痛殲胡虜的雄心壯志。

由此可知,賀蘭山在詞中並非地名的實指,而是一種泛說。就像詞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樣,都是泛指外族入侵,而不是專門針對金人。比如陸游曾經寫過“尚思為國戍輪臺”一樣,“輪臺”泛指國家的邊境,並非實指新疆的輪臺縣。總之,這些都是文學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比喻手法。

其四,這首詞是王越所寫嗎?

有些學者認為,王越其人確實有一些軍功,其文采也不錯,但史書對其的評價並不高。“越在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而且他“既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這樣的胸襟和為人,怎會寫出如此大氣磅礴,壯懷激越的詩作呢?

所以,這些學者普遍認為,《滿江紅》確為岳飛所作,不管是詞中所體現的身份、志向和胸襟,都和岳飛完全一致。

當然了,關於《滿江紅》是不是岳飛所做的爭論還在繼續。希望將來能夠找到更有說服力的例證

(參考資料:《宋史》《金佗粹編》《嶽武穆遺文》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現在既沒有證據證明《滿江紅》就是岳飛寫的,也沒證據證明就一定不是岳飛寫的。

這話讀起來挺繞口的,反正就是一句話: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因為兩方都有道理,也都沒有決定性的證據。

最早質疑《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岳飛的人,是著名的目錄學家餘嘉錫先生。

餘先生在《四庫提要辯證》中提出懷疑,認為這首詞很有可能是明人託偽岳飛之名所作。隨後還有詞學大家夏承燾先生支持此觀點。他們主要懷疑的理由有二:

1、宋代典籍中並沒有見到這首詞,特別是岳飛的兒子嶽霖、孫子岳珂曾搜訪岳飛的詩文,並且輯成《鄂王家集》,其中沒有這首著名的詞,顯然不合常理。

2、詞的內容也不符合岳飛的經歷。其中有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和金朝作戰的地點不在賀蘭山(河套以西),而在黃龍府。這描述的其實是明朝抗擊韃靼入侵時候的場景。

堅持《滿江紅》是岳飛所寫的人,主要有歷史學家鄧廣銘、王曾瑜等人。

他們認為餘、夏等人的理由不充分,譬如沒有出現在宋代典籍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更不能簡單地將賀蘭山理解為具體的地方,而是一種比喻上的虛指、泛稱。

他們還結合歷史史實,認為《滿江紅》描述的恰恰是岳飛當時的心境和真實感受,故而應系岳飛所寫。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定論。


HuiNanHistory


引子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愛國詞作。長期以來,人們均認為這首蕩氣迴腸、流傳千古的《滿江紅》詞作者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但是,近現代學者餘嘉錫(已故)卻對此說提出了質疑。餘嘉錫在其著述《四庫提要辨證》中的《嶽武穆遺文》條目下,對《滿江紅》的作者是否真的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提出了幾點疑問。

在明代以前,《滿江紅》從未見諸於宋、元史冊記載

餘嘉錫認為,《滿江紅》最早見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由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徐階編纂的《嶽武穆遺文》中。岳飛在公元1141年被冤殺後,此詞從不見正史記載,也從未出現在宋、元人的私家筆記或題詠跋尾中,卻在岳飛死去400多年後,突然出現在明中葉的嘉靖年間,這不能不令人疑竇叢生。

嘉靖權相徐階將《滿江紅》收錄進《嶽武穆遺文》中,根據是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碑記,但趙寬對這首宋詞的出處卻沒有提及,這樣一來,《滿江紅》就來歷不明 、作者存疑了。再說,岳飛倖存的兒子嶽霖和孫子岳珂,曾經不遺餘力的收集武穆遺稿,但在父子倆合編的《嶽王家集》以及岳珂單獨編纂的《金佗粹編》中,卻都沒有收錄這首彌足珍貴的《滿江紅》,數十年後重新修撰刊印此二書時, 仍然沒有錄入該詞,嶽武穆這麼重要的一首遺作卻被其嫡親子孫遺漏,豈不怪哉?因此,餘嘉錫經仔細考證後認為《滿江紅》的作者很可能不是大名鼎鼎的岳飛,而是明人偽託。

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只想率軍直搗黃龍府(吉林農安),卻從未踏足賀蘭山

有學者贊同餘嘉錫的看法。依據是:詞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很值得推敲與玩味 ——賀蘭山位於河套平原以西,也就是今天的寧夏、內蒙交界處,在南宋時屬於西夏,並非金國統治區。岳飛伐金的終極目標是“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黃龍府在今天的吉林農安,這首詞若真是岳飛所作,豈不是南轅北轍、方向差別也太大了吧!

《滿江紅》與嶽武穆遺著詞風明顯不同,疑似明人假託岳飛之偽作

據《明史》記載,在明代,漠北蒙古的韃靼部騎兵經常取道賀蘭山攻擊大明的甘州、涼州等地,明弘治十一年(1498),明將王越曾率軍在賀蘭山一帶與韃靼軍鏖戰,並取得大勝,因此,“踏破賀蘭山缺”或許是明代中期的一句抗蒙口號,抑或作者是一位抗擊韃靼入侵的明朝將軍,因此它絕不可能出現在南宋時期。 綜上所述,《滿江紅》這首詞應該創作於明中葉,作者是明人,因為它所表達的是當時的時代意識與山川地理、軍事鬥爭形勢。

《滿江紅》是一首慷慨激昂、沉鬱悲壯的英雄詞,而已被驗證屬實的岳飛另一首詞《小重山》卻低徊婉轉、惆悵莫名,兩首詞的詞風、格調完全不同,一豪放,一婉約,明顯出於不同人之手。附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首詞的風格和《滿江紅》大相徑庭,可見彼時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飛心緒非常晦暗鬱悶,也有對投降派猖獗的無比憤懣之情,卻無“壯懷激烈”的豪氣,不像出自同一位作者的筆端,因而大可以懷疑《滿江紅》為明人假託岳飛的偽作。

《滿江紅》一詞作者是否真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論者眾說紛紜,各抒己見,至今仍無法蓋棺定論。但即使是質疑《滿江紅》 乃後人假託岳飛作偽,也無法否認這首詞的歷史價值與巨大影響力,這首詞即便不是岳飛所作,它所表達出來的精、氣、神,也仍然值得流傳後世,並彪炳青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民族英雄岳飛所做的著名的詞《滿江紅》裡的賀蘭山,距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城西北30華里,今林峰村南。據載,宋代有一位名叫賀蘭道人在此修煉,故為賀蘭山。

另外還有一說,因為山上長有一種花叫賀蘭而得名。此山高約五丈左右,由鵝卵石堆成,蜿蜒十餘華里。此山雖無靈峰幽壑,卻也碎玉平鋪,積雪凝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的名篇《滿江紅》中的賀蘭山就是指此山。

如今此山仍名賀蘭山,在磁縣城西北三十里,為太行山餘脈。磁州乃官道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宋金交戰時,磁州方圓一帶成為黃河北岸的軍事要地。在岳飛初涉行武應募“敢戰士”時也曾路過此山。當太原陷落,真定被圍時,著名抗金將領宗澤奉命駐守磁州,使磁州成為河北抗金的重要防線。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究竟是實指還是虛指?過去一直認為詞中賀蘭山是指較有名氣的寧夏賀蘭山,曾有人以岳飛足跡未曾到過寧夏賀蘭山為由,懷疑並非岳飛所作,是明人託名所作。還有人認為賀蘭山是泛指而非實指,是文學上慣用的比喻手法。

寧夏回族自治區社科院原副院長、史志專家吳忠禮說:“據史料考證岳飛足跡從未到過寧夏賀蘭山,而岳飛抗金活動區域就在磁縣賀蘭山。”據《宋史》《濟源縣誌》《嵩山志》《磁州志》等史料記載,宋真宗於景德二年(1005年)召見賀蘭真人,繼而將“西山”易名為“賀蘭山”,較岳飛誕生時間的崇寧二年(1103年)早98年,較岳飛從戎時間的宣和四年(1122年)早117年。岳飛抗金活動範圍以南北官道為軸,以賀蘭山所在的磁州為中心,北起真定,南至黃河邊的廣袤地域,磁縣賀蘭山在岳飛北伐的戰略決策中佔有重要地位。

《磁州志》記載:“嶽城在縣西南55裡。宋建炎初年,嶽武穆曾駐兵於此”。村北原有岳飛駐兵的遺址,人稱“岳飛寨”。磁縣的東、西、小候召三個村就是以岳家軍曾在此等候朝廷聖旨而得名。專家認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之句,不僅表明了岳飛的戰略部署,而且也表明他對磁縣賀蘭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並極為重視,以此山入詞既屬情理之中,又順理成章。

另外說點題外話 ,就是對岳飛的《滿江紅》是否是偽作的考證。

這首《滿江紅》的詞有人說是明朝人寫的,然而明朝人寫這樣的詞明顯的不應景,與詞義也不相配。 而在明朝以前,元人雜劇《武穆破虜東窗記》以及南宋未年有些記載中就曾引用過岳飛《滿江紅》原句,說是明人偽作的人怎麼解釋? 比如: 南宋 陳鬱 著《藏一話腴》: (武穆)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閒白了少年頭”,可以明其心事。另外 南宋末年的著名學者羅大經在他的《鶴林玉露》乙編中保存了岳飛《滿江紅-寫懷》的完整詞作。因此《滿江紅》出自南宋,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不會否認,靖康恥,尤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意思是靖康年間的奇恥大辱還沒報,做為臣子心裡的恨何時能消。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國已不國,山河破碎,如今只剩半壁江山,不是要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嗎?天闕者,故都也,這裡是指要重整山河再次重返故都,我的心又恨又急啊!我多想象以前的前輩的英雄一樣,駕著戰車踏過賀蘭山,象驅逐匈奴一樣把胡虜殺盡,餓了就吃他們的肉,渴了就喝他們的血。

《滿江紅》作者只能出現在南宋初期任何場景都不合適,南宋未期都不合適,南宋未期聯合蒙古滅金摧古拉朽的把金滅了,根本不會有靖康恥尤未雪,而應該是靖康恥,終於雪才應景。岳飛寫這首詞有時代的重要意義! 因為詞中的靖康的年號只在岳飛時代的北宋末年出現過。而在南宋初期寫這首詞的人要有這幾方面的因素才能寫,就是有雪恥的能力,有抱負,有激情,和有文學才華,並且要有愛國愛民的忠心和決心,當時誰能具備這個條件?只有岳飛。

關於滿江紅是否是岳飛所做史料是最有說服力的,二十世紀80年代一本名為《須江郎峰祝氏族譜》的族譜出現在世人面前。讓人驚訝的是,其卷14《詩詞歌賦》集中,有岳飛在紹興三年贈祝允哲(族譜說“官居大制參”)的《滿江紅》及祝允哲的和作:

岳飛《與祝允哲述懷》(調寄《滿江紅》):

怒髮衝冠,想當日、身親行列。實能是、南征北戰,軍聲激烈。百里山河歸掌握,一統士卒搗巢穴。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勵臣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金城門闕。本欲飢餐胡虜肉,常懷渴飲匈奴血。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鬱結。

祝允哲《和嶽元帥述懷》(原調):

仗爾雄威,鼓勁氣、震驚胡羯。披金甲、鷹揚虎奮,耿忠炳節。五國城中迎二帝,雁門關外捉金兀。恨我生、手無縛雞力,徒勞說。

傷往事,心難歇;念異日,情應竭。握神矛,闖入賀蘭山窟。萬世功名歸河漢,半生心志付雲月。望將軍、掃蕩登金鑾,朝天闕。”

《祝氏族譜》出現之後,唐珪章先生據此認定岳飛《滿江紅》非偽作。從《族譜》中出現的這兩首詞看,岳飛在1133年寫下了一首《滿江紅》,並且顯然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滿江紅.怒髮衝冠》的原本。後來的《滿江紅》是在岳飛原詞的基礎上,吸收了祝允哲的和作中的“賀蘭山”一詞,“朝天闕”一句,並修改“功名”、“雲月”一聯,及“心難歇”一句而成。應該說,雖然《滿江紅》流傳版與岳飛原詞不同,但《族譜》還是從事實上肯定了岳飛對《滿江紅》的著作權。​​​

而靖康之恥是宋朝遺民刻骨銘心的痛,岳飛所處的南宋,由於宋高宗和姦佞秦檜狼狽為奸,奉行苟安政策,不思北伐復仇,岳飛壯志難酬,所以以詞銘志,仰天長嘯,傾訴內心的積鬱。



萌萌媽媽董小華


關於岳飛的《滿江紅》一詞,因為膾炙人口一直被人們稱頌,並且被收入古今最有影響力的詩詞佳作之中。但也有人對這首詞的作者提出質疑。本人也高度懷疑這不是岳飛本人所作。理由是:

一、古文獻學家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辯正》中提出岳飛《滿江紅》真偽後,夏承燾先生也對這首詞作了進一步考證,在《岳飛詞考辨》中斷為偽作。另外,宋代詩詞的名作大都被收集流傳下來,而岳飛這首詞一直未見典籍。這首詞最早見於明代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收入的根據是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趙寬並未說明這首詞的來龍去脈。

二、岳飛的孫子岳珂所編《金倫粹編Ÿ家集》中沒有收錄這首詞。岳珂收錄岳飛的文章多年,從編輯到重刊前後達31年。這首詞若是岳飛本人所作,岳珂無論如何也會錄入的。

三、詞中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與當時歷史情況不符。賀蘭山當時屬西夏國。金國首都在今吉林省農安縣。作者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四、創作手法過於直白,不符宋代文人風格。詩詞創作確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之分,但貴在含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朝天闕”,這類詞句若是初學者尚可寬囿,對於文化造詣較高的岳飛來說,是不應該的。

岳飛20歲時應徵入伍,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喪,23歲重新入伍,這次入伍時擔心母親年邁,岳母為激勵岳飛報效國家,特為刺字壯行。他去世時39歲,征戰15年。“三十功名塵與土”,古人非常重視三十而立的年齡,正是幹事業的年華,況戰爭中的將帥每天的精神狀態都處於緊張或亢奮之中,怎麼能把未來看得如此灰暗,即使看透了朝廷軟弱腐敗,也不會在詞中明顯的表達出來。總之,這首詞是古軍旅詩詞中平凡之作,與岳飛的生平與性格不符。

因此,可以說這首詞非岳飛本人所作。有不正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梅園布衣


個人認為是民族英雄岳飛的作品。

《滿江紅》詞裡“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意思是:要像漢衛青一樣抗擊匈奴,踏破賀蘭山,終於將賀蘭山一帶納入大漢版圖,設置了“北地郡”。

表達的是岳飛抗擊外族入侵、收復失地的決心。用典和後文“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連貫相符的。

“靖康恥,猶未雪”,這個歷史事件也剛好發生在岳飛抗金之前,時間相符。

如果是明代人寫的詞,則整個詞的下闋完全不符了。

明代統一天下後沒有名將在賀蘭山一帶進行過戰爭,且也不存在抗擊匈奴一事。

明朝是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打仗,匈奴早已成為歷史,喝不到“匈奴血”。

明代也不存在“靖康恥”。儘管有土木堡之變,類似於“靖康恥”,但和匈奴挨不上邊兒。

至於猜測是明朝名臣于謙的作品,也很牽強。于謙不但和賀蘭山沒有關係,於“靖康恥”、“匈奴血”更不沾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