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機處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呢?

密探零零發


雍正元年(1723),和碩特蒙古部落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自稱達賴琿臺吉。這場叛亂雖然很快就被年羹堯平息,但之後緊接著又爆發了準葛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領導的叛亂。

西北如此頻仍的叛亂,使得雍正下定決心要徹底擊敗敢於叛亂的西北蒙古諸部,軍機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立的。雍正四年(1726),雍正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在戶部設立“軍需房”,總管軍需事務。到了雍正七年(1728)六月又下令將“軍需房”辦公地點移到乾清門外西側的隆宗門北邊,並且於次年將其變革為“軍機房”,這便是正式設立軍機處的開始。

那麼軍機處的職掌有哪些,又是怎樣運行的呢?
軍機處是清代獨有的中樞機構,但它名義上卻不是中央政府,長期不入《會典》,換言之,從設立它開始之日,一直都是一個臨時機構,直至嘉慶時才載入《會典》,作為正式機構出現。

眾所周知,軍機處的辦事人員中,主管軍機處的被稱之為軍機大臣,負責具體辦事的則是軍機章京。其實軍機處所有的官員都屬於兼職,沒有屬吏,只是承旨辦事而已,這也是其長期以來都沒有作為正式機構出現的原因之一。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或樞臣,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總督中特簡,或是由軍機章京升任,沒有固定名額。這些軍機大臣或軍機章京都有固定的實職,在軍機處只是兼職。軍機處在清代體制特殊,並非正式的官府衙門,只是依照皇帝旨意辦事,維護皇權,以實現皇帝乾綱獨斷的輔政機構而已。

軍機處官員雖然位高權重,但是這種權力只是臨時的、非正式的。他們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也就是說軍機處官員的權威和地位來自於皇帝,而不能有個人主張。只要皇帝信任,交差辦事,那麼軍機官員的地位和權威就存在;如果皇帝不交給事情辦,那麼這些軍機官員就無事可做。

軍機處這種特殊微妙的地位, 一方面使軍機官員時時對感戴皇恩浩蕩,另一方面又時刻“無事可做”的敬謹心理所籠罩,因此,唯有鞠躬盡瘁,唯唯諾諾,盡心盡力。正式由於軍機處這種機要、非正式的特點,使其在具體辦事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一是辦事機密、迅速。軍機處是機要重地“軍機大臣掌書諭旨,統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這是其主要職能。軍機處雖然沒有官署、屬吏,但其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基本都是軍國要事,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提高辦事效率。這等於是繞過了之前內閣的繁瑣程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強了保密性,更重要的是,皇帝可以一個人說了算!

二事辦事效率高,忠於皇帝。軍機處“領以親重大臣,選庶官之敏慎者為滿、漢章京”,其人員沒有定額,軍機大臣3-10人不等,另有軍機章京若干。這些人來自於不同的衙署,相互之間互不統屬、分工合作,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和諮詢機構,軍機大臣往往經驗豐富,處事果斷;緊急章京年富力強,機智敏捷“軍機處行走之人,尤當以慎密防閒為要”,因此,軍機非特別需要是不會與地方官員接觸的,即便是在京各衙門官員也很少有來往。這樣一來,就十分有效地維護了皇帝的權威。

總而言之,軍機處是清代皇權發展到極致的產物,皇帝想要乾綱獨斷,但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凡是都親力親為,所以就需要軍機處這樣一個輔政機構。簡而言之,軍機處就是皇帝一句話,軍機大臣們埋頭苦幹的機構。


江畔初見月


軍機處最初是在中樞成立的負責西北軍事作戰的幾人小組,後來漸漸擴展,成了皇帝的秘書處與全國的機要中心;再後來慢慢具備行政職能,有了首揆、開始分管具體事務,成為實實在在的最高行政部門;最後轉化為責任內閣。

(軍機處)

1、西北軍事作戰的中樞指揮小組

明朝遼東作戰,中樞只是一度成立了協調戶兵工三部侍郎,後來更沒做大的調整,軍事機密外洩已經成為常態。

清朝滿蒙一家,青海和碩特、西北準噶爾都是蒙古人系統,雙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密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張廷玉)

尤其是和通泊的慘敗,讓雍正更堅定了決心。

2、實用的東西就要推廣

軍機處對西北用兵有幫助,對於皇帝駕馭臣下自然也有用。之後軍機處就升格為皇帝的秘書處了,人員沒有編制,全是君上制定。可能是王大臣,也可能是內閣大學士、還可能是六部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

(軍機處設置)

軍機處沒有下轄部門、人員兼職,對於工作人員並沒有太多實權,另一面更加加強了皇權。

3、制度的自然演化

正如理想的監察機構會演化為新一級行政部門一樣,理想的秘書處總會演變成事實上的行政機構。沒有太多原因,歷史規律就是這樣。

軍機處在發展過程中,逐步開始分工,誰分管兵部、誰分管財政、誰分管人事、誰分管皇家禮儀、誰分管外交,而軍機章京就開始為各自的分管軍機大臣寫材料。

(西北軍功讓左宗棠入值軍妓)

而且隨著事務輕重的不同,每個人分管的多少也不一樣,比如和珅當時就分管好幾個部,左宗棠入值軍機主要分管兵部,就演化出順位排序。

4、最後一次轉化

到了清末,軍機處越來越像國家最高行政部門,但也兼管著軍務,所以權力又比純行政部門大。在組建總理內閣的時候,就以軍機處為核心組建。袁世凱後來也擔任內閣總理大臣。

(軍機大臣袁世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在清朝的官職中,有一一個特別惹眼、也特別有權位的官職叫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是皇帝的重臣,權勢顯赫朝野聞名。軍機大臣的職權超過大學士,一般都是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重職中升任。軍機大臣所掌管的軍機處是清朝的一個重要國家機關,雖然表面上位居內閣之下,但是實際所掌管的大權超過內閣。\r

追溯起來,清朝制度對於皇權的保護、對於分權的限制實在是到了變態的地步。軍機處的設立,仍然是為了分解內閣的職權,這樣可以避免權力集中,避免大權由某些大臣獨攬,仍是皇帝加強集權的一種方法和手段。\r

軍機處最初的雛形是軍機房(也稱軍需房),是清朝雍正年間的產物。當時清兵與準噶爾部交戰,為了往返的奏摺和軍事情報更加保密,也為了處理軍務方便,而設立了軍機房。軍機房的主管領導由皇帝在內閣中挑選可靠的人來擔任。雍正年間任命了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r

錫、張庭玉來主抓軍機事務,開始突出軍機房的重要性。不久又設立了軍機章京,後來軍機房經過大學士們建議,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各個機構更加完善。軍機處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次變動。乾隆即位時曾經短暫地廢除了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原來的辦理軍機處的管理大臣,有的改為協辦總理事務,但兩年後又重新恢復了軍機處,總理事務處繼而廢除。到了嘉慶年間,軍機處得到了徹底鞏固,職權範圍也逐漸加大,成為當時重要的國家樞紐機關。到了光緒時,又設立了督辦政務處,將索機外的職權再次進行分割。宜統時期,改稱為責任內閣,軍機處基本上不復存在。\r

清朝的軍機處自設立到廢止經歷了一一百八十多年。 軍機處可以說是皇帝的私人機構,總體是管理軍國大事,具體職權大而且廣泛。 軍機處聽命於皇帝,辦理皇帝親自授子的各項大事要政。其中包括審理大獄案件、泰補文武百官、考察行軍作戰路線計劃以及後勤補給、考證歷史等核心工作。\r

軍機處之所以成為軍機處,所處理的事務要求迅速保密,傳送密件嚴密快速直接。後來隨著軍機處權力的擴大,天下事務基本都能夠參與管理,為了避免權力集中而威懾皇權,清帝對軍機處再次採取了權力限制措施。最初地方官員的文件奏摺等都必須經過軍機處,然後由軍機處呈報皇帝,嘉慶時期,文章奏摺不必通過軍機處而可以直接呈送皇帝。在清朝,軍機處的權力完勝宦官。軍機大臣處理中樞事務,呈寫密旨都嚴加保密。皇帝與軍機大臣商議事務的時候,不允許太監在場。普通大臣不得隨意進入軍機處,即使是王公貴族也必須由皇帝親自批准。\r

皇帝對軍機大臣們的對外交往也有嚴格的限制,為避免洩露機密,連軍機處打掃衛生等雜役都是精心挑選,達到一定的年限後全部換新人,以免對於軍機處過於熟悉。軍機處表面上有很高的職權,但是必須服從皇帝. 人管制,軍機大臣絲毫沒有決策行動等能力。軍機處就是維護皇權、秉承皇帝冒意辦事的重要機構,軍機處的設立,實際上是封建量權達到最高峰的標誌。





蔡哥想知道


康熙親政後,議政王大臣制度仍然存在並有較大權力。為了獨攬大權,康熙在宮內設立了南書房,挑選文才較好的翰林官進入南書房內當值。入值者得參與國家機密決策,負責擬寫諭旨,最終形成內閣取代議政王大臣制度。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佟國維、馬齊、張廷玉等人都是內閣大學士,各自分管一些部門並對皇帝負責。

雍正帝七年,清朝對西北的準噶爾部用兵,為了統籌大軍出征作戰的所有軍務,確保前方作戰和後方糧餉供應,同時進一步藉機統攬大權,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軍機大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指定充任,如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大學士鄂爾泰等,都是以重臣身份兼任軍機大臣。軍機章京一般從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門官員中選擇,所有這些人都是兼職。

按現在通俗說法,軍機處機構組成其實類似於現在的“XX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比如說南水北調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央領導兼任,負責重大事項協調,辦公室由低一級的正部級領導擔任,負責具體執行和日常事務。當然,軍機處實際上更像中央書記處,作為政治局辦事機構。

軍機處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只有一個不大的值班房,地點設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養心殿,以便於雍正有需要時,隨時召見軍機大臣議事。需要時,雍正帝親自指示各項事件應如何辦理,當然,有時也向軍機大臣瞭解情況,聽取他們對各項工作的意見,以作出決策。軍機大臣根據雍正旨意,草擬好文書,經過雍正把關後發出,不經過內閣,由軍機處直接印發給有關部門和官員。具體負責幾個方面工作:

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草擬和各級官員上報的奏摺文書的預處理。
二、參與重要政事的決策,比如說皇帝遇到大時一時不能個人決斷的,聽取軍機大臣建議或者由軍機處討論出意見後再由皇帝決策。
三、經皇帝批准,參與某些重大刑事案件審理。
四、皇帝任免各級重要官史,由軍機大臣出具備選名單。科舉考試主考及考官名單也由軍機處出具供皇帝選擇。
五、負責掌握全國軍隊國防相關事務的各種數據提供皇帝決策參考。
六、經皇帝同意,可以督查各地政績,也可以作為皇帝特使行慰問之權。

軍機處的設立使六部和各衙門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再需要向內閣請示彙報。這一機構設立大大增強了皇權,削弱了內閣,併成為皇權與相權制衡的工具。所以雍正去逝後,後續的接班皇帝不但沒有廢除這一臨時機構,反而增強了軍機處職能,到慈禧太后專權後,軍機處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1911年,清政府迫於形勢,建立起所謂的“責任內閣制”,同時撤銷軍機處,這一運行了180年的機構被廢除。


華哥雜談


通俗地說,就是皇帝顧問性質的高級秘書處!

中國歷史的發展,一步步走向集權,至雍正設立軍機處,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雍正七年,雍正帝對準葛爾丹的策妄阿拉布坦部用兵,為了能直接指揮戰爭,處理重要軍務,保守軍事機密,設立了軍機房,後改名軍機處。

軍機處設立之初,有臨時辦公的意思,但是後來越來越重要,成為清朝一代最重要的中樞部門,直到宣統年間被廢除。軍機處主要任務有三項。

1 面奉諭旨,草擬文書。

雍正每天召見大臣,處理文件,頒發諭旨,大臣草擬諭旨,分發各個部門或者個人。



2 皇帝諮詢,參政大事。

這點類似“顧問”,皇帝對一些國家大事,向軍機大臣諮詢,商議,但是這種參議的職責和權力是皇帝主動提出問題時才有,不是固定的職責和權力。

3 管理文書,保存檔案。

皇帝處理官員奏摺,無論有無硃批,都要抄寫成副本,逐件登記,歸檔處理。

雍正時期,張廷玉,胤祥,鄂爾泰等都當過軍機大臣,軍機大臣都是兼職,有點類似“臨時工”,他們是從內閣,翰林院,六部等中選出,但是他們的編制,考核,升遷均在原衙門。



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成立內閣,康熙設立南書房,限制議政大臣會議權力和內閣權力,到雍正時期成立軍機處,一脈相承。


我是一個小書蟲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古代史的政治制度的趨勢是,皇權逐步加強,相權逐步弱化,消失的過程。明朝取消宰相制度之後,皇帝就已經充分集權了,政務上由自己的秘書團隊“內閣”來從旁輔助。清朝的軍機處實際上是明朝內閣的變體。

雍正時期,為了用兵西北的大事,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有兩個重點,第一,軍機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內閣,成為最高皇家秘書處;第二,最初軍機處是處理緊急戰事的臨時機構。

雍正十年的時候,軍機處更名為“辦理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大學士或者六部尚書等兼職。直到乾隆年間,軍機處才成為清朝廷的一處重要的常駐機構存在下來。

從作用上講,軍機處很不簡單,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國家的最高決策都是皇帝在軍機房跟幾位軍機大臣共同協商,決定之後,再頒詔予六部執行。

從地位上講,為了防止軍機大臣專權,軍機大臣是沒有任何品級和俸祿的,等於皇帝的私人辦事顧問而已,隨著歷史的推演,軍機大臣逐步由親王,六部尚書等高官兼任,那又是後話了。

從職能上講,軍機處要負責,第一,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預官員上報之奏摺文書的處理,這是最重要的常規工作;第二,辦理皇帝交議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決的,或交軍機處議奏,或密議,或交軍機處會同關係衙門議奏;第三,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與兵馬錢糧,軍事策略將略等等。

從內部構成上講,我直接上圖,大家一目瞭然——

總體上來說,這樣的機構不太好和現在的國家部門對應,如果一定要對應,那應該是國務院了吧。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同學


去過故宮人都知道,在養心殿附近的內右門外,有一排簡陋的板房,這裡就是清朝的軍機處所在地。

那清朝的軍機處是何時建立呢?

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時,因清廷連年用兵西北,戰事緊急, 軍報頻繁,雍正帝特命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內臨時設置軍需房(又稱軍機房),不久後改為軍機處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改為常設機構, 正式命名為“辦理軍機事務處”。軍機處初設時不參與其他政務決策, 後來權力漸大,逐漸取代內閣成為實際秉政、處理政務的機構,凌駕於內閣之上。


一旦入住軍機,就進入了帝國政務的核心決策層,軍機大臣位高 權重,令人豔羨。

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高效的機要班子。軍機大臣每天閱各衙門章 奏,前往不遠處的養心殿,聽取皇帝對奏章的批覆。

皇帝口述指示, 軍機大臣聆聽,然後回軍機值房憑記憶將皇帝的旨意草擬為詔書, 然後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這中間只有一個時辰。


草擬的詔書經 皇帝首肯後,作為正式詔書下發。軍機大臣每日分兩班輪值,辦理 皇帝當日交辦的事情,隨時聽候宣召。軍情戰事緊張時,皇帝更是 會不分晝夜地召見正在值廬值宿的軍機大臣。


為防君權旁落,清朝皇帝對軍機處的限制極嚴。中央和地方官員 不得將奏報的內容事先透露給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不得在軍機處辦理。


本部院的事,各部院大小官員不得到軍機處找本部堂官請示事務。 軍機處的印信由內廷收藏,需用時由值班章京(軍機處辦事 人員)向內奏事處“請印”,用畢即還。

軍機章京的值房亦不許閒人窺視,違者重處不赦。


安意如


講軍機處的事一定要談時期

實際上在雍正朝時期,軍機處被建立時,沒人想到它會在後來變成這種“比內閣還內閣”的東西。雍正建立軍機處,最初是因為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爆發。當時他需要一個在自己身邊準備一個專門處理軍務的機構。這個機構要能保密,能隨時能和皇帝溝通,要處在帝國的權力中心……於是就出來了在這麼一個軍機處。

實際上看地點也能看出來。內閣開會的地方通常在太和門的外面,而軍機處直接在紫禁城內院裡,隆宗門內。下圖是太和門。

但是這個皇帝的直屬機構,並沒有因為軍事行動的停息而遭到裁撤。雍正死後,乾隆繼位。乾隆繼位之後,先是短暫地解散了軍機處,任用總理事務處。但隨後軍機處又被重組,其工作增多了,裡面的要人也增多了。這個機構的任務繼續延伸到了軍事之外的領域,從平時的文書工作到行政和諫言,都是軍機處的任務。軍機處的實際作用很快遮蓋了現有的內閣,成為了皇帝真正的大臣班子。

但是儘管軍機處權力極大,軍機處卻從來不是一個正式的永久性機構。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兼職,在其他的部門還有其他職務。它雖然是實際上的清國最高權力機關,皇帝真正的“大臣圈”,但在形式和理論上,它一直處於這種臨時機構的狀態,也沒有真正的衙署。

大致就是這麼回事。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歲月裡,軍機處是實際上總攬軍政大權的國家機構,皇帝身邊的政府中樞,但在形式上卻沒有這個名分。


史話戲說


清朝的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了提高執正效率而設立的機構,因為封建的統治技術發展到清朝,已經非常完善,完善到整個官僚機構用於日常程序扯皮的精力要大於辦公的精力,而雍正作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怎麼能容忍這些發生,但是他又不能輕易改動原來運轉良好的權力分配體系,所以就設立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之初就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的,所以它的機構極為簡單,只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兩個層級,沒有多餘人員。人少的好處就是不能扯皮,流程簡單,人人擔責任,這樣能提高執政效率。


軍機處直接面對皇帝,只把關於國家最重要的事呈報上來,讓皇帝可以專注于軍政大事,這樣國家資源和皇帝的精力才不會被無所謂的浪費。

軍機處是一個臨時機構,人員的任免全部由皇帝一個人決定,就避免了人事程序的扯皮,也讓大臣們不敢結黨,而且大臣們害怕失寵被提出軍機處,還會用心辦事。皇帝直接決定人選,也避免的機構膨脹。


有了軍機處以後,還能對朝堂起到了一個鯰魚效應,讓軍機處和和內閣以及六部郎官相互制約。

軍機處沒有編制和預算,所有的成員都是從官員中直接選拔兼任,俸祿和人事關係還在原來的單位,不增加朝廷的負擔。


軍機處實行的是24小時的輪班制,軍機大臣每天早上4點多到軍機處開始接班,看一下前一晚有什麼大事發生,然後和各個軍機大臣商量一下,6點多到養心殿面聖回報工作聽一下皇帝的處理意見。


軍機大臣本來是個虛銜,但是因為背後有皇帝的加持,權力不斷變大,慢慢就成了最高決策機構。


西山講歷史


設立緣起

清朝入關後建立的全國性政權,是以入關前的政權機構、政治制度為基礎的,雖然採取了明朝的體制,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滿洲貴族特權。由滿洲貴族諸王及總理旗務大臣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擁有很大權力。在努爾哈赤時期,一切重大事件,均先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受理,然後呈報努爾哈赤。皇太極上臺不久,設立了“文館”,後又將“文館”擴大為“內三院”,即秘書院、宏文院、國史院。皇太極設立文館的目的,是以此來分散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福臨於順治晚期,又改內三院為內閣,負責處理一般文書,亦即擬定對題本的處理意見供皇帝裁決。議政王大臣會議則負責受理重要軍國大事。康熙中期,玄燁成立了南書房,南書房中的翰林大學士親承帝意,擬進諭旨,取代了部分內閣的職責,內閣權力又受到削弱,皇權進一步加強。

雍正年間,胤禛對西北用兵時,由於議政王大臣都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實際經驗,早已不太熟悉軍國大事;又由於內閣離街市近,人員又多,往返遞奏本章容易洩漏機密,所以,胤禛下令把內閣中三四品以上字跡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學士,由太和門外的內閣裡,調到隆宗門外(後又遷入隆宗門內靠北、乾清門外靠西的地方)來親承旨意,擬發諭旨。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至遲也在八點以前,胤稹親自召見他們,口授旨意,叫他們擬呈轉發,忙時,晚上也召見。擬寫完畢,先呈胤禛審閱,認可後,不經內閣,直交兵部捷報處,分快慢程度直接下發。快的,上面寫有“馬上飛遞”四字,還限定每日300裡、400裡、500裡,600裡的更寫有“600里加緊”的字樣,直接把皇帝的聲音傳達給下面的當事官員。這個特別的秘書班子就是“軍機處”,即“辦理軍機事務處”。

人員設置

軍機處僅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職官。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由胤禛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內特簡選拔,或由軍機章京升任,也可由滿洲皇室親王選任,名額無定,多寡悉從皇帝所欲。最初,軍機大臣僅設3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最多時增至11人。他們之間無隸屬關係,只以品秩高、資歷深者為“領班”,譽稱首席、首揆、揆席。他們分別對皇帝一人負責,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軍機大臣全稱“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者,還要加“學習”兩字,如“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處學習行走”。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章京領班稱“達拉密”。章京的選拔標準是“人品端方”、“年富力強”、“字畫端楷”,並要具備辦事縝密的條件。章京最初在內閣中書內選用,後多由部、院、寺司員保送。章京主要負責滿、蒙、漢文字工作。

軍機處系清代重要機關,所以,軍機處灑掃庭除、勤雜送水等服務工作,一概使用15歲以下不識字的兒童。

權力職掌

軍機處的職掌大致為三類:即不時召對商議機務,面奉諭旨草擬文書,審議謄錄保存文件。

不時召對商議機務,是指參議各種政事,包括軍務、人事、典禮等。每天早晨,胤禛常就這類事物,命軍機大臣詳議,並拿出處理意見。面奉諭旨草擬文書,就是將領到的諭旨形成文字下發,這是軍機大臣的最主要也是最經常的工作。審議謄錄保存公文,就是將胤禛批閱的奏摺謄錄副本,加以保存。

下圖軍機處內景

軍機處最初只是內閣的一個分局、一個分支。開始只管軍事,後來逐漸也管政治大事。

因此,胤禛利用這個機構,不僅親操軍令,而且慢慢地將一切政令也從內閣手中奪了過來。從此,內閣無權參與國家大事,形同虛設。儘管內閣大學士是最高官吏,但若不兼軍機大臣,就無實權。而大學士、六部、九卿、督撫、將軍、提統、都鎮、學差、主考以及駐外使節的簡放,都逐漸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胤禛巡幸、謁陵、駐園,軍機大臣也無不跟隨。西苑、圓明園等處,都設有“軍機堂”。

軍機處的創立,也使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名無實。內閣成立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專門負責軍事事務。軍機處本為軍務而設,一開始就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這樣,作為閒散機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經過長時期的閒置,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只好宣佈撤銷。

歷史意義

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削弱了內閣和諸王的權力,溝通了君臣上下聯繫,提高了辦事效率。皇帝的一切命令後來直接由軍機處發出,下邊的公文和密摺,也可由軍機處直送皇帝手裡。這較之過去的由內閣和諸王大臣的層層處理,程序多而慢,上下溝通不暢等,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權更集中到胤禛一人身上了。

下圖清末軍機大臣王文韶

很明顯,軍機處由辦理軍事事務的臨時性機構,演變成絕對聽命於皇帝,輔佐皇帝親自行使權力的特殊的常設機構,反映了胤禛不斷加強集權的專制思想。軍機處是絕對皇權的有力支柱,它一直延續到清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