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兒童題材繪畫包括了嬰戲圖、牧放圖、貨郎圖等。 縱觀歷史,中國傳統繪畫中關於兒童題材的繪畫是隨人物畫發展而興的。早在戰國時期的玉飾上就出現“嬰戲”圖案,此後各朝均有關於孩童的繪畫作品傳世,但數量較少,且孩童形象並非是畫面的主題。
至唐代,人物畫興盛且題材愈豐富,兒童題材繪畫開始出現獨立畫幅。兩宋時期,純粹以兒童為題材的繪畫技巧趨於成熟,承接隋唐,下啟元明清,畫風上空前興盛。
一、 宋代兒童題材繪畫繁盛與特點
獨看宋代的兒童題材繪畫,是隨著仕女圖的發展而興起,而後隨著風俗畫的勃興而逐漸流行。
其繪畫內容種類繁多,弄傀儡,蹴鞠,摘果,釣魚、戲鳥,讀書、、寫字,賞畫,下棋等,幾乎囊括了當時兒童生活、遊戲和學習的細節,呈現當時兒童社會生活,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同時,宋代兒童題材繪畫在畫論上亦出現了專門的評價標準。如《宣和畫譜》“形貌態度自是一家,要於大小歲數間定其面目,髫稚世之畫者不失之於身小而貌壯,則失之於似婦人。又貴賤氣調與骨法尤須各別”。
二、 宋代兒童題材繪畫興盛之因
關於宋代兒童題材繪畫的興盛,已有學者做過相關論述。主要原因無非在於
時人祈求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以及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但細究其根源,其都離不開復雜的社會環境。文章將從“兩宋”的社會環境背景出發,淺析宋代兒童題材繪畫興盛的原因。(一) 北宋:新興階層的審美趣味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修改租佃制、獎勵墾殖等政策,來鼓勵發展生產。裡坊制的打破和夜市的興起帶動商業手工業迅猛發展和城市發展崛起,匯聚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為時代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促進了文藝的進步。
豐富的市井生活成為畫家們的素材,也符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兒童題材的繪畫,質樸生動,符合時人對天倫之樂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寓意“多子多福”的兒童題材繪畫被百姓們熟悉和喜聞樂見。
(二)南宋:精神寄託與政治需求
至靖康之亂後,高宗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權,中國北方的領土則落入金人之手,時兒童題材繪畫的流行同社會鼓勵生育有關。
南宋政府一方面希望能夠穩固政權,營造和平的氛圍,政府興建了多種多樣的建築,推行了各種各樣的藝術計劃,其中包括
營造新的皇家宮殿與寺廟、重繪宮廷繪畫收藏以及復興畫院,這些促進了繪畫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因皇室子嗣人丁單薄,高宗、寧宗、理宗都從宗室中另選皇子入宮,且戰亂使得青壯年從軍或離家,生育機會減少。同時金軍南下,為了控制被佔領地方的人民,採取屠城,“戶口所存,裁十二三”,宋朝人口的正常增長受到嚴重影響。
因而上至皇室政權,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著對綿延子嗣的期盼。故而宮廷繪畫選擇亦兒童為題材,表現了皇室對健康子嗣的強烈願望,民間作品不僅符合政府倡鼓勵生育的幼兒政策,也暗含了百姓對生命延續,桂子蘭孫的精神寄託。
這時的兒童題材繪畫通過表現兒童天真浪漫的生活情趣的形象滿足了統治者政府的政治方針,也滿足了皇家和上層建築的審美趣味及百姓的心理需求。兒童題材繪畫在這一時期,既能行使其政治職能,又在時局的影響下產生了經濟市場。
(三)儒學復興:天理和格物致知
相比在戰爭上的失利,哲學上的檢討成為宋人精神上最大之出入。他們構成一種共同的趨勢,將儒家的倫理擱置在佛家及道家的宇宙觀之上,而稱為“理學”。同漢代從美術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宋儒認為宇宙之構成包含無數因果關係,而人之能為善,與自然法規(他們稱之為天理)相符合。
在宋以前,畫家關注更多在於
山水畫,人物畫(其中人物畫更多的以道釋畫、仕女圖、歷史典故為主)。繪畫技巧和風格追求“神似”和“敘事”。尤以晉代顧愷之“以形寫神”為例,其在《魏晉勝流畫鋤》雲“凡生人亡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失矣 。”(當然,此在宋代兒童題材繪畫中依然有體現,如《顧炳畫譜》評蘇漢臣之畫,曰:“其寫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著,可謂神矣“)受到理學“天理”和“格物致知”的影響,畫家更加關注“內心”和自然之“理”。注重觀察繪畫對象的特徵,在繪畫技巧上從“白描敘事”轉向追求“工筆重彩”, 宋明理學所強調“心性之感”也促使畫者融山水、花鳥、界畫為一體,並以環境襯托人物活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畫面構圖上也更加有趣味性。
由此,繪畫關注的形象題材更加的細緻豐富,表現人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花鳥畫也因而興盛(繼而帶動了兒童題材繪畫的興盛)。
結語:
綜上文所述,宋代的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與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理學思想的興盛,為我國傳統繪畫帶來新的方向。兒童題材繪畫,既作為意識形態的載體,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主張;也隨著世俗層面傳宗接代的儒家觀念的深植人心而增添了祝頌子孫賢德的含義。這一切在政府的表態和民間世俗觀念的大肆鼓吹之下,兒童題材在此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興盛。
彭德 《中國美術史》
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
吳玉亮《宋代兒童題材繪畫的特點及政治隱喻之芻議》
閔雪 《理學影響下的宋代繪畫》
閱讀更多 顧三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