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解縉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福垊


才子之死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陰曆正月十三,天降大雪,錦衣衛都督僉事紀綱信步走在詔獄陰暗的過道中,帶著幾分笑意的鷹犬正回味著皇帝過人的暗示水平。“縉猶在耶”?好一句反問!解縉明明就是不應該存在的嘛!為如此精深的帝王心術當浮一大白!紀綱的手指敲了敲提著的酒罈。

示意獄卒打開緊鎖四年的牢門,紀綱低頭走進這間甲字號房,低垂著睡眼的解縉正好也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紀綱無比厭惡這雙似乎永遠睜不開的眼睛,那種審視且瞭然的目光總讓他覺得自己沒穿衣服,好在這該是最後一次面對。

解縉看著紀綱手裡的酒罈展顏一笑:“我的時間到了?”

紀綱也咧嘴一笑:“我來送送解才子!”

解縉接過酒罈:“紀兄有心啦!不知太子怎麼又惹到陛下了?”

紀綱大笑:“就知道瞞不過你,前天太子面諫陛下罷老卒養馬之策,觸了大黴頭。”

解縉抱著罈子灌了一大口酒:“太子仁德!”

紀綱冷笑:“可惜迂腐!”

解縉搖搖頭:“看在這壇酒的份上,小弟有句逆耳忠言給紀兄,漢王贏不了,陛下亦雄猜之主,多餘的心思不要動。”

紀綱也搖搖頭:“道不同啊!解賢弟!”

解縉哈哈一笑:“那好!我在那邊等你!”

一個時辰後,爛醉如泥的大明第一才子被架出詔獄,扔進準備好的雪窟,在低溫和窒息中結束了47年的生命。是年五月,明成祖朱棣詔令次子朱高煦就藩青州,並強行派人修建藩王府邸,糾葛不休的奪嫡之爭終於明朗起來。

解縉其人

出生在1369年的解縉是個天才,他六歲就能作詩,十八歲就拿到鄉試第一名,十九歲就成為三甲第十名進士,讓無數皓首窮經的書呆子羞愧難當。對官員態度惡劣的朱元璋非常喜歡他,甚至說出“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的話來。

正是這樣少年得志的經歷讓解縉鋒芒畢露,屢屢觸朱元璋的黴頭,雖然太祖沒拿他怎麼樣,但還是決定磨磨他的心性,留給子孫用。於是朱元璋下令解縉回鄉,十年之後再出仕任用,謂之“大器晚成”。

可惜少年心性的解縉並不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他等不了十年,八年後朱元璋去世時就返回南京謀職,結果自然觸了號稱純孝的建文帝的黴頭。幾番波折之後只混了一個翰林待詔的虛職,從未得到信任。

再之後就是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不得志的解縉沒心思當建文忠臣。朱棣有召“縉馳謁”,還順手接過被誅掉十族方孝孺的筆,給朱棣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繼位詔書,從此成為永樂朝的重臣。

主持修纂了《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的解縉很容易被誤解成單純的才子,然而細看歷史才會發現這傢伙的可怕。他是個非常有戰略遠見的謀士,對徵安南、改土歸流等事的預測極準,早早就告訴朱棣明朝佔不住安南。

他又是一個頗有識人之明的智者,對蹇義、夏元吉、劉俊、鄭賜等人的評斷均應驗如神,仁宗繼位後曾拿著他寫的論朝臣短長奏疏感慨,“人都說解縉狂妄,但觀其所陳,都是史筆定論,他並不狂妄。”

失勢下獄

很多人都說解縉的失勢是因為捲入了奪嫡之爭,於是被漢王朱高煦構陷,再加上平時得罪人太多,於是牆倒眾人推。這其實並不準確,當時捲入奪嫡之爭的人多了,淇國公邱福就直接向朱棣推舉漢王,楊士奇也是太子鐵桿,怎麼偏偏就解縉出事了?

解縉舉薦朱高熾為太子之後漢王雖然惱火,但拿他確實沒啥辦法,最後讓他倒黴的其實是朱棣本人。原因很簡單,他表現得太過聰明,又明顯支持朱高熾,這讓朱棣非常惱火,只是《永樂大典》還沒修完,只能一直忍著。

在《明太宗實錄》裡記載解縉第一次被貶非常意味深長,記錄時間是永樂五年陰曆二月,那一年正好《永樂大典》修成,而解縉被貶那一條的前一句話記錄的是安南諸蠻作亂,更要命的是再之前徐皇后病逝了。

很顯然,本就沒用了的解縉正好遇到心情其差的朱棣,下場能好才怪。解縉被一貶再貶最後扔到交阯(注意這個地方),但朱棣此時應該沒動殺心,大抵只是想出口惡氣,你不是說老子打不下安南嗎?我現在讓你去哪當官。

解縉也沒太當回事,做事依然故我,最終在永樂八年惹出了大事。這一年朱棣出征蒙古,解縉正好回京奏事,這貨回來後一看皇帝沒在,就順路看望了下太子,然後出京去廣東了。朱高煦果斷參了他一個“私覲太子”,這下算徹底戳朱棣肺管子上了。

篡位起家的朱棣領兵在外,最忌諱什麼不言而喻,監國的太子會不會動歪腦筋這貨一直心裡沒底。於是皇帝大人借題發揮,把解縉和一大批人給扔進了錦衣衛詔獄,搞笑的是和解縉不和的李至剛也被扔進去了,足見朱棣的用意還是敲打太子,收拾解才子只是捎帶腳兒。

隨後的日子只要朱棣對太子不滿,就會撈出幾個東宮近臣放血,到了永樂十三年,他終於決心解決奪嫡問題,讓朱高煦去青州就藩。恰巧這時候太子在養馬問題上又逆了他的龍鱗,他這才又想起頭年十一月就呈上來的囚籍裡那個叫解縉的......


總結起來吧,解縉被凍成冰棍的原因就是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人,阻徵安南之諫也好,議賜漢王衣物違制也罷,最終折的都是皇帝的面子,這才是他倒黴的根本原因。至於解縉到底犯了那些錯,智而直言,慧而不藏就是最大的錯。


歷史吐槽機


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2月22日,這是一個滴水成冰、大雪紛飛的一天。朱棣問錦衣衛頭子紀綱:“解縉還在(活著)嗎?”。指鹿為馬、善於揣測聖意的紀綱一聽,立刻把解縉從大牢裡提出來,用酒灌醉,把他埋入雪堆,就這樣連凍帶悶47歲的解縉被活活整死。解縉死後,家產也被抄了,老婆孩子及整個家族被株連流放到遼東。

“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明史解縉傳》

朱棣曾親口說過: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明史解縉傳》

朱棣這麼器重解縉為什麼還令人把他處死呢?



首先這是由解縉的性格決定的。解縉性格剛直,在明朝三大才子中他位於首位,難免孤高自傲,他曾先後侍奉過三代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是朱元璋和朱棣時的重臣。兩朝重臣,都遭到兩個皇帝的厭惡,在官場上他就是一個白痴一樣的存在。在朝為官時不僅僅得罪同僚,他還膽大包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皇帝。

簡單瞭解下解縉的性格和為官之路

  • 洪武年間的解縉

朱元璋很器重解縉,把他的官封到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朱元璋曾親口對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解縉聽了朱元璋的話完激動興奮,全當真了。他立刻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大庖西封事》,字裡行間大氣磅礴,他針砭時弊、國家未來方針的規劃,朱元璋的人生設計無不觸及。朱元璋惜才憐才,覺得這塊原石經過打磨雕刻,裡面定是一塊美玉。對解縉的這種鋒芒畢露,他雖然心裡不贊成,還是對他誇讚了一番。不料卻激起了解縉進一步指點江山的豪情。接著他又新鮮出爐了一部《太平十策》。他指出朱元璋分封諸王的弊端,犯了朱元璋的禁忌,朱元璋心裡疙疙瘩瘩,但念其年輕氣盛,忍了下來,直到胡惟庸一案的發生。對此案明智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解縉卻生生貼了上去,他替人代筆寫了一封長篇大論,為已死的李善長辯白,再次犯了老朱的大忌。



解縉還彈劾朱元璋喜愛的大臣袁泰。袁泰為官直爽嚴謹,執法公平公正,深受百姓愛戴,他的性格耿直,愛堅持真理,是非曲直必糾。謝、袁二人的性格在共事中擦出了劇烈的火花,結下仇恨。解縉化筆為刀把袁泰抨擊的人神共憤,這種苛刻的程度令朱元璋驚詫。解縉是痛快了,但他的個人形象在朱元璋心裡也玩完了。朱元璋寬恕了袁泰,解縉遭了殃,他被朱元璋開除官職,打發回老家。朱元璋讓他回去反省10年,然後再回來做大官。朱元璋對解縉的老爹說: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明史》

解縉大才子在家呆了8年,朱元璋就駕崩了,朱允炆繼位。解縉回到京城借弔喪求官,結果被仇人彈劾不忠不孝、違背聖祖遺願。解縉官場上得罪人多了,厄運連連啊。他們調查到,解縉的母親才剛死,解縉孝期未滿,而解縉的父親90高齡正需要解縉贍養,解縉卻拋下做兒子的責任求官。另外他們抓住聖祖遺訓不放,朱元璋不是和解縉說好了嗎,10年後再為官,這才8年,解縉怎麼能揹著不忠不孝之名,違背聖祖遺言,恬不知恥的來要官呢?根據以上彈劾,建文帝一生氣將他貶到陝西臨洮的河州衛當個芝麻小吏。在建文一朝,解縉始終沒有混起來,他好像被人遺忘了。


  • 永樂年間的解縉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奪取了天下,好像被磨平稜角的解縉沒有走方孝儒的路子,他主動迎附新主,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很快被朱棣授予重任,成為朱棣近臣。他負責重修《太祖實錄》,編纂《永樂大典》,在朝廷上下有了一定的威望。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解縉的看似磨平稜角只是假象。解縉以往的種種朱棣是瞭然於心的。不久謝晉開始觸犯朱棣。

解縉插手了不該插手的事——立儲

朱棣喜愛英俊神武的二兒子朱高煦,而討厭唯唯諾諾的嫡長子大胖子朱高熾,有意要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朱高熾本是太祖親立的世子。朱棣想借權威大臣的口說出來他的心意,於是召見了解縉。解縉避開朱棣的意思直言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到這個結果不開心,解縉拿出朱棣最愛的孫子朱瞻基來爭取自己的立場,一句“好聖孫”。朱棣笑了,解縉贏了,但他的末日也即將來臨,他由此得罪了朱棣的嫡二子朱高煦。



解縉觸犯朱棣龍顏,多次遭到朱高煦的誣告

解縉管朱棣的家務事,為太子向朱棣鳴不平,朱棣更厭惡解縉: 平常百姓家的老人,在兒女之間也很難一碗水端平。朱棣喜歡朱高煦,是打心眼裡的喜歡,加上失信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心中愧疚。作為補償,朱棣對朱高煦在禮秩等方面的規格竟超過了太子朱高熾。解縉看不下去,直接進言,勸阻朱棣:“啟爭也,不可。”面對愛管閒事的解縉朱棣龍顏大怒。定其為:“離間骨肉”,對解縉討厭至極。朱棣賜給大臣二品紗羅衣時,唯獨不給解縉,讓他難堪。




解縉上書勸朱棣放棄讓朱高熾親征安南,朱棣沒有聽,結果朱高熾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解縉的從政能力在朱棣這大打折扣,而朱高煦也少不了參解縉一本。

朱高煦對解縉嫁禍、誣陷什麼手段都用,解縉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因解縉之前得罪了禮部郎中李至剛,再次遭誣陷,一貶再貶,最終發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回京有事稟告朱棣。不巧朱棣討伐蒙古去了。他卻去見了太子朱高熾。這又給了朱高煦報復的機會,他向朱棣進言道:“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棣一聽,這不是明顯撇開我這個皇帝嗎,本來就懷疑太子謀反,這下他大發雷霆,以“無人臣禮”準備把解縉打入大牢。

解縉死到臨頭還越職

覲見過太子的解縉沒有直接回自己的所屬地,他和檢討王跑到了廣東,他倆看到贛江兩岸遭遇旱災,規劃好救災計劃給朱棣上書一封。朱棣一看更加生氣,於是就把解縉投入大牢,為此還株連了一大批官員。

而解縉5年的牢獄生活,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可見解縉在官場上的為人太失敗,他最終落了個被凍死的結局。


小姐姐講史


天真的解縉純粹是被朱元璋和朱棣“騙”了,當然,最終被凍成冰棍也有其取死之道。

對於解縉的死,不能把他從當時的政治態勢中單獨剝離出來加以論述,倒黴的不止解縉,確切的說是當時過早站隊的太子黨全部倒了黴。

頂級才子解縉和他的父親解開性情相近,都是比較執拗,一條道跑到黑的那種人,也可以說是性情中人。

其父解開,國子監的高材生,數一數二的那種,長於修身克己,屢次被推薦任職,但卻不為所動,到了明初,朱元璋親自召見解開,與他談論元朝的興亡利弊(同樣的專題,老朱找了一群人問,解開只是其中之一。)。

解開對於經史子集是爛熟於胸,博古通今,他的父親也就是解縉的爺爺解子元,在元朝為官,耳渲目染之下,元庭之黑暗,解開也瞭解不少,他就為老朱指點了元朝執政的弊病,老朱聽了很長見識,於是想讓解開為自己效力。

但因謝子元在元朝任職期間死於兵馬之中,所以解開不願在明朝做官,但也不反對解縉考取功名,為國效力,他不憎恨明朝,守節而已。解開一生都醉心於辦學、培養人才,結集自己的著作,對仕途也確實不感興趣。

解縉的母親,賢良淑德,熟讀四書五經及各類歷史著作,這在那個女性受到歧視的年代非常少見,尤為擅長小楷,解縉後來小楷精絕為世人驚歎,就是受其母親薰陶。解母還通曉音律,多才多藝,是解縉真正的啟蒙老師。

據說,解縉還在襁褓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在地上寫字教他識字,解縉也爭氣,一邊吃奶一邊學習全沒耽誤。幾歲的時候就被家鄉父老稱為神童。小時候說的可能有點玄,但成年的解縉具曠世之才,這種說法毫不誇張。有明一朝,以廣博論,解縉當屬第一,這確實是當時人所共知,也公認的。

解縉18歲參加鄉試,名列榜首,轉年又參加會試,得了三甲第十。名次雖低,但卻不是因為解縉才華不濟,而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解縉的本性就已經袒露無疑,其行文雖然氣勢磅礴,但文筆犀利,不為閱卷官員所喜,本來主考官暫定一甲,也就是前三名,最高狀元,最次也是探花,但是因為他的文章容易招惹是非,惹到皇上不悅,所以把他排到了後面。

對此,老朱是什麼意思呢?

據說,這事朱元璋知道,老朱御覽之後,覺得解縉才華出眾,本想欽點狀元,但是有官員生搬硬套的說解縉名字不吉利,大明開科,為國家選拔棟樑之才,必要順民意,取吉祥方顯初衷,而如果欽點解縉的話,字面上不大好,解縉字大紳,又字縉紳,而其姓解,表意縉紳俱解(解,字大也是同樣意思,不行。),這可麻煩了,大明開科取士主要目的是招攬人才,你來個縉紳俱解那還了得,太不吉利。

▲縉紳,現在任職或曾經任職的官員。

雖然和他爹解開很熟,但老朱也不想觸黴頭,所以就把解縉刷下了一甲,但那一年解氏家族還是出盡了風頭,一門三進士,不但在家鄉引起轟動,就連南京城的官紳百姓也驚歎不已,同朝同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三個進士,真可說是家國幸事,而當年的狀元,才華遠不如解縉,一生碌碌無為。

18歲鄉試,轉年趕考入仕,合著當時解縉才19歲,解縉過早的進入了國家中樞機構,而他的閱歷,卻遠不如他的才情。傾盡一生,解縉最大的愛好就是給領導提意見,他歷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毛病始終如一,致死不曾改悔。

本來洪武、永樂兩任皇帝,對他都非常器重(建文後述),也都曾經向他請教過治國之道,傻傻的解縉激動不已,他知無不言無所謂,要命的是他還言無不盡,結果就是連皇帝帶官員全部得罪,更可怕的是,對此他毫不自知,更不自省。

老朱只是說了句客氣話,他對解縉說:我與你雖是君臣關係,但我對你的關愛猶如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才好。解縉激動了,寫下了著名的萬言書,轉天就交給了老朱,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老朱的讚賞,還引起了滿朝臣子的驚歎,他們驚歎於解縉的才華,萬言書涉及之廣,闡述之深令人歎服(和嫉妒)。

沒想到,解縉像是吃了士力架,還真來勁了,在得到老朱的肯定後,解縉高興之餘又一篇《太平十策》交到了老朱手上。

解縉還幾近作死一般,將朱元璋的皇子、皇侄品評個遍,對朱元璋將他們分封各地的做法進行了批評,並指出了潛在的危險。以老朱的脾氣,估計解縉當時就會死掉,可是朱元璋看解縉畢竟年紀不大,涉世不深,而且批評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還給自己找了好大一個臺階,所以也就算了,沒太在意。

什麼臺階呢?解縉說天下人都說皇上您隨著自己的喜怒妄生殺戮,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是因為您的身邊缺少忠臣良將,所以才會這樣,相當於變相的替老朱開脫,朱元璋挺愛聽,對其直言不以為意。

解縉沒斷了忙活,上書對清算李善長表達了不滿(為郎中王國用代筆,後來老朱才知道是解縉寫的),好在最後結語的時候,他說了句,現在李善長已死,多說無益,願陛下以此為戒。可能就是因為這句話,朱元璋才放過了他。

不久,解縉的父親解開來到京師看兒子,在與老朱聊天的時候,朱元璋對他說:你這個兒子很有天分,將來必成大器,但現在還是年輕,需要磨練,十年之後再回來,為時不晚。

老朱對解縉不滿的地方並不是他提的那些意見,而是因為解縉理想主義色彩嚴重,凡事過剛,缺乏涵養和應有的隱忍,如果老朱也凡事眼裡不揉沙子,那不止李善長、胡惟庸之流,朝堂上早沒活人了。解開回家後,直接告訴兒子解縉,無奈之下,解縉回家繼續讀書去了。

朱元璋如果真的是出於愛護的話,其實應該給他一個基層工作去磨練,讓他深入瞭解當時的人事物,宦海沉浮。很多官員都是在實際政務中摸爬滾打磨練出來,就僅僅讓解縉回家讀書10年的話,回來以後還是個書生脾氣,沒有半點進步,而且迂腐、率直之氣愈加濃厚。

非常有意思,當時的讀書人都非常重視禮制,解縉讀萬卷書竟然拿老朱的話當耳旁風,明明朱元璋已經告訴他,十年以後再回朝效力,可是八年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解縉就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渴望,直接回到京師,想讓皇帝給自己一份工作。

他就沒想過,朱允炆作為老朱的孫子,爺爺說的話他會忤逆麼?當初解縉對各級官員彈劾頗多,所以此次被人抓住了小尾巴,藉機彈劾,彈劾他忤逆皇命,不守孝道,因為就在解縉來京之前,母親剛死,還沒有妥善安葬,而父親年近90,老妻過世悲痛不已,解縉不應該捨棄老父,來到京城求官,這是人倫大罪。

解縉公然違抗聖旨,朱允文雖然愛才,但也不能忤逆爺爺生前做過的決定,再說這官員們彈劾的也沒錯,所以把他貶到了邊遠山區,後來經人舉薦,“勞改”一年多的解縉才出任翰林院待詔,也就是坐冷板凳,這一等就是三年多,那幾年朱允炆受朱棣靖難之役的影響也是焦頭爛額,根本顧不上解縉這位大才子。

可能是因為在建文帝手下未受重用而懷恨小心,也可能根本就看不上朱允炆這種黃口小兒,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解縉毫無顧及地投入了朱棣的懷抱。

初期,朱棣對於原建文帝手下的大臣,或多或少也有些芥蒂,此時解縉撲了過來,而且才華不錯,正好為朱棣所用,何樂不為?

難能可貴的是,解縉也不傻,所有的話都說進了朱棣的心坎裡,比如:建文帝雖然心懷慈念,但優柔寡斷,造成朝令夕改,搞得臣子們無所適從,他不是一個好皇帝,而朱棣大智大勇,能屈能伸,豈是朱允炆能比的。

不但自己要投降,解縉還要拉上幾個小夥伴,勸解他們說,只要朱棣能夠治理好國家,我們這些人能有什麼顧慮。等到燕王到達南京的時候,解縉一行人偷偷潛出城去,比其他廷臣先一步投降朱棣。

朱棣像極了朱元璋,在解縉的作死之路上狠狠的又推了一把,他鼓勵解縉說,現在敢作敢為、直言進諫的臣子很難得到,鼓勵解縉

要像魏徵一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就放開膽子說,我也不會急。解縉又信了O(∩_∩)O

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草擬登極詔,解縉則光榮的承擔起了這項任務,起草登極詔後隨即頒佈天下,也算是大功一件。

解縉沒有忘記朱棣對自己的囑託,傻兮兮的他再次發揮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特長。再次通過自己的品評,得罪了滿朝文武、皇親貴胄。他幼稚的以為抱住皇帝的粗腿就可安全無虞,更要命的是,後來解縉還參與了皇權之爭。

朱棣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熾體質不好,但順了立嫡立長的禮制,從個人感情上來講,舔犢之情肯定是有的,但是朱棣真不喜歡這個兒子。

朱高煦,勇武方面像極了朱棣,而且靖難之役幾次救過朱棣性命,朱棣也有讓二兒子繼位的意思,要命的是,他還說出來了,所以後面的二十多年,他也就甭想清靜了。

別人暫且不提,朱棣把自己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漩渦,老大雖然身體不好,但卻有一個朱棣非常喜愛的孫子朱瞻基,老二雖然非常類己,但是立他為太子,卻有違禮制。

彷徨之間,朱棣就徵求瞭解縉的意見,如果解縉夠聰明的話,他就應該以不參與皇帝家事為由把話題推回去,可是他那個天真的本性又呈現出來了,直接告訴朱棣當然選朱高熾,一是因為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有利於領導班子順利過渡。

在解縉的努力下,朱高熾雖然沒少受敲打責罵,但其太子地位日趨穩固,如果僅僅這樣也還不算解縉作死,要命的是解縉還向朱棣建議不要太偏向朱高煦。朱棣的兒子豈是你一個書生可以說的,別管他自己喜不喜歡,他都不願意讓自己的臣子,對朱高煦指指點點。

這就促成以下三點:

①多次指責朱高煦後,朱棣對解縉的態度逐漸冷淡。

②朱高熾對解縉感恩戴德。

③朱高煦早就知道解縉對自己的攻訐,含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後快。

朱高熾作為太子尚且被朱高煦和朱高燧打壓的不要不要的,更何況解縉區區一個臣子。所以洩露宮廷私密,科考閱卷不公的檢舉信擺到了朱棣案頭,對於兒子的彈劾朱棣不以為意,主要是能給自己提供藉口,於是解縉再次被貶。

如果解縉夠聰明的話,他應該安安穩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閒暇之餘吟詩作對寫寫文章打發時間也未嘗不可,等到朱棣賓天,朱高熾登臺自然有他的大好前程。但解縉這個人的脾氣就是毛毛糙糙,上次的教訓還未吸取,利用匯報工作的機會,私下接觸了太子朱高熾。

當時朱棣遠征漠北,朱高熾監國,在朱棣已經逐步打擊“太子黨”的情況下,你就別湊合過去了唄,解縉竟然跨過皇帝,直接找朱高熾彙報工作。恨毒瞭解縉的朱高煦藉機再次彈劾,私會太子,藐視皇帝。於是,朱棣下令把解縉關到大牢。

永樂十三年,臨近元宵佳節,朱棣吩咐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送來在押人員名冊,在這次清點中,朱棣在名冊中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就說了一句,解縉人還在呢?

紀綱立馬明白了朱棣的意思,回去之後直接把解縉用酒灌醉,衣物除盡,扔到雪中活活凍死了。

解縉的死證明他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①沒有很好的揣摩皇帝的意思,只要皇帝不太昏庸,都想在執政之初給人一種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的聖明形象,但這不意味著他能容忍你的指手畫腳,罵狠了他一樣急,關鍵是臣子要知道進退,你非要把朱元璋和朱棣當成李世民,那是要死人的。

②儲君之爭,既是國事也是家事,這說法當然沒錯,但在某些皇帝看來,這就是他的家事,他沒主意了你可以提意見,但是參與過甚,甚至對皇子指手畫腳,那就失了起碼的規矩,這種行為會被皇帝所嫉恨,在你指責朱高煦的時候,你要知道,在你面前的不只是君主,他還有個身份,是朱高煦的爹。

以朱高燧為例,雖然沒有查到實證,但朱高燧對於針對朱棣的暗殺行動不可能一無所知,即便這樣,朱棣小懲大誡之後,還是放過了朱高燧。那是他兒子,涉嫌暗殺朱棣也捨不得下手,朱高煦作威作福貽害黎民朱棣早就知道,最後也是作狠了,朱棣才出面懲戒。你一個臣子噴來噴去的以下犯上,朱棣怎能容忍你的口無遮攔,朱棣自己都捨不得說。

③仕途太過順利,十九歲進入國家核心層,缺乏應有的歷練,從政方面是,人情世故上也是。多年仕途,命運多舛,起起伏伏,沒有深思自己的短板,幾經沉浮還是一如既往的不改秉性,完全沒有總結以往得失而自省,政治覺悟多年來沒有哪怕一絲絲的提高,再加上直言犯上,不知收斂。

④自以為抱住了皇帝大腿,對得罪所有朝堂官員不以為意,到了緊要關頭,成為滿朝文武的眾矢之的,老朱在世的時候,解縉寫的那些東西就讓很多官員高興的不得了,都覺得解縉這次算是死定了,可以解縉一次次的逃出生天,可惜運氣總有用完的時候,等到那一天,朝中沒有一個人為你說話,皇帝也早就開始討厭你的多嘴,那結局也就只能是死了。按當時大臣們的想法,解縉死的已經很晚了,算是好命之人。

⑤在太子被打擊的要死不死的時候,還不懂收斂劃清界限,犯了朱棣的忌諱,朱棣真正忌諱的是朝臣過早站隊,有意無意間架空皇權,他是不會弄死朱高熾,但是站隊的大臣肯定會受到清算。

在這點上,朱棣和康熙的顧慮是一樣的,老八受到忌憚和打壓可不只是其母出身低微的原因,我主政時期,朝臣都跟著你站隊,國無二主,影響了統治根基,更可怕的是包括自己的近侍、近臣也大多支持老八,那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只要老八想,自己隨時都會死,而涉及封建皇權的政治鬥爭只有你死我活,從來沒有過什麼親情。

⑥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的朱高煦除掉自己的能力和決心。打擊太子黨的不只是朱棣,還有朱高煦,他和朱高燧幹了多少挑撥離間的事,自己都記不清了,敢在京師朱棣眼皮底下作奸犯科,意味著他是有恃所以才會無恐,說得再直白些,他殺人沒事,你殺人會死,不是一個檔次的勢力,你背後陰他,他至少性命無虞,而他背後陰你,你就只能性命無存了,朱高煦有這個能力,而解縉好像從來都不曾明白。

很多人總結解縉的時候,總是說,解縉活得太明白,說的太直接,我就不明白了,這結論怎麼得來的,要是活得、看得真明白的話,他就不會死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比他會保命。


古今通史


封建社會的官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和互相傾軋,為了一己之私爭權奪利,恨不得你吞了我,我吃了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對解縉這個沒有多少官場閱歷的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

且看解縉的入仕的過程,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就有“神童”之稱。1388年19歲的解縉中進士,同年任翰林學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命他常在身邊。

可以說解縉的人生起點是很高的,年紀輕輕就身居要津。但是古人說“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解縉就屬於這種情況。

身居要津,但是沒有一天的基層工作經驗,對人情世故很不熟悉,對官場規則十分陌生,對人生缺乏規劃,對身邊的危險沒有警覺。解縉就像一個可愛的小羊羔走進了虎狼橫行的官場。

朱元璋對解縉說咱倆“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這只不過是朱元璋隨口一說,解縉就當成金科玉律了,先是在第二天呈上萬言書,議論朝政。後又上《太平十策》。這反映出解縉的頭腦過於簡單,把領導的講話沒有鑑別能力。

再看他的實際行動,剛當官解縉就對現實不滿,指責兵部翫忽職守得罪了兵部尚書,遭其誣告被貶江西。但是解縉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還繼續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先是替李善長辯解,李善長的案子是朱元璋定的,這不是找倒黴嗎?

後又彈劾袁泰使其受罰。這些事情充分說明解縉是個書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不會當官,只會空發議論,結果還引來無數的怨恨。

朱元璋已經開始對解縉不滿了,於是給解縉的父親說,帶他回去好好培養,十年之後回來重用。解縉只好回家讀書寫作。八年後朱元璋死,解縉前去弔喪,結果遭到袁泰的誣告被貶河州尉,地點在今蘭州附近,明朝那兒可是蠻荒之地了。

四年後禮部侍郎董倫為他在朱允炆面前美言幾句解縉才得以回到京師任內閣首輔。朱棣登基後,解縉頗受重用,主持編輯《永樂大典》。雖屢受打擊但是解縉本性不改,又一次犯下了致命錯誤,參與立儲。這是很忌諱的,解縉不但不忌諱還積極建言立長不立賢。沒有得到好處反而違反了朱棣的意思,又得罪了次子朱高煦。

此後解縉又屢遭陷害,其實這些陷害他的人的藉口都不是大事,只不過他平時為人剛愎自用,不懂得韜晦,不懂得收斂鋒芒,得罪了許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時機一旦成熟,這些人就會像餓狼一樣撲向他,把這隻小綿羊吞噬。

最後朱棣下令錦衣衛執行,先是下獄,後是埋入雪堆凍死。解縉的悲劇在於他一生沒有過多少實際歷練,就驟然佔據高位。對人情世故和官場規則缺乏認識而又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一意孤行,最後死在了剛愎自用和天真幼稚上。


小小嬴政


趣談答案:解縉成名是因為出書,而解縉之死,是因為捲入了一場戰爭,立儲戰爭。

老實人的小方法

猶豫了很久很久,一直想在老實人這三個字上打一個引號,後來想想覺得不合適,再後來想想還是應該打上。

但是至於這個小細節,咱們先不糾結了,來看一看解縉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朝歷史上解縉可以說是才高八斗,他的才高八斗足以讓整個世界為之癲狂。

這一點並不是我說的,而是根據當時的明史資料以及對應的史官對他的評價能夠看的出來,謝晉的文學才華,文學造詣,甚至能夠達到出口成章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解縉其實是一個讀書人,一個非常優秀的讀書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讀書人,竟然惹上了殺身之禍。

當然在惹上殺身之禍之前先得給解縉一點吃甜頭。

在朱元璋時期解縉非常有才華,而且這個才華已經找到朱元璋的認可,但是朱元璋並沒有重用他,為什麼沒有重用他呢?因為解縉非常的驕狂。

而根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就不難發現,朱元璋認為解縉的才華足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但是他缺乏涵養必須要熬,於是直接把他丟到老家。

在長達8年的修身養性之後,解縉終於再一次出山,只不過這一次出山又吃了個閉門羹。

謝晉的小甜頭

解縉苦思冥想,一直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呢,直到有一次他參與了政治投機。

而在那一次政治投機之後,解縉直接獲得了朱棣的認可,並且開始編撰永樂大典。

當時解縉直接被朱棣認定為了內閣首輔,並且可以直接參與機務,成為了明朝那個創始機構班子。

這個時候的解縉再次飄然,開始參與到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想跑出去的漩渦裡面。

大家也知道最近一部電視劇比較火,而那部電視劇裡面朱高煦和朱高熾爭奪皇位,這件事情幾乎鬧得水深火熱,甚至雙方勢不兩立。

解縉覺得自己有點才華,並且皇帝也比較信任自己,於是便進入了這個鬧得勢不兩立的小圈子裡面。毅然決然的參與了皇帝立儲的爭鬥。

而這一次鬥爭直接觸怒了朱棣,並且觸及了朱棣的主力線,自此開始解縉便不被朱棣重用,慢慢的解縉狐狸尾巴漏出來,最終被朱棣拋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準確的說,謝縉是三朝重臣!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都很看重他!可謝縉是怎麼回報的呢?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晚上,江蘇南京,三個有為青年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天的中心思想,是自己老闆被競爭對手打壓的毫無還手之力,作為領導層的他們下一步怎麼辦?三個青年都是江西吉安人,甲和乙是同一年科舉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丙雖然沒有那兩個厲害,但成績也是在全國能排得上名次的。因為有能力,所以三個人都是老闆的左膀右臂。可是現在眼看著老闆打輸已成定局,三個人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還要不要忠心耿耿的跟著老闆。

丙青年說他從工作以來一直受老闆賞識和提拔,不能見利忘義,堅決跟著老闆;

甲青年也很激動,大聲說自己誓與公司共存亡;

乙青年什麼也沒說,只是在那裡流淚。

談話結束後,各自回了家。

丙青年在談話的當天夜裡跑到競爭對手公司,拜了碼頭;

甲青年是第二天去的;

乙青年則真正的做到了與公司共存亡。

這次談話發生在明朝建文四年,乙青年名字叫王艮,甲青年叫胡廣,他們兩個分別是建文二年的榜眼和狀元。其實狀元本來應該是王艮的,但是因為他長得難看,所以建文帝以貌取人,狀元和榜眼就調了個。大家要知道,狀元可是要刻在石碑上青史留名的,所以王艮有足夠的理由不對建文帝忠心,但他沒有。

參與談話的丙青年雖然沒那甲乙考試考得好,但是他的名氣是最大的,他的名字叫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主編的《永樂大典》

在這次談話不久,靖難之變朱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成了永樂大帝。

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是,謝縉雖然很有才名,但他的人品的確不怎麼樣。基本上他犯了和三國時楊修一樣的錯,小聰明總是用的不是時候;讓他倆喪命的理由也是一樣,參與進了立儲之爭。古代立儲是國之根本,但身為人臣,隨便站隊的下場就和謝縉一樣!





小炁圓寶兒


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解縉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澄清一點:解縉不是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而是受到紀綱的迫害而死。

他在永樂13年被凍死的事件在歷史上掀起了一股巨浪,當時他才47歲,這背後的故事驚心動魄。

首先介紹一下解縉是何許人,他在為官期間犯了怎樣的錯?

解縉出生於江西吉水,被稱為永樂年間三大才子之一(另外兩位是徐渭、楊慎)。

他的才華卓著,當世很少有人能夠與之相比。解縉曾經帶領著三千文人精英,編纂了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在目錄學史上留下亙古不變的光輝。

這種曠世奇才令當時的皇帝(朱棣)對他青睞有加,永樂元年他就參與到國家的機要活動當中。

《明史解縉傳》中曾講到朱棣對解縉的評價: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

但是,解縉的性子耿直,率性而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永樂三年,朱棣欲立次子高煦為太子,解縉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為長,古來如此。”

朱棣聽取了解縉的意見,於是立高熾為太子。高煦便對解縉懷恨在心,因此處處阻撓。

永樂八年,解縉奉命去京城彙報工作,當時朱棣率軍親征蒙古還未凱旋而歸,因此他前去拜謁太子高熾。

這件事被朱高煦知道了,於是他向朱棣告狀則說謝縉這個“無人臣禮”,這樣的結果讓朱棣大怒,並將解縉打入大牢。

永樂十三年,朱棣忽然又想起了他,有重新重用他的跡象。

而錦衣衛紀綱擔心解縉得勢後對自己不利,所以提前將之灌醉,扔在雪地中直至凍死。

之前,解縉對紀綱極為憎惡,而且還多次說過紀綱是國之蠹蟲,所以才遭到了紀綱的蓄意報復。

在後世每當提起謝縉的死因,人們總是會說解縉“無人臣禮”,故而被凍死。

實際上,真正原因可能是解縉不懂得“防小人”。他“無人臣之禮”是被某些人加上的罪名,主要還是因為他這個人太直爽而不考慮危險的性格。


東方大史


解縉一生歷經大明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十九歲中進士,為大明第二任內閣首輔。他自幼聰慧、才高八斗,與徐渭、楊慎一起被世人稱為明代三大才子。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這天京城大雪紛飛,氣溫急降。紫禁城中,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正向朱棣呈上在押犯人的名冊,朱棣盯著名冊良久不語。

不久,朱棣抬起頭,用餘光掃著紀綱問道,解縉還在嗎?善於揣摩聖意的紀綱,瞬間接收到了言外之意。就在那晚,解縉被錦衣衛灌醉,埋到雪中後凍死。

就這樣,三朝元老解縉被朱棣處死,享年47歲。解縉死後,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皆被流放。二十一年後,明英宗下詔返還其家產。成化元年,解縉平反。

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 ——《明史·解縉傳》

那麼,兩朝重臣解縉為何最終會被凍死?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解縉恃才傲物,不懂為官之道。

解縉中進士後,屢次上書進言獻策,朱元璋多次稱讚其才能。但解縉年輕氣盛,不懂收斂,初入仕途便向兵部叫板,指責屬官不作為,直接惹惱兵部尚書。

朱元璋知道後,將解縉貶到江西曆練。後來李善長案爆發,不識時務的解縉再次表現出了官場白痴的特徵,他竟然替人為李善長喊冤,並彈劾其他的御史。

朱元璋為了保全解縉,讓其回家磨磨性子。到了建文朝,被解縉攻擊過的御史向建文帝進言,誣陷有不孝的行為。建文帝二話不說,直接將解縉貶到河州。

之後解縉安穩幾年,到了永樂朝解縉被重用,還負責了《永樂大典》的編纂。此後的解縉更加狂傲,不僅屢次彈劾其他同僚,而且還插足敏感的儲位之爭。

解縉幾十年都沒有搞懂為官之道,既得罪了皇帝又遭到大臣的嫉恨。這是造成解縉悲慘結局的最根本原因,他的敢於直言,不懂收斂的性格害了他。

其次,解縉插手儲位之爭,激怒朱高煦。

朱棣即位三年後,準備冊立皇太子。長子朱高熾宅心仁厚,朝中大臣都很支持。而次子朱高煦戰功顯赫,支持的人也不少。朱棣傾向次子,一時難以決斷。

於是將解縉召來磋商,解縉一通大道理講完後,朱棣還是猶豫不決。無奈之下,解縉來了一句“好聖孫(朱瞻基)!”,一下說到朱棣的心裡,朱棣笑了。

而解縉的心裡再次膨脹,最終讓他一條道走到黑。在解縉的提議下,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至此,漢王朱高煦視解縉為眼中釘肉中刺。

隨後朱高煦的反擊接踵而至,他和黨羽採取嫁禍的方式,誣陷解縉。隨後解縉被一貶再貶。最要命的一次是解縉入京謁見太子一事,當時的朱棣正在北征。

解縉等不上,只好向朱高熾奏事。朱高煦趁機向朱棣進言,說解縉“私現太子,無人臣禮”。朱棣聽後勃然大怒,解縉膽大包天,遂將其打入錦衣衛詔獄。

由此可見,得罪漢王朱高煦是解縉悲慘結局的直接原因。

最後,解縉多次觸怒朱棣,卻不知收斂。

解縉雖然為朱棣解了立太子的難題,但朱棣對朱高熾的表現並不滿意。朱高煦一直領兵作戰,且戰功顯赫,得到了朱棣的很多賞賜,禮制上與太子差不多。

解縉這時又看不過眼了,向朱棣上疏說二人爭端可能會因此而起。在朱棣看來,解縉就是在挑撥皇子間的關係。在解縉看來,他是為了維護皇太子的權威。

這時的朱棣已對解縉不滿,但隱忍未發,這也是後來解縉迅速被貶的原因之一。後來朱高煦誣告解縉“無人臣禮”,朱棣的憤怒接踵而來,隨即拿下解縉。

就在解縉被治罪的同時,他還不忘給自己火上澆油,上疏朱棣贛江旱情嚴重。這一行為徹底引爆了朱棣的怒火,朱棣對解縉的狂妄自大,已完全失去耐心。

就這樣,解縉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朱棣的盛怒是他悲慘結局的導火索。在關押的五年間,解縉受盡折磨,被他牽連致死的人很多,最終被深埋雪中而死。

結論:解縉不懂為官之道,不諳權謀之術,僅靠恃才傲物、直言切諫,很難在朱棣當政時走的更遠。深陷儲位之爭,讓他走向不歸路,導致朱棣徹底棄之。


野史也是史


現如今故宮的雪景已經成為網紅,一到下雪天就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賞雪,殊不知六百多年前也同樣一個雪天,也同樣是在皇宮(南京)裡,有個人卻被強行拖進雪堆凍死了,這個人就是解縉。

在明朝廠衛橫行的時代,他們為了爭權奪勢,不惜犧牲他人來獻媚皇帝,而解縉的慘死不得不說是他為大明做得最後一點貢獻。那他到底犯了什麼錯,被如此對待,毫無尊嚴的死去?

讀死書,死讀書,一味忠君為國不懂變通

因父受寵,初入朝堂

眾所周知,解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熟讀四書五經,曾經也是做過帝師的人。朱元璋未稱帝前曾經邀請解縉的父親解開出仕,但解開比較聰明,他知道老朱的官不好當,就給拒絕了。等解縉中進士之後,老朱一看黃榜,解縉這個名字很熟悉,這不是老朋友解開的兒子嗎?就額外照顧解縉封了箇中書省庶吉士,在宰相沒廢除之前中書省是非常重要的職能部門,說明老朱還真是非常惦記自己的老朋友解開。

不久,老朱對解開說:“你我雖然表面上是君臣,可實際上我們卻親如父子,你以後要對我知無不言”。聽到這話,一般人肯定會順杆爬,趕緊跪下磕頭叫乾爹了,可解縉有他的做人原則,所以他們沒有這麼做,不過老朱說的話他卻裝在了心裡。他認為皇帝如此器重自己,作為臣子應該做到忠心愛國,否則就是不忠不孝。

上《萬言書》獻《太平十策》,決心忠心君父

然後解縉就回家加班加點寫了一部《萬言書》指出了朱元璋執政的種種弊病,諸如:排除異己、大殺功臣、只罰不賞等等,甚至把朱元璋治下的大明比作暴秦,要求朱元璋廢除連坐以及杖刑,儘管解縉把自己的一肚子實話全告訴了老朱,雖然有點大逆不道,但老朱看完卻沒處罰他,反而讚揚解縉非常有才華,同時也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解縉受到表揚之後,見老朱遲遲不採取自己的建議,隨即又搞了一個更詳細的《太平十策》,可誰成想這奏疏遞上去之後又沒了下文。一生只讀聖賢書的解縉從來沒想到他已經招了老朱的忌諱。

未認清現實,禍從口出,被罷官

兩次建議都沒了下文,解縉並不死心在老朱清算李善長時又上書說了實話為李善長辯護,這一次老朱終於忍不住了,但是礙於老朋友解開的面子沒有處罰解縉,只是讓解開把解縉領了回去。

“大器晚成,若以子而歸,蓋令其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抗旨復出,生不逢時,再次受挫

八年後,老朱駕鶴西去,建文繼位,解縉聽聞後,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棄先帝的諭令之不顧,趕緊跑到京城打算在建文架下一展宏圖。而解縉這種舉動早被朝中御使大夫看在眼裡,很快就有人在建文面前告了一狀“違抗先帝聖旨”。眼瞅著付出無望,他開始上書御使辯解,最終打動建文混了個翰林待召。

既然是待召,那就等待皇帝召見吧,這一等不要緊,剛當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居然被他叔叔朱棣從龍椅上擼了下去,在大火裡給活活燒死了。解縉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

自以為是,恃才傲物,不思悔改,插手皇家家事

朱棣繼位,初受重用

朱棣繼位後,先是將一大批建文的舊臣誅殺殆盡,一時間一萬多人被繼續推上了斷頭臺。還別說,解縉多虧了翰林待召這個虛職,他居然不在被清算之列,反而因為是博學大儒被朱棣任命為侍讀學士,一下子成了皇子們的老師。

解縉琢磨著,這下總可以實現抱負了,果不其然,不久朱棣令他主編《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並且多次受到朱棣的嘉獎。

恃才傲物,不思悔改,遭到朝野上下反感

按照常禮說,解縉經過了無數次血案,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又經過了多年的致士自省,他應該有所改變,不會像之前那樣直言不諱、率性耿直。可事實恰恰相反,他比之前更加的執著,仰仗自己的才幹屢次上書彈劾朝臣,逐漸遭到朝野上下的反感。他以為自己忠心侍君,敢於直諫一定會打動皇帝採用自己的建議。

朱棣曾經給他一份在朝官員名單讓他評判名單上的這些官員,解縉又一次直言不諱,將這些人的優劣悉數告知朱棣,朱棣看完他的分析之後轉給了太子朱高熾,朱棣的意思很明顯,這是為後世之君挑選賢臣良將。

妄議儲君,插手皇家家事終遭棄

朱棣繼位後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設立太子的,所以就有人偷偷建議朱棣立戰功赫赫的漢王朱高煦,恰恰此時漢王正受朱棣寵愛,礙於《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朱棣拿捏不準就私下裡向解縉詢問建議。這種皇家事要是換做他人,肯定是借坡下驢建議朱棣立漢王為太子,這樣兩邊不得罪,可解縉偏偏實話實話,直接建議朱棣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立胖胖的朱高熾為太子,解縉見朱棣不發表意見,就趕忙跪下一邊磕頭一邊說“好聖孫”,對於孫子朱瞻基,朱棣還是非常喜歡的,所以就點頭同意瞭解縉的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為皇太孫。

朱高熾父子這下是高興了,可漢王那可是怒火中天了,發誓要整死解縉。

而一向行事輕佻的朱高煦仗著父親的寵愛無法無天,行事越來越張狂,解縉這時候就看不下去了,主動向朱棣打小報告,朱棣龍顏大怒,斥責解縉離間他們父子關係,從此永不重用他。

得罪漢王,被誣陷

解縉兩次針對漢王朱高煦,朱高煦自然要報仇,屢次誣陷解縉,解縉先是被貶稱了廣西布政使,在赴任前又被禮部侍郎告了一狀,說他受處分不謝恩,而且口有怨言。朱棣聽後十分惱火,一氣之下就給解縉貶到交趾,成了化州督響官。

到了交趾之後,一心報國的解縉仍然兢兢業業,從不思索自己官場失意的原因,如果他稍微的有那麼一丁點的悔改,恐怕不至於那麼快就死掉。沒多久因為一次進京卻成了他為官的最後時刻,解縉進京本來是要向朱棣報告事情,結果恰逢朱棣北伐不在,解縉就徑直去拜見了太子,然後又回到任上為大明效力了。


而一直想置解縉於死地的漢王朱高煦終於又一次抓住了機會,向朱棣進了讒言,說解縉趁皇帝不在偷偷進京拜會太子,然後偷偷又走了,居然不等皇帝回來。這讓朱棣對解縉失去了最後的信任,下令將解縉抓捕來下了詔獄,這一關就是五年。

一人失勢萬人恨,廠衛橫行遭慘死

可憐解縉在詔獄的五年,沒有一個同僚去看過他,可見解縉確實不懂為官之道,平時耿直的個性得罪了整個朝堂。

六百年前的那個冬天,南京下了一場好大的雪,2月22號那天一大早,朱棣剛剛從朝堂下來,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匆匆呈上一份詔獄在押嫌犯名單,朱棣拿起名單瀏覽了一遍,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熟悉了名字——解縉,朱棣隨口說“解縉怎麼還活著?”。可能朱棣當時說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處死解縉,可作為臣子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可不這樣想,他認為朱棣的意思是要處死解縉,於是趕緊回到詔獄,給解縉灌了一罈子酒,趁著解縉醉的不省人事,拖到雪堆裡給凍死了。

其實,我們細細想一想,真正殺死解縉的並不是他直言不諱的性格,而是大明王朝殘酷無情的國家機器。


古曲古風


解縉作為明朝永樂年間著名的才子,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並任命其為《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負責編寫當年的鴻篇鉅著《永樂大典》。而解縉也沒有辜負朱棣的信任,其負責編纂的《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大百科全書。要說解縉犯了什麼錯誤被朱棣“凍殺”在雪地中,其主要還是在朱棣立儲的事情上“說三道四”,介入皇家的立儲,這是作為臣子最忌諱的事情,所以他的下場也就能想得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