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古村落石佛寺:錫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一脈青山,七座山峰,狀似北斗七星,故而得名七星山,七星山下是波光粼粼的遼河古渡口。而山水相望處 ,便是依山而建、延水而生的石佛寺村。


有關石佛寺村名字的由來,村裡人告訴記者這樣一個傳說,在遼代,七星山東邊的遼河灣住著一條惡龍,經常發洪水淹沒莊稼、沖毀村落為禍人間,村內的孤兒石磊召集了十個勇士與惡龍展開了一番殊死搏鬥,終於將惡龍制服,從此人們過上了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生活。村人便在村邊修建了一座寺院,把十位勇士雕成石佛供奉起來,“石佛寺”所在的村因此得名。


遼寧古村落石佛寺:錫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村中的石佛


位於瀋陽北郊30公里處的石佛寺村又稱雙州古城,在遼代曾與瀋陽並駕齊驅。石佛寺是古今歷代水陸交通之咽喉,軍事之要塞,因此遺留下來諸如明代遼河渡口、明代烽火臺等許多軍事方面的遺址和遺蹟。


同時這裡也是中國兩大錫伯族聚居地之一。據考證,明末清初“九國之戰”後,錫伯族人陸續歸附清朝,被編入滿洲八旗,為了加強對錫伯族的統治,清朝又將部分錫伯族人遷至盛京(瀋陽),石佛寺村成為錫伯族在盛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目前,該村人口75%以上為錫伯族,本地的錫伯族傳統民居建築存留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特別豐富,是錫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走在村中石路上,古樹、古井、古寺、記事石碑,無不追記著石佛寺村的歲月滄桑和歷史變遷。而隨山勢而成的街巷、古樸的民居、屋脊上的雕花,都具有明顯的傳統錫伯族村落特徵,見證了源遠流長的錫伯族文化給石佛寺村的建築打下的烙印。


遼寧古村落石佛寺:錫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錫伯族傳統民居


石佛寺村建有錫伯族文化廣場和錫伯族文化博物館,據石佛寺街道黨工委書記賈廣文介紹,這是為了紀念兩百多年前錫伯族西遷戍邊的歷史事件。公元1764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受清朝乾隆皇帝的詣諭,石佛寺村附近1000多名驍勇善戰的錫伯族勇士,在盛京(今瀋陽)太平寺聚集,攜家帶口長途跋涉1年又4個月,到達新疆伊寧察布查爾戍邊,錫伯人從此分居於東北和新疆。錫伯族是中華民族56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現有人口19萬餘人。全國有兩大錫伯族聚居區,一個位於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另一個沈北新區的石佛寺村周邊地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錫伯族聚集地。


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石佛寺村都要過懷親節,也叫西遷節。錫伯族村民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包括賽馬、刁羊、射箭、摔跤和文藝匯演等。年輕人還騎著駿馬出外野遊,婦女、老人們或者坐車,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共度佳節。此外,人們還趕廟會,各家各戶做“米順”(麵醬),吃鮮魚,做蒸肉,歡度這一傳統的紀念日。


2019年5月22日(農曆四月十八),瀋陽市舉行了紀念錫伯族西遷255週年系列活動,來自新疆、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北京市等全國各地數百位錫伯族同胞,齊聚瀋陽市錫伯族家廟和錫伯族文化廣場,他們身著鮮豔的錫伯族服飾,用隆重的祭祖大典和載歌載舞文藝晚會形式,弘揚錫伯族堅韌不拔、敢於犧牲、保家衛國、精誠團結的西遷精神。


登上石佛寺村後的七星山,最高的主峰處有座七星古塔。該塔原名為淨居院舍利塔,也稱石佛寺塔,建於遼道宗鹹雍十年(1074年),塔為六角七層實心密簷磚塔:塔角為圓形倚柱,正中有佛龕,兩側有肋侍,上有寶蓋,飛天抖拱等。1982年對其地宮進行發掘時,出土有遼代石、鐵、銀、金套函各一件,其內盛有水晶、珍珠、瑪瑙、舍利子等大小103粒。如今古塔只剩半壁殘骸,有說該塔毀於1931年的一場雷雨,還有說毀於1905年的日俄戰爭炮火。


遼寧古村落石佛寺:錫伯族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七星山上的碉堡


如今,如血的夕陽下,七星殘塔猶如一位歲月老人,遙望著七星山上林立的烽火臺和碉堡,追憶著作為明朝北部邊界和軍堡的主要根據地,明代軍民在此修建長城,建起柳嵩臺烽火臺、白家臺烽火臺、蘇家臺烽火臺及十方寺堡(遼代為雙州府衙),並駐軍300餘人。明末清初,這裡也是明軍與清軍的主戰場。解放戰爭中,作為軍事要塞的七星山更是烽煙再起,炮火連天,最終紅旗漫卷于山間。


如今的石佛寺村,已經成為遼寧省唯一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並列入國家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今年6月列入中國傳統村落。


稿件來源:2019年8月27日《遼寧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