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為何多數王朝帝國難破300年?

李禕濛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但又有一些爭議性。因為我們一般認為,夏朝五百年,商朝六百年,周朝八百年,而在朝代劃分中,又心照不宣的把這三個奴隸制朝代排除在外,所以,朝代一般僅指秦以後的封建王朝。

而封建王朝,也存在一些爭議,比如漢朝,很多說法是漢朝有四百多年,堅持這種說法的很多,但正史中,卻並不承認這一點。二十四史中有漢書,和後漢書,漢書是以漢高祖為開端,而後漢書以光武帝為開端。這就可以明確史官們對漢朝的態度。西漢東漢雖然都稱漢,但卻是兩個朝代。

另一個特例宋朝,和漢朝一樣,宋朝也分了兩段,加起來有三百多年,但後世的史官,並沒有把宋朝當成正統來看待,甚至後來的明朝,也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而並非宋朝。在二十四史中,宋朝是和金,遼平行的史書,因此,很難說宋朝到底算是朝代還是地方割據。由此可見,問題中問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不光是中國,放眼世界,其實超過三百年的朝代,屈指可數。有人說,這話不對,拜占庭帝國,就有一千多年。這話倒是沒錯,但問題是朝代和帝國恐怕不是一個概念,就好像西方人分不清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只能統稱為中國,同樣,中國人分不清西方的朝代,只能稱為拜占庭。而事實上這十三個朝代,沒有一個朝代超過二百年。

為什麼沒有太多朝代能夠打破這三百年的魔咒呢?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均衡被打破了。

國家機構,就是一種各方勢力達到平衡的產物,我們一直說,某某朝代亡於某某,比如,明亡於萬曆,漢亡於桓靈。但事實上,誰都知道,明朝亡於崇禎,漢朝亡於漢獻帝。

那麼,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其根源在於,那個時候,平衡已經被完全打破,一方勢力或者某些勢力已經達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當他們已經達到巔峰狀態,具備了改朝換代的能力,就會一起爆發,然後將舊王朝吞噬。如此看來,當均衡被打破,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這種說法,似乎並不能證明三百年的魔咒。因為,當平衡打破之後,有的朝代,依然存在了很長時間,而有的朝代,卻在很短時間內滅亡。而有的則堅持很長時間。比如,漢桓帝146年繼位,如果從這一年算起,東漢堅持了74年才滅亡,同樣,萬曆皇帝1572年繼位,從這一年算,明王朝堅持了72年。而唐朝,安史之亂也打破了平衡,而從這一年算起,唐朝堅持了152年。可見,平衡的確打破了,但不同的朝代,卻堅持的時間不同。這就不能不提一下,平衡打破之後,建立另一個平衡的問題了。

就拿唐朝來說,安史之亂打破了一種平衡,但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很神奇的建立了另一種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平衡,大臣和宦官之間的平衡,文官和武將的平衡,甚至在外部力量,也有吐蕃回鶻南詔之間的相互制約而產生的平衡。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裡,居然沒有一方勢力,有能力打破這樣的平衡。直到黃巢起義發生。

可見,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替,無一不是一種打破平衡另一種平衡的過程,各方勢力此消彼長之間,給改朝換代提供可能。

其實,很多朝代,比如唐朝、明朝,都有很多機會,甚至唐朝只差11年,就可以打破這樣的魔咒,但很遺憾,都只是差了那麼一點而已。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在關鍵時候,運氣有時候也會發揮其作用。有時候,歷史很不講理,遺憾就是遺憾,無法改變。

史上有沒有超過三百年的朝代呢?當然有,比如被稱為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這是阿拉伯帝國三個王朝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超過三百年的王朝,長達508年。但很遺憾,這個王朝從建立開始,就飽受戰亂之苦,雖然他們擴張能力非常強,但管理龐大領土的能力卻很一般。

從9世紀初開始,阿里發就已經成為一種名譽上的國王,而國家分裂為許多大小政權,這種狀態,很像是東周的狀態。因此,當蒙古鐵騎攻打阿拉伯帝國的時候,真正的阿拉伯帝國只剩下阿拉伯半島而已。

能夠突破三百年的魔咒,也許是因為阿拔斯王朝的運氣太好,地方太大,而那些大小政權,都沒有把這個名義上的阿里發放在眼裡。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名存實亡。

王朝的更迭,就是創造一種平衡,然後打破它的過程,一個王朝安定的時間越長,繼續的資本越多,王朝存續的時間越長,當平衡被徹底打破,那麼,剩餘的時間,被稱為迴光返照。如果超不過三百年,只能說天意了。


小小嬴政


中國歷史上考場證實的朝代之中,超過300年曆史的不斷帶朝代只有三個:商朝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5年,共計555年;周朝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256,共計790年;北宋加南宋公元960年到1289年,共319年。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封建王朝超過300年的只有宋代,這還是在南宋偏安一隅,勉強支撐的情況下締造的。周代雖然有將近800年的歷史,但是周代為奴隸制社會,分邦建國,地方諸侯各自為政,形成實際上的主要國家,周天子的控制力度遠遠沒有封建王朝那麼強,因此穩當也是情有可原的。

古代王朝,尤其是封建王朝難以突破300年大關,究竟是何緣故?

其實,如果只是因為機械數字就將王朝的覆滅涵蓋在某一個歷史特定規律上,這是不合適的。歷史發展不是數學公式,沒有確定的答案,比起死板的規律,歷史更像是“通情達理”的感性事物,充滿生命力。

雖然在大規律上無規律可循,但是在事件表象上仍舊是有據可查的。自古以來的王朝覆滅無非是

內部腐化再加上天災人禍,或者是存在超級軍事力量顛覆政權

有規律可循的便是內部腐化的發展歷程。其實留心的人們可以發現,一個朝代初期的政權都是相對平穩的,中後期就會陷入怪圈,不是宦官干政就是外戚干政、後宮干政、亦或是權臣干政,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各大勢力勾心鬥角,再加上皇上屢屢無味,昏庸無能。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發生天災,畢竟有起義的部隊。

人沒有住的地方可以睡在路邊,但沒有吃的只能鋌而走險!這就是歷史教訓。

可以說,起義軍是王朝覆滅的直接力量,天災人禍就是催化劑,要是沒有天災人禍,就不會出現官逼民反這種說法。仔細想想,難道只有王朝末期才會有官員壓榨的現象嘛?顯然不是,貪汙必然是伴隨王朝始終的。可想而知官逼是時時刻刻存在的,但那為什麼民反會在王朝末期呢?因為有了天災人禍。

一個王朝的確立制衡是有皇帝完成的,而人的壽命又是有限的,歷經幾代明君之後,到達中後期的封建王朝必然會出現農民起義的誘因,而這些先決條件的滿足恰好需要200餘年。我們大膽的平均一下皇帝執政為30年,基本上在前六代之內的皇權制衡還是相對穩當的,那也就是240年。


內部的腐化直接導致了權力制衡的失調,也就出現了宦官干政、外戚干政、後宮干政,亦或是權臣干政的現象,皇帝就是想作為,也是難上加難!

干政勢力不會像皇帝那樣考慮問題,畢竟自己是異軍突起,江山也不在自己的名號之下,所以能貪就貪,能拿就拿。這樣的朝廷之下,百姓食不果腹、飽受壓榨,外加來一場天災,這個王朝基本上就死翹翹了,而這個時間段,多一般都在200年到300年之間,有的甚至更短,比如元朝。

除了內部腐化的規律外,還有一種現象也是終結王朝的利器,但是他卻毫無規律可循,那便是超級軍事力量!

被超級軍事力量一舉殲滅的國家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寬鬆的朝代,重農抑商政策的放鬆,使得商業蓬勃發展。據歷史學及考證,宋代時我國封建歷史上最接近“藏富於民”的朝代,說白了就是老百姓有錢。

這樣的朝代中,天災人禍不斷,但是照樣穩定。他們的終結來自於外部的軍事力量。北宋1127年被金國所滅,國祚167年。南宋1279年被蒙古所滅,國祚152年,他們無一例外的被超強軍事力量顛覆。

結束語:其實,購買的覆滅映射著內政的腐敗,而這個腐敗進程正好就在200到300年的時間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王朝就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王朝的命運也就一步步走向終結!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熟讀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歲,似乎國運300年就像是一道坎。

拋卻先秦時代,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歷代王朝都不超過300年,西漢215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就算加上後金時期,也才296年。看完這些數據你是不是很驚訝,就連唐朝都不能逃過這個怪圈,可宋朝卻可以。從歷史時間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隸制國家過渡到封建制度國家後,朝代的國運就開始大幅下降,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制度決定了國運的長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麼弊端,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這條線下徘徊呢?道理其實真的很簡單,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種,收穫的糧食夠自己活下去,農民就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種地,當農民都活不下去的時候,那這個國家也就到了毀滅的時候。

只要農民不造反,一個朝代就不會從內部開始毀滅,宋朝的毀滅就是個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裡活下來了,結果殺出來一個鐵木真將女真和宋朝一起毀滅了,這是不可抗力,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朝國柞也未超三百年。一個朝代建立後,開國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這樣一來全國各地都有了貴族的存在,這就是封建王朝毀滅的第一步。

貴族得到土地後,便可以吃封地的稅賦,農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給這些貴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財富能繼續增長。一開始總會有些農名因為種種原因急需錢財,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貴族恰好手裡有錢,農民獲得錢財的方式,只有將手裡的土地賣給貴族,然後再從貴族手裡租地種,這樣一來農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進了貴族手裡。一段時期之後,貴族就會採用巧取豪奪的方式從農民手裡奪得地契,長此以往下去,全國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農民每年幸苦勞作,只能混個不餓死的下場。

農民與地主的矛盾衝突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主體是農民,老百姓嚮往的理想生活是“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但是往往並非如此,疾病、戰爭、災害、賦稅等等,都會讓農民破產,失去土地,從自耕農變成佃農。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逐漸轉到少數人手裡,這是封建社會一個無法避免的情況,叫做土地兼併。

失去土地的農民為了生活,不得不發動起義,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和洗禮之後,王朝更迭,土地得到重新分配,於是農民又得到了土地,因為生產關係沒有變化,所以這種矛盾依然存在,隨之進入下一個循環週期。

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

自秦朝起,中國王朝就希望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的制度,秦始皇通過郡縣制做到了,中央政府可以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這種集權方式確保了穩定的稅收和強大的動員能力。可是隨著土地兼併,中央失去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和稅收,隨著利益越來越大,地方上的豪強則隱瞞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豪強實力越來越大,而中央實力則越來越弱。如果中央要強行重新丈量和劃分土地,清查人口,奪回對社會基層的控制權,是否可行呢?王莽會告訴你,不可行。只有一個辦法,來一場毀滅,重新洗牌,這就是王朝更迭。

有意思的是,每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就會誕生出一個稍微長壽的王朝,王朝壽命與起義規模及深度成正比,比如秦末農民起義之後的西漢,王莽末年農民起義的東漢,隋末農民起義的唐朝。但是這些王朝都沒能超過300年,可能300年就是矛盾衝突週期的最大值吧。


傳統史學研究者


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似有規律可循,唐290年,明276年,清267年,多數王朝難破300年,這與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很大關係。

古代王朝尤其中國是農業文明,興衰受地理位置,交通,生產工具,糧食品種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但土地因素是最根本的。

唐朝不大可能與歐洲大陸的國家發生戰爭,明朝卻與相鄰的滿州發生了戰爭,南宋海上貿易就多了條謀生手段,如果紅薯在米脂種植李自成可能不起義,明朝會跨過300年等等這些都是導致王朝速亡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土地所有制才是根本因素。

王朝初建論功行賞,土地就是最大的獎狀。分封下去之後,其後代們只會越集越多,這就是土地兼併。社會穩定,人口越來越多,民以食為天,沒有土地怎麼生產糧食,只能揭杆而而起。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呢?按開國皇帝30年,二世三世各50年算,也就一個半世紀的太平盛世。剩下的150年,來個王朝奪位的動盪,再出上一個弱智皇帝或迷戀修仙的皇帝,一晃而過。可見家天下的封建制度是重要因素,生產力落後是主要因素。

土地兼併,天天下制度,科技落後可以說是封建王朝難逃300年命運怪圈的原因了。你覺得呢?


三思堂


關注

眾所周知,自秦始皇統一天下,掀開中國封建統治的篇章之後,中國的歷朝歷代,持續時間沒有超過300年的。即便是宋朝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在經歷了南宋和北宋的變動之後,其享國也不過400多年;而創造了“大唐盛世”的強大唐朝,其享國時間也僅僅只有289年而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曆朝歷代的王朝超不過300年呢?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王朝覆滅基本上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因為“制度崩潰”導致的滅亡。所謂的“制度崩潰”就是指體制內的人發生叛亂或者是衝突,使得國家內憂外患,積弱積貧,最終走向滅亡。例如西漢時期的漢元帝聲色犬馬,導致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終被王家篡權奪位。

第二種模式則是“壽終正寢”,人有生老病死,王朝的延續也有一定的限制,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王朝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或是民亂四起,或是天災人禍,雖然王朝本身的制度沒有致命缺陷,但是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會加速國家的覆滅,讓王朝走向滅亡。例如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這種模式所導致的。

第三種模式則是因為“外敵入侵”而導致,比如八國聯軍入侵期間,懦弱無能的清朝統治者,為了延續自己驕奢淫逸,奢華無度的生活,不僅毫不反擊,而且多次簽訂喪權辱國協議,讓侵略者屢嘗甜頭,最終激起民憤,結束了大清朝數百年的封建統治。當然,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的原因略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上述的三個原因,僅僅只是根據歷史發展,總結分析之後簡單歸結的一兩個要素。


正大光明


至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也就這樣開始了。直到晚清最後一代皇帝溥儀退位,封建王朝一共經歷過兩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兩千一百年曆史中,都會發現一個規律性問題,每個王朝的存活時間很難超過三百年曆史。無論是最強盛的唐朝,存在時間也只有290年。就是漢朝四百年,在史學家看來也就是西漢的公元前202-公元八年,東漢的公元23年-公元220年,中間也隔著一個十五年的新朝。西漢以漢高祖劉邦為開國皇帝,東漢以光武帝劉秀為開國皇帝,首都一個在西安一個在洛陽是不同,實屬於兩個朝代。宋朝雖然存在319年,但是都是與少數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國家處在分裂之中。所以,人人都可以總結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雖然朝代眾多,但是每一個朝代的國運突破三百年的魔咒,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呢?筆者就在這裡道解。

人口幾何增長與土地資源有限的矛盾

  • 土地兼併問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代社會是一種農業社會,農業賴以生存的資源就是土地。中國在春秋末年,井田制瓦解,伴隨來是一種承認土地私有權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經濟,也就是小農經濟,佔據社會生產力主導,為社會創造GDP的都是農業。土地不僅是國家經濟的命脈,也是老百姓的命根。

然而,在土地私有制情況下,都會出現一戶自耕農家庭有重病,或者出現一個敗家子,把家裡珍惜的田地賣給了其他農民。買地的農民就有了閒錢買了土地,農作物產量也就劇增,由小農就變為了富農。當這個富農買的土地增多,也就變為了大地主。由於財富的增多,可能更有熱情參與土地兼併。同時,一些掌握特權的貴族或者官僚階級,可能通過巧取豪奪、稅法、勒索、高利貸等方式,兼併大量土地。這樣,使社會土地朝著少數人手中集中,土地稀少或者換失去土地的人增多,社會貧富懸殊也就逐漸擴大,貧富矛盾也就突出。

  • 人口增長與土地資源有限矛盾

在這裡,也說一個馬爾薩斯人口陷阱。馬爾薩斯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研究總結,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口都是以幾何倍數增長,生產資料卻是以算數級增長。所以,生產資料的增長永遠贏不過人口的增長。當有限的生產資料滿足不了增長人口的需要時候,人口就必然以各種方式被削減,已達到與生產資料相匹配的程度。

實質上,用馬爾薩斯人口陷阱是最好解釋我國封建王朝頻繁更替和國運短暫的原因了。縱觀我國每一個超過兩百年的封建王朝建立,如西漢、唐朝、明朝、清朝等,都是經歷過楚漢戰爭、隋末農民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清軍入關等戰爭創立的,不是依靠宮廷政變等陰謀篡奪權力。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對人口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戰爭使人口大量犧牲,土地荒蕪引發饑荒,再加上瘟疫等疾病的流行,使人口數量銳減。如東漢時候巔峰時期,人口數量是五千萬,在東漢末年曹操描寫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世界。

戰亂的世界對於新王朝建立就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土地資源充沛,生產資料能滿足人口的需要。當一個王朝在戰爭之後統一安定了,就會發現大量荒蕪的土地需要去耕種。於是,王朝的統治者就丈量土地和測算人口,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土地分配格局也是比較合理。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再加上皇帝接受前朝滅亡的教訓,一般也是勵精圖治,政治清明,就會出現一個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的局面。這個繁榮盛世說白了,就是地多人少,大量土地由農民耕種,所以就不愁吃喝。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如前面所說地主和貴族官僚土地兼併現象的出現,社會貧富懸殊也就擴大化。再加上農業生產都是提倡勞動力數量的增多,都是多子多福,一般都是一家生十幾個孩子,十幾個孩子中一個又生十幾個孩子,人口也就成了幾何級增長。土地卻被少數人兼併和佔有了,沒有多餘的土地來養活人了,社會貧富懸殊也就繼續擴大化。再加上古代皇帝也不懂得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的土地與人口矛盾,不懂控制人口和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當人口繁衍到沒有土地生產資料養育的時候,社會流民就增多了。吃不飽飯的社會流民就會因為生存問題,就會揭竿而起,想著造反起義搶走官僚和地主的土地,解決吃飯問題。如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明朝的李自成起義等,都是失去土地成為社會流民的農民,活不下去只有造反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這個王朝遇到自然災害和少數民族入侵,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就會加劇滅亡。之後,戰爭的動亂使得人口銳減,一個新的王朝平定戰亂之後,土地荒蕪人口稀少,一切百廢俱興,百姓勤勞耕作,又落到前一個王朝發展的老路。如此循環發展,這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興替頻繁的本質原因了。

  • 矛盾爆發的時間,也恰好三百年左右

在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理論看來,人口與生產資料的矛盾,脆弱到一有自然災害就爆發,然後通過戰爭瘟疫來減少人口呢,時間也就是三百年。以前也有一個資料顯示,當一個朝代農民平均耕種面積,低於朝廷建立初期農民平均耕種面積的四分之一時候,就是這個朝廷生存的極限。這個過程在古代是需要十代人的時間,也就是大約270年左右。

實質上,人口與土地資源有限的問題,不僅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工業革命之前,人類難以解決的終極性問題。

中央集權制度的腐朽性

中國古代實施是一種中央集權制度,這一種政治制度有著腐朽性,也必然導致王朝滅亡,逃不出三百年的魔咒。

如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皇帝獨攬大權,國家一切事情都由皇帝一個人裁決。所以,皇帝個人素質高度,也決定了國家的好壞。如果皇帝是勵精圖治的類型,國家政治比較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如果皇帝是養尊處優與驕奢的類型,就會怠於政事。整天貪圖享樂,窮奢極欲,陷入富貴不過三的圈子,把開國祖宗創辦的家業都敗壞完。

如我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比較開明,勵精圖治,體恤民情,國家發展蒸蒸日上。但是,到了朝廷統治末期,皇帝就昏庸無道,貪吏橫行,百姓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在朝廷末期出現了幾個明君,由於前輩留下了爛攤子,社會詬病積累太多,很難扭轉局勢,王朝的滅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古代中國都是地方官吏管理老百姓的生活,維持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也很容易造成官吏腐敗和對百姓橫徵暴斂現象發生。當老百姓被官吏壓榨,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也只有造反和推翻王朝統治才是唯一的出路。

如在漢朝時候的政治制度,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之後設置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務,造成權力集權在少數官員手中,出現了不少掌握大權的權臣。在魏晉時候,全國兵權就掌握在大都督手中。在唐朝設置節度使,掌握一方面的賦稅、行政、經濟、軍事,如同一個土皇帝,這必然造成藩鎮割據內戰頻繁,唐朝也亡於地方軍閥—藩鎮的手中。

所以,可以總結,中央集權制度必然導致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由於人都有貪圖享樂的趨向,必然會有腐敗現象的發生。當一個政權腐敗太嚴重,與民眾嚴重脫離,這個朝廷就離滅亡也是不太遠了。

只有分權,權力平衡和受到制約,使人性的貪婪受到壓制,統治才能長久。

軍事力量走上衰弱

古代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對國家生存與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強大的軍事力量,能使國家抵禦外族的統治,保衛國土的安全。

縱觀我國封建王朝,統治初期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統治中期由於軍官的腐敗,軍隊戰鬥力就下降。之後,軍備武裝實力的鬆弛,戰鬥力衰弱,就很難發揮軍隊保家衛國的功能。

如蒙古帝國建立的階段,戰鬥力非常強悍,滅國無數,一直打到東歐平原,建立大一統的歐亞國家。但是,到了元朝末期,經歷和平時期,軍隊士兵懶散,戰鬥力也就跟著下降,就被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地方武裝力量推翻,趕回北方蒙古老家。清朝也不用說了,建國初期八旗子弟兵的戰鬥力和末期戰鬥力,簡直是天壤之別。

北宋能存活三百年,原因在於商業發展

繁榮昌盛的唐、明、清等朝代沒能超過三百年,都存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受著外族侵略的“弱宋”,國家都沒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能經歷三百多年的國運。這是什麼原因呢?

宋朝雖然有著遼、金、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入侵,卻是我國曆史上商品經濟、科學繁榮、文化昌盛的時代。宋朝由於國土面積小,一直都是注重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的革新和商業發展。宋朝時候,農民的土地由普通田地,變為沙田、梯田、淤田等新田地的形式,無疑也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同時,政府大興水利,改善農具,農業獲得發展,百姓吃飯問題得到解決,也不會想著造反。

此外,支撐宋朝經濟發展還有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等。宋朝的手工業很發達,如官窯、鈞窯、汝窯等生產的瓷器,都是一流的,遠銷海外。在亞非國家出土的宋朝瓷器,就是證明是當時海外貿易的重要輸出品。

宋朝的紡織業也是非常發達,先後成立了強錦院、紡織業中心、官辦的絲織作坊,也就是現代的紡織工廠,都推動了印染行業的發展。在宋朝出現的世界上第一批紙幣——“交子”,相當於現代的證券匯率、期票,這也是封建社會貨幣的重大變革。在海外貿易上,由於西夏存在隔絕了對外輸出的絲綢之路。但是經濟中心南移,東南岸沿海港口存在,成為嶄新的貿易中心。如福建的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當時世界上第一大港口。

因此,可以看到,弱宋的“運營模式”和之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是非常相似的。由於不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發展手工業、商業等多方面的經濟形態,經濟繁榮解決了百姓的生存問題,這也就是“弱宋”能夠存在三百年的原因。其他封建王朝之所以短命,那就是經濟結構單一,都是農業為主。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翻翻史書,我們會發現大多數的古代王朝都難以突破三百年,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巧合,其實,認真研究下來,我們就能夠發現巧合之中的必然因素了。

首先,是作為統治集團核心的皇帝的個人因素。

封建時代,皇帝是整個國家統治的絕對核心,所以,皇帝的個人因素,是決定這個帝國生死存亡的最關鍵因素。

實際上,每個朝代,皇帝本身素質高低情況也是很有規律可循的。

(1)、西漢。公認賢明的皇帝有連續6位,從漢高祖劉邦到漢宣帝劉病已;

(2)、東漢。勉強可以數得上3位,從光武帝劉秀到漢章帝劉炟;

(3)、西晉和東晉。沒的說了,只有晉武帝司馬炎勉強說的過去,司馬炎之後,都是廢材;

(4)、北魏。北魏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包括亡國之君都比較有血性,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也就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這三代開國帝王以及漢化改革的元宏,共4代;

(5)、隋。沒有爭議的只有隋文帝;

(6)、唐。包括武則天,從李淵到李隆基,共5代人,後期雖然也有繼位者試圖恢復大唐榮光,但是,成就都不大;

(7)、宋。即使勉強算到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也是6代人;

(8)、明。從朱元璋,到創造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共4代人;

(9)、清。從入關的順治帝算起,到乾隆帝,是4代人,勉強把入關前的兩位算上,是6代人。

從這八個朝代我們就很能夠發現規律了。每個朝代,毫無疑問開始的時候是最輝煌的,因為把一個混亂的國家重新統一,對於開國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也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勝出。那麼這種勝出之後呢?最多延續了6代人,已經是少之又少的奇蹟了,常規年限是3-4代人。

這就是古代的王朝為什麼很難突破300年的第一個原因,因為真正有能力治理國家的君主,只有這3-4代人,大約80年左右的時間。

接下來,是第二點原因,古代小農社會最基本的生活(田地)問題。

土地,一直是古代各個封建王朝統治的根本。因為重農抑商政策的長期貫徹,農民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絕對主體,因此,土地,也就成為了每個王朝統治的根基。

在每個王朝的初期,經過戰爭以及新的統治者的重新劃分,土地往往能夠得到較為公平的分配,農民能夠穩定的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勞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可以穩定生活,國家得以保持穩定的秩序及生產能力。

但是,慢慢的,土地會變成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引發王朝覆滅的火藥桶。原因很簡單,隨著社會的穩定,人們的生活安逸之後,對於生活的追求就變成了:我要擁有更多的土地。於是,土地兼併加劇,穩定的社會平衡被打破,土地開始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沒有土地的貧民,在那個工商業尚不發達的時代,他們為了生活就只能成為地主家的長工、傭人,甚至是上山成為土匪。

當沒有土地的貧苦農民數量不斷膨脹,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就越來越多,此時,如果再遇到“天災人害”的發生,比如:蝗災、旱災,或者是遇到秦始皇、隋煬帝這樣的皇帝,要大規模營造國家工程,貧苦農民就變成了一堆乾燥的柴火,只需一根火柴就變成了燃燒王朝的熊熊大火。

所以,土地兼併所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往往是造成王朝覆滅的直接原因,這個週期,從第一代人開始發生,四五代人的時候就足夠嚴重了。往往在王朝初期,統治者的才能較為卓越,尚且注意打擊土地兼併,維護小農利益,但是,當我們第一條內容所說,英明的帝王不再出現,國家由平庸的皇帝掌權之後,土地兼併問題不再得到抑制,甚至掌權的各級官僚成為了既得利益者,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維護土地兼併的發生,那麼,只需要最多四五代人的時間,社會便不再穩定,這個王朝也就坐在了這堆一點就著的乾柴之上。

第三個原因,是整個國家治理機構的腐朽,就像是一堆鋼鐵,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貪汙腐敗”鏽蝕,並最終轟然倒塌。

這個原因,其實和第一條是相伴隨而生的。當第一條所說的這些有所作為的君主不再出現,整個國家的官僚系統就會難免的被貪汙腐敗所侵蝕,並最終演變成:統治階層與地主階級融為一體,持續的對百姓進行盤剝。

而官僚與地主融為一體之後,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治理國家上人才的斷層。治理國家的權力長期被這些庸才所霸佔,真正有才能,想要做實事的人很難進入官僚機構,更難進入核心管理層,這也是為什麼,每個王朝的末期,掌權者都是貪生怕死、庸碌無為之人,而同時,推翻他們的人又是清一色的有識之士,涇渭分明,為何如此明顯的原因所在。所以,歷朝歷代,開國的君主最為重視的問題,毫無例外,全部都是:打擊土地兼併、嚴懲貪腐、選拔人才。

雖然也有個別的情況發生,比如:明朝末年的有識之士並不少,朝堂之上也並不缺少有帶兵才能的武將,但是仍然阻擋不了大明的滅亡;清朝經歷了同治中興,一幫優秀的漢族官僚銳意改革,仍然阻擋不了大明的滅亡;甚至是往前看,有小太宗之稱的,著名的裝傻皇帝“唐宣宗”,雖然開創了大中之治,但是仍然不能逆轉大唐王朝覆滅的趨勢。就是因為,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當它還是一個蟻穴的時候,尚且可以彌補,但是,潰堤之勢一旦形成,就不是個別人力可以逆轉的了。

這三點才是造成古代歷代王朝都很難突破300年的原因所在。


北邙蘇杭


我認為,“三”,既是時間節點,又是運動規律,還是文化現象。中國古代“三生萬物”的觀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結合“物極必反”的哲理,“生”對應的自然是“亡”了。王朝不過三百年,同民間所言“富不過三代“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富豪人家,祖輩憑藉膽識與能力等條件創下了一個家業,子輩也就是所謂“富二代”享受是必然現象,錦衣玉食現成的,誰還會像上輩那樣拼搏呢?很多人不會的。這種享受加上不思進取再加上退化了的lQ與EQ是會遺傳的,如此到了孫輩這裡,基本上是坐吃山空的景象與態勢,漸漸地,家底越來越薄了,又沒能力再創新業,所以,到了三代沒落破敗,是許多富豪人家的宿命。

一個王朝也是這樣。打江山,沒有三十年是不行的。在這個三十年左右時間裡,打江山創業團隊可以說是同向同心同德同力,朝著一個目標努力奮鬥。打下了江山,那就得坐江山,包括經營江山與享受江山,這個過程應該有二百四十年左右。在此期間,江山逐漸達到頂峰,坐江山的可以說是累並快樂著,說是無比愜意也不為過。不過,其實此間在王朝繁榮穩定的表象下,一些隱患、矛盾和問題已經在暗流湧動了。尤其是在此間後期,社會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湧現並加劇,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各種矛盾與問題。最後三十年左右,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坐江山的已是有心無力,也只能任其自然了,直至江山破碎、大廈傾覆。

這個過程與規律,乃是事物運動發展的過程與規律,從誕生到興盛到衰亡,凡事皆如此。三百年的王朝,已經是經營得相當好的了。幾十年、百把年的王朝也大抵如此。


清風朗月zgh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王朝得衰敗可以抓住一點就可以說明,那就是土地和人都鬥爭。地只有這麼多,人一旦多了,地不夠分,怎麼辦?那就只有拿刀子來分。

或者可以採用更加科學的說法,依照東亞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率來說,如果沒有更大量產的糧食作物的培育和社會生產發展率的提高,那麼社會生產的總價值只有那麼多。而人口在和平時代不斷的增長,必然會導致社會資源的短缺,最後的結果就是社會關係崩潰。這以上是我的個人理解。

但是這個科學依據是:馬爾薩斯陷阱。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可以看一下漢朝的人口例子。

劉邦建立西漢時全國人口僅剩1300萬,到了西漢末年時期有大約6300萬。隨後就發生王莽篡位然後天下大亂。戰爭開始不斷進行,人口減少。劉秀建立東漢時,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人口大約為2100萬。到了東漢末年,是大約6800萬人。隨後就是黃巾起義,三國戰亂。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也就說從漢代到隋代,中國的總人口實際上只是在6000萬上下浮動。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因為生產效率沒有提高,漢代進入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期,農業由粗放逐步向精細發展,農具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鐵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以及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耕作的速度和質量都大為提高,農作物品種也更為豐富,但是這種做法一直被延續了下去。而到了唐朝和宋朝則是人口擴展為一億左右,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對於南方的開發,以及耕田面積的擴大。真正到了明清中國人口才開始暴漲到4億,這是因為土豆、紅薯、玉米這些高產作物相繼從美洲引入,這些農作物的生產量大。養活的人更多。所以土地和人的矛盾被緩解了一部分。但是人口依舊在增加,在明朝的表現就是明末農民大起義。清朝則是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

歸根結底,還是土地和人的矛盾 。


人者仁義也


古代王朝不到300年就滅亡只是時間砂磨的一種效果,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在人性主宰政治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下,300年的時間裡,初代功臣元勳早已陣亡,能夠保障王朝穩定的有力力量早已灰飛煙滅。在古人壽命普遍偏低的狀況下,300年對於古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五到六代人的時間。在這麼長時間裡, 人的想法不會一成不變,前人的想法並不能如實傳達給後代。高層會自恃高位而殘虐百姓,底層百姓會因長期遭受壓迫而心生反抗。

在壽命不到一百年的王朝裡,貪官汙吏普遍成風,肆意魚肉百姓,天災連年不覺,貪官本性變本加厲,百姓活在備受煎熬的人間地獄之中。在秦朝的時候,陳勝吳廣等人紛紛揭竿起義

在壽命不到兩百年的王朝裡,貪官現象依然嚴重,雖相較只有幾十年的王朝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基本上都是外患嚴重,內部勾心鬥角,最終為異民族入侵所滅。

在壽命超過兩百年的王朝裡,在思想上,唐朝,明朝,清朝基本上都有統一的思想,佛道儒思想基本都興盛,政治上,對貪官汙吏的懲治力度都較大,在教育層面,憑藉教育的效果,內部的團結的局面大都能延續下去,統治者對待百姓比較溫柔,而在唐朝和明朝遭逢大災的時候,張巡,郭子儀,戚繼光,俞大猷等一大堆有能力的軍事之士紛紛救場,最終使得這些王朝能夠延續超過兩百年。

兩百年以後,唐朝明朝國力日漸衰弱,唐朝實質滅亡是黃巢的造反,其實這裡唐朝還有機會,只是中途沒有一個有力的皇帝和團體出現,最終滅亡主要是朱溫造成的結果,節度使的軍閥制度造成臣下叛變。

明朝滅亡是崇禎帝和李自成的手筆。在這裡,在下不接受崇禎帝是一個好皇帝的反駁,畢竟是他殺死了袁崇煥。袁崇煥之前的功勳是有目共睹的,他殺死了那麼多的清兵,清兵可能輕易放過他嗎?現在社會上竟然還有人懷疑袁崇煥一早就被策反了,真是可笑。或許袁崇煥救不了衰弱的搖搖欲墜的王朝,可結局不會落到整個明朝沒有一點反擊之力的地步。

清朝滅亡能夠再延續一百多年的壽命,是列強幹預的結果,本來清朝國力就不算強大,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就該被滅亡了,只可惜太平天國終究是農民起義,不懂得變通,要是能夠假意討好外國人,在前期一鼓作氣消滅清朝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被滅亡時期,也不會讓本來有著不錯想法的資政新篇淪為廢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