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哥哥福全是個怎樣的人?

薛小落


福全是順治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康熙的哥哥。因順治的長子夭折,福全實際上就是長子。生在帝王家,福全是幸運的,能夠處理好君臣關係,最後安全落地,更屬難得。

一、願為賢王,參與朝政,孝順太后

福全小時候,因為生病,導致一隻眼睛失明。跟其他沒有眼疾的兄弟相比,福全總覺得“自慚形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所以,他從不指望能夠繼承皇位。

福全七歲的時候,與六歲的玄燁一起給順治問安。順治問了一個大多數父親都會問的問題,“你們將來有什麼志向?”福全回答:“願為賢王”。玄燁卻回答:“願意效法父皇”。順治對兩個小孩子的回答很意外,也沒想到兩年後竟然會一語成讖。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行將就木。臨終前,順治立了玄燁為帝。康熙六年,鰲拜專橫跋扈。康熙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就立十四歲的福全為和碩裕親王,並讓他參與朝政,以削弱鰲拜的力量。

剷除鰲拜後,康熙正式君臨天下,將所有的權力收歸己有。福全也很識時務,為了避免侵犯皇權,主動讓出權力,因此,康熙對他比較友愛。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特地在乾清宮宴請福全,以慶賀勝利。

福全同康熙一樣,對祖母孝莊太后非常孝順。比如,康熙二十二年,他和康熙一起陪同孝莊太后巡五臺山,在事前勘察道路時,發現道路很險峻,他們為了孝莊安全著想,共同力勸孝莊返京。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去世,福全無比悲痛,哭得死去活來。康熙擔心福全身體受影響,特地派皇長子和領侍衛內大臣送其回府。

二、征討噶爾丹,因謹慎而坐失良機,被康熙責罰

康熙二十九年,準噶爾再度東進,對清朝進行軍事挑釁,並威脅到京城安全。康熙兵分三路,征討噶爾丹。任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長子為副將,出古北口;任命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統領右路軍出喜峰口;康熙親自帶領中路軍,統領全局。

出發前,康熙特地寫了一首詩給福全,併為其舉行盛大的送別儀式。詩云:

“萬國勤懷保,三階願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盡蒼生。小蠢忘帡幪,天心解鬥爭。執迷思梗化,伐罪事專征。武略期無敵……煙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體,歸奏慰予情。”

福全上書請求將大同綠營兵劃規他旗下統領,凡軍情諜報都應該送至前線。康熙批准了他的提議,調遣大同的精騎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隨福全出徵。福全出發後,康熙又命大臣阿密達、阿南達等人出塞,與福全會師。

到了陣前,福全先禮後兵,派中間人濟隆胡土克圖帶著他的信和一百隻羊、二十頭牛,去拜會噶爾丹。他在信中聲明:“我和你共同保護黃教,你追擊喀爾喀蒙古,犯我疆域,皇上命我來與你商討此事。你的使者說,你奉藏族領導的指示談和,那麼我們在什麼地方會談合適呢?”

噶爾丹不斷派人到清軍大營,一再申述自己“蘭入汛界,索吾仇而已,弗秋毫犯”,表示願意同清廷“講信修好”。但他又多次索取土謝圖汗,表示清朝如果允許,他馬上退兵。福全拒絕其請求。

1690年7月底,雙方劍拔弩張。福全指揮三路大軍進駐烏蘭布通城附近,在距離噶爾丹三十幾裡處安營紮寨。

噶爾丹數萬騎兵“依林沮水”,擺出“駱駝陣”,將駱駝捆綁伏地,上面加上沙袋溼氈,士兵就躲在駱駝後面放箭。清軍以炮火營為前鋒,萬炮齊發,聲震天地,從下午一直延續到天黑。

噶爾丹的軍隊只擅長在馬背上用冷兵器廝殺,他們從未見識過如此猛烈的炮火,一時陣腳大亂。清軍步兵、騎兵趁機攻殺,左翼軍又迂迴包抄,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在混戰中,噶爾丹趁著夜色逃跑,清軍也損失慘重,連康熙的舅舅佟國綱也陣亡。

福全休整兵馬後,準備再戰。噶爾丹已經領教過清軍炮火的厲害,知道不是福全的對手,就拒險閉門不出,同時,派濟隆前來清軍大營求和。

濟隆一再保證噶爾丹不會犯邊,實際上是緩兵之計,而福全也想借濟隆求情的機會拖住噶爾丹,等待前來助陣的兵馬。於是,福全便答應了求和,傳令各軍停止進攻。

康熙得知福全單獨與噶爾丹和談,非常生氣,他責備福全停下進攻,讓清軍坐失良機。皇長子因聽信讒言,也與福全有隔閡,他越過福全直接向康熙彙報軍情。康熙擔心將帥不和,繼續留在福全軍中容易滋生事端,於是將其召回京城。

福全受到責備後,立刻派人探聽噶爾丹虛實。噶爾丹聽說清軍派人前來,馬上裝出一副虔心懺悔的樣子,然後派人乞求恕罪。

就這樣,噶爾丹的緩兵之計,成功騙取了福全的追擊,最後順利脫逃。福全只得班師回朝。

福全回京後,不斷有大臣彈劾他,說他沒有乘勝追擊,導致噶爾丹問題沒能徹底解決。由於彈劾的人太多了,康熙也頂不住壓力,對福全略加懲處,罰俸一年,還撤去他三佐領。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次追隨康熙親征噶爾丹。

三、兄弟情深,安度餘年

平定噶爾丹後,福全開始安度餘生,他平時結交文人士大夫,以琴棋書畫為樂。

康熙為了表示與福全的兄弟之情,命宮中畫師畫了一副福全與自己同框的畫,以寄託兩人手足情深。1699年,康熙到南方遊玩,二月出發,五月返京,數月不見福全,時常掛念,特地寫了一首詩:

“花萼樓前別,已經春夏餘。平明掛錦纜,日暮傍樵魚。吳越當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異事重,隔月信音疏——《候見裕親王》”

康熙三十九年,福全患病,康熙不僅派御醫診治,而且多次上門探望。

還有一件事,更能看福全與康熙兄弟兩的深厚感情。福全在臨終前,向康熙提議,廢掉太子,立胤禩為儲君。這事換作其他人,唯恐避之,只有福全憑藉與康熙的交情才敢說出來,可惜康熙沒有采納。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當時康熙正在塞外,得知消息後馬上回京,親臨其喪,痛哭不已,還輟朝數日,以誌哀悼。

秋媚說:福全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小時候“願為賢王”的志向。康熙盛讚其“秉性憲和,持身謙牧”,福全受之無愧。


秋媚讀史


“千古一帝”康熙的父親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他一共有8個兒子,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是老三,而愛新覺羅·福全是老二,他們還有個大哥叫愛新覺羅·牛鈕,不過僅活了89天就早夭了。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康熙帝的二哥愛新覺羅·福全。

順治帝有4位皇后,7位正妃以及9位庶妃,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而福全的生母是寧愨妃董鄂氏,她一開始只是庶妃,在康熙帝時期才被尊封為了寧愨妃。

愛新覺羅·福全於順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出生,順治帝1661年駕崩,那時他才8歲。

在福全還小的時候,順治帝曾問過眾位皇子的夢想。當時順治帝正在考慮讓誰接替自己的位置,福全告訴順治,自己只想當一個賢王,而康熙帝則回答說,自己要效仿父皇。

也正是因為福全的回答,讓順治帝對他有些失望,所以在後期順治都是在培養康熙帝,福全也與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1667年,14歲的福全被康熙封為裕親王,徹底的做了一個賢王;1690年,福全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此後便開始了征討噶爾丹的生活,直到1698年噶爾丹之戰結束。

在噶爾丹之戰期間,福全多次犯下錯誤,不僅錯誤部署軍隊,而且還違抗康熙的指令,後來,福全被免去了爵位,也丟掉了議政權。

噶爾丹之戰結束後沒過幾年,1703年,福全大病,於6月24日病故,享年51歲。

其實福全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沒有帝王的野心,只願做一個臣子。而且福全和康熙從小就是好兄弟,福全去世後,康熙還特地下令畫一張兩人的合影,表示思念之情。


理科男讀歷史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爾丹時,因為退縮,被康熙處罰。受到處罰時,福全只說了一句“我復何言”。他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福全劇照)

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寧愨妃董鄂氏。

雖說是次子,但由於皇長子年鈕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實上的皇長子。

福全從小性格柔順,對孝莊太后和順治帝都頗有孝心,按說要立儲君,他是最有資格的。可是當順治帝問他長大有什麼志向時,年幼的福全朗聲答道,他願做賢王。

比福全小1歲的玄燁(後來的康熙)則說,願效法父皇。

順治帝也和千萬父母一樣,在這種時候,總希望做兒子的能有遠大的理想。因此兩相比較,玄燁的回答則更得順治帝歡心,反倒是福全讓順治帝覺得不甚有出息。

不過,不管是福全還是玄燁,都不是順治帝的心頭肉,自然也沒有考慮過讓他們做儲君的事情。

本來,順治帝最寵愛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無福,僅活了幾個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離世,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極大的損耗了順治帝的健康。

不久後,順治染上了天花。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染上天花無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過去。不幸的是,順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離世的危險,所以立儲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議程。

這時的福全8歲,玄燁7歲,順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於多爾袞的經歷,便不寒而慄。便有意讓年長的堂弟安親王嶽樂繼承帝位。

但在孝莊太后和湯若望的建議下,再加上順治帝想到玄燁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終還是將才7歲的他立為了儲君。

(順治劇照)

天時地利人和,玄燁登基稱帝,是為康熙,而清王朝將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親政後,實現了福全想做賢王的願望。

福全不僅被封為裕親王,還得到參與議政的權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親,而年輕的康熙也急需要一個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幹的人來輔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決斷,都讓康熙頗感欣慰。

康熙在位時,社會並不太平,內有三藩之亂,又有鄭氏集團在臺灣反清,還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龍江燒殺搶掠。

這都是威脅皇權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遠見,手段也很高明,這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給做事穩妥的福全去做,讓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準噶爾部的噶爾丹隨著勢力強大,暗中勾結沙俄在喀爾喀蒙古發動進攻。由於攻擊太過突然,喀爾喀兵敗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爾丹卻趁勝追擊,一路南進,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長城一帶。

這可打到天子腳下了,康熙忍無可忍,親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準備手刃噶爾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風寒,只得“從諸臣之請”回朝養病。攻打噶爾丹的重任,則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爾丹劇照)

福全很有軍事才能,他統兵3萬在烏蘭布通和噶爾丹發起了正面攻擊。

噶爾丹“覓山林深塹,倚險結營”,且以駝城戰術對陣。

清軍幾次以火炮攻擊,都因對方有密林保護,又有沼澤阻擋,因此不但不能衝出缺口,自身反而死傷不少。

無奈之下,福全改變戰術,趁夜讓清軍從左翼山腰偷襲,噶爾丹防備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爾丹見勢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休整軍隊,等後方軍隊來後,再圍剿噶爾丹不遲,所以假意答應了他的請求。

誰知,噶爾丹卻趁機帶著殘兵敗將,連夜往西北處逃遁而去。

福全發現後,知道再追恐怕來不及了,再加上軍中糧草所剩無幾,於是便自作主張,率軍班師回朝。

按說,福全雖然沒有殲滅噶爾丹,但他還是在戰役中表現不凡,康熙應該予以獎勵。誰知,康熙非但不獎,反而將他削職罰俸,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康熙雖然回京,但他卻在後方督戰,一切統兵大計皆由他發號。

本來,福全打了勝仗,康熙頗為安慰。但當福全議和停戰時,康熙對他的行為已經很不滿意,認為他坐失戰機。對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備。

結果福全還是沒能引起警惕,讓噶爾丹出逃。最讓康熙不滿的是,福全沒有立刻追擊,反而不經他同意便班師回朝。這無疑放虎歸山,給清廷留下後患。

另外一點,福全這種自作主張的行為,讓康熙頗為忌憚。想到福全曾是最恰當的皇位繼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須給福全一個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職務,還罰俸三年。本來還要剝奪他的爵位,幸得孝莊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讓他做了閒散王爺。

對於康熙的處罰,福全有苦難言,只能以一句“我復何言!”承受了這一切。

(胤褆劇照)

那麼福全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原來,福全雖然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對統兵作戰有最高指揮權。但他的副手,卻是皇長子胤褆。

胤褆騎射了得,又是皇長子,康熙對他頗器重,讓他隨福全出徵,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嘗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卻唯恐胤褆在征戰中有閃失,打起仗來疑慮頗多。這樣兩個人在作戰策略上,往往意見相左,於是二人多有不睦之處。

再加上當時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國舅佟國綱在攻打噶爾丹時戰死。

這讓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該圍剿噶爾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為重。

在這種情況下,福全只能見好就收,放任噶爾丹出逃。

所以,當康熙治罪時,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辯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爾丹再次叛亂,康熙御駕親征,福全也隨軍出征,將噶爾丹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噶爾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服毒自殺。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聽說後,還特意去他府中探視病情。

誰知沒捱過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聽聞後趕回京城,親自祭奠,悲痛到慟哭不能止,隨後又以王爺規格厚葬。大約在那時候,康熙已經明白當年福全退縮,是為了保護自己兒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動,更加悲痛。為了舒緩相思之情,康熙還命畫工畫了一張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蔭下玩耍的畫像,掛於書房。

福全一生,對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賢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康熙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眾所周知,他8歲就已登基,鬥鰲拜,奪政權。14歲就開始親政,開創了一代盛世。對於帝王來說,他們似乎從不在意手足情深。歷史上為奪皇權對自己親兄弟下手的事比比皆是,但相比之下,康熙帝對他的哥哥福全卻照顧有加。那麼,康熙的哥哥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康熙的二哥福全)

  • 1.“願為賢王”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在古代會有人不想當皇帝嗎?同樣出身與皇族世家,福全也是順治皇帝的兒子,也是皇帝的候選人之一,如果他有心去競爭的話也許他也將會是大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可他似乎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清史稿》中就曾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時,世祖問志,對:‘願為賢王’世祖異之。”由此看來,成為一代賢王才是福全從小的志向。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避免捲入皇位爭奪的漩渦,不爭不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智慧呢?只能說人各有志,“願為賢王”也成為福全一生的追求。

  • 2.“左膀右臂”

福全於康熙六年正月被封為“裕親王”,這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願。他與康熙帝的關係也十分和睦。在康熙帝眼中,福全不僅僅是哥哥的身份,而是朋友、是心腹、更是幫助他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友,是他的左膀右臂。康熙二十九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勢力強盛,進擾內蒙古,這對大清政權已然造成了威脅。於是康熙帝決定進行回擊。他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對其進行討伐。

(福全平定準噶爾場景圖)

福全接受到命令後立即奔赴戰場,在戰場上,福全一切聽從康熙帝的指揮,全力配合,浴血奮戰。此時,對於康熙帝來說,福全就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

  • 3.“孝敬長輩”

福全不僅僅是一位賢王,他對待自己的長輩也是十分的孝順,尤其是對自己的祖母。當祖母生病時,他就在身旁無微不至地照顧。在閒暇時光裡,還會陪伴祖母外出遊玩,對待老人十分有耐心,也正因為如此,康熙帝全都看在了眼裡,也更加深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


(福全孝敬祖母孝莊文皇后)

福全雖沒有當帝王的雄心壯志,但是他這一生卻如願成為了一代賢王。這樣不也是瀟瀟灑灑的嗎?


小姐姐講史


康熙二哥福全,康熙皇帝玄燁的可靠臂膀,鑲白旗人氏。一個甘願做親王的皇族子弟,他與康熙二人也算是演繹了一段皇族史上手足情深的佳話。

福全為董鄂妃之子,據《清史稿》記載:“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時,世祖問志,對:‘願為賢王。’世祖異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親王夫權威順治皇帝的二兒子,小的時候,順治問福全與玄燁有什麼志向,福全說願意成為以為忠勇賢王,問到玄燁的時候,玄燁卻有另一種志向。正史中並沒有後續,後續應該是玄燁想做一名功蓋千秋的明君。這兩位皇子的答覆,已成為了未來的真實寫照。

康熙六年,福全被封為裕親王、議政大臣,從此圓了福全的親王夢想。福全很安分,對自己的皇帝弟弟充滿了希望,自己也奮發努力的想要成為康熙的重要力量。福全成為親王之後,對內安分守己,對外聽從帝令。康熙二十九年,福全被拜為撫遠大將軍,帶兵出征,平定準格爾。結果在期間出了一段小插曲。原本需要堅守的福全顧及到糧草與敵我勢力懸殊,擅自撤退。康熙為此很是生氣,責備了福全,罰俸三年,撤三佐領,還取消了議政權。

福全同樣很敬重孝莊皇太后,孝莊也很疼愛福全。孝莊死後,福全痛哭流涕,肝腸寸斷。福全與康熙關係也不一般。據說康熙病了,福全親自前去侍奉,後來福全生病了,康熙也親自前往,由此可見二人感情之深。

康熙作為皇帝,對兄弟有手足情深,自然也會有提防。就比如,康熙分明知道福全的撤退是迫不得已,但還是種種的處罰了他,最重要的是取消了福全的議政權,這是康熙集權的充分證據。沒有了對皇權的威脅,福全自然可以功成身退。不管怎麼說,康熙對福全是很優待的,福全對康熙也是推心置腹,兩人的兄弟情義締造了一段皇族佳話。或許最後的康熙也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像福全那樣,相互幫襯,但事與願違,“九子奪嫡”仍舊沒能避免!


秦風漢韻論古今


福全,一聽這個名字,乍一聽以為是哪個客棧小二的名字,但是在前面加上愛新覺羅四個字,身份地位馬上就不同了。

愛新覺羅·福全,順治皇帝的次子,其母為庶妃董鄂氏,於康熙六年封裕親王,入封鑲白旗。

一、其志願為賢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已經病入膏肓的順治帝,自知命不久矣,不得不考慮即位之人,想來想去最合適的只有三位皇子,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其中最有能力的是皇三子玄燁。

順治把年僅八歲的福全叫到身邊,順治問道:“將來你的志向是什麼?”一般情況下,皇子肯定會說“將來要做一個好皇帝”,可是出乎順治意料的是,福全沒有絲毫猶豫便回答:“兒臣願為賢王。”順治感動不已,他彷彿在福全的身上看見了自己曾經的影子,遂隨了福全之志,將玄燁作為即位之人。

二、錯失戰機,罪責全收

康熙二十七年,準葛爾部日漸強盛,其首領葛爾丹胸懷野心,勾結沙俄,妄圖製造分裂,從大清分離出去,不久後便襲擊了喀爾喀部。康熙二十九年,進功,攻內蒙古烏朱穆秦。

康熙決定鎮壓噶爾丹,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自古北口出擊,又命常寧為安北大將軍,自喜峰口出擊,康熙親自出塞督戰。

葛爾丹部以“駱城”為掩護,致使清軍損失慘重,福全為了扭轉戰局,命令左翼插入山腰,與右翼聯合大敗葛爾丹部。按理說,此時應該乘勝追擊,但是福全錯誤的戰略部署,致使錯失戰機。十月初,福全估計葛爾丹早已經出逃邊境,最重要的是軍中糧草不足,在未經過康熙的允許下,自行撤退,這使康熙十分憤怒。事後,康熙列出其之過時,福全沒有爭辯,流著淚說:“我復何言!”承認全部罪責,被免去爵位,還取消了議政權。


彈指間的歷史


福全,是順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的異母兄長,康熙年間被封為裕親王,後來又封為撫遠大將軍,後在征討噶爾丹時,大敗噶爾丹軍,福全去世後,諡號為憲。

那康熙的哥哥福全是個怎樣的人呢?

福全是順治皇帝之子,在福全年齡還小的時候,順治皇帝就曾問過福全有什麼理想和志向,福全當時就說願做一個賢王,可見福全本身就沒有當皇帝的野心和理想,他只願做一個賢王就滿足了。

到康熙皇帝在位時,封他的哥哥福全為裕親王,並且讓他參議政事,後來噶爾丹勢力發現很快而反叛,康熙皇帝就任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兵古北口,而後康熙皇帝親自指揮作戰。

清兵在和噶爾丹作戰時人先敗而後勝,同時福全因為當時軍中糧草不多,而噶爾丹又打了敗仗,所以就沒有請示康熙皇帝而自作主張退兵,康熙皇帝因此對福全的行為非常不滿。

等康熙皇帝和福全先後回京後,康熙皇帝就責斥福全,福全也沒有辯白而領罪。


當時很多大臣覺得福全應該罷去爵位,但康熙皇帝因為他有戰功,所以就沒有罷了他的爵位,而是罰俸三年,同時取消他參議政事的權利,不過後來康熙皇帝再次征討噶爾丹時,他的哥哥福全也去了,並且這次清軍又打敗噶爾丹。

後來福全生病時,康熙則親自去看福全,而當康熙在外時,則會讓皇子們回京去看福全。可見福全在康熙心中還是有很高的分量的。

福全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康熙皇帝回到京城親自祭奠,出殯時又去了福全家中,同時康熙皇帝也非常難過。

福全之所以在康熙皇帝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為福全和康熙都對他們的祖母非常孝順,他們祖母生病時,他們則是一起盡心的照顧。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兄弟之間的情誼也越來越深厚。

福全去世後,康熙皇帝為了表達對福全的思念之心,就讓畫師為康熙和福全兩人畫一張並坐的畫像。


所以福全雖然是順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之兄長,但他卻沒有做皇帝的野心,同時福全也是一個對祖母孝順之人,因此康熙皇帝對他很禮遇,在軍事方面福全曾打敗噶爾丹之軍。福全雖然沒有做皇帝的氣魄和熊心,但卻如他所想是一個賢王。


中孚鑑


愛新覺羅-福全,順治皇帝次子,康熙帝同父異母的哥哥,其母董鄂氏,是順治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相傳,董鄂氏得天花病死後,順治無心為帝,出家為僧。據說出家前,曾召集康熙和福全兩個人,問你們的志向是什麼,福全當時說,願為賢王。而康熙當時說的是,我願意向您一樣。所以最後康熙為帝,福全封王輔佐康熙。

其實,當時就算福全想當皇帝,也不可能成功,因為那時候清朝最偉大的女人,孝莊太后還在,她不允許,也絕不可能讓一個庶妃的兒子,一個她討厭的女人的兒子做上皇位。所以當時福全這麼說也是為了保全自己,如果他有心為帝,或許早早就“病逝”了。

索性就做一個閒散王爺,無憂無慮快活一生。如果康熙帝昏庸無能,或許他還有機會,可是順治皇帝給他生了一個他永遠也無法匹敵的千古一帝。所以他只能活在康熙帝的羽翼下,真真正正做一個閒散王爺。

一生主要功績就是出征葛爾丹,最後在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病逝,終年五十一歲。


趙小趙H


對於清朝的這一段歷史我想大家應該是最為熟悉的,而清朝最繁榮的時代便是康乾盛世,從康熙皇帝開始,到乾隆皇帝結束。說起康熙皇帝,其實當初順治皇帝的皇位並不是想要傳給康熙,而順治皇帝的皇位本來是要傳給自己和董鄂妃的孩子,當時的順治皇帝也被董鄂妃給迷的神魂顛倒,可是不幸的是董鄂妃的兒子英年早逝,也就沒能繼承這個皇位。

於是順治皇帝便只能另作選擇,她叫來了自己的而來福全和玄燁,順治皇帝問他們兩以後想幹什麼,福全便告訴順治自己只是想當一個好的王爺,當問到康熙的時候,康熙便回到說自己想做一個像父皇一樣的明君,後來他們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創下了一個盛世,但是關於這個故事是從《康熙王朝》中得來,具體是否真的發生過,並沒有記載。

在康熙當上皇帝之後,福全就被封為裕親王,負責參與管理國家的事務,為當時的大清立下了諸多貢獻,。康熙在位期間,準格爾發生了事件和沙俄勾結起來,侵略了大清的邊境,於是康熙便派兵去攻打,福全被封為了撫遠將軍,康熙在後面指揮謀劃,而福全便在前線奮勇殺敵。

可是因為福全的自作主張讓大清陷入了兩難之地,但是總算在福全的聰明才智之下完美的化解,可是儘管結果是勝利了,但是總歸是讓清朝有了大量的損失,於是康熙也是責罵福泉。但是兩個人私底下的關係還是非常的好的,在福全病倒之後,康熙曾經親自的照顧過他,可見兄弟二人感情還是很好。


我認為康熙作為一個皇帝能和自己的兄弟有著這麼好的感情,可見福全的心胸也非常的寬闊才讓康熙如此的放心。


司徒歷史


福全,生於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順治帝次子,康熙帝異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寧愨妃出。福全幼時,順治帝問其志,他說:“願為賢王。”

康熙即位後,於康熙六年正月封福全為裕親王,命參與議政,在平三藩,兩徵準噶爾都建功立業,成為了親王中最受康熙信任的一個。特別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授福全撫遠大將軍,命其帥兵征討噶爾丹,皇長子胤禔、大國舅佟國綱等一眾皇親國戚都在軍中效力,足見康熙對於福全的儀仗與信任。雖然福全大軍於烏蘭布通大敗叛軍噶爾丹,但因佟國綱的戰死以及福全未能組織追擊致使噶爾丹逃走,而被康熙罰俸降職,後又恢復官職,繼續隨康熙帶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終年五十歲,諡憲。福全死後,康熙帝特命畫工精繪一張像,為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圖寄以衷腸,表示了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的一生充分對應他對順治的那句回答“願為賢王”。福全一生忠心耿耿,與康熙保持了親密的兄弟之情,卻又時時刻刻遵循君臣之道,成為康熙最為信賴的人之一,也是最為理解康熙的人,特別是在烏蘭布通一戰後,雖然是取得了勝利,但是確實是慘勝,福全充分理解了康熙的心思,扛下了所有責任,這一點也讓康熙非常感動,雖然後續是康熙親征,但實際的指揮權依然是掌握在福全手裡。

康熙與福全堪稱君臣兄弟的典範,也對康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對於自己孩子們的要求就是也希望能像自己和福全一樣,成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所以在教導太子如何治國的同時,還安排各位阿哥出來辦差,監管六部,都是希望兄弟們能夠團結一致,共同輔佐太子,只可惜事以願違,“九子奪地”讓阿哥們的關係勢如水火,這也是康熙所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