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孝莊太后寧願一輩子做太后,輔佐順治和康熙兩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則天做皇帝?

黃強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女人,想要得到至高權力,首先得有外部支持,其次才是個人因素。

孝莊具備嗎?顯然不具備。所以人如何和天鬥,和制度鬥?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講究品階、家世、出身;而孝莊的時代最重身份,這是難以改變的。


清初皇位繼承製已經初具模型。

孝莊是絕對沒有機會做女皇的,究其根本原因,是清初皇位繼承製就已經初具模型了,再想以一人之力逆祖制而行,是不大可能的。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昇天了,可能是他生前對自己身體太有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再活五百年,以致於沒有提前做好計劃,去擬定個繼承人,導致皇位空懸。皇太極死後,一場關於皇位的明爭暗鬥也就此開始。


爭奪皇位的幾個重要人選有禮親王代善、皇太極的七個兒子,以及代表兩白旗的多爾袞。最終,候選人焦點落在了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身上。

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大家也都猜測先皇本意是想擁立作為子嗣的豪格。但是隨著事情發展,豪格因為傲嬌(其實原因複雜,以後再好好聊聊豪格這個苦命皇子),沒有把握住好時機,以致於起初想擁立他,最有話語權的禮親王代善,也開始搖擺不定。



為了平息豪格與多爾袞的矛盾,平衡兩方勢力,形成了一個擁護皇太極子嗣繼承帝位的一致建議。正因此,福臨成為最大的撿漏王。


擁護皇子繼承製系統的擁護者,還包括鰲拜等人,都是些有實力的大戶。

鰲拜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奪位戰爭正打得水深火熱之際,就是他與兩黃旗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

像鰲拜這一派,都是跟著努爾哈赤、皇太極打江山過來的,對太祖、太宗非常尊重,感念先皇天恩,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只是無奈豪格命太苦,繼承機會從70%降到了-70%,但皇子繼承這一體系還是形成了。

所以,孝莊哪有什麼機會做女皇,怕是連垂簾聽政的機會都不會有。


沒有軍事硬實力,就沒有卵用。

另一個可比較的就是慈禧老佛爺了,老佛爺算是有人脈有實力了,最終不還是隻能靠扶植傀儡垂簾聽政?這足以想象清初創立的體制有多麼根深蒂固。



武則天能登基和她的軍事實力是分不開的,公元688年,山東親王李衝腦殼被門擠了,起兵對抗和他有絕對實力差距武媚娘,結果連他老爹一起坑了。

武則天還沒派出御林軍作戰,這支叛軍就自己亂成一團,之後李衝被自己下屬殺害。



之後李衝父親思前想後,一直嘆氣這可如何是好?兒子起義失敗了,老子還能活得了不,在三秒中內得出這個結論後,他便孤注一擲,召集了當地一支平民隊伍,想推翻給自己加封了神皇的武則天。誰知道武則天對這隻叛軍還非常在意,派了十萬大軍去討伐他,真是給足了面子。不出所料,當然是輕輕鬆鬆就被碾壓。



所以,還用明說嗎?孝莊雖然備受尊重,但是既無人脈資源,也無軍事實力。

山主以為,清朝嚴格遵從祖制和儒家思想有一定關係,而武則天時期更遵佛道。這就讓很多制度只能精進,卻難以打破。且看清朝又有多少人叛亂、奪權成功呢?

並且武則天還有武氏家族鼎力支持,孝莊有啥呢?


孝莊根本沒有實力,鰲拜與索尼(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四個輔政大臣,雖然也是在孝莊支持下成立的,但選擇他們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幾人既有實力輔佐康熙,又不是皇室人員,皇位和他們沒啥關係。

並且這些人都是忠君得不能再忠君的人物。鰲拜也並不像影視劇裡說的,有什麼叛亂一說,不過是貪戀權位害自己丟掉官位。康熙和孝莊對於鰲拜的忠君都是非常明白的,只是阻礙了皇權不得不除罷了。

沒有外部機制擁護,個人沒有人脈、實力,能搞出啥么蛾子?


莫山主說青史


小玥來回答:

首先,孝莊本人沒有像慈禧那樣的權力慾望,從主觀上不可能會太多地干預朝政。其次,當時順治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絕不是後來咸豐的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所能比擬的,慈禧擱孝莊那會也未必能垂簾。最後我覺得,孝莊的時候清廷剛剛入主中原,對後宮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即使主上幼小也會有所忌憚,不會有太大動作,除非在關乎國體和朝廷的穩定的時候。

順治十八年,福臨死後由玄燁即位,此時康熙年僅八歲,而孝莊文皇后已是整個清朝統治集團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人物。所以,安徽桐城的秀才周南,千里迢迢來到北京,請求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卻遭到她的嚴詞拒絕。但是,孝莊文皇后全力輔助康熙主政,雖然“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因此許多重要政務的處理與她的意旨是分不開的。

康熙十歲時生母慈和皇太后病逝,此後康熙就由祖母太皇太后教養,祖孫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康熙皇帝幾乎每天上朝以前,或下朝以後都要到祖母房中請示問安,有時一日三次,孝莊文皇后經常面授機宜,培養康熙處理政務的能力,她教導康熙說:“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務敬以承天,虛公裁決”這就是治國安邦的要略。康熙曾說:“億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由此可見,這位賢能的祖母,對康熙成為我國封建社會頗有作為的皇帝起了重要的作用。她有這個條件,但是權衡利弊後沒有這麼做,孝莊儘量避免公開、過多捲入權力鬥爭。


小玥歷史


孝莊太后輔佐順治和康熙兩代君王,為何不效仿武則天,去做皇帝?

  咱們都清楚,武則天能登基,當十五年的皇帝,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除了當時的時勢之外,她個人的野心和出眾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項。孝莊太后無疑是滿清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女性,拋開成見來說,她的確是很優秀的,但是她的能力還不足以成為武則天第二。

  孝莊根本稱不了帝,也不具備稱帝的能力。

  滿清入關,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用內憂外患來說,並不過分。能奪得天下,多半是靠點運氣,這點滿清統治者都知道,所以他們本身也算得上小心謹慎,但是八旗未必鐵板,那些早先投降過來的大明的臣子們,心裡究竟怎麼想的,也不太清楚,對於他們來說,玩心計也是漢人的長項,要時刻警惕,不能放鬆。如此,上位者必須是一位精明強悍的,有影響力的人物,孝莊呢,有點影響,但還不至於到能一呼百應的地步。

  對於剛入關的滿清來說,對手裡面的南明,地方勢力,以及蒙古,都是頭痛的事情,雖說他們都已露出敗相,坐等時機就可以滅殺,但是一下子也滅殺不了,還特別容易噁心人,觀風的大有人在。人心的收服是一件大事,孝莊本人的能力可沒有武則天強悍,畢竟書讀得不多吃了虧。

  其實孝莊本人的手段還不太多,政治謀略也很有限。看看她在後宮,連侄女的皇后位都沒保穩,再看看武則天出手,那叫一個霸氣,連皇后帶淑妃帶其他七七八八的女人,全給端了,這份能耐,孝莊還真沒有。至於前朝的大事,孝莊敲邊鼓可以,但是執政那就不行了。

  當然了,孝莊的兒孫們都挺有出息,有能耐,也細心,矮子裡面拔將軍,放在整個歷史裡肯定不算最強,但也不算最弱,眼光挺長遠,雄(野)心也遠大,都想當聖主,身體還不錯,就這樣,她也用不著自己親自出馬,扶持扶持就可以了。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孝莊太后

話說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由於死的突然,皇太極還沒來得及立嗣,就是還沒立接班人。權利出現了真空,這必定引起皇族子孫的窺視。

由於清朝是異族,他還沒有漢民族『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他的繼位形式是“八旗領導人推舉”制度,也就是大傢伙商量著來。

這種方法實在不靠譜,做皇帝誰不願做呢?這不,八旗頭領集合到了一起了。大會充滿了火藥味,會議由多爾袞主持。

當時稱帝呼聲最高的是多爾袞,他的勢力確實強大,他自己不但文武兼備,而且身後有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作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不過皇太極長子豪格也不示弱,他也有自己的死黨。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

這樣的話,最後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誰也不相讓。


孝莊影視人物

此時的孝莊皇后,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因為自己和皇太極所生的兒子還很小,無論如何都競爭不過多爾袞和豪格。再者說了,孝莊此時祈禱兒子能當上皇帝就知足了。恐怕此時她壓根不敢想自己稱帝吧。

最終多爾袞權衡利弊,多爾袞心裡想道,“假如自己稱帝,會成為眾矢之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多爾袞這一舉動實在是明智之舉,這樣避免了大清的分崩離析。其實這也是經驗之談,『兩強相爭,弱者得利』。

綜上所述,皇太極雖然早死,但他的兄弟,兒子都健在,並且個個強大無比,孝莊太后沒有機會奪權,也沒有辦法效仿武則天稱帝,簡言之,沒機會。

接下來我們看看他兒子死後,孫子康熙繼位後。孝莊太后能不能自己稱帝呢?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臨即位,改年號為“順治”。

順治十八年順治駕崩,順治的第三子玄燁即位為康熙帝,也就是孝莊太后的孫子稱帝。那麼,她會不會奪孫之位呢?


孝莊和康熙影視人物

孝莊太后熟讀『四書五經』,時常引經據典的給孫子講故事,祖孫二人有許多溫馨感人的畫面。

孝莊太后生活內斂儉樸,不事奢華。在孫子和吳三桂死磕的時候,孝莊時常鼓勵康熙,說實話,當時康熙年紀不大,能鬥過久經沙場的吳三桂,還多虧了奶奶在背後出謀劃策,這也包括康熙智擒鰲拜,誅殺索額圖,都是康熙的奶奶在暗中支持的結果。

在平定三藩時,孝莊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並支持兒孫的事業。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馳書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孝莊影視劇人物

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你想想看,孝莊能像武則天那樣廢除兒子或者孫子自己稱帝嗎?

武則天和孝莊不同,武則天是冷酷無情,她連自己的女兒和兒子都不放過,只要擋住她奪權和專權,毫不手軟的毒死或殺死。

孝莊則有一顆善良和仁慈之心。當初他的兒子順治在婚姻問題上特別叛逆,做母親的無非是為了鞏固他的權利,選擇了順治不喜歡的女人,順治一直和母親不大合得來。孝莊也沒有因此嫉恨兒子,畢竟母子連心吧。

到了孫子康熙時候,更是隔輩親,簡直就當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講真,祖孫的關係比母子關係要強許多。這也是孝莊皇太后,死後37年不肯葬在昭西陵,而是葬在了兒子不遠的陵墓旁,目的就是死後守候在子孫身邊。


老年的孝莊和康熙影視劇人物


秉燭讀春秋


首先,孝莊在順治八年(1651)前,都不是太后。

所以,不要說仿效武則天做皇帝,連太后都不是人首先要升到太后再說。等到孝莊被尊封為太后時,順治也親政了,輪不到她什麼事。

關於孝莊在順治初年的身份,清朝官修史料基本避而不談。

事實上,在多爾袞當政那幾年,孝莊都沒有被尊為太后,一直當著她的西側福晉。直到順治八年,多爾袞剛死、順治親政時,才提起尊封太后這件事。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

啟曰,禮曹啟辭,以皇帝生母封皇太后事,頒赦賜物,故謝恩禮物,及進賀禮物,參考前例。

這說的很清楚了。因為孝莊這時候要封太后,所以朝鮮那邊才要研究怎麼給她進貢禮物。

康熙那時候,孝莊雖然是太皇太后,但因為政治才能過低,管不了事

要想效仿武則天,必須要有相當的政治才能。這點恰恰是孝莊所缺乏的。

還是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

皇帝年僅八歲,有四輔政,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入白太后,則別無可否,惟唯諾而已。

如果孝莊有政治才能,會起到幕後調停、監督四輔臣的作用。但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她並沒有什麼權術,無法對政務發表看法,最終導致鰲拜做大專政。

總而言之,孝莊確實是個幸運的女人,她有個好孫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就是個聰明的女人。


HuiNanHistory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莊秘史》,讓我們瞭解孝莊這位清朝初年的傑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認的滿蒙第一才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孝莊太后。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臨,也就是日後的順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年僅6歲的順治皇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莊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不算是順治還是康熙,可以說都是幼年登基,孝莊文皇后全心全意輔佐自己的兒孫,幫助他們穩定政局,平衡朝堂內外關係上做出了積極地努力與貢獻,可以說孝莊為了順治和康熙,為了大清朝初期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孝莊太后在面對兩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況下,沒有選擇效仿武則天奪權稱帝,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孝莊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掌握絕對的權力。

武則天能夠廢唐立周,改元稱帝,是因為武則天從唐中宗李治在位時期,就已經掌握了絕對的權力。

正是因為李治的身體原因加之其對武則天的信任與依賴,武則天輔佐、協助李治處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聖臨朝”的說法,從這個時候開始,武則天就已經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後,唐睿宗李旦繼位,武則天則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實際上,武則天才是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這也為武則天稱帝提供了堅實的權力基礎。

反觀,孝莊太后,則自始至終都沒有這樣絕對的權力。

在皇太極時期,還是永福宮莊妃的孝莊太后,在“五大福晉”中僅僅排在最後一位。

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太后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皇太極所冊封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

位居首位的是中宮清寧宮皇后哲哲,稱國君福晉,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莊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二位的是東宮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稱東大福晉,即敏惠恭和元妃,也是孝莊太后的姐姐。
位居第三位的是西宮麟趾宮貴妃娜木鐘,稱西大福晉,即懿靖大貴妃。
位居第四位的是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稱東側福晉,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稱西側福晉,即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孝莊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還是當屬皇后哲哲,而她還是孝莊太后的親姑姑,而最受皇太極寵愛的莫過於關雎宮宸妃海蘭珠,而孝莊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兩位從察哈爾部林丹汗處改嫁給皇太極的兩位遺孀,所以這個時候的孝莊,沒有任何權力優勢可言。

順治時期,政權主要集中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

在皇太極去世後長達十七天的大清皇位爭奪戰中,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勢力的僵持不下,最終選擇了一個雙方利益能夠實現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莊太后為皇太極所生的兒子——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

雖然福臨登基成為了皇帝,但是此時的福臨只有6歲,期初權力還是掌握在滿洲貴族議會以及兩位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手中。之後多爾袞通過一些列手段,打擊代善、濟爾哈朗等滿洲傳統貴族勢力,並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敵,從而實現了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真正的實際掌權人。

所以這個時候的莊妃應該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則天,而是要防著多爾袞自立為帝,畢竟,這個時候如果真的多爾袞要稱帝可以說是易如反掌,而對於孝莊而言是沒有任何的一點機會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確保的,就是維護她的兒子,順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爾袞死後,朝堂上的順治皇帝已經親政,再加上濟爾哈朗、索尼、鰲拜等人的輔佐,孝莊也不掌握權力,因而也就沒有了稱帝的可能。

康熙時期,政權主要集中在輔政大臣的手中。

順治臨終前,為了防止多爾袞專權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因而安排了四位並非皇室成員的輔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蘇克沙哈以及鰲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但是,隨著索尼的年老以及鰲拜勢力的崛起,使得輔政大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蘇克沙哈被殺後,出現了鰲拜的專權局面。

在用計處理掉鰲拜之前,康熙已經親政,而在擒拿鰲拜之後,康熙隨即大權獨攬,並且由明珠、索額圖、陳廷敬等人輔佐,也使得孝莊太后沒有掌握任何的權力。

而此時的孝莊也已經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沒有那個精力去過多的參與政務,對於效仿武則天,也確實不太實際了。

“後宮不得干政”,是滿清王朝的組訓,孝莊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到像武則天一樣掌握絕對的權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則天一樣奪位稱帝的政治基礎。


不得不說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統治者是滿洲人,作為蒙古人的孝莊太后,是根本無法多的一個滿洲人王朝的統治權的,何況她還是個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歷史上,可以找到一個外民族的女性統治國家,併成為這個國家元首的例子,這就是沙皇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魯士沒落貴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也征服了俄羅斯人。

但是葉卡捷琳娜是在俄羅斯,並不是在中國,中國社會歷來有著“男尊女卑”的傳統。武則天當年臨朝專政就已經遭到了極大的反對,稱帝后,反對聲音更是從未停歇,直至“神龍政變”,武則天下臺,重新恢復李唐神器,反對的聲音才算停歇,但是歷朝歷代對於武則天的稱帝行為的批判之聲明顯多於褒獎之聲。這些都說明在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對於女人當政統治的排斥。

而更為重要的是,孝莊太后並不是出自於滿洲,不是出自於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愛新覺羅姓氏,而她是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這對於滿洲貴族以及整個滿洲集團而言,意味著是國本發生變化,是意味著自己的先人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搶奪而去,這樣的結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對於孝莊太后而言,別說是效仿武則天稱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權力,也會受到封建倫理和滿洲貴族議會的雙重打壓,而變得舉步維艱。

而從孝莊本人而言,效仿武則天並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輔佐自己的兒孫。

當年,作為政治聯姻的籌碼,能夠嫁給比自己大二十歲的皇太極,安穩度過這麼多年,就說明孝莊太后的責任心以及她對於滿清王朝以及科爾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責任心,才讓孝莊太后全力維護大清王朝的政局穩定,盡心培養自己的兒孫,為大清王朝能夠奪取天下,統治全國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憶孝莊太后時就曾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稱其為:“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尊親。”足可見孝莊太后的地位及影響力。


雍親王府


雖然孝莊太后和武則天的地位都差不多,當然都已經掌握了朝政,有足夠的實力做皇帝,歷史上也有很多後宮的人都有相當大的地位,那麼為什麼只有武則天做了女皇帝,其他人都沒有這樣做呢?

首先是出身,武則天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所以武則天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也就是官二代。但是在封建社會,依舊是皇族之下,百姓層次的身份,從民間入宮,一步步提高地位。而孝莊太后則是蒙古族望族,直接嫁給了皇太極作為側福晉,后皇太極稱帝,孝莊直接封妃,自己的兒子孫子也是皇帝。從出身地位上,孝莊太后比武則天優越,也就不需要更高的地位了。



其次是當時的環境。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稱帝,是因為當時高宗政治權力鬥爭激烈,太宗後期和高宗初期,大唐開國勳貴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朝中事務幾乎全部由長孫無忌說了算。由於長孫無忌對於高宗的壓制,所以高宗周圍就只能信凱武則天。後來打擊掉了長孫無忌,高宗又受痛風病的困擾,所以武則天掌握了唐朝的所有政事。而孝莊太后當時的處境是後金的勳貴大臣都活著在,滿清八旗和後金勳貴都是支持皇族的,如果孝莊太后有武則天那樣的心思,早就會被清君側了。



最後就是兩人的心境,結合第一點,武則天由民間入宮,見識到了宮中的鬥爭以及朝中爭鬥,同時自己也非常有野心,所以敢於稱帝。孝莊太后想的是整個滿清的前途,盡力盡力的輔佐兒子孫子,早就是地位最高的人,被稱為“老祖宗”,就不需要稱帝來提高自己地位。

所以孝莊太后輔佐順治和康熙,沒有想武則天那樣稱帝,根本原因是武則天處於唐朝前中期,勳貴在太宗時期死的差不多了,沒有人能壓制武則天;而孝莊太后處於滿清前期,勳貴都還活著。


夜行不如獨思


中國古代歷史上,不乏後宮干政的現象發生,但真正實現從“皇后—皇太后—女皇”這一三級跳的,只有大唐時期的天后武曌武則天。因此,有理由推測,干政只是後宮后妃成為女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如此,不妨來看一看武則天為什麼能夠從中國古代無數女強人之中脫穎而出。

對於武曌認識的最大誤區,便是:武則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自己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的軟弱性格。實際上,武則天在唐高宗李治在世之時,便已經開始干預朝政,並且是在李治的明確授意和支持之下。

顯慶五年,唐高宗李治的身體開始出現問題,感到頭暈目眩,這令他不能全意處理政務,於是武則天開始幫助他分擔。到了顯慶末年,李治的病癒發嚴重,武則天的權力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唐朝出現了一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天皇天后並尊二聖,共臨朝堂。

在長期的行政過程中,武媚娘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同時也因為自己的見識和能力而在朝堂培植了自己的勢力,到了唐高宗執政末期,高宗皇帝甚至也拿武媚娘沒有辦法。

在此基礎上,武則天在唐高宗龍馭賓天之後,無疑成為了唯一的“聖”,多年與高宗皇帝並尊,已經使得整個大唐帝國對於武則天的尊重遠遠超過了對普通后妃的尊重程度,再加上她出色的能力,使得他的威嚴達到了頂峰,即使是他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不能與她相比,在這種前提之下,武則天廢掉李顯,甚至得到了大多數朝臣和天下大多數人的支持,李旦禪讓時亦然,雖然李唐宗室和徐敬業等人反對並且起兵,但響應者與支持武則天者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


武則天不僅僅有強大而牢固的稱帝基礎,她本人也是一位有志於作政治家的人。也就是說,武則天不是為了用最高權力去享樂,而是天生喜歡君臨天下,做出一番事業這樣的成就感,而有些事情,只有當了皇帝,才能夠親自去做。因此,可以看到,武則天在當了皇帝之後,可以說他的政績遠勝於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男性皇帝:

首先,武則天繼位之後,嚴厲地打擊了關隴貴族的勢力,扶持士族的勢力,大興科舉並且開創武舉,給予了更多庶族出身之人進入仕途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基礎,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以及皇帝的權力

  • 在軍事方面,武則天重視對於西北地區的經營,長壽元年,大將軍王孝傑率軍大破吐蕃奪回了安西四鎮;長安年間,武則天又在今吉木薩爾縣地區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北一直到巴爾喀什湖等廣大地區的政治軍事事務,並且多次擊敗突厥的來犯

  • 在經濟方面武則天勸課農桑,推廣農業技術,編纂農業相關書籍,鼓勵農業發展。到了神龍年間,唐帝國的人口已經從貞觀年間的380餘萬戶增加到了650餘萬戶。

綜合來講,武則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僅僅因為強大的政治基礎和政治資源,同時也因為她自己自信自己有做皇帝的能力,不懼怕自己做不好而在歷史上留下惡名,這一點是大多數古代女強人所不具備的。

再來看孝莊皇太后,可以說,孝莊從來沒有真正地掌握過清朝的政權。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掌握了清朝的一切權力,當時的小順治和孝莊,可謂是孤兒寡母,從後來順治皇帝將多爾袞的屍體開棺羞辱來看,孝莊母子沒少受多爾袞的氣;等到順治親政之後,孝莊自然沒有任何的機會去把握政權。順治去世,康熙皇帝玄燁繼位,當時有四個輔政大臣來處理朝政,尤其是鰲拜,在朝中專政,孝莊也沒有機會去參與朝政。


再後來,十四歲的康熙皇帝憑藉一己之力,扳倒了權傾朝野的鰲拜,可以說是在群臣之中樹立了威信,自然玄燁親政。

也就是說,孝莊皇太后自始至終沒有成為過清朝政權的 實際掌控者,對於清朝老臣和順治,康熙兩代皇帝而言,孝莊更多地是在扮演一種”幕後智囊“或者”精神導師“的角色,她一沒有政治基礎,而沒有稱帝的決心,自然,孝莊皇太后成為了一代”賢后“,而不是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女皇。


庭州行者


孝莊,初入宮時為側福晉,當皇太極登基之後,孝莊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在皇太極突然駕崩之後,在豪格和多爾袞兩隊兩虎相爭的時候,孝莊利用自己的聰明幫助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封多爾袞為攝政王,暫時處理國政。孝莊被封為太后,與姑姑並尊。等到福臨順治帝駕崩後,此時的玄燁才8,順治點了四名輔政大臣。孝莊被封為太皇太后。協助康熙處理政務。



武則天,初入宮出為才人,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由於唐代的制度,皇帝死後,沒有生育的妃嬪都要去感業寺出家。所以武則天在感業寺度過了一段艱苦的時間。直到唐高宗李治在感業寺與武則天相遇,互相愛慕,被李治衝破各種阻礙,把武則天迎回宮中。武則天開始了他的後宮爭鬥之旅,先是蕭淑妃,然後是王皇后。不惜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來嫁禍王皇后,來謀取後位。得取後位後,野心更加膨脹,開始於李治共同治理國家,成為雙聖。等到李治死了以後,更沒有人能剋制武則天了。基本上是一人說了算。漸漸的看不慣自己的各個兒子,索性自己稱帝,開始大周時代。



對比孝莊和武則天。



第一,他們的妃子生涯不一樣。孝莊是很和平的,沒有經歷什麼坎坷,武則天則是如屢薄冰,小心翼翼,為了謀生,用盡各種手段,包括自己的孩子。

第二,孝莊非常愛自己的兒子孫子,很享受這種人倫之樂。武則天則對兒子要求非常高,經常看不上眼。

第三,孝莊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上,去處理政務。武則天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處理政務。所以孝莊不會稱帝。


別人叫的大師


我來說說,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蒙古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12歲嫁個皇太極魏側福晉,23歲受封莊妃,26歲生順治,30歲順治繼位稱皇太后輔助順治,49歲順治死後繼續輔助康熙,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75歲去世。她不效仿武則天自立為帝有如下原因:

第一,順治、康熙時明末清初各方爭霸,滿清入主中原的時候,那時南明、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各方逐鹿中原。滿清內部必須保證內部穩定,當時順治前期清廷內部是攝政王多爾袞主政,野史說孝莊是下嫁多爾袞讓順治登基的,可見孝莊並沒有多大實權。多爾袞死後隨皇太極、多爾袞打天下的如鰲拜、索尼等親王貝勒都有很大權力,孝莊即使掌握很大權力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當女皇稱帝。

第二,滿清權力結構決定了沒有女人稱帝的條件,滿清由東北入主中原,在東北時保持的是奴隸社會,當時還有八王議政制度制約皇權,入關後才逐漸學習漢人的儒家文化過渡到封建社會,無論時入關前八王議政還是入關後的漢人的儒家制度,這些權力及文化制度大大制約了女人稱帝的可能性。

第三,孝莊愛子孫、不是權力慾強的人,孝莊是個重感情的人,對照顧自己女僕蘇麻喇姑都形影不離,廝守達60餘年,可見她很愛自己的身邊人和親人,這樣的話何必奪自己兒孫的皇位稱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