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和東晉(15)駱谷之役(二)

魏軍開進駱谷的消息傳來,蜀國守將一片驚慌。蜀軍大部隊遠在涪縣,短時間內無法趕到,緊靠漢中三萬守軍是無法抵禦曹爽的,徵北大將軍王平緊急召集諸將商討對策。有人建議撤離駐守關隘,退回南鄭(今陝西南鄭)、成固(今陝西城固),等援軍到了再行決戰。遭到王平否決,他說:“漢中離涪縣千里之遠,魏軍如果佔據了陽平關(今陝西寧強西北)就會危及後方。如今最好的辦法是派遣劉護軍、杜參軍據守興勢(今陝西洋縣東北興勢山上),我為後援。如果魏軍進攻黃金(今興勢山東,漢水北岸),我自會率千人抵擋,那時涪縣援軍就應該來到了,這才是上策。”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防禦策略,但是敵我懸殊太大,眾將都難以接受,只有護軍劉敏贊同,王平說服諸將按照計劃行事。劉敏率軍進駐興勢,佔據制高點,並在在四周樹立起了很多的旗幟,綿延百餘里,造成兵士眾多的假象用以迷惑魏軍。

西晉和東晉(15)駱谷之役(二)

駱谷之役示意圖

魏軍抵達興勢山,遙見漫山旗幟,在氣勢上就已先輸一籌。蜀軍居高臨下,使得魏軍久攻不克,被擋在形勢城下兩個月無法前進,這時的曹爽就要面對當年困擾諸葛亮的難題了——後勤補給。魏軍糧草需要從關中轉運,駱谷綿延數百里,狹窄崎嶇的山路加重了運輸困難,補給跟不上,嚴重缺糧,這讓徵發的漢、氐、羌各族民役苦不堪言,他們帶來的用來負重的牛馬騾驢多餓死於途中,心疼的百姓們痛哭流涕,民怨沸騰。這還不最糟糕的,蜀國朝廷得報後命大將軍費禕督諸軍救援漢中,費禕從成都前往涪縣,統率蜀軍主力急速趕往漢中。此時在無法攻克興勢、補給困難和蜀軍救援三大不利情況下,曹爽已經沒有取勝的可能了。

面對如此困境,魏軍中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危險,雍州刺史、前將軍郭淮作為前鋒一直在興勢城下作戰,看到情況不妙迅速率軍撤離。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陽曲)人,太原郭氏自郭淮兄弟五人後成為望族。郭淮舉孝廉入仕,被曹丕提拔為門下賊曹(治安隊長),後轉任丞相府兵曹議令史(作戰參謀),開啟軍旅生涯。215年跟隨曹操征討張魯,就留下任徵西將軍夏侯淵的長史,夏侯淵在定軍山死亡後,郭淮推舉張郃繼任安定住軍心。曹丕繼位後,封郭淮為鎮西將軍長史,行徵羌護軍,同張郃一道討平了關中各地的反叛胡人。

在曹丕稱帝時,郭淮前去朝賀,但因為路上生病晚到了許久,曹丕不樂意了,嚇唬郭淮:“從前大禹在塗山召會諸侯,防風氏因為來晚被大禹殺掉。而今我登大寶,普天同賀之際,你卻來遲,為什麼?”郭淮面不改色:“臣聽說五帝是先用德化教導臣民,夏末朝政衰敗,才開始使用刑法。如今臣生逢唐虞盛世,臣知道絕對不會像防風氏那樣被殺的。”這一通馬屁拍的曹丕非常舒服,曹丕緊接著任命郭淮為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後郭淮平定了羌族反叛,威震邊疆,每當有胡人來降時,郭淮先派人打聽他們親族情況,等見到他們時說出這些情況,以此被胡人奉為神明。

郭淮在關中參與防備了諸葛亮的三次北伐,同蜀軍交手多次,雖然勝績不多,好在積累了經驗。就像這次時,郭淮瞅著情況不對,不顧上峰命令便私自退出了戰場。

西晉和東晉(15)駱谷之役(二)

有先見之明的不只是郭淮,魏軍參軍(參謀)楊偉也看清楚了局面,給曹爽仔細分析眼下形勢,認為蜀軍已佔據有利地形,魏軍進軍非常困難,應該馬上撤退,不然的話會全軍覆沒。楊偉的話引起鄧颺、李勝的強烈反對,這二人全程參與謀劃了這次出征,連個小小的山嶺都拿不下,就這樣退兵,對曹爽對自己的聲譽都有不利影響,堅決不同意退兵。幾人在曹爽跟前爭執起來,楊偉大怒,叫喊著“鄧颺、李勝誤國,應該斬首以謝天下”,惹得曹爽心煩意亂,決定上報朝廷請求增兵將戰事繼續下去。此事送到朝廷後,時任散騎侍郎的鐘毓寫了封信給曹爽。

鍾毓,字稚叔,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鍾繇之子。鍾繇,字元常,協助漢獻帝東歸曹操有功,受曹操重用,被曹操形容為可比肩蕭何,而且鍾繇的書法更有影響力,鍾繇作為楷書鼻祖,與王羲之合稱“鐘王”。鍾毓機靈聰敏,有其父的風範,起家為散騎侍郎,後遷為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鍾毓在信中寫道:“我個人以為取勝之道,應該是不動刀兵;無敵的軍隊,應該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用干鏚的舞蹈就能臣服苗氏,退避三舍就能化解敵軍鋒芒,那就用不著讓吳漢(二十八雲臺將之一)征戰江關,韓信馳騁田野了。看到合適的機會進軍,遇到困難而撤退,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希望您能夠深思熟慮做出決定。”一紙書信打消了曹爽增兵的念頭。

西晉和東晉(15)駱谷之役(二)

當時徵蜀將軍司馬昭駐紮在興勢山上,突然遭到蜀將王林夜襲,司馬昭鎮定的臥床不動穩住了軍心,事後立即上報夏侯玄:“費禕堅守險要,我軍進不得,戰不可,最好退兵以圖後計。”並將前線情況告知司馬懿,司馬懿趕緊寫信警告夏侯玄:“《春秋》倡導的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魏武帝進軍漢中尚且失敗,這你是知道的。興勢地勢險要,蜀軍已先行佔據,若是進軍無法戰勝敵人,再被截抄後路的話,必然會全軍覆沒,你能承擔這麼大的責任麼?”夏侯作為名士毫無作戰經驗,在司馬懿的恐嚇之下脊背發涼,十分害怕。鑑於繼續作戰也沒有效果,夏侯玄便勸說曹爽撤軍,曹爽無奈之下於五月宣佈撤退。費禕立即部署軍隊繞到魏軍後面,佔據三嶺截擊魏軍,曹爽親自督戰,拼死拼活才突出重圍,狼狽逃回關中,傷亡慘重。

駱谷之役不到三個月便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有很多,做下簡要分析。

最直接的因素是王平死守興勢的策略得當,蜀軍佔據興勢山的有利地形堅守數月,讓曹爽一點辦法沒有,從而使魏軍後勤補給越來越跟不上;還有費禕大軍前來救援帶給魏軍的壓力。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曹爽集團對於此次作戰的認識嚴重不足,沒有考慮如何應對戰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曹爽伐蜀本身就是為了建立功勳來壓制司馬懿,因此匆匆上馬,準備不充分。或許在曹爽的最初規劃裡,憑藉數倍於敵方的大軍只需要出發—抵達—攻城三步便可拿下漢中,完全忽視了蜀軍的頑強抵抗和儻駱道對於運輸的不利影響。另外,在魏軍進攻受困之初就有人勸說曹爽撤退,鄧颺、李勝作為首席軍師只是一味的反對,卻又拿不出任何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毫無作用,曹爽集團的軍事素養相當缺乏,沒有將才可用。

當然這次失利不能忽視司馬懿的掣肘。郭淮私自撤離戰場對於魏軍士氣來說是巨大的打擊,郭淮是司馬懿在關中的舊部,臨陣退卻不排除得到了司馬懿的授意,也從側面反映出司馬懿在關中的影響力猶在,曹爽無法指揮得動全部將領。另外曹爽的增兵計劃受到鍾毓的反對未能成行,鍾毓在之後成為司馬氏集團的重要的成員,他反對增兵或許代表了司馬懿的意見。如果以上猜測不足以問題,那司馬懿直接寫信恐嚇夏侯玄就明確表現出司馬懿對於戰事的阻撓,雖然勸退的理由十分充分而且十分應該,而且司馬昭的隨軍出征也透露出司馬懿對於這次作戰的干預,司馬懿絕不願意看到曹爽打贏這場仗。

西晉和東晉(15)駱谷之役(二)

駱谷之役少不了司馬懿的插手(圖片來源於網絡)

駱谷的失敗空耗了曹魏在關中積蓄的糧草人力,朝野譏諷,就連名士領袖夏侯玄都受到了嘲笑,名望上的損失使得曹爽更加一意專行,他要攜私報復那些妨礙他的人。曹爽記恨鍾毓反對增兵,將其外放為魏郡(治所鄴城,今河北臨漳)太守;司馬懿司馬昭父子堅持退兵的態度同樣使曹爽不悅,在正始六年(245年)曹爽下令撤銷屬於中護軍掌管的中堅中壘營,將營兵轉歸為中領軍統領,中護軍司馬師成了光桿司令。司馬懿認為這是先帝訂立的制度不能改變,以理拒爭,曹爽壓根不管,兩人也就此徹底走向對立。

曹爽放完了三把火,將朝政、禁軍、地方都捏在手中,頗為得意,做事越來越出格,斷了回頭路。熊熊之火燃燒的背後已是柴盡油枯,等待曹爽的是士族們的反抗,還有一把死神的鐮刀。

(未完待續,還請關注本頭條號,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