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導讀:影片《蝴蝶》由三屆法國西澤獎影帝米歇爾·塞侯,法國天才童星柯萊爾·布翁尼許,擅長家庭喜劇的導演菲利浦·慕勒聯袂締造。柯萊爾·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最大亮點,她將一個出生在單親家庭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活靈活現。

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電影講述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麗莎,卻又不懂得如何愛她。這讓成長在單親家庭的麗莎倍感孤獨,常常待在一個地方孤獨的度過一天。直到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並跟隨朱利安一起尋找全歐洲最罕見、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伊莎貝爾蝶(Isabellae),1898被一個西班牙獵人發現,便被賜予了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它是現存歐洲大陸最美麗的蝴蝶之一。

胡利安為了兒子的心願尋找伊莎貝爾蝶。兒子原本有著健壯的身體和積極的精神狀況,突然間變得神經過敏,患上了憂鬱症。身體一天天孱弱下去,精神也逐漸崩潰,在臨死前想見一種蝴蝶,那就是伊莎貝爾蝶。老人承諾一定找回這樣的蝴蝶,然而兒子卻永遠找不回來了。老人為了履行自己對死去兒子的諾言,於是開始大量的蒐集蝴蝶標本,然而這麼多年來他都未曾實現這個願望。伊莎貝爾,成為老人永遠的痛!

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詢問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

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即是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更引發了一系列對於親子問題的思考

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我們終究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人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起來特別舒服。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電影中有一段插曲叢林中麋鹿悠然自得尋覓著食物,一老一少觀察著自然的幽靜和祥和。突然一聲獵槍聲,麋鹿倒下了。麗莎與胡利安不約而同地微微一噤,“該死的盜獵人”從老人口中脫口而出。

可這件事沒等過多長時間,胡利安就用棉花和化學品悶死了孩子捉來的阿波羅蝶,孩子喃喃語道“盜獵人”,老人在捕獵者殺死鹿的時候教給麗莎的道理,埃爾莎也在這時刻,清明地指了出來。老人尷尬一笑,淡然認可

孩子的世界也許就是這樣,吹毛求疵,容不得半點瑕疵。從麗莎之口說出來又顯得多了些真摯與虔誠。上一秒還是那個指責別人的人,下一秒就變成了被指責者。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對網上打罵孩子的行為不忍直視,甚至於咬牙切齒。卻總是在那個弱小的她面前展現憤怒,而後勸慰自己都是為了她好;對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行為喋喋不休,卻不停的刷著手機看著段子,開懷大笑;總是在強人所難,而對自身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堂而皇之。常常還自以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她能明白我的苦心,能感受到我的愛。

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感受不到你自以為是的“愛”

麗莎的媽媽和朱利安老人坐在椅子上,看著麗莎快樂地打籃球。她說,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這麼喜歡打籃球。老人說,不幸的孩子會希望快點長大。他告訴年輕的媽媽,說,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懂得安慰,擁抱和親吻她的孩子。他告訴麗莎的媽媽,應該告訴麗莎,你愛她。麗莎的媽媽:她知道我愛她。老人反問:如果你確認她真的知道,那你覺得她會做所有的這些事情嗎?

電影裡小麗莎媽媽自以為是,認為所謂的“愛”,麗莎應該知道。現實情況卻全然相反,即是這個愛是殘缺的,小麗莎也沒感受到。

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說的話,以一種過來人的口吻,一種不容反駁的口氣來告訴孩子:我說的做的都是為了你,也是正確的,不聽我的你只能後悔。然後理直氣壯的為孩子的所有事情做決定,幫孩子報最能加分的興趣班,選最熱門的專業,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聲音。在我看來這些行為,多為彰顯自己父母身份的表現,根本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愛。自以為是在愛孩子,表達方式欠妥倒是其次,往往還會適得其反,弄得父子、母子成仇。

千人千面,每一個人經歷的童年都應該是不一樣的,所要面對的未來是不一樣,自以為是給了孩子最好的選擇,卻連最基本的選擇權都沒有給孩子留,這樣真的算優秀的父母?

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做“他”的父母,而不是“優秀”的父母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是王朔曾在《致女兒書》寫過的一段話,想想好像是這樣,大人總是習慣性把小孩劃在“矮自己一截”的範圍裡。對孩子打上既有的標籤:不懂事、幼稚、沒有思考能力,儼然自己才他成長的主導者,自己才是最正確,不可能存在錯誤。大多數家長仍執迷於“教”,不管是自己在家裡教,還是送去培訓班讓老師教。總認為這樣是在愛孩子,也曾不自知的認為孩子能懂你的愛。

愛打籃球特立獨行的麗莎內心是充滿疑問的,甚至對母愛也是疑慮的。

很多父母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自己的孩子的同時,也喜歡聽到別人父母誇讚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可,“你這樣教育孩子真棒”。給優秀打分的重要評委我們已經漏掉了,檢驗做父母是否優秀,不是你,更不是他人,而是這個環節的重要參與者,孩子。

再看《蝴蝶》:被稱為父母,自以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長

寫在最後

影片的最後,導演用長鏡頭去客觀表現破繭成蝶的過程,而朱利安發現自己苦苦找尋,一次次錯過的“伊莎貝拉”就是朋友送來的那隻蛹殼。小女孩也告訴老人,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故事的主題也再一次被昇華,此刻小麗薩成長裡關於愛的夢想終於實現。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也是活生生的鏡子,許多的童真、信任就是這樣一點一滴被抹煞掉了。而當孩子變了,大人們卻要問:是誰的錯?誰帶壞了我的孩子?學校?朋友?有多少人可以捫心問過?

孩子喜歡跳廣場舞,是因為有一個愛跳的奶奶;孩子愛玩遊戲,是因為有一個躺在沙發上捧著手機玩的爸爸;孩子喜歡打扮,是因為有一個出門都需要至少半小時的媽媽。

孩子的成長的足跡,總缺少不了大人的身影。孩子的習慣,其實就是家長的習慣。好的他也在學,壞的也在影響。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需要父母比孩子付出得更多。

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到期望;它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