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导读:影片《蝴蝶》由三届法国西泽奖影帝米歇尔·塞侯,法国天才童星柯莱尔·布翁尼许,擅长家庭喜剧的导演菲利浦·慕勒联袂缔造。柯莱尔·布翁尼许是本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她将一个出生在单亲家庭聪明伶俐又孤独敏感的小姑娘丽莎演绎得活灵活现。

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电影讲述妈妈未婚先孕生下了丽莎,却又不懂得如何爱她。这让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丽莎倍感孤独,常常待在一个地方孤独的度过一天。直到失去儿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丽莎领进他的家,丽莎第一次接触到了蝴蝶,并跟随朱利安一起寻找全欧洲最罕见、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

伊莎贝尔蝶(Isabellae),1898被一个西班牙猎人发现,便被赐予了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它是现存欧洲大陆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胡利安为了儿子的心愿寻找伊莎贝尔蝶。儿子原本有着健壮的身体和积极的精神状况,突然间变得神经过敏,患上了忧郁症。身体一天天孱弱下去,精神也逐渐崩溃,在临死前想见一种蝴蝶,那就是伊莎贝尔蝶。老人承诺一定找回这样的蝴蝶,然而儿子却永远找不回来了。老人为了履行自己对死去儿子的诺言,于是开始大量的搜集蝴蝶标本,然而这么多年来他都未曾实现这个愿望。伊莎贝尔,成为老人永远的痛!

丽莎在与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询问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并与固执严肃的朱利安斗嘴。

一老一少在不断地争执与妥协中渐渐亲近这一趟旅程,即是寻找爱与亲情的路途,更引发了一系列对于亲子问题的思考

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终究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

法国优美的乡村风光和老少之间谐趣的对话,使得整部片子看起来特别舒服。而法国人一贯擅长表达的浪漫在这部电影中穿插始终,朱利安虽然表面严肃,其实内心也天真如孩童。他与丽莎之间孩子气地斗嘴,令整部影片谐趣横生。

电影中有一段插曲丛林中麋鹿悠然自得寻觅着食物,一老一少观察着自然的幽静和祥和。突然一声猎枪声,麋鹿倒下了。丽莎与胡利安不约而同地微微一噤,“该死的盗猎人”从老人口中脱口而出。

可这件事没等过多长时间,胡利安就用棉花和化学品闷死了孩子捉来的阿波罗蝶,孩子喃喃语道“盗猎人”,老人在捕猎者杀死鹿的时候教给丽莎的道理,埃尔莎也在这时刻,清明地指了出来。老人尴尬一笑,淡然认可

孩子的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吹毛求疵,容不得半点瑕疵。从丽莎之口说出来又显得多了些真挚与虔诚。上一秒还是那个指责别人的人,下一秒就变成了被指责者。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对网上打骂孩子的行为不忍直视,甚至于咬牙切齿。却总是在那个弱小的她面前展现愤怒,而后劝慰自己都是为了她好;对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行为喋喋不休,却不停的刷着手机看着段子,开怀大笑;总是在强人所难,而对自身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堂而皇之。常常还自以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她能明白我的苦心,能感受到我的爱。

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感受不到你自以为是的“爱”

丽莎的妈妈和朱利安老人坐在椅子上,看着丽莎快乐地打篮球。她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会这么喜欢打篮球。老人说,不幸的孩子会希望快点长大。他告诉年轻的妈妈,说,一个称职的母亲,应该懂得安慰,拥抱和亲吻她的孩子。他告诉丽莎的妈妈,应该告诉丽莎,你爱她。丽莎的妈妈:她知道我爱她。老人反问:如果你确认她真的知道,那你觉得她会做所有的这些事情吗?

电影里小丽莎妈妈自以为是,认为所谓的“爱”,丽莎应该知道。现实情况却全然相反,即是这个爱是残缺的,小丽莎也没感受到。

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说的话,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一种不容反驳的口气来告诉孩子:我说的做的都是为了你,也是正确的,不听我的你只能后悔。然后理直气壮的为孩子的所有事情做决定,帮孩子报最能加分的兴趣班,选最热门的专业,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声音。在我看来这些行为,多为彰显自己父母身份的表现,根本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自以为是在爱孩子,表达方式欠妥倒是其次,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弄得父子、母子成仇。

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经历的童年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未来是不一样,自以为是给了孩子最好的选择,却连最基本的选择权都没有给孩子留,这样真的算优秀的父母?

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做“他”的父母,而不是“优秀”的父母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是王朔曾在《致女儿书》写过的一段话,想想好像是这样,大人总是习惯性把小孩划在“矮自己一截”的范围里。对孩子打上既有的标签:不懂事、幼稚、没有思考能力,俨然自己才他成长的主导者,自己才是最正确,不可能存在错误。大多数家长仍执迷于“教”,不管是自己在家里教,还是送去培训班让老师教。总认为这样是在爱孩子,也曾不自知的认为孩子能懂你的爱。

爱打篮球特立独行的丽莎内心是充满疑问的,甚至对母爱也是疑虑的。

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喜欢听到别人父母夸赞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你这样教育孩子真棒”。给优秀打分的重要评委我们已经漏掉了,检验做父母是否优秀,不是你,更不是他人,而是这个环节的重要参与者,孩子。

再看《蝴蝶》:被称为父母,自以为是不可取,更需跟孩子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长镜头去客观表现破茧成蝶的过程,而朱利安发现自己苦苦找寻,一次次错过的“伊莎贝拉”就是朋友送来的那只蛹壳。小女孩也告诉老人,妈妈的名字也叫“伊莎贝拉”,故事的主题也再一次被升华,此刻小丽萨成长里关于爱的梦想终于实现。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镜子,许多的童真、信任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被抹煞掉了。而当孩子变了,大人们却要问:是谁的错?谁带坏了我的孩子?学校?朋友?有多少人可以扪心问过?

孩子喜欢跳广场舞,是因为有一个爱跳的奶奶;孩子爱玩游戏,是因为有一个躺在沙发上捧着手机玩的爸爸;孩子喜欢打扮,是因为有一个出门都需要至少半小时的妈妈。

孩子的成长的足迹,总缺少不了大人的身影。孩子的习惯,其实就是家长的习惯。好的他也在学,坏的也在影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父母比孩子付出得更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不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达到期望;它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