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雖然楊儀率領的大軍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但北伐大軍同仇敵愾,不畏艱辛,最終克服了種種困難,平安回到了漢中,完成了諸葛亮臨終前的遺命。蜀漢也成功的化解了一次滅頂之災。然而,我們的內心還是不能平靜,因為一代名將魏延的下場實在令人痛心惋惜。就像楚霸王烏江自刎,諸葛亮壯志未酬,給人留下無盡的遺憾。

到底魏延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淵?又是如何被人冠以“謀反”罪名的?我們還須要從頭慢慢說起。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自劉備在荊州時就率部曲投到麾下。後來隨劉備入蜀,在與劉璋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被升為牙門將軍。

公元219年,劉備在沔陽自稱漢中王,定治所於成都,需要選出一位能堪大任的軍事將領鎮守漢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畢竟劉關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羽已經鎮守荊州,讓張飛鎮守漢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結果劉備卻出乎意料的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這讓所有的文臣武將都大吃一驚。可見在劉備眼裡,魏延的軍事能力在張飛之上。劉備稱帝后,又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後,被封為都亭侯。

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駐軍漢中,魏延又被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曹真三路大軍伐蜀

公元230年,曹真率三路大軍伐蜀。

第一路,由曹真親自率主力從子午谷出兵,結果由於子午谷太過艱險,又正逢雨季,棧道被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的大部隊寸步難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走了一半的路程,曹真被迫無奈只能撤軍。

第二路,派遣司馬懿自荊州從漢水出發至西城,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雨班師。

第三路,令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等部,從斜谷或者武威出兵。魏延奉命率領偏師西入羌中,進攻曹魏涼州地區,與費瑤、郭淮在陽溪大戰。魏延大破郭淮等軍,因功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至此,魏延的功績和地位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其官職僅次於諸葛亮,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蜀漢不費吹灰之力,就逼退了曹真的三路伐蜀大軍。很多人認為曹魏這次伐蜀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曹真不聽陳群、華歆等人的勸諫,執意要走子午谷伐蜀。這就不禁讓人們聯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因此很多人推斷魏延的計策肯定也會像曹真一樣以失敗告終。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多次北伐,勞師動眾,一直沒有成功,就是因為用兵太過保守,如果採納魏延的

“子午谷奇謀”,早就攻下長安了。以上無論哪種觀點,都不免太過片面。

接下來我們秉著客觀公正的態度,還原一下“子午谷奇謀”的來龍去脈。

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史書上記載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見《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已才用之不盡。

第二個版本,據《魏略》記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日許,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攏右,十全比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這兩個版本相似之處在於,都是魏延與諸葛亮兵分兩路進攻關中地區。雖然《魏略》裡記載的過程比《三國志魏延傳》要詳細,但其進兵策略是一樣的。其主要區別在於,《魏略》裡的目標是攻下長安,“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而《三國志魏延傳》的目標是佔領潼關,“

與亮異道於潼關”

我們平時熟知的“子午谷奇謀”就是《魏略》裡記載的進軍策略,這裡明確提出了“當子午而北”。到了近代,很多人又認為《三國志魏延傳》裡的記載更為準確,因為魏延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共計一萬人,想拿下固若金湯的長安城並非易事,一旦戰事焦灼,魏延的軍隊很快就會斷糧,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所以,魏延的進攻目標應該是潼關而非長安。一旦佔領潼關,就可以有效遏制曹魏的援軍,給諸葛亮大軍順利拿下長安贏得寶貴時間。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諸葛亮北伐

不過這種觀點也有些問題。潼關的糧草和軍需補給都離不開長安,就算魏延順利的把潼關拿下,其在沒有充足後勤補給的情況下能堅持多久呢?再者,潼關失守後,長安方面必然會派大軍前來攻打,而關東的曹魏援軍也會很快趕來,到時魏延的軍隊將腹背受敵,生存幾率渺茫。魏延的一萬奇襲部隊能夠在關中地區堅持多久,取決於其糧草軍需的後勤補給。

因此,筆者認為,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目標是先攻下長安。控制住長安的糧草軍需,再分兵佔領潼關,長安一旦拿下,再攻打潼關就會容易很多。這樣既能保證糧草軍需的補給,又能延緩曹魏援軍進軍的速度,為諸葛亮大軍及時趕到贏得時間所以,《魏略》和《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都沒有問題,只是他們分別記載了“子午谷奇謀”的一部分。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那麼魏延率領的一萬奇襲部隊能順利拿下固若金湯的長安城嗎?

“奇襲”不同於正面作戰,其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兩軍的強弱對比,關鍵之處在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歷史上有很多經典的奇襲案例,比如,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李愬雪夜襲蔡州。無不體現出這一原則。那麼魏延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嗎?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略》也記載:

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曹真

我們可以看出,劉備死後,曹魏認為蜀漢對自己構不成威脅,東吳才是心腹大患,所以,全國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東南防禦東吳。西部關中地區,只派了一個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夏侯楙鎮守長安,說明其對蜀漢的威脅確實不夠重視。因此,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曹魏朝野恐懼,關中響震,三郡叛魏

自從劉備自稱漢中王以後,就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長期駐守漢中防禦曹魏的進攻,可以說魏延對漢中及秦嶺一帶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對子午谷的情況更是一清二楚。魏延特意把進軍的時間選在春天,這時秦嶺一帶氣候適宜,天氣漸暖,不會遇到大雨滂沱的情況。曹真對子午谷及秦嶺一帶的氣候環境不太瞭解,選擇了秋天進軍,必然會遇到陰雨連綿,寸步難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魏延能夠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奇襲長安的成功率會很高。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這一計策呢?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子午谷奇謀”有兩個致命缺點。

一是,時間的不確定。魏延計謀的成功離不開諸葛亮大軍的及時支援,否則,早晚會被曹魏的援軍消滅殆盡。諸葛亮大軍要想經過褒斜谷到達長安,勢必要衝破曹魏的重重防線,雖然此時曹魏的防禦比較薄弱,但是諸葛亮大軍到達長安絕不會一帆風順,一旦遇到頑強抵抗,很難在約定的時間內與魏延匯合。假如,諸葛亮大軍在到達長安之前,魏延的軍隊就已經被曹魏的援軍給消滅,那麼這時候損失的可不只是魏延的一萬奇襲兵,甚至還會讓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孤軍深入,陷入死地。蜀漢的命門就是糧草的運輸,諸葛亮數次北伐皆受困於糧草問題。一旦孤軍深入,糧草補給必然會出現問題,到時候進退兩難,蜀漢的北伐大軍將面臨滅頂之災。

二是,人心未附。魏延雖然能夠迅速佔領長安城,但是短時間內很難安撫好曹魏的軍民,一旦曹魏援軍到達,很可能會里應外合,魏延的軍隊將會瞬間被擊潰。

就是因為“子午谷奇謀”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而其失敗的代價又太大,所以,諸葛亮不會採納魏延的策略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諸葛亮

性格缺陷讓魏延走向末路

魏延從此以後便憤憤不平,經常感慨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對諸葛亮的怨言也愈來愈多,其“性矜高”的缺點也暴露無遺。在整個蜀漢中,魏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就連對諸葛亮也只是表面恭敬,內心輕慢。諸葛亮對這些都心知肚明,他認為魏延是個難得的將才,但絕非合格的帥才。所以,臨終前任命楊儀執掌三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讓其自生自滅。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魏延與楊儀的關係勢如水火,當魏延得知諸葛亮令楊儀領軍後,便認為楊儀會成為蜀漢的接班人,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會被楊儀給整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魏延想要反敗為勝,就必須從楊儀手中奪得軍權。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我們從諸葛亮死後,史書上對魏延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魏延的所有行動都是圍繞著如何奪權來進行的。

首先,魏延想聯合費禕廢掉楊儀的軍權。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魏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官親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不會不明白。兩軍對峙時,中軍統帥突然病亡,必然會導致軍心動搖,人心渙散,此時的大軍根本就無法繼續與曹魏作戰。之所以魏延要求繼續作戰,其目的就是要從楊儀手裡奪權。若論謀劃籌度,未雨綢繆此為楊儀之所長。若論攻城掠地,能征善戰魏延比楊儀要強得多。如果繼續與曹魏作戰,整個北伐大軍中沒有人比魏延更有能力擔當此任,到時候大權必然會落到魏延身上。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要有其他將領的支持。楊儀和費禕分別是丞相長史和丞相司馬,平時諸葛亮發佈的命令基本上都是由這兩個人代來傳達的,諸葛亮死前費禕也在場,此時費禕又恰好在魏延軍中,魏延還自認為與費禕關係不錯,畢竟魏延和楊儀每次拔刀鬥嘴時,都是費禕從中調解的,估計當時費禕沒少拍魏延馬屁。所以,魏延想要拉攏費禕聯名上書,爭取獲得諸將的支持,推翻楊儀統兵的權力。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論帶兵打仗,魏延的確能力超群,但是論官場政治,魏延確實有點幼稚。他根本看不出來,此時的費禕是不會支持他的,諸葛亮身邊的文武官員也不會支持他的。自己平時不注意與諸將搞好關係,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關鍵時刻會有人支持他嗎?費禕假裝同意魏延的計劃,隨便找了個藉口就逃走了。

當魏延意識到被費禕欺騙後,知道和平奪權已經是不可能,便一怒之下走向了武力奪權的深淵。

魏延大張旗鼓的先行撤退,引起魏軍的注意,到達褒斜谷後又燒燬棧道,其目的就是想讓楊儀的大軍退無可退,被追上來的魏軍消滅殆盡。即使這樣,魏延還擔心會有生還者,便派兵在南谷口阻擊生還下來的蜀軍。如果楊儀的大軍被消滅殆盡後,自己的本部人馬就會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自己也就如願以償的成為了蜀漢的掌權者。但是讓魏延萬萬沒想到的是,楊儀的大軍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竟然安然無恙,緊隨其後到達了褒斜谷的南谷口。魏延的本部人馬在面對著死裡逃生的蜀漢大軍時,知道跟著魏延不會有好下場,便紛紛逃散。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等待魏延的只有死亡。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魏延

楊儀帶領的大軍可是蜀漢的家底,是諸葛亮花費畢生心血積攢起來的,魏延竟然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把蜀漢的主力大軍至於死地,妄想通過葬送蜀漢大軍來滿足自己的權利慾,事情做到這等地步,已經超出了他與楊儀私人恩怨的範疇,他是在用整個蜀漢的命運來滿足他的大權獨攬。這是何等的歹毒!魏延此舉與謀反無異。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誅滅三族一點都不冤。

或許還會有人會給魏延開脫,楊儀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容易走極端。魏延如果不能從楊儀手中奪得大權,遲早會被楊儀給活活整死。

楊戲在《季漢輔臣傳》中對楊儀的缺點有明確的描述:

威公(楊儀)狷狹,取異眾人;閒則及理,逼則傷侵。

“狷狹”就是偏急狹隘的意思。這麼看來,魏延所有的舉動似乎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楊儀

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魏延奪權的行為可以被原諒呢?

那麼筆者也反問一句,為什麼楊儀掌權後會整死魏延,而不會整死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呢?我們要知道蔣琬對楊儀的威脅絕不比魏延小,諸葛亮在世時就經常在公開場合誇讚蔣琬,併為其日後掌管蜀漢大權制造輿論宣傳。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亮每言:“公琰(蔣琬)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

有因必有果,楊儀掌權後會收拾魏延,自然有楊儀“性狷狹”的問題,但其主要原因還在於魏延的“性矜高”魏延性格高傲,自諸葛亮一下都不放在眼裡,與蜀漢官員之間的關係處理的一塌糊塗。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後來由於自己的“子午谷奇謀”又多次被諸葛亮拒絕,慢慢的對諸葛亮也開始心生抱怨。當一個人認為誰也不如自己時,那麼這個人離失敗就不遠了。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諸葛亮

總結

“魏延之死”在於咎由自取,自以為功高而驕傲自大,位高而目中無人,致使蜀漢內部高層官員都對其敢怒不敢言。諸葛亮深知魏延的性格不堪大任,故把其從接班人的行列中排除。與楊儀如同水火,與同僚離心離德,所以費禕欺騙他,楊儀誅殺他,董允、蔣琬排斥他。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身敗名裂,夷滅三族的後果。倘若魏延戒驕戒躁、謙虛謹慎,與人相敬如賓、休慼與共,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當然,魏延對蜀漢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入蜀建功,鎮守漢中,北伐破敵,威震寰宇,是後期蜀漢軍中的絕對主力。可惜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一代悍將魏延從位高權重到眾叛親離,從功勳卓著到興兵作亂,似乎只是一念之間,是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既然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我們也無需為他惋惜,此時值得我們擔心的是蜀漢的政局,雖然楊儀把北伐大軍順利帶回蜀漢,但圍繞著接班人的爭奪還沒有結束。蜀漢的未來將走向何處?請看下篇:

魏延之死—塵埃落定的政局

“魏延之死”—英雄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