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為何孫皓投降後卻被封為歸命侯?

伝儱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蜀漢是三國之中第二個滅亡的,孫吳政權則是最後一個。

這裡有個筆誤,習慣性以司馬家族實際掌握曹魏政權的時間來算,下意識認為蜀漢是第二個滅亡的,其實應該是第一個滅亡的,這裡特別修改一下,加此說明,大體就不修改了,大家看看這就是不小心寫文的下場,竟然給記錯了…

我們先看看曹魏政權亡國之君曹奐是被封為陳留位。

為什麼呢,因為人家是禪位於司馬炎的,並沒有怎麼反抗司馬炎的,司馬炎不管是真心感謝,還是為了名聲,都需要封人家為王的。

蜀漢的劉禪是安樂公,對比曹奐的陳留王很明顯的降了一個等級,但也不錯,畢竟蜀漢跟西晉政權是敵對的。

而且打一個不太恰當的理由,就好比有個公司坐大坐強以後,強制性收購了曾經與差不多的兩家公司的一家公司,剛開始肯定象徵性給這個被收購老闆安排一個諸如CEO的位子,給人感覺是這公司挺不錯的。

等到這個公司再收購最後一家公司的時候,最後被收購的老闆也就是給一個虛職,愛幹不幹,不幹拉倒的意思,同時之前被收購公司的老闆日子也不好過了,只能自己辭職走人。

雖然比喻不太恰當,但說白了劉禪被封安樂公,很大原因是西晉想收買人心,讓天下人看看我對待亡國之君還是可以的,不是說殺了了事。

這樣一來,孫吳皇帝肯定不會誓死抵抗,到時候南下伐吳,肯定事半功倍。

等到孫吳被搞定以後,亡國之君孫皓自然沒什麼利用價值了,所以封了一個很明顯的“歸命侯”爵位。


宋安之


三國時代雖然都自稱皇帝,但這幾個皇帝的法統來源是有主次的。曹魏就不說了,單比較曹魏眼中的蜀漢和東吳。

劉禪是蜀漢,蜀漢是在漢朝滅亡時,以漢朝宗室的身份繼承。雖然曹魏是不認可這個正統的(曹魏宣稱漢朝的法統已經由漢獻帝禪讓給曹丕了),但畢竟作為漢室,在民間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對於曹魏來說,蜀漢屬於曹魏建立時不肯順從天命,反而繼續延續前朝旗號的敵國,有一定對等性。



而孫權則不同。孫權本來是漢朝的諸侯,到曹丕稱帝時,他是向曹丕稱臣,並被封為吳王。這以後,才與曹魏決裂,並在229年自己稱帝。因此站在曹魏(及後繼者晉朝)角度,東吳其實是本國的諸侯王叛亂自立。檔次比蜀漢這種從未稱臣的敵對國,自然要低一層。

再說民心角度,劉禪比孫皓仁慈。這個就不必多說了。劉禪統治下的蜀漢,朝廷秩序遠遠超過曹魏和孫吳兩國,政治鬥爭很少流血死人。劉禪本人能當42年皇帝,其實很善於把控屬下。蜀漢在後期的凋敝,主要是連年用兵造成損耗,劉禪本人的罪過不大。劉禪做的錯事,也無非是信用宦官,或者貪圖酒色而已。民間對劉禪其實還是比較認可的。而孫皓則是三國11皇帝中最可怕的暴君,殺人如麻,殺功臣,殺屬下,殺士兵,殺百姓,橫徵暴斂。這樣的人給個歸命侯已經不錯了。


最後說戰爭角度,蜀漢的抵抗更激烈,因此劉禪的投降對曹魏更有價值。論三國的國力,東吳是遠勝蜀漢的。以滅亡前的數據,東吳是民眾230萬,軍隊23萬,而蜀漢是民眾94萬,軍隊10萬。但是從戰爭烈度,蜀漢卻遠比東吳強。


蜀軍面對18萬魏軍,先後在漢中、沓中橋頭等地抵抗,後來姜維主力扼守劍閣,擋住鍾會主力。若非鄧艾偷渡陰平,擊潰諸葛瞻軍,蜀地恐怕難以平定。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姜維軍團的主力四五萬人,以及南中、東部軍隊。其中姜維在劉禪投降後還企圖勾結鍾會反魏起兵,而東部將領羅憲後來帶著二千人守永安,擋住了東吳陸抗三萬大軍。可以說,蜀軍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而劉禪的投降也顯得更加珍貴,為曹魏減少了不少傷亡和波折。



相對來說,東吳的滅亡可以說是一瀉千里。晉軍20多萬人兵分六路,每一路都是摧枯拉朽,沿途吳軍紛紛潰敗。正月晉軍出發,到三月就已經包圍了建鄴城。孫皓可用的兵力都已經潰敗,這才投降。換言之,他就算不投降,晉軍要滅他也不費吹灰之力。這無形中也就削弱了孫皓投降的價值。


星鵼下的誓言


三國末代的三位帝王: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孫皓被封為歸命侯。

由於晉承魏統,對待前代帝王必須厚道一點,所以曹奐封王並沒有過多可以討論的地方。反倒是劉禪和孫皓這兩人,同為敵國末代君主,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爵位,這就需要說道說道了。

為何劉禪和孫皓都是投降,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局?三個原因告訴你

第一:蜀漢主動投降,東吳抵抗後投降。當然這說的是君主的做法,因為蜀漢在滅國之時也是有過抵抗的,但最後是劉禪主動開城投降了鄧艾,不止如此,還下令各處放下兵器,使得鍾會大軍順利入蜀。反而是東吳的抵抗,比起蜀漢要強烈得多。

司馬昭滅蜀漢僅用了幾個月,而司馬炎滅東吳卻用了整整十八年,這對於司馬家上來說,東吳就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不像蜀漢那樣忠誠、好收買。

第二:蜀漢亡後可以給東吳做表率,東吳亡後天下一統,晉朝再無後顧之憂。蜀漢在滅國後還有鍾會、姜維之亂,死了不少人。這讓司馬家察覺到:四川一地並不安穩,劉家自劉焉開始已統治了四川七十多年,影響力根深蒂固。加上東吳未滅,司馬家自然需要用蜀漢來做一個表率,既安穩了東吳眾人,又安撫了益州和蜀漢舊臣。

劉禪被遷居到洛陽後,除了封安樂縣公,子孫和蜀漢舊部都被安排了做官,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而且因為孫皓的昏庸殘暴,東吳在江東早已不得人心,都盼望著晉軍來解救他們了,所以尊崇劉禪可以安撫各方勢力,而侮辱孫皓則能給江東民眾出氣。

第三:劉禪隱忍,孫皓囂張。這一點算是司馬炎本人的出氣方式了,劉禪投降後,至少還有一句“此樂間、不思蜀”,滿足了司馬父子的傲氣。可孫皓投降後,還是經常出言不遜,一點都不懂得人在屋簷下的道理。

除了懟司馬家重臣賈充之外,連晉武帝司馬炎都難逃給孫皓過嘴癮的結局。所以司馬炎對孫皓十分厭惡,不但給了他歸命侯這個明顯侮辱人的爵位,還賜給了他一棟房子,偶爾給點錢、給點糧,讓他們自己織布種田生活。

所以為什麼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之君,但得到的待遇卻截然不同呢?就是上述三個原因了。


一貳一橙


我是生活問道。

說到劉禪和孫皓,不得不先說說另一個人,誰呢?曹魏的最後一任皇帝曹奐。曹奐在位時間不長,並且從來就是司馬家族的傀儡。鹹熙二年(公元265年),連傀儡皇帝也做不成的曹奐被司馬炎篡位,曹魏終結。從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到265年曹奐禪位司馬炎止,曹魏用了65年時間走了一個小循環。

還有一個大循環。

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之前,劉協就是陳留王的爵位。而曹奐被廢后同樣被封為陳留王。從181年獻帝廢用陳留王到265年曹奐立為陳留王,歷史用了84年時間走了個大循環。



既然是歷史的循環,那總是要做個終結的,這個終結就是分久必合的大勢。

劉禪之所以被封為安樂公,首先是因為劉禪的主動納降,為司馬炎統一天下,結束亂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禪統領的蜀漢如果鐵了心頑抗到底,那麼即便司馬炎可以攻下成都,估計也會是敵亡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

劉禪雖然貴為蜀漢天子,執政後期偏信宦官佞言,但總體上沒有德行缺失,沒有亂殺臣民,倒行逆施的惡行,這也是比較難得的一面。

以司馬炎的狡詐不會看不出劉禪的性格,所以當劉禪說出那句流傳千古的“此間樂,不思蜀。”又坦然承認是別人教的。司馬炎就知道他可以完全放心劉禪做為亡國之君的安全性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劉禪並沒有大的德行過失。因此,無論是降將還是民間,都有大批的忠於蜀漢的人在,安頓好劉禪,對於穩固西川和漢中的局勢至關重要。

此間樂,不思蜀。那就安安穩穩、快快樂樂的做安樂公吧!


孫皓的繼位幾乎與劉禪的投降是在同一個時間內發生的,前後相差不到一年。

孫皓就是東吳第三位帝王,史稱“吳末帝”,自264年,22歲的孫皓即皇帝位,至280年宣佈投降西晉,共在位16年。

孫皓也是三國短暫的歷史中和有數的皇帝中唯一一個以殘暴、昏庸著稱的皇帝。

孫權死後,孫休繼位,但僅過六年,孫休就病死。孫休的突然死亡沒能來得及對皇位做出安排,這為孫皓僭越皇位創造了條件。

左典軍萬彧聯合濮陽興和張布說服朱太后改立孫皓為皇帝。

孫皓執政前期還算是開明,也頗有建樹,但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孫皓就暴露了真實面目。

孫皓剛繼位時,聽從建議,主動與魏國(當時還沒有禪位,實際是與司馬家族)交好,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與西晉(此時已經禪位)斷交。

孫皓的喜怒無常僅從所用年號就可窺見一斑。孫皓在位16年,單是年號就前後使用了九個,從年號的更迭也能看出其執政的混亂。

執政的十六年間,其治下因為其的暴虐不是慘死,就是背逃西晉。

275年,東吳唯一可以抗衡西晉的名帥陸抗病逝,東吳的國勢已經岌岌可危。

公元279年,西晉開始了對吳的最後討伐。晉軍所到之處,吳國軍隊無不望風而逃,西晉大軍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到了都城建業。

孫皓迫於無奈,發佈了類似於罪己詔的檄文後,自縛雙手,把玉璽叼在嘴裡向晉軍大將王浚請降。

至此,三國歸晉,歷史又經過一個循環,完成了分久必合的短暫統一。


孫皓投降後,司馬炎只是給了他一個“歸命侯”的爵位,不要說和劉禪比,即使和他的同宗,被他逼反的同宗孫秀相比也是不如。

孫秀在270年(建衡二年)投降西晉後,被封為“會稽公”,並給予很高的待遇。


司馬炎這麼做,其實完全在意料之中。

  • 蜀漢在265年主動歸降,讓久經戰亂的人民安居樂業,符合西晉統治的需要。而孫皓負隅頑抗到280年,讓國土得不到統一,這是一大罪狀;
  • 劉禪執政雖然沒有什麼作為,但不失為仁君,其治下安居樂業,萬眾歸心。而孫皓統治的吳國殘暴無道,專於殺戮,窮奢極欲,讓吳國整個社會版圖遭受到了根本性的毀壞。
  • 投降先後順序。曹奐禪位依舊是王,劉禪歸降受封於公,孫皓迫降只能為候了。鑑於孫皓的所作所為,司馬炎也用不著擔心會有誰擁護他造反的。
“歸命侯”順應天命,歸順一統,這個封號,對於孫皓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生活問道


原因是比較微妙的。

儘管曹魏和隨後的西晉都不承認蜀漢和東漢間的“血緣繼承關係”,甚至從來不說蜀漢的國號“漢”,而只稱之為“蜀”、“蜀國”,但對於劉備父子打著“殘漢”旗號自立這一點是比較敏感的,也知道在當時社會上仍殘存著相當大的以漢為正統情緒(畢竟兩漢存在了四百多年且經歷過一次劉秀的復國),正因如此曹操才至死不敢當皇帝,曹丕也才會不厭其煩地搞“三揖三讓”,並在官修史書中大肆渲染,同時善待漢獻帝一家,目的就是營造魏、晉禪代的“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對已經投降的劉禪客氣一些,給予較高的待遇,以堵塞天下之口。公爵是魏晉皇室以外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授予劉禪公爵既給了他所能給的最高待遇、地位,要知道漢獻帝禪位後也不過封山陽公。但安樂公無封地,不君國,劉禪有爵無職,蜀漢文武入洛陽者也無人獲得高位,僅邊郡太守數人因天高皇帝遠而留任,這表明魏晉對蜀漢實際上是十分防範的。

而孫吳則不同。孫策、孫權在東漢起兵時不過一雜號將軍、校尉,後者更一度稱臣於曹魏,無論從漢、魏、晉哪個角度看都是“僭偽”,如果給予太高地位、待遇反倒顯得不夠名正言順。

此外,蜀漢滅亡時孫吳尚在,魏晉要“招徠遠人”,即通過給予投降君主禮遇吸引尚未投降的孫吳效仿,而西晉滅吳時天下再無割據勢力,沒必要再搞“統戰標兵”,因此劉禪不妨封高些,孫皓只能湊合過。孫吳滅亡前其宗室孫楷、孫秀因懼禍逃亡西晉,被封為級別很高的車騎將軍、驃騎將軍,這兩個職位是魏晉將軍中第二級(僅次於大將軍),孫吳滅亡後僅幾天他們就被降職為度遼將軍、伏波將軍,直接從第二級降到第五級(車騎、驃騎、衛將軍以下依次有徵鎮、安平兩級,再往下才是包括度遼、伏波在內的雜號將軍),奧妙和劉禪封公而孫皓封侯是一樣的。


陶短房


蜀漢是第一個投降司馬家的,為了給東吳做一個表率作用,司馬昭自然是要禮遇劉禪的,所以給了劉禪一個安樂公。公爵比王爵第一個檔次,不過比侯爵高多了,這也算是對劉禪的尊重,畢竟劉禪原來的那些手下很多都被封為侯爵。這是做給東吳看的,希望他們早點投降,這樣吳主也能封一個公爵。

劉禪投降以後,並未如願留在成都,而是遠赴洛陽受封。

蜀漢政權在劉禪手裡四十一年,最終因為鄧艾偷渡陰平,逼迫劉禪只能選擇投降。其實當時他還是有選擇的,至少可以等到姜維手裡八萬大軍前來救援,可是他選擇主動投降,這讓司馬昭十分驚喜和意外,這樣的話就不用大動干戈了。所以司馬昭大方地給了蜀漢君主劉禪一個安樂公,希望劉禪在洛陽能夠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三國志》

其實這是給東吳的一種榜樣,也是一種威懾。當初鄧艾打下蜀漢的時候,曾經上書希望司馬昭將劉禪留在成都,這樣的話可以讓孫皓誤以為投降以後,依舊可以在故國為王的錯覺。而司馬昭拒絕了這種行為,因為司馬昭不是在求東吳投降,而是在逼迫他,所以給劉禪待遇好是真的,把劉禪軟禁在洛陽同樣也是真的。

三國的滅亡次序,決定了東吳孫皓只能成為侯爵。

蜀漢是第一個滅亡的,為了給東吳做一個表率,所以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這種爵位已經讓劉禪感到十分滿意了,畢竟劉禪是亡國之君,手底下還有一幫臣子,那些臣子們沒有一個的爵位是超過自己的。這是非常不錯的待遇了,當時的司馬昭不過也只是晉公而已。所以作為第一個投降的劉禪,待遇是不錯的。

東吳這邊那就動了小心思了,孫皓心裡一定在想,最差也會混成一個安樂公,那還怕什麼。反正先反抗,實在吃不消就投降唄!而正是因為他的這個想法,直接導致了他失去了安樂公的封位,只能封為一個侯爵。因為孫皓屬於不識時務的那一種,而劉禪屬於主動投誠的那一種,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孫皓這傢伙太狂了,司馬炎必須要殺殺他的銳氣。

孫皓確實太狂了,早在江東的時候,他就立志要一統天下,可是又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他把自己綁了學著劉禪投降的時候,卻依舊口出狂言。司馬炎告訴孫皓,早就在洛陽準備了這麼一個位置等著他了。沒想到孫皓抬頭就跟司馬炎槓上了,他說自己也在建康準備了一個位置等著司馬炎的。這一句話就暴露了孫皓這個人的野心。

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於洛陽。---《三國志》

他雖然已經投降,可是很難保證,是不是真心投降。看現在的表現上來說,絕對不是真心投降的,所以司馬炎必須要殺一殺他的銳氣,只給他封了個侯爵,讓他跟自己原來的手下同等級。此外平日裡的待遇也和劉禪有天壤之別。

總結:劉禪懂得寄人籬下的態度,孫皓大爺做慣了沒有教養。

  1. 劉禪投降以後,本來在鄧艾的安排下,是可以留在成都的。可是司馬昭不答應,他認為劉禪必須要到洛陽來受封,才算是正式投降了。
  2. 三國滅亡的次序中,蜀漢是第一個,劉禪是主動投降,獻出了成都,所以司馬昭給了他一個安樂公。可是孫皓卻冥頑不靈,抱有僥倖心理,自然就沒有這麼好待遇了。
  3. 孫皓本人實在是太狂妄,就算是見到司馬炎都沒有好臉色,缺少足夠的交際能力和素養。劉禪就完全不同了啊,他知道說此間樂不思蜀,知道怎麼哄司馬昭開心,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江湖小曉生


這個很好理解,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光從封號上講,劉禪由於蜀國滅亡時,知道大勢已去,爽爽快快出城投降了。沒有給魏國造成大麻煩。而孫皓卻在蜀國滅亡之後,不斷主動向西晉挑起戰爭,打了十六年之久。


這本身在司馬炎的眼裡就是“不知天命”的無賴行為。所以封孫皓為“歸命侯”,這本身就是一種侮辱和諷刺。

其次,吳蜀兩國,蜀國先滅亡,給蜀國的君主待遇高一些,有利於招降吳國。


劉禪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象徵和典範給吳國看的。而且司馬昭當時對劉禪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感激”之情的,所以讓他雖然丟了江山,卻可以安安樂樂一輩子衣食無憂。

第三,受降後,吳國不光是君主孫皓地位低。其他文武百官,幾乎同平民百姓一樣。不少人都懷念故土和東吳時代。


總而言之,這都是西晉統治者司馬炎故意為之。

反正天下已定,你又能奈我何?


孫少俠品金庸


其中一種考量,供參考。根本原因就是孫劉兩家的地位相差甚遠。在晉朝君臣眼中孫家僅僅割據一方的僭偽之君而且祖上出身低微,孫鍾(孫堅父,孫權祖)是個種瓜老漢,標準的底層。而劉家雖然在昭烈帝少年時期有過織蓆販履的窘困,但畢竟是漢室宗親,昭烈帝的祖上也是仕宦不絕。所以,歸降之後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