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中國曆來都有著扇王國的美譽,中國的扇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記載,我國最早的扇子,是舜為了打開視野,廣納賢才而製作的五明扇。


商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用各種顏色野雞毛做成的扇子,被稱為“障扇”,扇柄長,扇面也較大。這種扇子一般都由奴隸或侍從執掌,為王室成員外出時遮陽擋風避沙,主要是為了象徵王權和權威。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戰國至兩漢時期,用細竹條做成的半圓形竹扇成為這一時代的主流。圓形的團扇漸漸興起,其中朱黑亮色漆的半圓竹扇最為精美,這類扇子也稱作紈扇或宮扇。團扇的使用在當時最為普及,上至帝王王室,下至奴僕侍從。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塵(chén)尾扇、羽扇、比翼扇相繼出現。塵尾扇是在團扇的基礎上加鹿尾毛,相傳是由梁間文帝蕭綱首先創造。“塵”指的是領隊的鹿,手執塵尾扇就有著領袖的含義。


羽扇最初是用鳥類半翅製作,改良之後用8根或10根羽毛並列排放,直接做成扇形。比翼扇是在塵尾扇的基礎上創新,將上端鹿尾毛改成鳥羽,有著帝王天神、真仙下凡的象徵。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隋唐時期,塵尾扇的使用漸漸縮水,團扇得到發展,廣為流傳。這時的團扇,主要是以竹木作為骨架,再加上絲綢做成各種形狀。


唐朝早期腰圓形團扇較為普遍,形狀與塵尾扇類似。到了唐開元、天寶年間,圓如滿月的扇面樣式出現,深受閨閣女子喜愛,很多古詩詞中都會借團扇來刻畫少女的種種情態思緒,極具畫面感。如:


王建的《調笑令·團扇》“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唐]張祜《相和歌辭·團扇郎》“白團扇,今來此去捐。願得入郎手,團圓郎眼前。”


[唐]劉禹錫《團扇歌》“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唐朝時期的歌舞唱戲已經開始用扇子作道具,到了元朝,雜曲表演中扇子更是成為必不可少的道具。在習慣上,女角色多用小畫扇,大臣、儒家多用中型扇,武官、武臣、大將多用白竹骨大扇。


宋元時期,團扇雖仍以多變的樣式佔領著市場主流,但摺扇的出現,讓團扇的主要地位受到了威脅。這時期製作扇子的材料開始增多,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都能作為扇骨。


這時期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故而出現了扇鋪和畫商。可由於扇子的紙面是油紙,不利於作畫,達不到文人雅士賞玩的標準,也成為不了書畫家揮毫的對象,只能作為僕從、小市民的手中之物。


明朝時期,摺扇開始在宮廷流行,後又普及到民間,成為當時的主流,影響深遠,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當時的川蜀和蘇州都是摺扇的主要產地。


摺扇雖已開始流行,可早期的扇骨資源較少,所以成品並不是很多。發展到後來有了細扇骨,摺扇才得以普及。這時期,還出現了在扇面上加金箔的手藝,文人雅士開始講究扇面書畫,製作相當精美,使扇子更接近於工藝品。


品質上乘的扇子,皇帝一般賞賜給嬪妃或親信,品質較差的,賞賜給官僚大臣。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摺扇的骨架加工,在明朝的發展相對成熟,如象牙雕刻、螺鈿鑲嵌、玳瑁撥片粘貼等精美工藝,應有盡有。


清朝皇家的直接參與,大大推動了扇面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統治階級的審美喜好漸漸壓過了當年風頭正盛的文人喜好,摺扇的製作與裝飾日漸繁複。後因金石學家的參與,摺扇的製作更是進入了一個新格局。


金石學家們會在扇骨上刻畫很多金石圖案來豐富扇骨的藝術性,並與扇面書畫相呼應,為原本匠氣十足的扇骨增加了些許文氣,使得這個集書畫於一體的文雅藝術品成為完整展現文人文化的媒介。


扇子: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摺扇不僅款式多樣,扇骨、扇柄材料種類也多,比如羊脂玉、翡翠、象牙等。部分扇面就有象牙製成的網孔狀圖案,這種扇子極其珍貴,也就只有帝王皇室才能夠把玩,市民根本無法接觸。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


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