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兵馬俑平均身高1.85米,這是否可證明古人比今人高?

dj小周


有可能的,古代的人口少每個人能夠獲得足夠的肉食,長得比現代人高大很正常。春秋戰國以後喪失了大量的身體強壯的人口,特別是三國時期的動亂造成人口驟降。看過一個統計,說是戰國以後平均身高降低了不少。


龍69258242


到底是古人比今人高,還是今人比古人高,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隨著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古人身高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在6000個兵馬俑中,有1.80M的,有1.90M的,平均身高為1.85M。根據調查結果,現在中國男性平均身髙1.697M,女性平均身高1.586M,也就是說,兵馬俑比今天的男性足足高了15.3釐米。


秦始皇陵兵馬俑姿勢不一樣,長相不一樣,神態也不一樣,維妙維肖,相當逼直。對於兵馬俑的身高是否反映了古人的真實身高,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根據兵馬俑的寫實風格,以及史書關於孔子、張飛、關羽、諸葛亮等人身高的記載,還有山東焦家遺址出土巨人遺骨的報道,認為兵馬俑的高度代表了古人的真實身高。另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誇張了秦人的身高。

古人身高究竟是多少?我們可以試圖從歷史文獻中尋找答案,也可以從出土古墓資料中尋找答案。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身長9尺6寸,按照漢尺:一尺等於23.6釐米,則可算出孔子的身高為2.27M。同理,可以算出張飛1.85M,諸葛亮1.88M,劉備1.77M,關羽2.1M,呂布2.36M。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還寫了烏戈國主兀突骨,其身高摺合有2.76M,此人史書沒有記載,可能是傳說或者虛構的人物,不能作為證據。以上人物,除劉備稍矮以外,其餘都是1.8M以上的大高個,不得不對古人高看幾眼。

為什麼要使用漢尺呢?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秦尺有一定的標準和說服力。漢尊秦制,漢尺等於秦尺。用漢尺的標準,更接近於我們要討論的歷史人物。

在山東長島,也就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上,發現了6000年前的古墓。根據對墓中出土骸骨鑑定,此墓主人為27--28歲女性,身高為1.65M,比今天女性的平均身高多出近7釐米,確實顛覆了我們對古人的認知。

2017年,在焦家遺址出土了5000年前部落首領大墓,經測量,骸骨長達1.85M,身前身高應在1.90M以上,不禁令人嘖嘖稱奇。另外,其它墓中出土的骸骨,1.80M的長度比比皆是。如果是個例,倒不值得詫異;如果是群體,就不得不令人驚掉下巴。至少說明,這裡曾生活著一支巨人部落。

在秦始皇陵西側的趙背戶村,曾挖出過1.85M的秦人骨骸,那麼他生前應該在1.90M以上;在成都出土的一具秦人骸骨,其長度也超過了1.80M,那麼他生前身高應在1.85M以上。至此,我們似乎覺得古人就是比今人高。

但是,秦俑館名譽館長,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有自已的看法:“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近身肉博,自然要選身材高大、身強體壯的人入伍。兵馬俑作為藝術品,要想獲得和真人一樣的效果,必須做得比真人高一些”。

考古學家韓偉說:“以上兩例發掘的秦人骨骸屬於個例,不能代表秦人的身高,秦人有高有矮。從陝西省發掘的三千多個秦漢慕葬來看,秦人平均身高在1.70M左右,和今人差不多。

雖然專家給出了明確的說法,但我個人認為古人的身高並沒有飽和。大家知道,身高與營養息息相關。古代人生產力低下,穀物和肉食都沒有保障,加上戰火連天,溫飽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因此他們的身高並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拿缺吃少食的古人和豐衣足食的今人比身高,這是不公平的。

作為古人的後代,在營養極其豐富的今天,為什麼身高還沒有超過古人?唯一可能的解釋是:高個子古人在歷朝歷代的戰爭中死去,剩下大多數矮個子在傳宗接代。


春秋風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把這個誤解好好說一說。

很多人認為兵馬俑高,由此認為古人高,這是不對的。

第一,兵馬俑高是因為軍靴和髮髻。

兵馬俑是泥塑不是真人,它的高度不能等同於秦人的高度。

所有的兵馬俑都是穿著軍鞋、軍靴,留著髮髻,戴著帽子,所以當然比普通人要高一些。

單單這個髮髻就很高了。

第二,兵馬俑高是因為略有放大。

根據眼見,在製作兵馬俑期間,為了體現兵馬俑的雄壯感,對泥塑有所放大。

也就是說,泥塑不是1:1人的樣子製作的,而在局部有所放大。

這樣,就造成了兵馬俑比普通人要略高。

大家有興趣去臨潼看看真正的兵馬俑,就會發現一些部位明顯比人妖大得多。

第三,古人不比現代人高。

中國發掘了很多墓葬,比如陝西也有很多古墓。

根據遺骨的計算,古人北方男性高個子不過1米7出頭,普通人都是1米6幾,女人更是連1米6都不到。

這還是北方,南方人會更矮小一些。

項羽身高應該只有1米8幾,在古代已經是巨人了。

以往之所以認為中國古人比較高,還拿著遺骨舉例,都是陝西那群土包子考古學者搞得烏龍。

這群人不學無術,直接套用西方遺骨身高的換算公式,得出來的遺骨主人都是1米8幾。

其實歐洲白人的遺骨換算,和東亞黃種人是根本不同的,得用另一套公式。

其實大家隨便想想,今天的飲食,醫療,身體鍛鍊都強過古代十倍。

秦人的精銳部隊,不過天天吃一些小米,吃個半飽。

秦始皇得了病,都只能吃仙丹。

秦人不要說鍛鍊,能夠在無數次戰爭中活到老都是奇蹟。

這樣的生存環境,秦人怎麼可能比今天的人要高呢?


薩沙


公元2000年,人壽74歲;2008年根據有關統計,中國人平均壽命男性為70歲、女性為74歲,人均壽命平均72歲,證明佛陀所說人壽的準確性;公元3000年,人壽64歲。按照佛陀在佛經裡所預言:將來到五百年或一千年之後,人人各在東西兩半球,相距數萬裡,不要用無線電話,就可以直接談話,如同在自己面前,不用看電視,就可以看到各種戲劇娛樂的節目,當指這時前後的地球科技水平;公元4000年,人壽54歲;公元5000年,人壽44歲。公元6000年,人壽34歲,饑饉災起,一直到人壽減至三十歲時,人身高不滿三尺,於時,人類的道德倫理因果觀念喪失殆盡,福報相繼享盡,連粗劣的五穀雜糧也漸沒,稊稗充飢,為食中第一;以發褐遮體,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至寶,為莊飾第一;相煎人皮朽骨為宴會。偶得一粒麥谷,如獲摩尼寶珠,密藏守護。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降雨,大地寸草不生,屍骨遍野,飢災過後,眾生共起下品厭離心。公元7000年,人壽24歲。疾疫災起,一直到人壽減至二十歲時,身形由三尺高減至二尺高,原來那一念下品厭離心也喪失,疾疫災起,種種諸病齊發,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等藥物。那時,沒有國家組織,沒有文化,國土空廢,城鎮毀敗,只有一些小村落,遙寥散佈,疾疫災過,人們相共生起一念中品厭離心公元8000年,人壽14歲。刀兵災起,一直到人壽減至十歲時,彼時女子五個月即嫁,身高才一尺,有的人身高只有一拃手(張開大拇指和中指的距離),那時,原來那一念中品厭離心又失掉,惟有行十惡法者為人推敬。刀兵災至,一切眾生自相殺害,地所生草,利如鋒刃,觸之即死,過七日七夜,其患方除,有少量慈心眾生,避隱於山野,刀兵災末,所剩人口僅一萬,隱於山野的人,出山後,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厭離心,發誓斷惡修善,於是壽命漸增,福報漸大,增劫開始,如是循環。公元9000年,人壽增至20歲;公元10000年,人壽增至30歲;公元11000年,人壽增至40歲;佛法滅盡。


覺者186423611


曾經有歷史書籍上說:

秦漢隋唐時期,180的大漢,比比皆是。

否則,就不會有“一漢敵五胡”的戰績了。

元朝南下,有血性的男兒奮起反抗,被屠殺致盡。

明朝末期,剛好是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時代,北方多個省份,連續幾年顆粒無收。餓死很多人。

滿清入侵之後,執行多次大屠殺,把曾經一億人口,殺的只剩6000萬。而且,“反清復明”的運動,一直就沒有停止。

滿清後期,鴉片進入國內,嚴重摧殘國人身體素質。

經過這麼幾次大屠殺和災難,大個子壯漢,死的最多。

所以,中國人的身高,在解放前,都不高。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兵馬俑為何都是大高個?難道古代人比現代人個子高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中國人平均身高也在不斷增長。

如今,我國男子平均身高達171.8釐米,女子的平均身高也達到了159.7釐米,比一百年前高了10釐米左右。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馬俑,卻個個人高馬大,遠超現代人。

據資料顯示,兵馬俑的高度在一米八左右,有些俑甚至高達兩米。這個身高,在今天看來也算是“巨人”了。


(兵馬俑)

這不由得讓人納悶,按理說,古代資源匱乏,人們應該普遍瘦弱矮小才對。

為何兵馬俑卻有著超出常人的身高?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嬴政為何要造這麼多兵馬俑。

一般認為,秦始皇造兵馬俑有兩個目的。

第一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將兵馬俑作為自己死後的護衛,為自己陪葬。

第二則是為了宣揚軍威,展現“秦王掃六合”的氣勢,顯示一下自己的功績。死了在地下依然稱霸。


(秦始皇)

既然是出自這種目的,自然要選擇一支精銳部隊,威武之師了。

有著“兵馬俑”之父一稱的袁仲一先生就提出,兵馬俑象徵的是秦朝的宿衛軍。

什麼是宿衛軍呢?就是守衛皇宮的警衛部隊,專門保護帝王的,可不是一般士兵。

(宿衛軍)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答案。首先,在冷兵器時代,這些士兵必須要有魁梧的體型,才能在打勝仗。

而宿衛軍乃是千挑萬選出來的,身高自然是遠超常人了。

就如同我們今天的國旗護衛隊,身高普遍在1.8米到1.9米之間,但他們是精挑細選而出,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震懾敵人。

既然要保護皇帝的陵墓,這些兵馬俑肯定是不能造得矮矮小小,否則看起來一點氣勢都沒有,還怎麼震懾八方?

雖然兵馬俑的頭部各不相同,但身體卻很相似,可能存在著模具生產的現象,這也是為了整齊劃一,增強兵馬俑的氣勢。


(氣勢十足的兵馬俑)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則是出於視覺效果考慮。一般雕塑看起來比真人更矮一些。

要想視覺上看起來一樣,只能把兵馬俑造得更高,才產生了身材“虛高”的現象。

那麼,秦代人真實身高究竟是多少呢? 在考古過程中,曾經出土了1.85米的骨架,但這只是極少數。

在已經發掘的三千餘座古墓中,秦代人平均的骨架高度為1.7米左右。

這個高度已經接近我們現代人的平均身高了。 但是,我認為這個數據也不精確。

大家想想,能葬入墓地,留存至今的,必然是當時有地位的人,養尊處優,什麼山珍海味天天變著花樣吃,營養充足了,身材自然也就高大了。

秦朝的老百姓,忍飢挨餓的,肯定達不到這個身高。 總而言之,任何時代都有高個子和矮個子。

但總體而言,咱們現代人身高肯定是超過古代人的。人們的身高,不僅留下了歷史的縮影,更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在是奇妙。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兵馬俑高度是兵馬俑的高度。

中國古人的身高你不會去量髮髻也不會站在一個石墩上一起量的。

其實兵馬俑除去髮髻和腳下的墩子其實也就1.6米多的樣子。


勇行萬里路


不知道您的平均身高1.85米是哪裡看來的,我看到的數據是1.75米。出處是《秦始皇陵博物院》絲路物語書系,西安出版社。


其實,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身高有高有矮的,具體的身高統計如下:


從這份圖表上可以看出,兵馬俑的身高在7.7-7.8尺的較多,秦1尺=23.1釐米,也就是說大部分秦俑的身高在177.87釐米-180.18釐米。確實也有高的,但只是在少部分。



  • 文官俑,188釐米


  • 高級軍吏俑,196釐米


  • 戰袍軍吏俑,197釐米


整體來說,秦始皇兵馬俑的身高算是高的,我們也會經常用“如真人般大小”來形容兵馬俑。但是細細想來,這或許是不準確的,當時的軍官真有這麼高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很簡單,秦始皇追求恢弘鉅製,因此,這些兵馬俑的身高應該是比真實的軍吏身高要高一些的。這樣才能體現氣勢嘛。當然,在當時,身高在190左右的人肯定是有的。但是隻在極少數。


還有貌似兵馬俑的這些身高數據是有算上頭髮的吧?這個髮髻怎麼的也有十釐米吧。


再者軍吏都是經過挑選的,不能代表當時百姓的普遍身高,所以,單憑秦始皇兵馬俑的身高就說當時的人比現代人高,就有點牽強了。


我是阿斗,喜歡閱讀,逛博物館,歡迎點贊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兵馬俑並非1:1的真人模型,秦人不可能比現代人高,我們現在男子平均身高1.70還不到。就是部隊儀仗隊的個頭也才是1.80米。

秦人身高沒有現代人高有三個因素:

1、飲食條件,現代人的肉類、奶類、蛋類等高蛋白的攝取要比古代人高很多,這些都有利於人體發育生長。

2、醫療條件,現代人的醫療條件比古代好太多,而古人年齡較小就生育,又容易夭折,一個家庭需要生很多孩子,生育條件與養育條件都不太好,個頭就不會太高。

3、秦人規定1.50米以上才可以參軍,而現代部隊至少要1.70米才能參軍,明顯那時選拔入伍的條件就放得很低,人口本來就少。


驀的世界


兵馬俑為什麼都是那麼高大兵士?

守衛秦始皇陵寢的兵馬俑都是秦朝最好的士兵,這是毫無疑問的。

秦始皇陵寢能夠叫弱兵把守嘛?

怎麼對付地獄裡的妖兵妖將,所以選用的都是最好的士兵。

古人的個頭高嘛?

從小練武之人體育鍛煉,身體強壯,這些人個子都高大。

古代的中國北方人體型都大於南方的古代中國人。

古代的中國人個子比現代人高嘛?

根據今天的中國人身高來講,基本不會走種,也可以說基本不會相差太大。

而今天的中國人比古代的中國人像貌好看。可見人種性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是像貌,是臉蛋。

男女之間的選擇是臉蛋兒的漂亮。然後才說身高。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唐朝審美標準是,女性要微胖,所以看見唐朝的石雕作品女人都是微胖的。

而中國古代人對男人的審美標準是,秀才書生氣十足,琴棋書畫。

而對女人要求標準是,繡花織布,賢妻良母。

辛亥革命時期南方革命黨的審美標準是,個頭小,身體標準的南方體型,體型高大被認為是滿人血統。

所以看見的革命黨首領都是矮個子。多數都在一米五多,到一米六多。孫中山也只有一米五幾。

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七十年代工農兵,八十年代要文憑,今天美女追老闆。這就是時代的流向,人們的思潮所向。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路程,隨波逐流的人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的時代浪潮,一會兒向這裡,一會兒向那裡,都想爬上風浪之巔,最後又從巔峰摔落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